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仁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仁愿

张仁愿(?-714年),原名仁亶,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临渭区)人,唐朝宰相、名将。

张仁愿文武全才,曾任殿中侍御史,后任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击退突厥默啜可汗的进犯,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唐中宗继位后,张仁愿被召回,授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但不久又被任命为朔方军大总管,防御突厥。唐朝张仁愿建立三受降城体系取漠南,极大的削弱了后突厥汗国的国力。

景龙二年(708年),张仁愿拜相,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左卫大将军,封韩国公,又加镇军大将军。开元二年(714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人物生平

张仁愿原名仁亶,因与唐睿宗李旦名字的发音相似,故改名仁愿。张仁愿年轻时文武全才,武则天在位时官至殿中侍御史。当时,御史郭霸上表称武则天是弥勒佛转世,凤阁舍人张嘉福、王庆之也上表请求立武承嗣为皇太子,都邀请张仁愿在表章上署名。张仁愿严辞拒绝,因此受到有识之士的器重。

697年(万岁通天二年),监察御史孙承景出任清边军监军,战后虚报战功,称自己每战必身先士卒,亲临矢石。武则天闻讯后,对孙承景非常赞赏,将他擢升为右肃政台中丞,并令张仁愿为其部下记功。张仁愿先向孙承景询问作战经过,孙承景本是虚报战功,支支吾吾无法回答。张仁愿知道其中必有隐情,便上书弹劾孙承景欺君犯上。武则天将孙承景贬为崇仁县令,任命张仁愿为肃政台中丞,检校幽州都督。

698年(圣历元年),突厥默啜可汗入侵唐朝,先后攻陷赵州(今河北赵县)、定州(今河北定州),进犯幽州。张仁愿出城迎击,激战中被冷箭射中手臂,突厥军见不能取胜,也自行退去。武则天派出使者慰劳军队,并赐给张仁愿药品,命他兼任并州大都督府长史。

702年(长安二年),突厥攻破石岭关(今山西阳曲北),攻打并州。武则天任命雍州长史薛季昶代理右台大夫,充任山东防御军大使,又命张仁愿负责幽州、平州(今河北卢龙)、妫州(今河北怀来东南)、檀州(今北京密云)四州防御,与薛季昶互为犄角,共拒突厥。

706年(神龙二年),唐中宗任命张仁愿为左屯卫大将军、检校洛州长史。当时,洛州粮价飞涨、盗贼横行。张仁愿到任后,将抓捕的盗贼全部乱棍打死,尸体陈列在府衙前。远近百姓无不惊骇,从此无人再敢偷抢。唐高宗时的洛州刺史贾敦颐也是政绩突出,所以时人都称赞道:"洛州有前贾后张,可敌京兆三王。"

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张仁愿因年老致仕退休。不久,朝廷又加张仁愿为兵部尚书、光禄大夫,但依旧让他退休在家。

714年(开元二年),张仁愿去世,追赠太子少傅。

轶事典故

张仁愿筑受降城时,没有设置壅门、曲敌、战格等守备设施。曾有人问道:"边城没有防守设备,行吗?"张仁愿说:"兵贵在攻取,不宜退守。如果敌人打到这里,应当全力出战抗击,敢回头望城的人都该斩杀,何必设置守备,养成退守的习惯呢!"后来,常元楷接任朔方军总管,开始修建壅门,议论之人更推重张仁愿而轻视常元楷。

人物评价

李显:持节朔方道大总管右屯卫大将军张仁愿,器宇端雅,风神秀杰,谋韬玉帐,寄重金坛。故得累司文武,历参边镇。蓟州作牧,既纾东顾之忧;榆塞总兵,方释北垂之虑。

苏颋:镇国大将军行右卫大将军上柱国韩国公致仕仍给全禄及品子课朔望朝参张仁愿,有将相之才,树忠公之绩。入称三杰,帷幄所以运筹;出总六师,塞垣由其卧鼓。悬利器而御物,自中於桑林;推素心以得士,更成於李径:故能居室而应,在邦必闻。

李华:公总戎疆外,悬衡审政,拒陇循河,绵亘万里,坚城雄防,扞蔽三辅。介胄之士,垂十万人,瞻我麾节,以为进退。

刘昫:① 王孝杰,唐休璟、张仁愿、薛讷、王晙等,皆韬武干,亟立边功。然孝杰失于再擒,休璟亏于余行。先败后胜,薛讷何惭;止雪回风,王晙难掩;仁愿操履,中否相兼。② 拯物之心,不形于色。将相之材,人何以测。臣有始终,功无爽忒。多忌梁公,自招惭德。唐、张、讷、晙,善阵能师。共服戎虏,不忧边陲。

家庭成员

祖父:张德言,官至龙州刺史。

父亲:张荣

儿子:张之辅,官至金吾将军、赵州刺史。

孙子:张通儒,效力于安禄山。

孙子:张知微,官至仓部郎中。

史籍记载

《旧唐书·卷九十三·列传第四十三》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一·列传第三十六》

《资治通鉴·卷二百六·唐纪二十二》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唐纪二十三》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唐纪二十四》

《资治通鉴·卷二百九·唐纪二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