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张干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干二
出生 (1928-08-15) 1928年8月15日(95岁)
福建惠安
国籍 中国
母校 厦门大学
职业 教授
研究领域 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

张干二[1]
物理化学家,1928年8月15日生于福建惠安。1954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厦门大学教授,曾任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教育背景[2]

  • 1947年—1951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本科生
  • 1951年—1954年,厦门大学化学系,研究生

人物生平[3]

  • 1954—1962,厦门大学化学系,讲师
  • 1962-1978,厦门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 1978-至今,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
  • 1985—1991,厦门大学化学系主任
  • 1986—1989,J.Mol.Sci. 杂志编委
  • 1986—1994,中国化学会理事、福建省化学会理事长
  • 1987-1992,兼任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所长
  • 1987—1995,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 1987—2004,物理化学学报副主编
  • 1988—1993,任第7届全国政协委员
  • 1988--2002,中国农工民主党第10、11、12届中央常务委员会委员
  • 1991—1995,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 1993—2002,任第8、9届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 2002—,结构化学主编

研究方向[4]

  • 主要开展结构化学和量子化学等领域的研究,以其独特的数学悟性,结合广博的结构化学知识与巧妙的构思、严谨的推理,获得了一些富有独创性的系统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瞩目与知名学者的赞赏。

科研成果[5]

  • 在五十年代进行了晶体的水溶液培养,开发了磷酸二氢钾等功能材料,六十年代参与唐敖庆教授“配位场理论”课题组研究,将原子结构研究成果推广到分子体系,该国际领先成果获得198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 20世纪80年代起,用群论方法推导出三维旋转群-点群的约化系数的闭合表达式,建立多面体对称性轨道的群重叠方法,该研究成果获得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 20世纪80年代起,建立了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的表面簇模型方法
  • 90年代将称群方法应用于价键理论,发展了无自旋价键理论方法,克服了长期阻碍价键理论发展的“N!”困难,研究小组编写了价键方法从头算程序,已提供给国内外同行使用,并获得好评,这个成果获得2000年度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主要奖项[6]

  •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名称:配位场理论方法
  • 1984年,获省高教厅科技成果一等奖,项目名称:休克儿矩阵图形方法
  • 1984年,获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称号
  • 1987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项目名称:多面体分子轨道方法
  • 198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项目名称:群论方法在量子化学中的新应用
  • 1989年,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 1991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名称:过渡金属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
  • 199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该项目也获得1993年度王丹萍科学技术二等奖,项目名称:钼、铁、硫等原子簇化合物的合成化学与结构化学
  • 199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项目名称:群表示约化方法、程序与应用
  • 1994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项目名称:部分主族原子簇粒子的激光产生与结构研究
  • 2001年,获教育部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项目名称:价键理论新方法及其应用
  • 2001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 2004年,获福建省杰出科技人员
  • 2006年,获福建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参考资料

  1. [1] 中国科学院
  2. [2] 张干二院士
  3. [3] 张干二院士
  4. [4] 张干二院士
  5. [5] 张干二院士
  6. [6] 张干二院士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