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库木吐喇千佛洞」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同一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 次修訂)
行 1: 行 1:
 
[[File:库木吐喇千佛洞.jpeg|320px|缩略图|右|<big>库木吐喇千佛洞</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06/283dd453ea424c45a8c4ec886991c7d0_th.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23604517_50136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File:库木吐喇千佛洞.jpeg|320px|缩略图|右|<big>库木吐喇千佛洞</big>[http://img.mp.itc.cn/upload/20170106/283dd453ea424c45a8c4ec886991c7d0_th.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123604517_50136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库木吐喇千佛洞又称库木吐喇石窟、库木吐拉石窟。位于库车城西南约30公里处,从渭干河龙口水电站北上2公里处,分布于库木吐拉村的北面绵延长3公里渭干河崖壁上,共有112个石窟。
+
''' 库木吐喇千佛洞''' 又称库木吐喇石窟、库木吐拉石窟。位于库车城西南约30公里处,从[[ 渭干河]][[ 龙口水电站]] 北上2公里处,分布于库木吐拉村的北面绵延长3公里渭干河崖壁上,共有112个石窟。
  
 库木吐拉石窟开凿时期较克孜尔石窟晚,但经历时间越千年。这里的石窟有巨型的中心塔柱窟、殿式窟、复含式、支提窟和毗柯罗窟、僧房窟,罗汉窟等.佛寺多以5—6个中心塔柱石窟和其他窟组成. 石窟内相当一部分壁画保存得比较完好,只是近年由于水库影响受到损害,现有40多个石窟壁画得以保存,早期壁画(公元3—6世纪)融合了犍陀罗、波斯艺术风格形成了铁线描、凹凸法、人体晕染等独特的龟兹风,壁画内容以佛因缘故事为主。布置在顶部和四壁,分层分格绘制并有龟兹文的题释,中期(7世纪)壁画反映出浓烈的汉唐风和龟兹风并存的特征,内容以千佛、列佛画多,明显转入大乘佛教系统。晚期(9世纪)壁画则为龟兹回鹘风,类似唐末宋初画风。题名款式亦厉中原风格,有的并用汉字,回鹘文合壁榜书。
+
 库木吐拉石窟开凿时期较克孜尔石窟晚,但经历[[ 时间]] 越千年。这里的石窟有巨型的中心塔柱窟、殿式窟、复含式、支提窟和毗柯罗窟、僧房窟,罗汉窟等.佛寺多以5—6个中心塔柱石窟和其他窟组成 石窟内相当一部分[[ 壁画]] 保存得比较完好,只是近年由于水库影响受到损害,现有40多个石窟壁画得以保存,早期壁画(公元3—6世纪)融合了[[ 犍陀罗]] [[ 波斯]] 艺术风格形成了铁线描、凹凸法、人体晕染等独特的龟兹风,壁画内容以佛因缘故事为主。布置在顶部和四壁,分层分格绘制并有龟兹文的题释,中期(7世纪)壁画反映出浓烈的汉唐风和龟兹风并存的特征<ref>[https://www.sohu.com/a/126701568_219795 库木吐喇石窟:龟兹一朵文化风格多元的奇葩 ],搜狐,2017-02-20 </ref> ,内容以千佛、列佛画多,明显转入大乘佛教系统。晚期(9世纪)壁画则为龟兹回鹘风,类似唐末宋初画风。题名款式亦厉中原风格,有的并用[[ 汉字]] ,回鹘文合壁榜书。
  
 南区的GK20窟中保留着新疆目前发现的惟一完好的古代泥塑佛像,亦属珍品。
+
 南区的GK20窟中保留着[[ 新疆]] 目前发现的惟一完好的古代泥塑佛像,亦属珍品。
  
 
==简介==
 
==简介==
  
 石窟大约开凿于四世纪。当佛教从印度和键 陀罗等地传入龟兹后,龟兹的人民在本 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艺术的有益成分,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洞窟的早期壁画属于 南北朝时代,而唐代的壁画内容则以经变故事为主,与敦煌 莫高窟的十分相似。晚唐的壁画间常有汉文和 回鹘文的榜题。第46窟夹子本生图,采用较粗的线条勾勒轮廓,内部以 赭石平涂,极富立体感。龟兹画家还从自己的生活实践出发,让佛和菩萨披上龟兹的服装,被称为“双领下垂”式的大衣。在绘画的技法上,“用笔劲紧,如屈铁盘丝”。第32窟残存“涅盘变”中的举哀菩萨,线条圆润,流畅柔和,是“屈铁盘丝”式线条的代表之作。
+
 石窟大约开凿于四世纪。当佛教从[[ 印度]] 和键陀罗等地传入龟兹后,龟兹的人民在本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外来[[ 艺术]] 的有益成分,创造出了具有时代特点和民族风格的艺术形式。洞窟的早期壁画属于 南北朝时代,而唐代的壁画内容则以经变故事为主,与敦煌 莫高窟的十分相似。晚唐的壁画间常有汉文和 回鹘文的榜题。第46窟夹子本生图,采用较粗的线条勾勒轮廓,内部以赭石平涂,极富立体感。龟兹[[ 画家]] 还从自己的[[ 生活]] 实践出发,让佛和菩萨披上龟兹的[[ 服装]] ,被称为“双领下垂”式的大衣。在绘画的技法上,“用笔劲紧,如屈铁盘丝”。第32窟残存“涅盘变”中的举哀菩萨,线条圆润,流畅柔和,是“屈铁盘丝”式线条的代表之作。
  
 约5 ~ 11 世纪佛教 石窟寺。在中国新疆库车县城西20公里。库木吐喇系 维吾尔语译音,意为“沙漠中的 烽火台”。石窟开凿在木札提河( 渭干河) 东岸的山崖上 (见图) 。山崖由砾石和砂土沉积而成, 结构松散。窟群依地势分布在间隔3公里的谷口和大沟两区, 按1984年库车县文物管理 所的分区编号, 南部的谷口区有32个洞窟, 分布在河东岸和几条山谷内,保存较完整的不足10窟。北部窟群分布在木札提河一条支流的附近,洞窟较密集, 有80个,保存较完整的不过半数。 库木吐喇石窟中,寺院佛堂占比例最大,讲堂和僧房占比例甚小,高僧骨灰堂比较多,并有明显的大小尊卑之分。石窟始凿及沿凿年代,无确切记载,据现状考察应属 3个不同时期的文化系统:5~8世纪中叶为龟兹系列;7~9世纪是中原汉系洞窟;约9世纪中晚期至10世纪或更晚为回鹘系洞窟( 石窟中出现回鹘僧人和回鹘装束的世俗供养人像) 。该石窟群明显地反映了不同文化系统共存及其互相影响互相取代的迹象,对研究新疆地区宗教艺术的演变、发展和衰落有重要的价值 。18 纪30 年代清人 谢济世《戎幕随笔》记载了当时库木吐喇石窟的情况。19世纪初, 徐松 《西域水道记》中也有记载 。20 世纪初,日、德、俄、法等国探险家在新疆活动时曾染指库木吐喇石窟,清理、挖掘和切割盗走了不少 珍贵文物。1949年前后,中国学者曾先后到这里作过调查,但尚未展开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库木吐喇石窟归库车县文物管理所管理,1984年归入 龟兹石窟研究所。196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约5 ~11 世纪佛教石窟寺。在中国新疆[[库车市| 库车县]] 城西20公里。库木吐喇系 维吾尔语译音,意为“沙漠中的 烽火台”。石窟开凿在木札提河 渭干河 东岸的山崖上 。山崖由砾石和砂土沉积而成 结构松散。窟群依地势分布在间隔3公里的谷口和大沟两区 按1984年库车县文物管理 所的分区编号 南部的谷口区有32个洞窟 分布在河东岸和几条山谷内,保存较完整的不足10窟。北部窟群分布在木札提河一条支流的附近,洞窟较密集 有80个,保存较完整的不过半数。库木吐喇石窟中,寺院佛堂占比例最大,讲堂和僧房占比例甚小,高僧骨灰堂比较多,并有明显的大小尊卑之分。石窟始凿及沿凿年代,无确切记载,据现状考察应属 3个不同时期的[[ 文化]] 系统<ref>[http://cul.jschina.com.cn/whgdxw/201801/t20180117_1351130.shtml 库木吐喇石窟:在艺术瑰宝中感受龟兹的沧桑变迁],中国江苏网,2018-01-17 </ref> :5~8世纪中叶为龟兹系列;7~9世纪是[[ 中原]] 汉系洞窟;约9世纪中晚期至10世纪或更晚为回鹘系洞窟 石窟中出现回鹘僧人和回鹘装束的世俗供养人像 。该石窟群明显地反映了不同文化系统共存及其互相影响互相取代的迹象,对研究新疆地区[[ 宗教]][[ 艺术]] 的演变、发展和衰落有重要的价值 。[[18 纪]]30 年代清人 谢济世《戎幕随笔》记载了当时库木吐喇石窟的情况。19世纪初, 徐松 《西域水道记》中也有记载 。[[20 世纪]] 初,日、德、俄、法等国探险家在新疆活动时曾染指库木吐喇石窟,清理、挖掘和切割盗走了不少珍贵文物。1949年前后,中国[[ 学者]] 曾先后到这里作过调查,但尚未展开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库木吐喇石窟归库车县文物管理所管理,1984年归入龟兹石窟研究所。1961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公布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视频==
 
==视频==
行 17: 行 17:
 
<center> 库木吐拉石窟:渭干河边的龟兹遗韵 </center>
 
<center> 库木吐拉石窟:渭干河边的龟兹遗韵 </center>
 
<center>{{#iDisplay:q0324aq3707|560|390|qq}}</center>
 
<center>{{#iDisplay:q0324aq3707|560|390|qq}}</center>
 +
 +
==参考文献==
 +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於 2020年6月17日 (三) 04:15 的最新修訂

庫木吐喇千佛洞又稱庫木吐喇石窟、庫木吐拉石窟。位於庫車城西南約30公里處,從渭干河龍口水電站北上2公里處,分布於庫木吐拉村的北面綿延長3公里渭干河崖壁上,共有112個石窟。

庫木吐拉石窟開鑿時期較克孜爾石窟晚,但經歷時間越千年。這裡的石窟有巨型的中心塔柱窟、殿式窟、復含式、支提窟和毗柯羅窟、僧房窟,羅漢窟等.佛寺多以5—6個中心塔柱石窟和其他窟組成。石窟內相當一部分壁畫保存得比較完好,只是近年由於水庫影響受到損害,現有40多個石窟壁畫得以保存,早期壁畫(公元3—6世紀)融合了犍陀羅波斯藝術風格形成了鐵線描、凹凸法、人體暈染等獨特的龜茲風,壁畫內容以佛因緣故事為主。布置在頂部和四壁,分層分格繪製並有龜茲文的題釋,中期(7世紀)壁畫反映出濃烈的漢唐風和龜茲風並存的特徵[1],內容以千佛、列佛畫多,明顯轉入大乘佛教系統。晚期(9世紀)壁畫則為龜茲回鶻風,類似唐末宋初畫風。題名款式亦厲中原風格,有的並用漢字,回鶻文合壁榜書。

南區的GK20窟中保留着新疆目前發現的惟一完好的古代泥塑佛像,亦屬珍品。

簡介

石窟大約開鑿於四世紀。當佛教從印度和鍵陀羅等地傳入龜茲後,龜茲的人民在本民族傳統的基礎上,吸收了外來藝術的有益成分,創造出了具有時代特點和民族風格的藝術形式。洞窟的早期壁畫屬於 南北朝時代,而唐代的壁畫內容則以經變故事為主,與敦煌 莫高窟的十分相似。晚唐的壁畫間常有漢文和 回鶻文的榜題。第46窟夾子本生圖,採用較粗的線條勾勒輪廓,內部以赭石平塗,極富立體感。龜茲畫家還從自己的生活實踐出發,讓佛和菩薩披上龜茲的服裝,被稱為「雙領下垂」式的大衣。在繪畫的技法上,「用筆勁緊,如屈鐵盤絲」。第32窟殘存「涅盤變」中的舉哀菩薩,線條圓潤,流暢柔和,是「屈鐵盤絲」式線條的代表之作。

約5~11世紀佛教石窟寺。在中國新疆庫車縣城西20公里。庫木吐喇系 維吾爾語譯音,意為「沙漠中的 烽火台」。石窟開鑿在木札提河(渭干河)東岸的山崖上 。山崖由礫石和砂土沉積而成,結構鬆散。窟群依地勢分布在間隔3公里的谷口和大溝兩區,按1984年庫車縣文物管理 所的分區編號,南部的谷口區有32個洞窟,分布在河東岸和幾條山谷內,保存較完整的不足10窟。北部窟群分布在木札提河一條支流的附近,洞窟較密集,有80個,保存較完整的不過半數。庫木吐喇石窟中,寺院佛堂占比例最大,講堂和僧房占比例甚小,高僧骨灰堂比較多,並有明顯的大小尊卑之分。石窟始鑿及沿鑿年代,無確切記載,據現狀考察應屬 3個不同時期的文化系統[2]:5~8世紀中葉為龜茲系列;7~9世紀是中原漢系洞窟;約9世紀中晚期至10世紀或更晚為回鶻系洞窟(石窟中出現回鶻僧人和回鶻裝束的世俗供養人像)。該石窟群明顯地反映了不同文化系統共存及其互相影響互相取代的跡象,對研究新疆地區宗教藝術的演變、發展和衰落有重要的價值。18世紀30年代清人 謝濟世《戎幕隨筆》記載了當時庫木吐喇石窟的情況。19世紀初, 徐松 《西域水道記》中也有記載。20世紀初,日、德、俄、法等國探險家在新疆活動時曾染指庫木吐喇石窟,清理、挖掘和切割盜走了不少珍貴文物。1949年前後,中國學者曾先後到這裡作過調查,但尚未展開全面的考察和研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庫木吐喇石窟歸庫車縣文物管理所管理,1984年歸入龜茲石窟研究所。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庫木吐喇千佛洞 相關視頻

庫木吐拉石窟:渭干河邊的龜茲遺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