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伯声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伯声
原文名 Yammie Nam
出生 (1903-06-23)1903年6月23日
河南荥阳
逝世 1994年4月4日(1994-04-04)(90歲)
国籍 中国
别名 张谲骏
职业 地质学家、教育家

人物生平

张伯声(1903.6.23-1994.4.4),又名遹骏,河南荥阳 人,构造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地质教育家。 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中国地质学界五大构造学派之一- "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创始人。

1926年于清华 学校毕业后,1928年美国 芝加哥大学化学系毕业获得学士学位,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伯声他多次对黄河流域进行地质考察,提出了"黄土线"及黄河河道发育和秦岭水系成因等新观点,在国内外第四纪地质界有重要影响。 20世纪70年代中期,将镶嵌构造学说发展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6月23日,出生于河南荥阳。张伯声的祖父半农半商。父辈兄弟五人,除三叔随祖父经商外,其余都以教师为业,兼事农耕。父亲张铭宸 ,为河南省议员,南阳中学监督;母亲杨氏,终生为农。张伯声为长子,有两个弟弟。他幼年就学于农村,经常参与农事,深知农民疾苦,受当时新思潮影响,决心学好西方科学技术,为民众服务。

1913年,进荥阳县城高小学习,喜爱自然地理。

1917年,考取开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同年进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19年,他被学校破格选送清华学校深造。

1926年,被保送赴美留学。先在威斯康辛大学化学系学习,后又转入芝加哥大学。

1928年3月,他报考芝加哥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开始跟随著名的岩石学家约翰逊教授、构造地质学家坎伯仑教授攻读地质系专业。次年,张伯声转入斯坦佛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受到地质学家维里斯教授、布莱克卫尔德教授的精心指导。

1929年,张伯声转入斯坦佛大学地质系研究部,受到地质学家维里斯教授、布莱克卫尔德教授的精心指导和亲切教诲,学业大有长进。

1930年5月,因家事被迫中断学业回国。 同年被聘为焦作工学院(现中国矿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 地质、岩矿学教授。

1931年,被聘为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教授。

1932年,被母校河南大学聘为理学院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和岩石学等课程。他在母校任教时间仅1年,但他教学认真、重视实践的科学态度却给师生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1933年,任河南大学教授。1936年任北洋工学院教授。

1937年,他跟随北洋工学院内迁西安,到由平、津各大学联合组成的西安临时大学任教。

1938年,被聘为西北大学教授,次年兼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

1942年,他参加民主党派"九三学社"。

1949年初,驻西安的国民党军政要员南逃,他同当时的西北大学校长、著名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却一直守护着学校。

1950年,张伯声参加豫西地质矿产考察时,他在中岳嵩山南麓的嵩阳书院下面小沟中,发现深变质的太古代杂岩和元古代古英岩之间存在着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面,遂进行了认真观察描述,并把该不整合面所代表的地壳运动命名为"嵩阳运动"。

1956年,任西北大学副校长,并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

1961年,张伯声教授因过度劳累,身患高血压病。

1978年,他作为教育界的优秀代表而成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

1990年,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1992年元月,欣然为母校河南大学题辞。

1994年4月4日下午5时,在西安逝世,享年91岁。 [1]

主要成就

科学研究

1950年,发现巩县小关铝土矿,正确评价并扩展平顶山大型优质烟煤矿确定陕西四川界上"汉南花岗岩"的时代为前震旦纪首次发现中国河南太古界与元古界间不整合面,并命名为嵩阳运动提出了"黄土线"概念及对黄河河道发育历史的新看法发现并论述了大量的"一边翘起、一边俯倾"的块断运动20世纪60年代初期创立了"镶嵌构造学说",提出整个地壳是由一级套一级地壳块体同构造活动带镶嵌起来的构造原理。70年代中期,将镶嵌构造学说发展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

在执教期间,他还致力于地质科研及实践,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为国家地质学理论和矿产事业做出特殊的贡献。他的地质科研及实践主要集中在5个方面:一是地质矿产工作;二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三是对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四是有关地震地质的研究;五是创立了波浪镶嵌构造学说。在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上,张伯声"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说"被公认为中国地质学界五大构造学派之一。世界地质学界将其称为"盛开在地质科学园地里的奇葩"。

第一是地质矿产工作。1950年夏,张伯声经过考察发现了全国著名的两个大型沉积矿床:巩县铝(铁)钒土矿和平顶山煤矿。这两个大型沉积矿床的发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解放初国民经济恢复做出了贡献。

第二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抗日战争期间,张伯声在陕南发现前人把汉中-西乡一带出露的大片花岗岩定为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基"有误,并在论文《陕西汉中区之前震旦纪地质》中做详细论述,重新确定了这里的构造性质。这对中国前寒武纪研究及这一地区的经济建设,都有重要的意义。1950年,他在嵩山南麓首次发现太古界杂岩和元古界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面,并命名为"嵩阳运动"。这个名称一直被地质学界所沿用。

第三是对第四纪地质与新构造运动的研究。张伯声在1956年黄河水利资源调查中,根据黄河流域每个盆区的黄土分布各有一个统一的最高线的现象,提出"黄土线"的概念及对黄河河道发育历史的新看法,为第四纪地质及水文工程研究辟出新径。

第四是有关地震地质的研究。张伯声在60年代创立了"镶嵌构造学说",提出整个地壳是由一级套一级的地壳块体同构造活动带镶嵌起来构造的原理。他用波浪镶嵌观点,分析地震活动规律,发表《地震同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关系初探--兼论陕西地震趋势》和《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同中国的矿产和地震的关系》的论著,划分了中国地震网络,指出地震活动基本上是在两组斜向构造带内,周期地、交互地做跳动式迁移的规律,为地震预报预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五是创立了波浪镶嵌构造学说,被誉为中国五大地质构造学派之一,这是张伯声对地球科学最重要的贡献。 [2]

主要论著

1、张伯声,《火成岩分类及其译名之体系》,国立北洋工学院工科研究所研究丛刊,1936(9)

2、张伯声,《火成岩之分类及定名》,地质论评,1937,2(4)

3、张伯声、魏寿昆,《陕西凤县地质矿产初勘报告》,地质论评,1939,4(2)

4、张伯声,《城固地质略志》,西北工学院季刊,1939(1)

5、张伯声,《黄河中上游地形与地质之蠡测》,地质论评,1948,13(3-4)

6、张伯声,《嵩阳运动和嵩山区的五台系》,地质论评,1951,16(1)

7、张伯声,《从黄土线说明黄河河道的发育》,科学通报,1956(3)

8、张伯声,《结晶外形对称周期分类表及其说明》,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7(1)

9、张伯声,《陕北盆地的黄土及山陕间黄河河道发育的商榷》,中国第四纪研究,1958,1(1)

10、张伯声,《中条山的前寒武系及其大地构造发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8(2)

11、张伯声,《从陕西大地构造单位的划分提出一种有关大地构造发展的看法》,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59(2)

12、张伯声,《镶嵌的地壳》,地质学报,1962,42(3)

13、张伯声,《在块断构造的基础上说明秦岭两侧河流的发育》,地质学报,1964,44(4)

14、张伯声,《从镶嵌构造观点说明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中国大地构造问题,北京科学出版社,1965

15、张伯声,《中国大地构造的基本特征与镶嵌构造形成的机制》,地质学报,1966,46(1)

16、张伯声、王战,《中国的镶嵌构造与地壳波浪运动》,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74(1)

17、张伯声、王战,《地震同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关系初探--着重探讨陕西地震活动的规律》,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0(1)

18、张伯声、王战,《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与地震》,西北地震学报,1980,2(2)

19、张伯声,《中国地壳的波浪状镶嵌构造》,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

20、张伯声主编,《地壳波浪与镶嵌构造研究》,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

21、张伯声、王战,《从地球演化的波浪性提出一种前寒武时代划分方案》,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3(1)

22、张伯声、王战,《波浪状镶嵌构造同中国能源资源分布的关系》,西安矿业学院学报,1983(2)

23、张伯声,《张伯声地质文集》,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24、张伯声,《辩证的地质学》,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4(1)

25、张伯声、李侠,《略论滑动构造》,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6(3)

26、张伯声、吴文奎,《略论塔里木盆地的波浪状镶嵌构造》,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6(3)

27、张伯声,《地质构造发展的斜向性与宇宙运动》,西安地质学院学报,1987(1

28、张伯声,《陕西省志地震志》序,北京地震出版社,1989 [3]

人才培养

90年代他仍亲自领导着"地质构造研究所"的一班后来人,已完成或正在承担着国家和地方7个科研项目,指导了21名研究生。张伯声长期耕耘在教育园地,数十年为祖国培养地质专业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3000余人,他们大多成为冶金、煤炭、工程建设、石油、地质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领导干部。在执教期间,他还致力于地质科研及实践,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为国家地质学理论和矿产事业做出特殊的贡献。

学生:原新疆工学院院长李耀、原煤田地质研究院西北分院院长袁耀庭说,原陕西省地质局总工程师阎廉泉,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张国伟。 [4]

社会任职

曾任九三学社西安分社主任委员,九三学社陕西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九三学社第四、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地层委员会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1951年起,历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兼岩矿教研室主任、中国区域地质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教务处长、副校长等职。

1978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次年,当选为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1980年,以后任西安地质学院院长、名誉院长及地质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

1980年,并调任西安地质学院院长、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

1984年,他改任西安地质学院名誉院长,把全副精力投入培养地质学博士研究生工作。

全国构造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地层委员会委员。

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前寒武纪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地质学会陕西分会副理事长。 [5]

人物评价

誉满镶嵌,学贯太古;德高中州,望重西陲。他一生在地球科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主要表现在矿产资源、前寒武纪地质、第四纪、地震研究及创立全球构造学说等五个方面。在地质哲学研究方面,他立足四维空间,进行全方位思维,提出了动态地质学的观点,令世人瞩目。张伯声先生他一生执着追求真理,为中国的地质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研成就辉煌,桃李满天下,堪称一代尊师。[6]

设立张伯声基金和召开张伯声奖颁奖大会,是为了更好地学习张伯声先生献身地质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奋斗精神,在地学研究中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的求实精神,在奋斗中与同事、合作伙伴的协作精神。[7]

作为张伯声先生的弟子,满怀深情地回顾了当年在张伯声先生的指导下从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的情景,对张伯声先生不畏艰险、献身于地学研究事业的精神进行了深切缅怀。[8]

张伯声院士是中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大地构造学家、教育家。他一生执着追求真理,为中国的地质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科研成就辉煌,桃李满天下,堪称一代尊师;张伯声院士志向高远、胸怀博大,严谨治学、锐意创新,光明磊落、淡泊名利,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的崇高情操、科学精神和高尚师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光大。

后世纪念

2010年6月21日张伯声奖设立, 张伯声奖暨地学专业大学生奖是由张伯声基金管理委员会根据张伯声先生生前遗愿设立,旨在奖励具有优良潜质和较强创新能力、取得突出成绩的地学专业本科学生,并鼓励其继承和发扬老一辈地质学家们投身科研及实践的精神,已举办了七届。

一代宗师

多年以后,张伯声教授时常会回想起当年在芝加哥,他的恩师岩石矿物学教授约翰逊先生带他第一次走入标本室的那个遥远的周日下午。

美国芝加哥大学标本室里有四个巨大的陈列柜,整齐地摆满了岩石标本。这些典型的标本资料,全是约翰逊教授花大半生精力从世界各地搜集来的。那时的地质学刚刚获得新生命,很多岩石没有中文名字,张伯声凭着花岗岩般的意志,坚持认完了两个巨大陈列柜的全部标本,他的岩矿鉴定技能功底也因此如磐石一般稳固。 年轻时的张伯声可谓是少年得志。他1903年生于河南荥阳,总角之年,他常常游荡在野外,酷爱爬山涉水。也许正是幼时的兴趣,注定了他未来的地质生涯,以及他的人生走向。 1919年,16岁的张伯声拜入清华大学门下。及至加冠之岁,1926年秋,23岁的张伯声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又到了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化学专业,仅用一年半,就成了班里的第一个硕士。

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困,纵然一向以地大物博为傲,也改不了缺矿乏油的事实。祖国的景色太美,张伯声在苦学时不能不记起美丽的祖国。怀着为美丽祖国寻宝的一腔热血,张伯声毅然走上了学地质的“不归路”。

1928年3月,他被芝加哥大学地质学博士研究生部录取,拜入地质学家约翰逊教授和坎伯苍教授门下。1929年2月,他转入斯坦福大学地质系,成为名气更大的美国地质学家维里教授的亲传弟子。1930年5月,因家事中断学业归国。 回国后的张伯声没有直接进入到找矿的队伍中,而是选择进入高校为祖国培养更多的地学人才。他年仅29岁就被聘为教授,讲授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矿物学和岩石学4门课程。之后,在他一生漫长的教学生涯中,他亲手培养出的地质英才达3000多人。

“七·七”事变后,他内迁到西安。到西安临时大学任教。1938年被聘为西北大学教授,次年兼任西北大学地质系主任。直到建国后,他才在西北安定下来。数十年间,张伯声从北到南、从东到西,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为祖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外人也许认为地质人游山玩水,寄意山川,过着诗意的生活。实则不然,搞地质是一个磨人的工作。“路里风霜,风霜扑面干”,长时间的风餐露宿、日夜兼程,以及如泰山一般繁重的野外作业工作,早已搞垮了张伯声的身体。即便拖着衰老的躯体,张伯声始终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次次地走出教室,踏上征程。他深知,只有亲身实地验证,才能掌握最质朴的真理。他一次次冒着生命危险,踏遍黄土高原,走遍黄河流域,深入秦岭山区,登上巴蜀天险。他对西北地区地质构造研究的高深造诣,在国内外“地学江湖”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刷新了人们的认识。

时间飞逝,他的体态早已不如少年般轻盈,他羸弱的身体早已不适合再去跑野外,所以1961年,他选择了留在室内专心科研。地质理论的研究又是另一个无尽的矿藏,他废寝忘食,尽心挖掘。高血压使他的身体条件不断恶化,夜以继日的研究又使他须发皆白,他的头发大把大把地脱落。在随后的政治运动中,他又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被数次打入“牛棚”中。但他不顾一切,专心于自己的科研任务,为了进行实践,他又强撑起来,拖着病体,带领学生们多次回到野外。

痛苦的孕育必将开出最美丽的花朵。“四人帮”垮台后,张伯声又焕发了新生。1979年,在全国第二届构造地质学术会议上,张伯声结合他以前提出的“镶嵌构造学说”,兼容并蓄了前人“脉动说”与“收缩说”的合理部分,首次提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为国内外地学界所瞩目,与会代表公认这一学说是中国地质学界五大学派之一,世界地质学界则称其为“盛开在地质科学园地里的奇葩”。

作为“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派”的“掌门人”,张伯声携其毕生绝学来到了西安地质学院。1980年,他调任为西安地质学院院长。上任不久,他就在学院成立了中国地质构造研究所,并亲自培养地质构造硕士研究生。1983年11月1日,全国首届地壳波浪镶嵌构造学术讨论会在西安地质学院举行,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各大门派学者总结交流了近年来的科研成就,进一步提升了张伯声院士及其波浪镶嵌学说的声望和影响,也使西安地质学院在“学术江湖”中的地位大大抬升。

张伯声创立的“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的意义首先在于他首先全方位系统论证了全球地质构造波浪运动的普遍性。其次,它从地质学角度印证了一个重要的哲学推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的形式是波浪状的。这为人们深入开展地质研究打开了一扇思想的窗口。1986年,《中国波浪状镶嵌构造图》出版,这本图集是张伯声关于地质构造理论的“独家秘笈”。伯声为地质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极为巨大,他的理论和学说,在地质学界的影响极为深远。“地壳波浪状镶嵌构造学说”学说对我国煤矿、油田、金属矿产的开发也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探讨地震活动规律方面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此时的张伯声,已经不愧为地学界的“一代宗师”。

靠自己的拼搏与奋斗,张伯声终于在地质学科的“江湖”中开宗立派,打出一片天地。已功成名就,本应安享晚年的他,却又偏偏不安份起来。 张伯声爬过高山,跨过大海,可是,当他的境界一步步地抬升,他反而像独孤求败一样,拥有了更多无尽的烦恼。自然界的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宇宙如此辽阔,人类却偏安在这小小的行星上;大地那么宽广深厚,地质人也不过只是认识了薄薄的地壳中浅浅的一层而已。已然称得上是一代宗师的张伯声,面对无尽的谜团,想必也会常常聩问,“问世间是否此山最高,或者另有高处比天高?” 耄耋之年的他每日仍然不停看书,伏案写作。他编写创作的论文、专著和教材遍及了地质学的各个分支领域。即使身患脑血栓、轻度偏瘫,他依然坚持奋战到了生命最后一刻。

张伯声教授被公认为陕西省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他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国民经济发展服务。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是他一贯的教育思想。他师德高尚、胸怀坦荡,深受学生们的爱戴和敬仰。他在耄耋之年仍孜孜不倦地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直至生命危垂之际,他还念念不忘地质事业的发展和年轻一代的培养工作。他数十年如一日,用毕生心血浇灌中华地质苗圃,亲手为祖国培养出数千名地质英才。由于他在教育事业工作中的显著成绩,1989年,他被国家教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分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和“陕西省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张伯声教授是一位人民公认的、当之无愧的杰出教育家。

1994年4月4日,张伯声带着深深的满足与无限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生前常常说,他为祖国、为地质学科做的贡献,还不够多。 威斯康星初相遇,一入地质“误”终身。只恨我生君已老,大雁塔下忆故人。 [9]

文献来源

  1. 张伯声_已故_中国科学院院士_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中国政府网
  2. 张伯声荥阳市当代人物专题
  3. 长安大学“一代宗师”张伯声长安大学新闻网
  4. 著名地质教育家张伯声院士知网空间
  5. 资源学院2018张伯声奖颁奖典礼腾讯网
  6. (长安大学副校长赵祥模评)
  7. (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李冬玉评)
  8.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大学教授张国伟评)
  9. 怀念恩师张伯声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