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康熙

增加 37 位元組, 4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清圣祖玄烨''' ({ 又称'''康熙帝''',汗号「'''恩赫阿木古朗汗'''」, [[ 爱新觉罗 ]] 氏,讳玄烨,[[清朝治藏历史|西藏方面]]尊为「'''文殊皇帝'''」,年号「康熙」。
康熙帝乃 [[ 顺治 ]] 帝第三子,顺治十一年农曆甲午年三月十八巳时生于[[北京]][[故宫|紫禁城]][[景仁宫]],母亲为[[孝康章皇后|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崩于北京[[畅春园]]清溪书屋,终年68岁。
[[File:康熙3.jpg|缩略图|左|康熙皇帝朝服全身像。]]
 
死后,得'''圣祖'''[[庙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谥号]],通称「'''圣祖仁皇帝'''」,葬于[[清景陵|景陵]]。
== 生平 ==
康熙帝玄烨是顺治帝 [[ 福临 ]] 的第三子,母孝康章皇后佟氏为[[庶妃]],顺治帝生前没有册立[[清朝皇储|太子]]。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六(1661年2月4日){{NoteTag|《[[清史稿]]》对于顺治逝日记载有矛盾,世祖本纪二记为正月丁巳(初七),而圣祖本纪为正月丙辰(初六)。}},顺治帝早逝,时年仅二十四岁。
[[File:康熙5.jpg|缩略图|左|康熙:康熙皇帝遗诏。]]
 
顺治帝接受[[汤若望]]的建议,因玄烨出过[[天花]]具有免疫力而把他选为继承人,以遗诏的形式册立玄烨为皇太子。顺治十八年正月玄烨继位时只有八岁,次年正月(1662年2月)[[改元]]康熙。遗诏同时指派[[索尼 (人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
[[File:康熙6.jpg|缩略图|左|康熙:康熙朝后期发生了“九子夺嫡”事件,演变成一次影响巨大的政治“地震”,而此次事件的导火索——太子[[胤礽]]的废立。]]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帝时常召集小内监<ref>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一:“帝在内,日选小内监强有力者,令之习布库以为戏。鳌拜或入奏事,不之避也。拜更以帝弱且好弄,心益坦然。一日入内,帝令布库擒之,十数小儿立执鳌拜,遂伏诛。”</ref>在宫中作「[[搏克|布库]]」之戏,不过在五月十六日(6月14日)[[鳌拜]]进见时,突然下令以[[大不敬]]之罪<ref>《南亭笔记》:康熙帝在南斋,召鳌拜入。内侍请鳌拜坐在三条腿椅子上,而以一位内侍在其后扶著椅子。命赐茶,先把茶碗煮于热水,上茶时,鳌拜接茶,茶碗烫手,砰然坠地。靠椅子的内侍乘势一推,鳌拜仆倒在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群起,擒扑鳌拜,交部论罪。</ref>,命少年们将其逮捕。
[[File:康熙7.jpg|缩略图|左|康熙:康熙皇帝上朝图。]]
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将他[[灭族]],康熙帝念鳌拜曾救过祖父[[皇太极]]的功劳{{NoteTag|据[[耶稣会]]传教士[[白晋]][[神父]]记载,鳌拜让康熙看了自己,在战场上为了救皇太极所留下的伤痕,得以免死。}},赦其死罪,改为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大臣商议鳌拜大罪三十条,请求将他[[灭族]],康熙帝念鳌拜曾救过祖父[[皇太极]]的功劳{{NoteTag|据[[耶稣会]]传教士[[白晋]][[神父]]记载,鳌拜让康熙看了自己,在战场上为了救皇太极所留下的伤痕,得以免死。}},赦其死罪,改为拘禁,但诛杀了鳌拜的很多弟侄亲随及党羽。仅存的另一辅政大臣[[遏必隆]]因为长期勾结鳌拜,被削去[[太师]]、一等公。 康熙帝由此完全夺回[[朝廷]]大权,开始真正亲政的阶段。 康熙对于[[宗教]]基本上是宽容的,不仅仅是[[汉传佛教]],或者[[满洲]]的[[藏传佛教]]、[[萨满教]]信仰,还褒封[[道教]][[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并[[皈依]]于门下。他甚至也时常听[[天主教]][[传教士]]讲道,直到他发现[[罗马]][[教廷]]试图干预中国政治,并且皇子信仰[[基督]]后以此作为争权夺利的工具,遂开始有所抵制[[天主教]],即[[中国礼仪之争]]。   其实康熙对西方文化也十分感兴趣,向来华[[传教士]]学习[[代数]]、[[几何]]、[[天文]]、[[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颇有著述。
康熙帝为了箝制[[反清复明]]的活动而致力于打败[[明郑王朝]]。拿下[[台湾]]之后,康熙开放了[[海禁]],并设立了四个通商口岸,后来此政策持续了整个清朝历史。康熙也利用[[戴南山]](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狱]]事件,株连甚多,来抑制[[汉族]][[士大夫]]的反叛思想,甚至[[桐城派]]文家[[方苞]]都差点遭[[斩首]]。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立皇后所生的一岁的皇次子[[胤礽]]为[[太子]],并亲自抚养。但数十年后由于太子本身的素质问题及其在朝中结党而废太子。废太子后众皇子觊觎皇位,矛盾更加尖锐,故太子废而复立,但康熙仍无法容忍其结党,三年后再废太子。康熙六十一年临终时决定传位给皇四子[[胤禛]]。
目前理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练的 [[ 胤禛 ]] 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宽纵积弊,也有人认为康熙是因为锺爱胤禛之子弘曆(未来的[[乾隆帝]])而传位于胤禛。   还有传说是顾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矫篡遗诏,在十字上加一划、下加一勾,「十」字变成「-{于}-」字,故有「传位十四皇子胤禵」窜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胤禛」之传说;但按清宫祕档分析,康熙帝的遗诏是由[[满文|满]]、[[汉文|汉]]、[[蒙古文|蒙]]三种语文并列写成,「传位十四皇子胤禵」改为「传位-{于}-四皇子胤禛」之传说符合汉字书写逻辑,但却无法符合满文及蒙文书写逻辑。
然则传位夺嫡之说,或因雍正推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之新政、打击贪腐权贵、重用[[张廷玉]]、[[李卫]]、[[田文镜]]等汉人,而引来失势满人权贵之蓄意诬陷。康熙皇帝岂能将[[九门提督]]授予不可信赖之人任之,又岂会不知[[隆科多]]与雍正之关係而造成众皇子传位纷争?由此而论,康熙让隆科多任九门提督,正是意欲传位于雍亲王,并加以保护的实证之一。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重视自然科学的皇帝,自身具有相当高的科学素养,曾从南怀仁学习欧几里得几何学并且每天听讲。后来又学习西方的测量、天文、物理和医学等知识,并在宫中设置了研究化学和药学的实验室。康熙因南怀仁督造火炮方面的功绩,一直对他优礼有加,而南怀仁等西方传教士也促进了伽利略的[[弹道理论]]在中国的传播。
康熙对理学名臣李光地、熊赐履等说:“汝等知西洋人渐渐作怪乎?将孔夫子亦骂了。予所以好待他者,不过是用其技艺耳。历算之学果然好。你们通是读书人,见外面地方官与知道理者,可俱道朕意。”<ref>《榕村语录续集》卷六</ref>,有人认为他担心先进的西方科技一旦传开,将会极大的动摇以骑射起家的满清的统治<ref>席泽宗:“论康熙科学政策的失误”,《古新星新表和科学史探索》,2002</ref>,亦认为此举导致中国对于火器研发因此倒退。   据传教士[[张诚 (传教士)|张诚]](J. F. Gerbillon)的日记记载,康熙为了保护传教士不被其他官员陷害而不准他们在有[[汉人]]和[[蒙古人]]的[[衙门]]里翻译任何科学文献。18世纪康熙末期,因[[罗马教廷]]发出禁止[[中国人]]教徒[[祭祖]]的禁令而引发[[中国礼仪之争|礼仪之争]],促使清廷反制并下令“自今以后,若不遵[[利玛窦规矩]],断不准在中国住,必逐回去”<ref>《康熙与罗马使节关系文书》</ref>。
== 外国人的评价 ==
[[法国]]人[[白晋]]:「康熙皇帝经常到各地巡视,以便了解百姓的生活情况和官吏们的施政状况。在这样的观察时,即便最卑贱的工匠和农夫,皇帝也允许他们接近自己,并用非常亲切温和的态度询问他们,这常常使得普通百姓至为感动。康熙皇帝会经常向百姓提出各种问题,并且他一定要问到的问题是他们对当地的官吏是否满意 。如果百姓普遍倾诉对某个官员的不满,康熙皇帝会将他撤职。但是如果百姓讚扬到某个官员,他却并不一定仅仅因此就提升那个官员。」;「康熙皇帝的孝顺和感恩是如此罕见,他因此获得了举国百姓的尊敬和拥戴。」
如果百姓普遍倾诉对某个官员的不满,康熙皇帝会将他撤职。但是如果百姓讚扬到某个官员,他却并不一定仅仅因此就提升那个官员。」;「康熙皇帝的孝顺和感恩是如此罕见,他因此获得了举国百姓的尊敬和拥戴。」。 白晋亦提到康熙对[[赈济]][[灾区]]与安抚饥民的手法:「我们在[[北京]]的其中两年,我们亲眼目睹了以下这些确证的事实。当时,两三个省遭受了大旱灾,造成农业严重欠收。康熙皇帝为此深为忧虑,他免除了这些省份的赋税,并设立[[常平仓]]进行赈恤,但仍不能满足灾区的需要,于是,他又向灾情最为严重的地区调拨了大量的粮食和巨额款项。为了进一步赈济灾区的穷人,康熙皇帝又採取了捐官的政策,允许富人中有学识的人,如果能够通过做官资格的考试、证明他确有才干,并向灾区捐献一定数目的粮食,便可买到一个相应的官职。   当时,为了寻求生路,大量的穷人纷纷涌入北京,康熙皇帝下令把这些人全都招用于六部官署的建筑工程,从而找到一个既帮助了穷人又使他们对社会有所贡献的办法。并且,这个办法也有利于安抚饥民,防止他们因走投无路而发生动乱。」<ref>[法国] 白晋,《康熙大帝》,载《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5,18页。</ref>
[[比利时]]人[[南怀仁]]:「(康熙帝)亲切地接近老百姓,力图让所有人都能看见自己,就像在北京时的惯例一样,他谕令卫兵们不许阻止百姓靠近。所有的百姓,不管男女,都以为他们的皇帝是从天而降的,他们的目光中充满异常的喜悦。为一睹圣容,他们不惜远涉跑来此地,因为,对他们来讲,皇帝亲临此地是从不曾有过的事情。皇帝也非常高兴于臣民们赤诚的感情表露,他尽力撤去一切尊严的夸饰,让百姓们靠近,以此向臣民展示祖先传下来的朴质精神。」<ref>[比利时] 南怀仁,《鞑靼旅行记》,载《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人民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63页</ref>
==康熙斗倒鳌拜==
眼看鳌拜权倾朝野,孝庄太皇太后为达到遏制鳌拜的目的,转而笼络了索尼父子,一改太宗、世祖两朝均在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中选择皇后的传统,册立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于是,就有了1665年5月22日(旧历康熙四年九月初八),11岁的康熙皇帝和12岁的赫舍里氏皇后遵照孝庄太皇太后懿旨举行大婚典礼的这件事。   很快,1669年的夏天,康熙皇帝就在赫舍里氏家族的协助之下除掉了权臣鳌拜!因此,我们说,康熙皇帝迎娶赫舍里氏皇后,完全是一场政治婚姻。问题就出现了,既然这是一桩政治婚姻,那么康熙皇帝与他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的关系如何呢?应该说,他们两个人的感情关系还是非常稳定的。
换句话来说,在康熙皇帝的众多的后宫佳丽之中,康熙皇帝本人还是更喜欢他的第一个皇后——赫舍里氏。这又是为了什么呢?原因非常简单啊:两个人是“发小”呗。赫舍里氏和康熙皇帝是从小的玩伴,可谓是青梅竹马、总角之交。少年初成的康熙皇帝和情窦初开的赫舍里氏皇后这对小夫妻婚后恩爱甜蜜,生活非常和谐,彼此感情颇深。因此,非常自然的,虽然在外人看来,他们的婚姻是政治婚姻。但此时,尚未知道政治险恶的他们,是一对幸福的夫妻。
128,43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