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康拉德·艾德諾

移除 155 位元組, 4 年前
- 13 categories using HotCat
|name = 康拉德·阿登纳
|original_name= Konrad Adenauer
|image = <img src="https://images-na.ssl-images-amazon.com/images/I/51Ul34Qbz9L.jpg" width="250" ><br><small>[https://images-na.ssl-images-amazon.com/images/I/51Ul34Qbz9L.jpg 原圖鏈結]、[https://www.amazon.co.uk/Photo-Adenauer-1876-1967-Chancellor-statesman/dp/B0081GZRZS 圖片來自wikiwand]</small>
|office = [[西德总理|總理]]
|president =
|birth_name = 康拉德·赫尔曼·约瑟夫·阿登纳<br>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
|birth_date = {{birth date|1876|1|5||df=y}}
|birth_place = {{flag|German Empire}}[[德意志帝國]][[科隆]]
|death_date = {{death date and age|1967|4|19|1876|1|5|df=y}}
|death_place = {{flag|West Germany}}[[西德]][[巴特洪内夫]]
|nationality = {{FRG}}
|party = {{plainlist|
}}
'''康拉德·赫爾曼·約瑟夫·阿登纳'''({{lang-de|Konrad 德語:Konrad Hermann Joseph Adenauer}} {{IPA-de| 德語發音:[ ˈkɔnʁaːt ˈhɛɐman ˈjoːzɛf ˈaːdənaʊɐ}},{{bd|1876年|1 ],1876年1 月5日|1967年|4 -1967年4 月19日|catIdx=Adenauer}} ),前[[西德]]總理。生于德意志帝國[[科隆]],逝世于西德莱茵-勒恩多夫(Rhein-Rhöndorf),[[二戰]]前曾以天主教中央黨身份曾擔任科隆市長十幾年,[[二战]]后在[[联邦德国]]擔任第一任[[德國總理]]、[[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黨魁,著名政治家、法学家。
== 生平 ==
=== 早年生活和教育 ===
[[File:1896_Konrad_Adenauer_01.JPG|thumb|left|康拉德·艾德諾(1896年)]]
[[File:ArminiaVorstand2.jpg|thumb|right|200px|學生時代的艾德諾(最右側,1896/97年)]]
1876年1月5日,康拉德·艾德諾出生於[[莱茵省|萊茵普魯士]][[科隆]]。他是Johann Konrad Adenauer (1833–1906) 和他的妻子 Helene (née Scharfenberg; 1849–1919)五個孩子中的第三位。 <ref name=oryx>{{cite book|title=Government Leaders, Military Rulers, and Political Activists|year=2001|publisher=Oryx Press|location=Westport, CT|page=4|url=https://www.questia.com/read/106890738/government-leaders-military-rulers-and-political|editor=David W. Del Testa|chapter=Adenauer, Konrad}} {{Subscription required|via=Questia}}</ref> 他的兄弟姊妹有August (1872–1952)、Johannes (1873–1937)、Lilli (1879–1950)和Elisabeth,Elisabeth在1880年出生後不久死亡。對青年時期的艾德諾影響深遠的是「[[文化鬥爭]]」,這與他父母有關的經歷讓他終生厭惡「{{tsl|en|Prussianism|普魯士主義}}」,並使他像十九世紀的許多其他萊茵蘭天主教徒一樣深深地恨萊茵蘭被列入普魯士。<ref>Jenkins, Roy ''Portraits and Miniatures'', London: Bloomsbury Reader, 2012 p. 81</ref>
在戰後的英國占領期間,他是市長。他與英國軍事當局建立了良好的工作關係,用他們來中和在該城市已經成為左翼權力基礎的工人和軍人委員會。{{sfn|Schwarz Vol.1|1995|pp=128-131}} 在[[魏瑪共和國]]期間,他從1921年至1933年擔任普魯士國務委員會主席(Preußischer Staatsrat), 這是{{tsl|en|Provinces of Prussia|普魯士各省}}在其立法會中的代表。自1906年以來,中央黨內部的一場重大辯論涉及中央黨是否應該「離開塔樓」(即允許新教徒加入成為一個多信仰政黨)或「留在塔樓」 (即繼續是一個天主教徒黨)。艾德諾是「離開塔樓」的主要倡導者之一,這導致了他在1922年的天主教徒日中與樞機主教{{tsl|en|Michael von Faulhaber|Michael von Faulhaber}}之間的戲劇性衝突,樞機主教公開譴責艾德諾希望將中央黨「帶出塔樓」。{{sfn|Mitchell|2012|p=20}}
 
1923年10月中旬,總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宣布柏林將停止對萊茵蘭的所有財政支付,並且取代現在毫無價值的「馬克」的「[[地產抵押馬克]]」將不會在萊茵蘭流通。{{sfn|Epstein|1967|pp=541-542}}為了挽救萊茵蘭經濟,艾德諾在1923年10月底與法國高級專員{{tsl|en|Paul Tirard|Paul Tirard}}開了一次會議,讓萊茵河共和邦與法國進行經濟聯盟,實現法德和解,艾德諾稱其為「大計劃」。{{sfn|Epstein|1967|p=542}} 與此同時,艾德諾堅持希望地產抵押馬克仍然可以在萊茵蘭流通。施特雷澤曼使艾德諾的計畫化為泡影,他堅決反對艾德諾的「大計劃」, 認為這接近叛國。{{sfn|Epstein|1967|p=542}}
1926年,中央黨建議艾德諾出任總理,這是他感興趣的一個提議,但在{{tsl|en|German People's Party|德國人民黨}}堅持要求在艾德諾領導下加入聯盟的條件之一是[[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繼續擔任外交部長時,他最終拒絕了這一提議。<ref>[[Jenkins, Roy]] ''Portraits and Miniatures'', London: [[Bloomsbury Reader]], 2012 page 88</ref> 艾德諾不喜歡施特雷澤曼的「太普魯士人」,拒絕了這一條件,這表示他結束了在1926年成為總理的機會。<ref>Jenkins, Roy ''Portraits and Miniatures'', London: Bloomsbury Reader, 2012 pages 81 & 88</ref>
<div style="float:right; margin:-10px 20px 0 0px; text-align:left">{| class="wikitable"|<img src="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f/f6/Sculpture_of_Konrad_Adenauer_and_Charles_de_Gaulle_outside_the_Konrad_Adenauer_Stiftung.jpg/500px-Sculpture_of_Konrad_Adenauer_and_Charles_de_Gaulle_outside_the_Konrad_Adenauer_Stiftung.jpg" width="250"><br><small>在柏林的德法關係修復紀念碑,右為艾德諾<br>、左為戴高樂</small><br><small>[https://zh.wikipedia.org/wiki/康拉德·阿登纳#/media/File:Sculpture_of_Konrad_Adenauer_and_Charles_de_Gaulle_outside_the_Konrad_Adenauer_Stiftung.jpg <small>圖片來源維基百科]</small> |}</div>
=== 納粹黨統治下 ===
[[納粹黨]]崛起後,艾德諾拒絕與納粹合作,包括在市長任內下令撤除懸掛科隆市內的納粹黨旗。並且在1933年2月[[希特勒]]當選總理後來到科隆時拒絕去機場迎接他。1933年3月被解除职务,成為被納粹黨最先撤除職務的七個市長之一。甚至在1934年和1944年两度被捕入狱。1934年[[長刀之夜]]事件,遭到短暫拘捕後,艾德諾開始了逃亡生活,1944年7月20日發生[[7月20日密謀案|密謀刺殺希特勒事件]]後,艾德諾被質疑參加其中又遭到逮捕。後來他時任中尉的兒子親自去柏林向[[蓋世太保]]申辯他父親與7月20日爆炸無關後,艾德諾終於在1944年11月26日被釋放,結束60多天的牢獄之災。由於有敢於反對納粹希特勒的作為,有別於與希特勒時期合作的大部份官員,二戰後在西德初始領導人的規劃選擇上,因不與[[希特勒]]合作而受[[同盟國_(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青睞,支持他出任之後首任西德總理。
=== 德國總理 ===
[[File:CDU Wahlkampfplakat - kaspl001.JPG|thumb|1949年大選時艾德諾的競選海報]]
 
战后1945年再度出任[[科隆]]市长。但沒多久就被英國佔領軍解除職務。
1949年8月15日,73岁的阿登纳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参加战后[[西德]][[德國聯邦議院|聯邦議院]]第一次大选,選後[[基民盟]]拿下31.0%選票成為最大黨,隨後在聯邦總理的選舉中,艾德諾在自己投自己情況下以一票之差,以73歲高齡当选[[德国总理|联邦总理]],组成[[基民盟]]—[[基社盟]]和[[德国自由民主党|自民党]]的联合政府,并主张[[西德]]倒向西方的同时尽量独立和与伙伴国的平等。
 [[File:Sculpture_of_Konrad_Adenauer_and_Charles_de_Gaulle_outside_the_Konrad_Adenauer_Stiftung.jpg|thumb|250px|在[[柏林]]的德法關係修復紀念碑,右為艾德諾、左為戴高樂]] 在[[外交]]方面,1951年占領條例修正後,西德聯邦政府成立[[德國外交部|外交部]], 艾德諾出任西德第一任外交部長直到1955年。在外交部長任內與[[法國]]等[[同盟國_(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和解,並得到時任法國外交部長[[罗贝尔·舒曼]]善意回應,提出[[舒曼計劃]]。共同掌管成員國煤鋼工業,並免除相關關稅,並建立[[歐洲煤鋼共同體]],促成[[西歐]]進一步經濟合作。1955年與[[同盟國_(第二次世界大戰)|同盟國]]締結巴黎條約,回復主權。對法國方面,艾德諾極力修補雙方在[[二次大戰]]的破裂關係,並與法國總統[[戴高樂]]交好,德法的友好關係導致1963年簽訂了[[愛麗舍條約|德法合作條約]]({{lang|en|Élysée Treaty}})。而對[[東德]]的外交政策,則奉行[[哈爾斯坦主義]],宣示西德為德國唯一代表政權,對承認東德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除[[蘇聯]]外予以斷交,並先後與[[南斯拉夫]]、[[葉門]]斷交。
艾德諾在1949年、1953年、1957年、1961年的聯邦議會選舉中獲得勝利,四度出任德國總理,擔任長達14年,直至1998年才被同为基民盟的科尔(1982-1998)打破。
{{DEFAULTSORT:Adenauer, Konrad}}
[[Category:德国总理]][[Category:冷戰時期領袖]][[Category: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外交部长]][[Category:科隆市長]][[Category:德國 基督教民主聯盟黨員]][[Category:德國反共主義者]][[Category:德國法學家]][[Category:德國律師]][[Category:波恩大學校友]][[Category:慕尼黑大學校友]][[Category:弗萊堡大學校友]][[Category:德國天主教徒]][[Category:時代年度風雲 軍政 人物]][[Category:科隆人]][[Category:查理曼獎得主]][[Category:勳一等旭日大綬章獲得者]]
72,64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