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晓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晓云
出生 1953年
四川省乐山市人
国籍 中国
职业 中医急症专家
知名于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

张晓云,女, 1953年生,四川省乐山市人,197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人物简介

张晓云--中医急症专家

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1976年毕业于成都中医学院,从事医疗、教学、科研一线工作24年。擅长于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发表论文16 篇。作为主研人员先后参加国家课题3项,部省级课题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的研究工作,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

研究方向

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

人物贡献

从事医疗、教学、科研一线工作24年。擅长于应用中医药、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发表论文16 篇。作为主研人员先后参加国家课题3项,部省级课题5项,国际合作项目1项的研究工作。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四川省卫生系统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名中医。长期从事中医急诊医疗、科研和教学一线工作,先后承担课题20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7项、厅局级课题5项,国际合作项目2项),先后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新药证书1个。继承和整理了全国中医药师承导师陈绍宏教授的学术思想,其中关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中风病机核心论》(虚生瘀、瘀生痰、痰生火、火生风)被编入十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诊学》。主持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综合方案的系列研究,专家组鉴定意见:“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关于《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获四川省和成都市科技进步奖,被卫生部列为面向全国推广适宜技术,正式向全国推广。培养博士研究生2名,硕士研究生42名。 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所主讲的内容均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进行讲解,同时在病房开展教学查房及组织病案讨论,深入浅出,师生互动式教学,加深了学生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做到了应用中医经典著作理论指导临床工作,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巩固了专业思想。关爱学生,尽其所能帮助学生度过学习和生活难关。2000年以来培养了18名硕士,指导14名博士生临床和科研工作。

主要荣誉

承担了本科生、研究生课程,所主讲的内容均理论联系临床实际进行讲解,同时在病房开展教学查房及组织病案讨论,深入浅出,师生互动式教学,加深了学生印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做到了应用中医经典著作理论指导临床工作,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巩固了专业思想。关爱学生,尽其所能帮助学生度过学习和生活难关。2000年以来培养了18名硕士,指导14名博士生临床和科研工作。 她承担国际合作项目2项、国家项目3项、部省级项目5项,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

张晓云获评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

为表彰先进,弘扬正气,激发卫生计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推动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同组织评选出一批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及“白求恩奖章”获得者。经8月1日—7日公示,拟表彰全国卫生计生系统“白求恩奖章”获得者20名、先进集体255个、先进工作者718名、劳动模范57名。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大内科兼急诊科主任、博士生导师张晓云教授获全国卫生计生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

张晓云教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和脑病分会副主委,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急诊分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会长,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和重点学科负责人暨学科带头人,是全国第五届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导师,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张晓云教授带头践行“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为推进卫生计生事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继往开来,开拓四川中医急诊新局面

作为急诊科主任、学术带头人,她秉承治学严谨、刻苦钻研,开拓创新的精神,勤求博采,继往开来,为四川中医急诊事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她继承和整理了全国名中医、全国中医药师承导师陈绍宏教授的学术思想,其中关于中风病病因病机的《中风病机核心论》被编入多部国家规划教材。带领团队将“复元醒脑、逐瘀化痰、泄热熄风法应用于治疗急性脑出血”推广到全国33家大中型医院,明显降低了急性脑出血患者的病死率、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参与研制的中风醒脑口服液临床疗效显著,达到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目前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

针对基层肺心病发病率较高、疗效差,病人经济条件差的情况;带领团队联合攻关,完成了《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方案》的系列研究,该成果于2009年9月正式推广全国,至今已为11个省、自治区培训各级医师1.25万多名,该方案是四川省建国以来在全国推广的第一个十年百项卫生技术项目。

应用仲景学说治疗感染性发热的“重三经,定四型”理论,研制成新药散寒解热口服液,获得专家鉴定小组认可,并已纳入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疗指南2011版》。总结了一系列疾病的中医优势病种临床方案,牵头了急乳蛾病、血脱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工作。

她努力占领中医急诊学术高地。带领团队先后完成了7项国家级课题、15项部省级课题、2项国际合作项目的研究工作,获得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四项、三等奖一项,国家新药证书一项。 先后担任西部精品教材《中西医临床危重病学》主编,“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中医急重症学》、《中医急诊学》及《中西医结合急诊内科学》副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育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医急诊临床研究》副主编。正在编写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育卫生部“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急救医学临床研究》。

经过张晓云教授带领的团队不懈努力,附属医院急诊科不断丰富和完善“全国中医急症医疗中心”的内涵建设。2000年建立博士点,是迄今为止我国西部地区唯一培养中医急诊学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人员的学科;2007年成为“全国中医、中西医结合急诊临床基地”和“全国重点专科专病中风病”建设单位,2009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急诊学重点学科,2011年成为卫生部首批国家中医急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巩固了医院急诊科在全国中医急症医疗、教学、科研综合实力的领先地位,为四川中医急诊开创了新局面。

仁心仁术,和合济世,践行大医精诚

作为急诊医生,医术精湛。2008年5月在抢救汶川里氏8.0级特大地震伤员过程中,她顾不上家中年迈的父母,组织全科同志积极投入到救治伤员的一线工作中,该科医务人员到重灾区都江堰救治了大批伤员。2009年协助陈绍宏教授执笔起草“四川省甲型H1N1流感中医防治方案”,为卫生部提供了重要防治依据,研制的新药散寒解热口服液已被卫生部《流行性感冒诊疗指南2011版》收入。

以身作则,视病人如亲人,以院为家。她对病人有着深切的同情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在医疗工作中,不管病人的地位高低、贫穷或富有,不管是生人或朋友,她都会视病人如亲人,精心诊治,最大程度为患者减轻痛苦。为了方便病人随时咨询病况,她把自己的电话号码给了经她诊治的每一个患者,不管何时何地,只要接到病人的电话,她都耐心回答,细致解释,直到病人满意为止。都说现今的医患关系紧张,而她和她的团队始终坚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特别是对一些急危重症而且经济状况不佳的患者更是关心体贴,提供无私的帮助,如有一女性患者沈幼君,67岁,成都温江人,在华西医院确诊为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被告知只有2年生存期,因家境困难,无法承担昂贵的住院费用,张主任为她精心诊病11年,从未收取诊费,而且用药精道,富有疗效,不仅解决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成功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

张晓云从事临床一线工作38年,工作夜以继日。她带领全科医务人员刻苦钻研业务技术,定期组织科内业务学习,遇到疑难病例及时组织医生讨论,优化诊疗方案,帮助患者度过难关。对高危病人更是站在抢救第一线,直至病人转危为安。她注重年轻医生的成长,要求他们必须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努力提高业务水平,培养出了一支医德高尚,临床技能过硬的队伍。[1]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