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张仲景

增加 49 位元組, 2 年前
無編輯摘要
| 知名原因 = 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
}}
'''[[张仲景]]'''<ref>[https://baike.so.com/doc/900077-951365.html 张仲景 ], 简历网 ] ,2017-10-19 </ref> '''张仲景''' (Zhang Zhongjing)(約公元148~219年),名机,生于 [[ 东汉 ]] 桓帝元嘉、永兴年间,死于建安末年(约公元215~219年)。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县穰东镇张寨村,另说河南南阳市)人。相传曾举孝廉,做过长沙太守。他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史称医圣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年轻时曾跟同郡张伯祖学医。经过多年的刻苦钻研和临床实践,医名大振,成为中国医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他是处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连年混战,“民弃农业”,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尤其是 [[ 洛阳 ]] [[ 南阳 ]] 、会稽(绍兴)疫情严重,“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对这种悲痛的惨景,张仲景目击心伤。
据载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起,十年内有三分之二的人死于传染病,其中伤寒病占百分之七十。“感往昔之论丧,伤横夭之莫救”(《伤寒论》自序)。于是,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伤寒论》自序)。后世医学者称张仲景为“医圣”,奉《伤寒杂病论》为医经(唐宋以后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书)。从魏晋及今,一千六百多年来,一直是学习中医必读的经典著作。
他所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从晋朝至今,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张仲景是中华民族悠久文明史上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的学说哺育了世代名医,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至今依然是“道经千载更光辉”。
张仲景故里位于[[南阳郡涅阳]]人(今 [[ 河南省南阳邓州市穰东镇]]),民众自发地前来南阳医圣祠纪念、拜谒。南阳民间祭拜张仲景自汉代延续至今,“瞻仰医圣”、“叠纸求医”、“摸羊头”、“接圣水”等是群众主要祭祀活动内容,这一民俗活动将持续3天。医圣张仲景祭祀活动已入选河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张仲景的墓葬于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仲景墓现存完好,成为了人们拜谒的地方。
张仲景出生在没落的官僚家庭,其父亲张宗汉是个读书人,在朝廷做官。由于家庭的特殊条件,使他从小有机会接触到许多典籍。他也笃实好学,博览群书,并且酷爱医学。他从史书上看到扁鹊望诊齐桓公的故事,对扁鹊高超的医术非常钦佩。“余每览越人人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从此他对医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也为他后来成为一代医学大师奠定了基础。
当时社会,政治黑暗,朝政腐败。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兵祸绵延,到处都是战乱,黎民百姓饱受战乱之灾,加上疫病流行,很多人死于非命,真是“生灵涂炭,横尸遍野”,惨不忍睹。而官府衙门不想办法解救,却在一味地争权夺势,发动战争,欺压百姓。这使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怜悯百姓,萌发了学医救民的愿望。汉桓帝延熹四年(公元161年),他10岁左右时,就拜同郡医生张伯祖为师,学习医术。 <ref>[http://www.pharmnet.com.cn/tcm/knowledge/detail/100507.html  医圣张仲景],中医药, [ 2016-1-8]</ref>
张伯祖当时是一位有名的医家,他性格沉稳,生活简朴,对医学刻苦钻研。每次给病人看病、开方,都十分精心,深思熟虑。经他治疗过的病人,十有八九都能痊愈,他很受百姓尊重。张仲景跟他学医非常用心,无论是外出诊病、抄方抓药,还是上山采药、回家炮制,从不怕苦不怕累。张伯祖非常喜欢这个学生,把自己毕生行医积累的丰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给他。
=== 撰写医书 ===
[[File:张仲景1.jpg| 张仲景缩略图|左|[http://pic141.nipic.com/file/20170920/23241023_162030125002_2.jpg 原圖鏈結][http://www.nipic.com/show/18201463.html 来自昵图网]]]
尽管张仲景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汉代从汉武帝开始实行举“孝廉”“良才”的选官制度,“举孝廉”,这是汉代发现和培养官吏预备人选的一种方法。它规定每二十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在汉代,“孝廉”已作为选拔官员的一项科目,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东汉末期多举世家子弟,仲景承袭家门,在灵帝时(约公元168~188年),被州郡举为孝廉,进入官场。在建安年间(公元196~219年),被朝廷指派为长沙太守(长沙郡:秦置,下辖湘、罗、益阳、阴山、零陵、衡山、宋、桂阳等9县,治所湘县【今长沙市】。
虽然张仲景的医术非常高超,但有些病他也不能医治。俗话说,“大兵之后,必有灾年”。东汉末年,战乱频繁,不断的战争导致瘟疫流行。建安年间,瘟疫大流行,前后达5次之多,使很多人丧生,一些市镇变成了空城,其中尤以死于伤寒病的人最多。如张仲景的家族,原来有200多人,自汉献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以来,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死了三分之二,其中有十分之七是死于伤寒病。一些庸医便趁火打劫,不给病人认真诊脉,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和病人相对片刻,便开方抓药,只知道赚昧心钱。更多的人,虽师承名医,却不思进取,因循守旧,不精心研究医方、医术,以解救百姓的病痛,而是竞相追逐权势荣耀,忘记了自己的本分。张仲景对这些人非常气愤,痛加斥责,他决心要控制瘟疫的流行,根治伤寒病。从此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 [[ 内经 ]] 》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方法,结合个人临床诊断经验,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方法,并于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开始着手撰写《伤寒杂病论》。
这时候,东汉王朝四分五裂,张仲景官不能做,家也难回。于是他就到岭南隐居,专心研究医学,撰写医书。到建安十五年,终于写成了划时代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经后人整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伤寒杂病论》系统地概括了“辨证施治”的理论,为我国中医病因学说和方剂学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后来该书被奉为“方书之祖”,张仲景也被誉为“经方大师”。
=== 为人医风学风 ===
[[File:张仲景2.jpg| 张仲景缩略图|右|[http://img.39yst.com/uploads/2015/0804/1438672146490.jpg 原圖鏈結][http://www.39yst.com/gudai/302170_1.shtml 来自养生百科]]]
张仲景为人谦虚谨慎,提倡终身坚持学习。他在序文中说:“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张仲景引用[[孔子]]语录,在于说明自己不是天才,只能靠刻苦努力学习来获得知识。他特别表明自己从青少年时期就热爱医学,请允许他扎扎实实地按照孔子的话去做,因为医学没有止境,必须终身坚持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张仲景说:“还是先给令爱诊病要紧。”府台忙叫佣人把女儿请出来。
[[File:张仲景3.jpg| 张仲景缩略图|右|[http://www.dahe.cn/xwzx/zt/ss/zhongyiyao/pic/W020091021562228900182.jpg 原圖鏈結][http://www.dahe.cn/xwzx/zt/ss/zhongyiyao/pic/t20091021_1675920.htm 来自大河网]]]
张仲景观那女子气色,早已明白了几分。暗用右手的小姆指甲剜了一点药,藏在宽大的袖中,然后端坐给小姐抚脉。
=== 张仲景与饺子 ===
张仲景在 [[ 长沙 ]] 做官,在告老还乡退休的时候,正赶上那年冬天,寒风刺骨,雪花纷飞。在白河边上,张仲景看到很多无家可归的人面黄肌瘦,衣不遮体,因为寒冷,把耳朵都冻烂了,心里十分难受。
回到家后,由于张仲景的名声早已经闻名天下,所以很多人上门求医。张仲景有求必应,整天都很忙碌,可虽然上门求医的人很多,可张仲景依然挂念那些冻烂耳朵的人。
== 主要作品 ==
[[File:伤寒论图片.jpg| 伤寒论缩略图|右|[http://www.dahe.cn/xwzx/zt/ss/zhongyiyao/pic/W020091021562228900182.jpg 原圖鏈結][http://www.dahe.cn/xwzx/zt/ss/zhongyiyao/pic/t20091021_1675920.htmhttp://book.kongfz.com/4028/97472189/ 来自孔夫子旧书网]]]
1、《伤寒杂病论》(已经散佚,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 张仲景故里 ===
张仲景故里位于中原服装名镇穰东镇的张寨村,东南现立高3米,宽0.65米的“医圣张仲景故里”碑一通,1993年,穰东镇政府划该镇仲景路东端6600平方米,作为张仲景纪念地。外围筑1.5米高透景护拦墙,纪念地内建张仲景纪念塔及医圣宫。塔为齿形四柱,自下而上,逐渐收敛交合为顶。塔顶有转盘彩灯两层,共计塔高30米。塔内耸立10米高的医圣汉白玉塑金雕像,医圣右手握《伤寒杂病论》,左手持中药灵芝。像前设敬拜医圣台。医圣纪念塔下,建医圣宫两层。一层为地宫,占地300平方米,内设医圣:从小立志、茅山求教、研究中草药、针炙八卦传统治疗、发明人工灌肠术、发明人工呼吸术等20尊学习、创作、发明塑像,宫壁皆绘汉画图。医圣宫第二层,建筑面积80平方米。内设医圣长沙大堂行医塑像五尊,晚年著《伤寒杂病论》塑像两尊。一宫壁记载医圣故里简介及医圣宫简介。宫外围,三面建仿古式单层仲景医院。医圣雕像正面一侧,设左右石梯,可拾梯而上至宫顶纪念塔,石梯有石柱、石狮、石栏板构成。两梯下端正中立“医圣故里碑”一通。碑高2.5米、碑后筑有香台。<ref>[http://health.sohu.com/20150318/n409970590.shtml  医圣张仲景诞辰1865周年 数万民众参加祭拜典礼],搜狐, [2016-1-8]</ref>
=== 主要影响 ===
[[File:张仲景4.jpg| 张仲景缩略图|右|[http://f.01ny.cn/forum/201511/10/205022vkcs67rkkgq22crr.jpg 原圖鏈結][http://36.01ny.cn/thread-4075441-1-718.html 来自光影中国]]]
有关张仲景的事物有张仲景六味地黄丸。在南阳市有医圣祠,是纪念张仲景的地方。
张仲景高尚的医德和医学上的贡献, 使他在中国医学史上享有殊荣。 汉代以后, 研讨伤寒杂病论的论著超过五百家, 张仲景的声誉远远超越了国界, 特别是在日本,朝鲜,东南亚一些国家, 影响很大. 今天日本的汉方处方和成药制剂中, 大部分仍是张仲景以后的中医医学院校的学生都以张仲景为楷模,他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世的探索。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中國古代 东汉 人物]][[Category:醫學家]]
10,78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