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东荪」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创建页面,内容为“张东荪(1886年12月9日—1973年6月2日),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出生于浙江杭县(…”)
 
行 1: 行 1:
 张东荪(1886年12月9日—1973年6月2日),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出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市)。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研究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
+
{{Infobox person
 中文名
+
| 姓名    = 张东荪
 张东荪
+
| 图像    =[[File:张东荪.jpg|缩略图|center|[http://img1.gtimg.com/news/pics/hv1/228/233/741/48243168.jpg 原图链接]]]
别名
+
| 图像说明 = '''<big></big>'''
  万田 圣心
+
| 出生日期 =
国籍
+
| 国籍    =
+
| 籍贯    =
  民族
+
| 职业    =
 
+
| 母校    =
 出 生地
+
| 研究领域 =
  浙江省
+
}}
  出生
+
''' 张东荪''' (1886年12月9日—1973年6月2日),原名万田,字东荪,曾用笔名“圣心”,晚年自号“独宜老人”。出生于浙江杭县(今杭州市)。现代哲学家、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报人。曾为研究系、中国国家社会党、中国民主社会党领袖之一,曾任中国民盟中央常委、秘书长。
1886年12月9
+
==生平简介==
  逝世
+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毕业。回国后,任 国公学大学部学长兼教授,国立政治大学、私立光华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辛亥革命后,曾参加袁世凯的御用政党--进步党。五四时期依附北洋军阀,为研究系重要成员之一,主编其机关报《时事新报》。1912年出任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府秘书。
1973年6月2日
+
 
  职业
+
1921年曾参加过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会议,不久,以介绍新思想新 化为 ,与梁启超等人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挑起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大革命后,加入张君劢组织国家社会党,出版《再生》杂志,宣传国家社会主义,编辑《自由评论》,参与蒋介石的文化"围剿"。1941年参加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9月改称中国民主同盟),先后任华北支部委员、主任委员。1944年9月被选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1946年1月,作为民盟代表之一,出席重庆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8月,国家社会党与民宪政党合并,组成中国民主社会党,为主要领导人之一。在此前后,著文反对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宣扬走"中间道路"。
 哲学 家、 政治活 动家、 论家、报人
+
 
毕业院校
+
1948年曾参与北平和平解放的活动。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民盟常务委员等职。1951年因卷入"美国特务案",于1951年6月被破获后,撤消了其民盟内外一切职务,并于1953年5月被开除出民盟。1973年6月2日逝世于北京"秦城"监狱。
 日 本东京帝国大学
+
 
 +
==哲学思想==
 +
 张东荪 的被重新发现,也只是近两三年来的事,比较集中的大概是在上海。复旦大学的张汝伦先生曾在《读书》上介绍张的哲学思想,算是近年国内比较早的注意张的思想的人,还有复旦的吴孝武先生,他以张的哲学思想为自己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他的研究成果已发表在《中国文化》上,并引起许多人注意。还有张耀南先生编辑了一本张东荪的文选,并且出版了。这些都是已问世的成果。另外在民间,据我所知,戴晴正准备写张的传记,湖北荆沙市程朝富先生更是倾其精力和钱财,收集张的专著和文章,准备为其编撰文集。张的被重新发现,首先是许多学界人注意到他思想的价值,还有就是他后半生的坎坷命运。
 +
 
 +
==喜爱哲学==
 +
  张东荪从来就没有脱离哲学,他一直是那个时代中国哲学舞台上的主角,因为这是和他文化救国的信念息息相关的事业。1918年底,梁启超决定赴欧洲考察,途经上海时,与张东荪、黄潮初畅谈一通宵,张东荪曾表示,此后"誓不为政治性质的运动",要以"教育、著书、译书"终其一生,为中国思想文化界尽其力量。在五四时期,张东荪就认为"要起中国的沉疴非彻底输入西方文化不可,所谓输入西方文化自然是指科学而言,然而输入科学却非先改变做人的态度不为功。所以输入科学而求其彻底,则非把科学的祖宗充分输入不可。科学的祖宗非他,西洋哲学便是。……我们介绍科学不求彻底则已,如要彻底则非充分介绍哲学不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张东荪就开始对西方现代哲学各种流派都作了介绍,而尤其注重于柏格森的创化论、罗素的新实在论、穆耿的新创化论、相对论哲学及康德的知识论,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他"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文化认识论。当时的中国学人要么是彻底地崇拜西洋科学;要么是固守中国文化优越的论调。和这些人不同,张东荪却做到了对中西方思想的融会贯通,他看到了单纯的科学崇拜对拯救中国无济于事,科学观念一定要结合中国传统的重视人的思想,这是迄今都非常先进的思想。时人张青元对张东荪哲学造诣的评价是:"张先生之可钦 因为他的学风纯是中 的;他虽浸淫于欧洲思想,而绝不盲从欧洲思想,他不曾到过欧美,然而他读的西洋典 ,据我所知,却比任何一个留学生都多。"张东荪这种学术上的功力充分地展现在了他当时参与的两次探讨中国走向的文化大讨论上。
 +
 
 +
==家庭生活==
 +
1886年,张东荪出生于一个县官家庭。父亲张上騄当了一辈子县令,虽然为官清廉屡建政绩,却始终郁郁不得志。由于仕途无望,张上騄转而将兴趣投到文学方面,诗文造诣不凡,尤精词学,并对两个儿子张尔田、张东荪产生了很大影响。兄长张尔田自幼聪明,承袭家学,文名早著,有著述多种传世,后来一度和王国维等并称"海上三子"。张东荪从小在父兄督责下勤修旧学,受到了系统训练,并在传统儒家思想的熏染下形成了旧式知识分子特有的人格气质,对他的一生都有很大影响。1952年,他在一份检讨中写道:"孔孟之道、 庸主义在我身上有深厚的根基,养成一种气质,总是以为清高最好,自命不凡,爱好名誉,有时自以为倔强就是有气节……"
 +
 
 +
==主要作品==
 +
 
 +
  《新哲学论丛》商务印书馆1929年8月版。
 +
 
 +
  《读〈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时事新报》副刊《学灯》,1922年3月。
 +
 
 +
  世思想与西洋哲学》,《东方杂志》第22卷18号,1925年9月25日。
 +
 
 +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二十三》,中华书局1989年版。
 +
 
 +
  《中国之前途:德国乎?俄国乎?》,《解放与改造》第2卷14号,1920年7月15
 +
 
 +
《初学哲学之一参考》,《东方杂志》第23卷1号,1926年1月10
 +
 
 +
  《科学与哲学》,《东方杂志》第22卷2号,1925年1月25
 +
 
 +
《科学与哲学--一名从我的观点批评科玄论战》,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第72页。
 +
 
 +
《思想与社会》序论,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3页。
 +
 
 +
  《认识论》,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第46页。
 +
 
 +
  《价值 哲学 》序,上海世界书局1934年版。
 +
 
 +
《狱中生活简记》,《观察》第2卷第13-17期,1947年5月24日-6月21日。下同。
 +
 
 +
政治 协商会议与国防新案》,《民主生 》(重庆版)第2期,1946年1月16日。
 +
 
 +
《一个中间性的 治路线》,《再生》周刊第118期。1946年6月22日。
 +
 
 +
  《经济平等与废除剥削》,《观察》第4卷第2期,1948年3月6

於 2019年2月20日 (三) 22:26 的修訂

張東蓀

張東蓀(1886年12月9日—1973年6月2日),原名萬田,字東蓀,曾用筆名「聖心」,晚年自號「獨宜老人」。出生於浙江杭縣(今杭州市)。現代哲學家、政治活動家、政論家、報人。曾為研究系、中國國家社會黨、中國民主社會黨領袖之一,曾任中國民盟中央常委、秘書長。

生平簡介

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畢業。回國後,任中國公學大學部學長兼教授,國立政治大學、私立光華大學、燕京大學、清華大學教授。辛亥革命後,曾參加袁世凱的御用政黨--進步黨。五四時期依附北洋軍閥,為研究系重要成員之一,主編其機關報《時事新報》。1912年出任南京臨時政府大總統府秘書。

1921年曾參加過上海共產主義小組會議,不久,以介紹新思想新文化為名,與梁啓超等人宣揚基爾特社會主義,挑起了關於社會主義的論戰。大革命後,加入張君勱組織國家社會黨,出版《再生》雜誌,宣傳國家社會主義,編輯《自由評論》,參與蔣介石的文化"圍剿"。1941年參加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9月改稱中國民主同盟),先後任華北支部委員、主任委員。1944年9月被選為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執行委員,1946年1月,作為民盟代表之一,出席重慶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8月,國家社會黨與民憲政黨合併,組成中國民主社會黨,為主要領導人之一。在此前後,著文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宣揚走"中間道路"。

1948年曾參與北平和平解放的活動。建國後,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員、全國政協委員、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民盟常務委員等職。1951年因捲入"美國特務案",於1951年6月被破獲後,撤消了其民盟內外一切職務,並於1953年5月被開除出民盟。1973年6月2日逝世於北京"秦城"監獄。

哲學思想

張東蓀的被重新發現,也只是近兩三年來的事,比較集中的大概是在上海。復旦大學的張汝倫先生曾在《讀書》上介紹張的哲學思想,算是近年國內比較早的注意張的思想的人,還有復旦的吳孝武先生,他以張的哲學思想為自己碩士論文的研究對象,他的研究成果已發表在《中國文化》上,並引起許多人注意。還有張耀南先生編輯了一本張東蓀的文選,並且出版了。這些都是已問世的成果。另外在民間,據我所知,戴晴正準備寫張的傳記,湖北荊沙市程朝富先生更是傾其精力和錢財,收集張的專著和文章,準備為其編撰文集。張的被重新發現,首先是許多學界人注意到他思想的價值,還有就是他後半生的坎坷命運。

喜愛哲學

張東蓀從來就沒有脫離哲學,他一直是那個時代中國哲學舞台上的主角,因為這是和他文化救國的信念息息相關的事業。1918年底,梁啓超決定赴歐洲考察,途經上海時,與張東蓀、黃潮初暢談一通宵,張東蓀曾表示,此後"誓不為政治性質的運動",要以"教育、著書、譯書"終其一生,為中國思想文化界盡其力量。在五四時期,張東蓀就認為"要起中國的沉疴非徹底輸入西方文化不可,所謂輸入西方文化自然是指科學而言,然而輸入科學卻非先改變做人的態度不為功。所以輸入科學而求其徹底,則非把科學的祖宗充分輸入不可。科學的祖宗非他,西洋哲學便是。……我們介紹科學不求徹底則已,如要徹底則非充分介紹哲學不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張東蓀就開始對西方現代哲學各種流派都作了介紹,而尤其注重於柏格森的創化論、羅素的新實在論、穆耿的新創化論、相對論哲學及康德的知識論,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他"西學為體,中學為用"的文化認識論。當時的中國學人要麼是徹底地崇拜西洋科學;要麼是固守中國文化優越的論調。和這些人不同,張東蓀卻做到了對中西方思想的融會貫通,他看到了單純的科學崇拜對拯救中國無濟於事,科學觀念一定要結合中國傳統的重視人的思想,這是迄今都非常先進的思想。時人張青元對張東蓀哲學造詣的評價是:"張先生之可欽,因為他的學風純是中國的;他雖浸淫於歐洲思想,而絕不盲從歐洲思想,他不曾到過歐美,然而他讀的西洋典籍,據我所知,卻比任何一個留學生都多。"張東蓀這種學術上的功力充分地展現在了他當時參與的兩次探討中國走向的文化大討論上。

家庭生活

1886年,張東蓀出生於一個縣官家庭。父親張上騄當了一輩子縣令,雖然為官清廉屢建政績,卻始終鬱郁不得志。由於仕途無望,張上騄轉而將興趣投到文學方面,詩文造詣不凡,尤精詞學,並對兩個兒子張爾田、張東蓀產生了很大影響。兄長張爾田自幼聰明,承襲家學,文名早著,有著述多種傳世,後來一度和王國維等並稱"海上三子"。張東蓀從小在父兄督責下勤修舊學,受到了系統訓練,並在傳統儒家思想的薰染下形成了舊式知識分子特有的人格氣質,對他的一生都有很大影響。1952年,他在一份檢討中寫道:"孔孟之道、中庸主義在我身上有深厚的根基,養成一種氣質,總是以為清高最好,自命不凡,愛好名譽,有時自以為倔強就是有氣節……"

主要作品

《新哲學論叢》商務印書館1929年8月版。

《讀〈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時事新報》副刊《學燈》,1922年3月。

《出世思想與西洋哲學》,《東方雜誌》第22卷18號,1925年9月25日。

《飲冰室合集·專集之二十三》,中華書局1989年版。

《中國之前途:德國乎?俄國乎?》,《解放與改造》第2卷14號,1920年7月15日。

《初學哲學之一參考》,《東方雜誌》第23卷1號,1926年1月10日。

《科學與哲學》,《東方雜誌》第22卷2號,1925年1月25日。

《科學與哲學--一名從我的觀點批評科玄論戰》,商務印書館1924年版,第72頁。

《思想與社會》序論,商務印書館1946年版,第3頁。

《認識論》,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版,第46頁。

《價值哲學》序,上海世界書局1934年版。

《獄中生活簡記》,《觀察》第2卷第13-17期,1947年5月24日-6月21日。下同。

《政治協商會議與國防新案》,《民主生活》(重慶版)第2期,1946年1月16日。

《一個中間性的政治路線》,《再生》周刊第118期。1946年6月22日。

《經濟平等與廢除剝削》,《觀察》第4卷第2期,1948年3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