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於 2019年5月27日 (一) 16:21 由 安然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德國著名哲學家)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年10月15日—1900年8月25日,享年55歲),德國人,著名哲學家、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作曲家、思想家,被認為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他的著作對於宗教、道德、現代文化、哲學、以及科學等領域提出了廣泛的批判和討論。他的寫作風格獨特,經常使用格言和悖論的技巧。尼采對於後代哲學的發展影響極大,尤其是在存在主義後現代主義上。

在開始研究哲學前,尼采是一名文字學家。24歲時尼采成為了瑞士巴塞爾大學的德語區古典語文學教授,專攻古希臘語,拉丁文文獻。但在1879年由於健康問題而辭職,之後一直飽受精神疾病煎熬。1889年尼采精神崩潰,從此再也沒有恢復,在母親和妹妹的照料下一直活到1900年去世。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出生日期 公元1844年10月15日

外文名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逝世日期 公元1900年8月25日

別   名 尼采 職   業 哲學家、詩人、散文家

國   籍 德國 畢業院校 波恩大學萊比錫大學

民   族 日耳曼人 信   仰 唯意志論

出生地 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洛肯村 血 型 AB型


受影響 荷爾德林叔本華瓦格納 施影響 雅斯貝爾斯、海德格爾 薩特、加繆、福柯 巴塔耶、德里達

星 座 天秤座 主要成就 唯意志論繼承者 存在主義的演進過程中的重要人物

代表作品 《悲劇的誕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偶像的黃昏》等;《尼采全集》共26卷(未譯完)


人文社科藝術人物哲學家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1844—1869)

1844年10月15日,尼采出生於普魯士薩克森州勒肯鎮附近洛肯村的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尼采的生日恰好是當時的普魯士國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的生辰。尼采的父親是威廉四世的宮廷教師,他曾執教過四位公主,深得國王的信任,於是他獲得恩准以國王的名字為兒子命名。 幼兒時期的尼采是個沉默的孩子,兩歲半才學會說第一句話。 他的祖父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寫過神學著作,他的外祖父是一名牧師。母親是法蘭齊斯卡娜·奧勒爾(1826-1897),雙親在1843年結婚。他的妹妹伊麗莎白在1846年出生,小弟路德維希·約瑟夫則在1848年出生。尼采的父親因腦軟化症而在1849年去世,兩年後他的弟弟也去世了。1850年尼采全家搬遷到薩勒(Saale)河畔的瑙堡(Naumburg),與尼采的祖母和父親的兩名未婚姊妹共同生活,由於他的母親終身未改嫁,因此尼采幾乎在一個充滿女性的環境中成長。在祖母於1856年去世,尼采全家搬了出來。

10歲時他就讀於瑙姆堡文科中學,對文學與音樂極感興趣。14歲時他進入普夫達(Pforta)中學,課程以古典教育為主,且以訓練嚴格出名,這一開始讓尼采很不適應。尼採在學校里也認識了保羅·杜森(Paul Deussen)和卡爾·馮·格爾斯多夫。尼採在這段時間也專注於撰寫詩賦和音樂。在普夫達中學裡尼采接受了希臘和羅馬古文學的訓練,這也是他首次接觸到與家中基督教教育完全不同的環境。

1864年畢業後,尼采進入了波恩大學,開始對神學和古典哲學進行研究。在經過一個學期的研究後(也是出於對他母親的不滿)尼采失去了對基督教的信念,停止了對宗教的研究。造成尼采轉變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為閱讀了神學家大衛·斯特勞斯(David Strauss)所著的《耶穌的生平》一書,這對當時年輕的尼采產生極大震撼。尼采接着將心力放在研究哲學上,接受弗里德里希·威廉·里奇爾(Friedrich Wilhelm Ritschl)教授的指導,並且在隔年追隨他前往萊比錫大學就讀。在那裡他也認識了後來成為古典學家的同學歐文·羅德,並且發表了第一份文字學的研究。

在1865年尼采研讀了許多亞瑟·叔本華的著作,並在1866年讀了弗里德里希·艾伯特·朗格(Friedrich Albert Lange)所著的《唯物主義之歷史》一書。1867年尼采自願加入普魯士軍隊於瑙堡的炮兵部隊服役一年,然而在1868年3月發生的一場車禍卻使他無法繼續服役。在他研究告一段落的那一年他也認識了理察·瓦格納。兩人久久地談論他們共同喜愛的叔本華哲學。隨後的幾年中瓦格納和妻子成為尼採在藝術和理智方面的良師益友,一個家的代用品。 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體健康,身心都很頑強……他是萊比錫這裡整個青年語言學家圈子裡的寵兒……您會說,我這是在描述某種奇蹟,是的,他也就是個奇蹟,同時既可愛又謙虛。」李契爾是第一個向世間預言尼采是位天才的人。

教授生涯(1869—1879)

1869年2月,年僅25歲的尼采被聘為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語言學教授。 尼采以「荷馬與古典哲學」作為他教授教職演說的主題。在大學裡他認識了神學教授弗朗茨·奧韋爾貝克,兩人從此成為終身至交。尼采也認識了默默無名的俄國哲學家Afrikan Spir以及他的同事—歷史學家雅各·布克哈特,尼采還經常前往聆聽布克哈特的授課,兩人對尼采都產生極大影響。尼采也一直與在萊比錫認識的理察·瓦格納和他的妻子柯西瑪保持聯繫,尼采相當欣賞瓦格納夫妻,經常前往瓦格納在琉森州的住所拜訪。

在1873年至1876年之間,尼采陸續發表了四篇長篇論文:《大衛·斯特勞斯:自白者和作家》、《歷史對生命的利與弊》、《教育家叔本華》、和《理察·瓦格納在拜魯特》(這四篇論文後來被收錄以《不合時宜的考察》為名出版)。四篇論文都帶有文化批判的色彩,吸納了叔本華和瓦格納的思想,挑戰當時正快速發展中的德國文化。

尼采接着在1878年出版了《人性,太人性的》一書,以格言方式討論從形而上學到宗教乃至於性別等各種議題,也是在這本書里尼采明確的拋棄了瓦格納和叔本華的哲學。尼采與歐文·羅德等人的交誼也在這時開始冷淡。

漫遊生涯(1879—1888)

1879年,尼采辭去了巴塞爾大學的教職,開始了十年的漫遊生涯,同時也進入了創作的黃金時期。 一直到1889年為止以私人身分游遍了許多城市。他在瑞士的格勞邦頓州地區度過了好幾年的夏天,並在意大利的熱那亞、都靈以及法國的尼斯等地度過許多年的冬天。

1882年4月,在梅森葆夫人和另一位朋友雷埃邀請下,尼採到羅馬旅行。在那裡,兩位朋友把一個富有魅力、極其聰慧的俄國少女莎樂美介紹給他,做他的學生。尼采深深墜入情網,莎樂美也被尼采的獨特個性所吸引。兩人結伴到盧塞恩旅行,沿途,尼采向莎樂美娓娓敘述往事,回憶童年,講授哲學。但是,羞怯的性格使他不敢向莎樂美吐露衷曲,於是他懇請雷埃替他求婚,殊不知雷埃自己也愛上了莎樂美。莎樂美對這兩位追求者的求愛都沒有允諾。最後,兩人只能保持着友好的接觸。然而尼采的妹妹伊麗莎白卻對他們的友誼滿懷妒恨,惡意散布流言飛語,挑撥離間,使他們終於反目。僅僅5個月,尼采生涯中的這段幸福小插曲就終結了。尼采接着躲至了意大利的利古里亞,在那裡他寫下了第一部分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僅花了十天的時間。   在這幾年裡尼采持續接觸費奧多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他很快便受之影響。他也與依波利特·阿道爾夫·丹納保持書信聯繫,後來也認識了丹麥文學家布蘭德斯(Georg Brandes)。在1870年代以講授克爾凱郭爾哲學思想為主的布蘭德斯曾邀請尼采前去一同研讀克爾凱郭爾的作品,尼採在回信中承諾會抽空前往哥本哈根拜訪他,但在他來得及實現這個承諾前自己便已經被病魔纏身了。在1888年初,布蘭德斯於哥本哈根大學首次正式講授尼采的哲學思想,不過這已是他發瘋前夕了。

雖然尼採在1886年曾宣布(在《善惡的彼岸》的結語中)他會着手撰寫一本名為《權力意志》的新書,他最後放棄了這個計劃,並且以其中未完成的文稿匯編了另外兩本著作:《偶像的黃昏》與《反基督》(兩本書都在1888年完成)。

晚年(1889—1900)

1889年,圖林的災難降臨了。長期不被人理解的尼采由於無法忍受長時間的孤獨,在都靈大街上抱住一匹正在受馬夫虐待的馬的脖子,最終失去了理智。數日後,他的朋友奧維貝克趕來都靈,把他帶回柏林。尼采進入了他的生命的最後十年。他先是住在耶拿大學精神病院。1890年5月,母親把他接到南堡的家中照料。   

1897年4月,因母親去世,尼采遷居到位於魏瑪的妹妹伊麗莎白?福爾斯特-尼采的家中居住。在尼采的一生中,他的家庭始終是他的溫暖的避風港,作為這個家庭中唯一的男性,家中的五位女性成員始終圍着他轉,無微不至地關懷他,精心呵護他,儘量滿足他的一切願望。但尼採為了心中的崇高理想,毅然捨棄了這一切,像個苦行僧一樣在這個風雨飄搖的世界中飄泊遊蕩,忍飢挨餓,沉思冥想。   

1900年8月25日,這位生不逢時的思想大師在魏瑪與世長辭,享年55歲。「銀白的,輕捷地,像一條魚,我的小舟駛向遠方。」

哲學思想

行動哲學

尼采哲學在當時曾經被當作一種「行動哲學」,一種聲稱要使個人的要求和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的哲學。他的哲學具有傲視一切,批判一切的氣勢。這正是他的哲學被後現代主義欣賞的重要原因。    

生活即哲學,哲學即生活

對他來說,哲學思索是生活,生活就是哲學思索。他創立了不同以往的形態迥異的奇特哲學,展示自己的哲學思想。他的哲學無須推理論證,沒有體系框架,根本不是什麼理論體系,是他對人生痛苦與歡樂的直接感悟。尼采,在他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悲劇的誕生》中,就已開始了對現代文明的批判。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儘管物質財富日益增多,人們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自由和幸福。僵死的機械模式壓抑人的個性,是人們失去自由思想的激情和創造文化的衝動,現代文化顯得如此頹廢,這是現代文明的病症,其根源是生命本能的萎縮。尼采指出,要醫治現代疾病,必須恢復人的生命本能,並賦予它一個新的靈魂,對人生意義做出新的解釋。他從叔本華那裡受到啟示,也認為世界的本體是生命意志。   

反理性哲學

尼采猛烈的揭露和批判傳統的基督教道德和現代理性。在認識論上,尼采是極端的反理性主義者,他對任何理性哲學都進行了最徹底的批判。

他認為,歐洲人兩千年的精神生活是以信仰上帝為核心的,人是上帝的創造物,附屬物。人生的價值,人的一切都寄託於上帝。 殺死了作為神的上帝,又迎來了資本的上帝,資本化身的上帝。尼采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被資本奴役,不會比被上帝奴役自由得多。但他的「上帝死了」的呼喊,斷喝的啟蒙價值是不能低估的。 尼采認為,在沒有上帝的世界上,人們獲得了空前的機會,必須建立新的價值觀,以人的意志為中心的價值觀。為此,要對傳統道德價值進行清算,傳統的道德觀念是上帝的最後掩體,他深深的滲透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腐蝕人們的心靈。尼采自稱是非道德主義者和反基督徒,他猛烈批判基督教的道德,基督教所崇尚的美德。   

尼采對現代理性也持批判態度。他首先拿具有理性的哲學家開刀,他指出哲學家的第一特性是缺乏歷史感,幾千年來,凡是經哲學家處理的一切都變成了概念木乃伊。理性所起的作用無非是把流動的歷史僵固化,用一些永恆的概念去框定活生生的現實。結果是扼殺了事物的生滅變化過程,扼殺了生命。

尼采要建立新的哲學,將生命意志置於理性之上的哲學,非理性的哲學。作為對理性提出了挑戰,他提出了強力意志說。用強力意志取代上帝的地位,傳統形而上學的地位。強力意志說的核心是肯定生命,肯定人生。強力意志不是世俗的權勢,它是一種本能的,自發的,非理性的力量。它決定生命的本質,決定着人生的意義。  

超人哲學

尼采還提出他的超人哲學,關於建構理想人生的哲學。超人是人生理想的象徵,是尼采追求的理想目標和人生境界。尼采對現代人,現代生活感到很失望,他夢想改善人,造就新的人,即是超人。超人不是具體的人,是一個虛幻的形象。超人具有大地,海洋,閃電那樣的氣勢和風格。尼采認為,超人還沒有現實的存在,它是未來人的理想形象;超人給現實的人生提出了價值目標;超人是人的自我超越。

權力意志

尼采鼓吹人生的目的就是實現權力意志,擴張自我,成為駕馭一切的超人。超人是人的最高價值,應當藐視一切傳統道德價值,為所欲為,通過奴役弱者、群氓來實現自我。同時,他特別反對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女性解放,在他看來,人們對待婦女的方式就是「別忘了你的鞭子」。   

尼采的唯意志論哲學價值具有兩重性,一方面,尼采繼承了啟蒙運動的精髓,反映了現代意識的覺醒。對人生價值的積極肯定,引發了人們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思考,重新定位人生;對工具理性和工業文明的否定性批判,開啟了現代非理性主義思潮。另一方面,對理性的批判,對傳統的否定也存在着片面性,這正是後現代主義欣賞的一面。他的倫理思想反映了正在形成的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   

主要著作

 

《悲劇的誕生》

   尼採在1872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書《悲劇的誕生:源於音樂的靈魂》(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在1886年則改以《悲劇的誕生:希臘文化和悲觀主義》(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Oder: Griechentum und Pessimismus)為名重新出版。第二版包含了一篇序言—「自我批判的嘗試」,之中尼采對他的這本早期作品做了一些評論和檢討。   

《悲劇的誕生》剛發表時受到了古典文字學家Wilamowitz-Moellendorff等人的激烈批評。到了1886年尼采也對這本書抱持保留態度,將其稱為「一本難以忍受的書…寫的很糟糕、沉悶、讓人難堪、瘋狂。」

《人性,太人性的》

《人性,太人性的》的第一部分最初於1878年出版,尼採在1879年出版了增補的第二部分《各種看法和原則》,1880年出版了第三部分《流浪者及其陰影》。三個部分一起在1886年以《人性,太人性的:自由靈魂之書》(Menschliches, Allzumenschliches, Ein Buch für freie Geister)為名出版。這本書代表了尼采創作生涯中的「中期作品」的開端,拋棄了德國浪漫主義和瓦格納的影響,開始顯現出完全的實證主義的傾向。這個時期的寫作風格在於很少提出一套建設性的哲學體系,這些作品都是以數百條格言邊匯而成,有時只有一句話,有時則長達一頁或兩頁之多。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揭發出許多錯誤的假設,而不是對這些假設提出解釋,雖然尼采也在許多論點中使用了一些他的思想:他使用實證主義以及權力意志的概念作為解釋問題的手段,雖然權力意志的概念在這時還沒有發展成熟。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在1883-1885年間完成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一本寫給所有人及不寫給任何人的書》(Also Sprach Zarathust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象徵了尼采中期作品的終結和晚期作品的開端,這本書成為尼采最知名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書中使用的寫作格式相當獨特,尼采使用了一種哲學小說風格的寫作方式,類似於新約聖經以及柏拉圖對話錄的風格,同時也相當類似於前蘇格拉底哲學作品裡的語調,經常以自然現象作為修辭和講述故事的手段。尼采也經常提及西方文學及哲學的各種傳統,解釋並討論這些傳統的問題。透過查拉圖斯特拉(瑣羅亞斯德教的創教先知)的角色作為媒介,由他四處進行哲學的演講,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種聽眾對於其哲學的反應。這些聽眾的反應(就如同其他的教育小說一般)就可以視為是對於查拉圖斯特拉(以及乃至尼采本人的)哲學的評論。這些特色加上書中本身論點的模糊性和矛盾本質,最終使這本書獲得了閱讀大眾的青睞,但也使得這本書相當難以被學界分析(或許這就是尼采原先的意圖),《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本書也因此在哲學界一直不受學者的重視(尤其是英語國家的分析哲學傳統),要直到20世紀的後半期人們才對這本書以及尼采混合小說和哲學的獨特寫作風格產生廣泛興趣。尼採在這本書中正式提出了永恆輪迴的理論,並且第一次使用了「超人」(übermensch)這個詞,尼採在之後所有的作品裡都使用了超人這個理論。

《善惡的彼岸》

在尼采的「晚期作品」中,1886年出版的《善惡的彼岸:未來哲學的序曲》(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最接近於他的中期作品的風格。在這本書里尼采定義了真正的哲學應該具備的條件:想像力、自我主張、危險、創意、以及「價值的創造」—其他的他都認為是附帶的條件。從這裡出發尼采質疑了一些哲學傳統上的重要假設,例如許多哲學流派常使用的「自我意識」、「知識」、「真理」、以及「自由意志」等概念。尼采批評這些傳統概念是沒有足夠證據的,他改提出力量意志(the will to power)來解釋人類的行為,尼採在書中提出了他對「生命的觀點」,並且認為那是「超越善與惡的」,否定了人類世上存在着一套普世的道德。在知名的主人-奴隸道德說里尼采重新評價了稱霸西方哲學已久的人文主義傳統,他主張即使是對於弱者施加支配、占有、或傷害,這也不見得是所有人都有資格指摘的。尼採在這本書里貫徹了道德相對主義以及觀點主義的論點。

《道德譜系學》

由三篇專文構成、在1887年出版的《道德譜系學》(Zur Genealogie der Moral)一書是尼採在進入混亂的1888年前的最後一本著作。每篇專文都專注於討論道德概念的發展以及傳統,尼采試着證明當代道德觀的最初起源根本沒有半點道德根據,殘酷的權力鬥爭才是形塑道德的主要角色。與其他作品相較,這本書在寫作形式和語調上都較為傾向哲學論述的風格,也因此這本書成為哲學界對於尼采思想分析的主要來源。

在第一篇專文中尼采將基督教的道德觀追溯至那個被他稱為「奴隸藉由道德造反」的時期,他描述了位居社會底層的成員對於那些強大、富有而高貴的上層成員的「怨恨」。貴族成員們是以「好/壞」作為價值的區分標準,認為他們在社會中所占的優勢證明了他們自身的優越,並且藐視那些底層的成員。而奴隸們則發現他們無法面對自己被強者征服的事實,於是構思出了一套「想像的復仇」,將那些強者描述為「惡」、並將他們自身描述為「善」,也因此建構出了基督教的道德觀,透過這套道德觀,無能而軟弱的成員才有資格住在地球上。在第二篇專文中尼采則描述了在這套道德觀浮現前的社會的景象(他將之稱為「傳統的道德」),在那之前以暴力傷害人的權利來自於一個人的能力,就如同動物也有記憶和進行承諾的能力一般,違背承諾者會遭致的懲罰就是被施加暴力傷害。也因此,依據尼采的說法,施加懲罰的傳統並不是來自於任何道德目標或理論。「壞的結果」也是在道德觀浮現前的社會就已存在的概念。若是人不再有自由四處遊蕩和進行劫掠,他所帶有的暴力的動物本性便會轉而發泄至自己身上。在第三篇專文里尼采則討論到了基督教道德觀里所呈現的「完美的禁慾者」的概念,尼采主張埋藏在這個禁慾概念之後的只不過是一連串可笑而又沒有根據的迷信,即使在現代社會,這些迷信仍然企圖以新的、「秘密的」形式腐敗人類。

《偶像的黃昏》

同在1888年出版的《偶像的黃昏:如何以一支鐵槌進行哲學思考》(Götzen-Dä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ert)是極具爭議性的一本書,書名是取自瓦格納的同名歌劇尼貝龍根的指環中第四部「諸神的黃昏」(Die Götterdämmerung)。在這本篇幅不多的書里,尼采重新提出並且總結了對於許多主要哲學家(蘇格拉底、柏拉圖、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學家)的批評。他在「蘇格拉底的問題」這個章節里指出沒有人可以計算生命的價值為何,任何試圖計算人命價值的人都只是證明了自己具有否定生命或是肯定生命的傾向。他認為在蘇格拉底之後的哲學發展都是「墮落的」,因為那些哲學家們企圖以辯證法作為自我辯護的工具,而傳統思想的權威則被毀滅了。他也批評當時的德國文化相當單純而幼稚,並且批評了許多主要的法國、英國、以及意大利文化代表人物。與這些墮落文化的代表相對照的另一方,則是尼采所提出的凱薩、拿破崙、歌德、陀思妥耶夫斯基、修昔底德、以及古希臘時期的詭辯家們,尼采認為後者比起前者要來的健康而強壯多了。這本書的最後告訴讀者們尼采正在進行一項重新評價所有人類價值觀的重要計劃,並且提及古羅馬的文明成就在尼采來看要比古希臘高得多了。

《反基督》

《反基督:對基督教的詛咒》(Der Antichrist. Fluch auf das Christentum)是尼采最知名而又最具爭議的著作之一,尼採在這本書中對基督教的道德觀發起了論戰式的猛烈攻擊,後來世人將尼采視為是反基督教的狂熱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於這本書。在這本書里尼採集結了他在之前的作品裡對於基督教的各種批評,但改以一種諷刺的寫作風格表達他對於基督教倫理中奴隸道德腐敗了高尚的古羅馬道德的噁心和痛恨。他舉出基督教中的一些成分—例如福音書、保羅、 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軍,認為那些都屬於奴隸道德中的怨恨,企圖鼓吹軟弱和不健康以犧牲掉那些更強壯的道德。在這樣極端的批判風格中尼采也不忘批評耶穌 基督以及其它許多重要的基督教象徵,這本書也因此拋棄了他其它作品中相對而言較為中立(雖然仍都很激動)的分析風格,轉而採取全然的論戰風格。尼采並且提 出一套「反基督」的道德以改造未來:重新評價所有的價值觀。

《瞧!這個人》

尼採在1888年出版的《瞧!這個人》(Ecce Homo)是一本風格極為獨特的自傳,有些章節的名稱甚至是「為什麼我這麼有智 慧」、「為什麼我這麼聰明」、「為什麼我寫出這麼好的書」。自傳中記述的主要是尼采哲學思想的發展經歷,而不是尼采個人的生平。書中凸顯了尼採在研究各種 哲學傳統上的計劃,但較少提起他對於哲學與文學之分裂的理論,以及哲學與個人特質、身體和心靈之間的衝突。尼采試着將許多他的哲學思想與他的身體外貌相連 結,他偶而還會刻意以極為謙虛的評論描述自己,甚至呈現出半開玩笑或自我奉承的筆風(這同時也是諷刺蘇格拉底的謙虛)。在描述完自己後,尼采宣稱世上所有 的美德都已經呈現在他身上了(包括了父親的早逝以及奇差無比的視力—用以證明他的逆來順受),他也短暫的評論了他所有的作品。最後一個章節則名為「為什麼 我是一個宿命」,尼採在書的結尾告訴讀者,「永恆輪迴」以及「對所有價值觀的重新評價」是他哲學研究的中心。

《尼采反對華格納》

1888年底出版的《尼采反對華格納:來自一個心理學家的檔案》(Nietzsche contra Wagner, Aktenstücke eines Psychologen)收錄了一系列尼採在1878至1887年間撰寫的有關華格納及其音樂的評論。這些文件說明了尼采與華格納之間在美學上的差異,並且記述了華格納的音樂如何逐漸的遭到基督教、亞利安人種至上主義、以及反猶太主義的腐化。

人物影響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尼采對20世紀的哲學留下深刻的影響,尤其是歐陸哲學,雖然以分析哲學為主的英美國家要到20世紀後半期才開始注重他的作品。尼采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在於他企圖揭發社會的既有價值觀的本質,尼采指出人的動物本性和欲望在形塑人類行為上扮演的角色這一點也大為影響了後來的心理學家如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和卡爾?榮格。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的學說中重視心理力量的部份也是受到尼采權力意志說的影響。

尼采不僅深深影響了後來的存在主義,他的影響所及還到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解釋學等,尼采所提出的「上帝已死」成了存在主義的中心論點:若沒有上帝,那麼就沒有必然的價值或道德律。以及若沒有沒有必然的價值或道德律,那人類應該如何自處的問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尼采的思想開始被人與納粹主義與反猶太主義相連結,這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妹妹伊麗莎白對於他作品的竄改所造成的,伊麗莎白甚至主動與納粹人士合作,選擇性的解釋尼采的理論以正當化對其他人種及國家的戰爭和侵略,儘管尼采本人曾明確反對反猶太主義。

尼采名言

宗教 上帝死了!上帝已經死了!而正是我們謀殺了他!我們怎麽才能安慰自己,這兇手中的兇手?(《快樂的科學》) 靈魂的下水道-為了洗滌人類那骯髒的靈魂,一定要有下水道才可以。具有這種下水道功能的,對於那些高傲的偽君子而言,就是上帝了。(《人性,太人性的》-下-2-46) 在所有的禁慾道德里,人把自己的一部分視為神,加以崇拜,因此被迫把其他部分加以惡魔化。 宗教上最深的誤解——認為壞人沒有宗教。 基督教的「教」字只是一個誤解,實際上只有一個基督徒,而他已在十字架上死去了。(《反基督》39 ) 論道德的譜系 只有在這塊土地上,在這塊對人類和教士的生存來說基本上是危險的土地上,人才能夠發展成為一種有趣的動物。只有在這裡,人的精神才更高深,同時也變得更兇惡了——正是這兩個原因使得人迄今為止優越於其它的動物。」 激勵 凡具有生命者,都不斷的在超越自己。而人類,你們又做了什麽?(《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人類偉大之處在於它是橋,而非目的。人值得被愛——在於他是過渡,是沒落。(《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言-4) 誠然,人是條污穢的川流。要容納一條污穢的川流而不被污染,除非你是大海。聽哪!我教你們以超人,他就是這大海,在他裡面你的大輕蔑將被融入。(《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言-3) 啊!偉大的星球,假如沒有你所照耀的人們,你的快樂何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言-1) 如果你想走到高處,就要使用自己的兩條腿!不要讓別人把你抬到高處;不要坐在別人的背上和頭上。(《查拉圖斯拉如是說》-第四部-論更高的人-10) 聰明的人只要能掌握自己,便什麽也不會失去。 人是一根系在動物和超人之間的繩子。也就是深淵上方的繩索。走過去危險,停在中途也危險,顫抖也危險,停住也危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言-4) 與怪物戰鬥的人,應當小心自己不要成為怪物。當你遠遠凝視深淵時,深淵也在凝視你。(《善惡的彼岸》-格言第146,1886年) Wer mit Ungeheuern k?mpft, mag zusehn, dass er nicht dabei zum Ungeheuer wird. Und wenn du lange in einen Abgrund blickst, blickt der Abgrund auch in dich hinein. - "Jenseits von Gut und B?se" 那不能殺死我的,使我更堅強。(4月1日名言) Was mich nicht umbringt, macht mich st?rker. 出處:《偶像的黃昏》 自由的保證是什麽?是對自己不再感到羞恥。(《快樂的科學》-275) 一個人知道自己為什麽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種生活。 出生自今,你愛過什麽嗎?是什麽提升你的靈魂?是什麽支配你的靈魂,同時又令你喜悅?(教育家叔本華) 價值重估 接受一種信仰,僅僅因為它是習俗。這無非意味着:不誠實、膽小、懶惰!那麽不誠實、膽小、懶惰是倫理的前提嗎? 想在善和惡中作造物主的人,必須首先是個破壞者,並砸爛一切價值。也就是說,最大的惡屬於最高的善。不過,後者是創造性的善。 上等人有必要向群眾宣戰。 人們必須在心中懷着混亂,為了能夠創造一個舞動的新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言-6) 別理會!讓他們去唏噓!奪取吧!我請你只管奪取! 創造了這個有價值的世界的是我們! 道德有兩種:有獨立心而勇敢者曰貴族道德;謙遜而服從者曰奴隸道德。 找尋自己 你們尊敬我,但要是有天你們的尊敬傾倒了那又怎要?不要讓一座雕像砸了你。 你說,你相信查拉圖斯特拉?但查拉圖斯特拉又怎樣?你們是我的信仰者-但所有的信仰者又怎樣?你還沒有找尋你自己:你只找到我。所有的信仰者都是這樣,如是所有的信仰成就渺小。 現在,我命令你否棄我,並發掘自己。唯有當你們否決我的一切,我才會回到你們之中。(《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第一部-論贈與的美德-3) 世界瀰漫着焦躁不安的氣息,因為每一個人都急於從自己的枷鎖中解放出來。(《不合時宜的考察》-3-5) 你的良知在說什麽?——你要成為你自己。(《快樂的科學》-20) 痛苦 愚昧無知是一切痛苦之源。(8月23日名言) 痛苦的人沒有悲觀的權利。 誰終將聲震人間,必長久深自緘默;誰終將點燃閃電,必長久如雲漂泊。 只有經歷過地獄磨難的人,才有建造天堂的力量。 最大的痛苦乃精神的最後解放者,由於這個痛苦,我們才得以了解事物最後且最深的真理。(《快樂的知識》-序-2) 一個偉大的人往往受到排擠、壓抑、甚至被人斥為譁眾取寵而陷於孤獨中。(遺稿) 在極端痛苦中,一個靈魂為了承受這份痛苦,將會發出嶄新的生命光輝。就是這股潛力在新生命力的發揮,使人們遠離在極端痛苦時燃起的自殺念頭,讓他得以繼續活下去。他的心境將別於健康的人,他鄙視世人所認同的價值觀,從而發揮昔日所未曾有過的最高貴的愛與情操,這種心境是曾體驗過地獄烈火般痛苦的人所獨有的。(《曙光》-114) 一棵樹要長得更高,接受更多的光明,那麽它的根就必須更深入黑暗。 愛命運 我認為人類所有具有的偉大天性,是對命運的熱愛。無論未來 過去或永遠,都不應該奢望改變任何事物。他不但必須忍受一切事物的必然性,並且沒有理由隱瞞它-你必須愛這項真理……(《瞧!這個人》-我為何如此聰明-10) 今天,我執筆的這一瞬間,我展望自己的未來-就像平靜的海面,沒有任何希求能騷擾那完全的寧靜。我一點都不期望任何東西或不同於它現在的情況,也不希望自己有所改變。(《瞧!這個人》) 我向後回顧,再向前瞻望,我從未在剎那間看到這麽多美好的東西。今天我埋葬了我的四十四個歲月,並非沒有意義;我有權利來埋葬它-凡有生命的事都保留下來,永垂不朽。(《瞧!這個人》) 美 只有作為審美現象,存在與世界才可以得到辯護。 愛 人類的生命,不能以時間長短來衡量,心中充滿愛時,剎那即為永恆!(遺稿) 人類唯有生長在愛中,才得以創造出新的事物。 出於愛所做的事情,總是發生在善惡的彼岸。 最危險的健忘-剛開始他們忘記去愛別人,最後在他身上再也找不到值得去愛的地方了。(《曙光》-401) 只愛一個人是一種野蠻的行為,因為其他人就因此而犧牲了。對上帝的愛也是這樣。(《善惡的彼岸》-67) 真理 沒有真理,只有解釋。 在認識一切事物之後,人才能認識自己,因為事物僅僅是人的界限。 堅信比謊言更是真理的敵人。 心理 常常談論自己的人,往往只是為了隱藏自己。(《善惡的彼岸》-169) 當心!他一沉思,就立即準備好了一個謊言。 完全不談自己是一種甚為高貴的虛偽。(《人性,太人性的》) 瘋狂對於個體,只是相對罕見的事情——而國體、政黨、民族、時代的瘋狂,那就是規則。(5月16日名言) 如果人們將極端行為歸咎於虛榮,將中庸行為歸咎於習慣,將小題大作的歸咎於恐懼,那是很少會有錯的。 自述 我已經寫夠了這個世界,現在讓這個世界來寫我吧! 我不是普通人,我是炸彈!(《瞧!這個人》-為何我是命運-1) 假使有神,我怎能忍受我不是那神,所以沒有神!(2月26日名言) 我的時代還沒有到來。有的人死後方生。 自從厭倦於追尋,我已學會一覓即中;自從一股逆風襲來,我已能抗禦八面來風,駕舟而行。 偉人對我毫無意義,我只欣賞自己理想中的明星。(《善惡的彼岸》) 其他 最輕蔑人類的人,即是人類的最大恩人。(遺稿) 最好的作者,是那羞於成為作家的人。(《人性,太人性的》) 敏銳而明快的作家的不幸是,人們以為他膚淺,因此不在他們身上下苦功;晦澀的作家的幸運是,讀者費力地讀他們,並把自己勤奮的快樂也歸功於他們。(《人性,太人性的》) 多數思想家都寫作的很差。因為他們不但向我們傳達他們的思想,而且還傳達思想的思想。 你們所能體驗到的最偉大的事情是什麽?那便是非凡的輕蔑。是時,你們甚至會對自己的幸福感到厭惡,而理智與道德亦然。 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善惡的彼岸》-287) 這個時代的特性是——分裂——這個時代再也沒有真實感了。人們再也無法找到自信以立足於這個世界。每個人都活在明天裡,然而這些人再也沒有明天。(《權力意志》-57) 無選擇的求知衝動,猶如無選擇的性衝動一樣——都是一種下賤的本能!(初期遺稿) 對於那些無法對自己誠實的「偉人」,我一點都無法承認他們的偉大,自欺的人,令我感到作嘔,無論他們曾做了何種偉大的事業,我給他們的評價還是零分。(遺稿) 當某一動物, 某一種族或某一個體失去其他種種本能時,當它選擇以及當它偏愛對它不利的東西時,便稱它為墮落。 出處:《反基督》 所有的精神最終都變成了在肉體上清晰可見的東西。基督教匯聚了無數渴望被征服的人以及所有那種卑恭而虔誠的高級或低級的放棄了所有行動的人的整個的精神。 出處:《反基督》

人物評語

尼采的哲學觀最重要的一點是哲學的使命就是要關注人生,給生命一種解釋,給生命的意義一種解釋,探討生命的 意義問題。這與尼采所讀叔本華的著作有一定關係。還有一點看法,尼采認為哲學是非政治的,哲學和政治是兩回事。所以尼采對哲學的看法,第一是對生命,關注人生,第二非政治的,第三非學術的。哲學不是純學術。尼采對傳統哲學進行批判,他認為關鍵在於沒有關注人生。他認為傳統哲學造成的後果是虛無主義。尼采認為現象背後是沒有本質的。

尼采對他自己比任何活過的人或可能活過的人有更多的自我認識。——佛洛伊德

尼采刺穿了人類知識的基礎,並像前無古人似的那樣質疑它們。沒有什麽人在其思想的正確性、深度、及徹底性方面能比的上他……。費爾巴哈不能、馬克斯不能、甚至連佛洛伊德也不能。——漢斯·昆

沒有一個人曾經為自己的天才付出這樣重大的代價。——威爾·杜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