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廖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廖姓,中国皇室姓氏之一,汉族姓氏。

廖姓在中国宋朝百家姓排行第66位。廖姓总人口约490万,约占汉族人口的0.37%,排第60位。历史上廖姓曾建立西蓼、东蓼、舒蓼等诸多政权。

台湾大姓之一,最早一支廖姓源自黄帝后裔、夏朝宗室、西蓼开国国君-廖叔安,故廖叔安为廖姓得姓始祖。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为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国所灭,后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开国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人口以台湾、湖南、福建、江西、广东、浙江、湖北、河南、四川、重庆、广西、云南、海南、安徽、江苏等地区居多,同时廖姓也是董姓的主要来源。

研究考证

廖(Liào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

源流一

《左传•昭公二九年》《风俗通》等资料所载,相传黄帝有个后裔叫叔安,夏时,因封于飂国(又作蓼国,今河南省唐河县南),故称飂(古廖字)叔安,其后代以国名飂为氏,称廖氏,是为廖姓。

源流二

据《广韵》、《姓氏考略》等资料所载,周文王有个儿子叫伯廖,因封于廖邑,其后裔也有以邑名廖为氏,称廖氏。这支廖氏,望出巨鹿。

源流三

《潜夫论》云:"皋陶庭坚之后,封于蓼(今河南省固始县),子孙以国为氏。"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夏时受封于蓼,春秋时英、立等小国,即唐朝追遵大唐德明皇帝皋陶后人所建。楚穆王四年灭国,其后子孙有以国为氏;或以姓为氏,即为廖氏。

源流四

源于改姓,出自五代时期吴越国刘氏一族,属于因谥改姓为氏。唐朝末期至五代时期,吴越大豪钱镠创建了吴越国,他成为开国第一任君主。由于钱镠的"镠"与"廖"为同旁字,为了令辖下皆避自己的名讳,钱镠便下诏将吴越国中所有的刘氏族人皆改为廖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蒙古皇室,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明朝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率二十万大军伐漠北,元世祖孛尔只斤•忽必烈的后裔、蒙古王子孛尔只斤•也先土干率妻子及其部族众人归降,明成祖大喜,特赐其汉姓为廖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元朝黄金家族托雷后裔,后多冠汉姓为廖氏。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文献《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中记载:"清朝满族皇室后裔爱新觉罗氏族人中多冠有汉姓廖氏。"

源流七

有一说法,源于古代贵族姓氏,据文献《姓纪・名头志》中记载:"廖,字形源于一长发飞仙髻,以羽毛为衣,以云霓作裳的翩翩起舞的美妙仙女姿态"。原指美若天仙的女子,本来是贵族才可以得到的姓。其后意义渐淡,关于其姿态,可参考霓裳羽衣(成语)。据林氏学者分析,其字形可拆分为广,羽,人,彡。其他具体例证尚不明。 [1]

郡望

汝南郡:汉高帝四年置郡。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地区。东汉时移治平舆。

巨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置郡。东汉移治今宁晋西南。

堂号

廖氏宗祠

武威堂唐贞观年间,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令,政绩显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从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武威堂是流传最广、人口最多的廖氏堂号。"崇德之父辈曾任武威太守,其后裔自唐代起几百年间声势显赫,均以武威为堂号。"如今的江西、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乃至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的廖姓人,大多是武威堂的后裔。

世彩堂

是廖氏的主要堂号之一。"世彩"的内涵:一是长寿而有福气,"为官者只有造福于百姓和乡里人,才有这样的好福气";二是宋皇帝(钦宗)御封"世彩堂",更为显赫而耀。廖刚是宋朝一位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岁,曾祖父享年88岁,他们都看过自己的第五代孙子。廖家累世奉养白发老人,所以廖刚把自己的厅堂命名为"世彩堂"。后世许多廖姓宗族都喜欢用"世彩堂"作为堂号。

汝南堂

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发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发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号,是廖姓最古老的堂号。

果烈堂、中乡堂

蜀汉廖化,为关羽主薄。关羽败亡,廖化在战场上假装已死,得逃回蜀。拜宜都太守,迁右军车骑将军,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所以叫"中乡堂"。又因他做事果敢刚烈,就叫"果烈堂"。

紫桂堂

宋朝时候,廖君玉以朝清郎兼英州知府,他一生好学,在桂山建了一个书房叫"紫桂堂",因此廖氏有称"紫桂堂"的。

万石堂

宋工部尚书廖刚,娶秦国夫人张氏生子四,皆士,皇上赐每人官禄两千石,父子五人共享万石,时人号称"万石廖氏"。诗云:万石家声远,三州世泽长、瓜锦欣瓞衍,栾世庆荣昌。

清武堂

据《廖氏大族谱》载:"明初,张元子入赘廖家" ,为福建诏安官坡张廖一族之源。这派族人从张氏郡望"清河"、廖氏郡望"武威"中各取一字,合为"清武 堂"。

其他堂号

另外,廖姓的主要堂号还有:"中乡堂""、"垂裕堂"、"崇远堂"、"馨德堂"、"紫桂堂"、"知本堂"、"本思堂"、"五桂堂"、"武城堂"、"慕维堂"等。

得姓始祖

廖(飂)叔安。黄帝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夏朝宗室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其后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开国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廖叔安,出生于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带),是廖氏宗祖。夏朝时,在蓼国为王,称"蓼王",后人以国为姓为"蓼 "亦作 " 风 " 字边"飂氏"。

古蓼国辖境约当今河南省唐河县、桐柏县,湖北省枣阳市、随州市,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飂氏传到 36 世伯高时,才去风加广成为"廖"。 [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