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澜」修訂間的差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未顯示由 2 位使用者於中間所作的 21 次修訂)
行 1: 行 1:
'''张澜'''(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男,字表方,汉族,四川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清末秀才 ,是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张澜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紧密相联。
+
<p style="text-indent:2em;">'''张澜'''(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男,字表方,汉族,[[ 四川]] 南充人(今西充县莲池乡人),清末秀才 ,是[[ 中国]]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国家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张澜的一生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紧密相联。
 
==简介==
 
==简介==
1941年张澜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 ,1941年10月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9年9月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1年张澜参加发起中国民主政团同盟(1944年改为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国民主同盟主席 ,1941年10月担任中国民主政团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后任民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民盟第一届中央委员会主席。 1949年9月出席[[ 中国]] 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 北京]] 病逝,享年83岁
 +
<p style="text-indent:2em;">著有《说仁说义》、《四勉一戒》和《墨子贵义》等。
 +
{{Infobox person 
 +
| 姓名    =  张澜
 +
| 图像    =[[File:张澜 .jpg|缩略图|居中|250px|]]
 +
  [http://www.zhangxingshizu.com/UploadFiles/2016-08-23/14719181563286085.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D5%C5%C0%BD&mode=1&did=5#did4 来自360网]   
 +
| 出生日期 = 1872年4月2日
 +
| 出生地点 = 南充县中和乡(今西充县莲池乡) 
 +
| 逝世日期 = 1955年2月9日 
 +
| 国籍    = 中国 
 +
| 别名    = 字表方、人称川北圣人 
 +
| 职业    =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
| 知名于  = 《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br>《论五常》<br>《张澜诗集》    <br>
 +
}}
 +
===大事年表===
 +
<p style="text-indent:2em;">1872年4月2日(清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五),生于[[四川]]省南充市(今四川省西充县)。
 +
 
 +
<p style="text-indent:2em;">1894年,考中秀才,不久补廪生。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02年,入四川尊经书院深造。后赴日留学,入[[东京]]宏文书院学师范。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04年,回国,任[[四川]]顺庆府官立中学堂正教习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06年,担任四川省游学预备学堂学监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07年,创办高等小学和瑞明女校 ,任顺庆府中学堂监督。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09年起,参加立宪派,任四川咨议局议员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0年,任[[四川]]游学预备学堂修身教习兼斋务长。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1年,任川汉铁路股东会副会长,发起组织四川保路同志会,领导四川人民开展保路运动<ref>[http://cppcc.people.com.cn/GB/159119/9803130.html  张澜(1872—1955)人民网] </ref>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1年(辛亥革命)后,任四川军政府川北宣慰使,并创建南充县立中学、[[南充]]实业学校、南充蚕业社>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3年4月,当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参加过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斗争<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7年11月,任四川省省长<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9年(五四运动)后,支持新文化运动和青年出国勤工俭学。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0年,回四川办中等教育,并创办《民治日报》 
  
  著有《说仁说义》、《 勉一戒》和《墨子贵义》等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5年7月起,任成都大学校长
=== 大事 ===
+
 
1872年4月2日(清同 一年 二十五) 生于四川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7年后,发起组织 川乡村建设期成会,推行乡建运动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5年任[[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长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任四川省抗战后援会主任,四川建设委员会川北办事处主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ref>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 ,参与发起民主宪政运动和组织统一建国同志会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1年3月,参加发起组织[[中国]]民主政团同盟,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旋被推选为民盟中央主席。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3年9月,发表《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揭露国民党假民主、真独裁的实质,阐明民盟的民主政治主张,为反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5年12月,致函国共两党,对团结、民主、军事、国家建设诸问题,提出民盟的意见,吁请国共双方于1946年元旦下令停战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1月,代表民盟参加在重庆召开的政 协商会议。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11月,领导民盟总部发表声明,拒绝参加国民党召开其 党包办的"国民大会"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 ,因拒绝去[[台湾]]遭软禁 。上海解放前夕,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9 月, 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省南充市(今四川省西充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并继续当选为民盟第一届中央主席
  
1894 年, 考中秀才 不久补廪生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4 年, 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是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02 年,入四川尊经书院深造 。后 赴日留学,入东京 文书院 师范。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
 +
==人物生平==
 +
===求学任教===
 +
<p style="text-indent:2em;">1872年4月2日(清同治十一 二月二十五)张澜生于四川省南充市中和乡(今四川省西充县莲池乡)张观沟。其父张文倬是秀才 在乡村任塾师。张澜从小随父读书,1894年中秀才,不久补廪生。1902年 入四川尊经书院深造 。1903年被选派 [[ 本]] 留学,入东京 文书院师范 科学习。1904年因倡言慈禧太后应归政于[[光绪]]帝被押送回国,任四川顺庆府(南充)官立中学堂正教习 
  
1904 年,回 ,任 四川 顺庆府 学堂 教习[2]
+
<p style="text-indent:2em;">1906 年, 赴成都担任四川省游学预备学堂学监<ref>[http://cppcc.people.com.cn/GB/159119/9803130.html  张澜(1872—1955)人民网] </ref> 。1907年返 南充 ,任顺庆府 中学堂监督,并先后创立初、高等小学和南充端明女塾。1909年起参加 宪运动。1910年,张澜应四川游学预备学堂聘,任 学堂 修身 教习 兼斋务长,是年冬返南充。
 +
<ref>[https://www.360kuai.com/pc/95642cd237d1e8526?cota=4&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张澜故居,张澜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孙女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快讯网      2019-04-03] </ref>
 +
===领导保路===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1年,清政府将川汉铁路路权抵押给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用以举借外债。清政府的这一行径,损害了四川各阶层人民的利益。于是各县推选股东代表在成都开会商讨对策,张澜以[[南充]]代表出席并当选为川汉铁路股东大会副会长。大会成立了保路同志会,开展群众性斗争。清政府四川总督[[赵尔丰]]逮捕了张澜等9名领导人。张澜遭到囚禁和生命的胁迫。凶讯传出,全川各县[[保路]]同志会动员武装群众10余万人,围困了成都城。清政府速派督办铁路大臣端方,率领湖北新军数千人入川解围。新军在途中发生兵变,端方伏诛,迫使赵尔丰释放张澜等9位保路运动领导人。由于鄂军西调,武昌城防空虚,造成了革命起义的有利条件。孙中山曾经说过,若无四川保路同志会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推迟一年半载。
 +
===参与倒袁===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2年任四川军政府川北宣慰使。1913年4月,张澜当选为中华民国国会众议员,结识了蔡锷。1915年袁世凯称帝[[蔡锷]]在云南起义,率军北上,张澜联络川军师长钟体道立既响应,在南充宣布独立,全川继起声援,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1917年11月被北京政府任命为四川省省长,1918年离川留居北京。
 +
===开设新学===
 +
<p style="text-indent:2em;">张澜早年留学日本,[[日本]]的维新富强与教育事业的发达,对他启示颇大。回国后,积极献身于教育事业。他在创办南充中学时期,倡导学用结合,除普通中学外,增设农、工、医及师范等职业班,附设农场、工厂、医院供学生实习
  
1906 年, 担任 四川省 预备 堂学监[2]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0 年, 他在北京以 四川省 长名义与当时北洋政府交通部商洽,将川汉铁路股款利息拨出,救济就 于京、津等地生活困难的川籍 生,并以部分利息捐助他的好友[[ 吴玉章]]等组织的华法教育会作为基金,资助留法勤工俭学的川籍学生,其中一些人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成员
  
1907 年, 创办高等小 学和 瑞明女 [2]  任顺庆府中 堂监督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5 年, 他任国立成都大学(今四川大学)校长时,采取蔡元培在北大实行的兼容并蓄方针,坚持用人唯才,提倡思想学术自由。他不顾校内外顽固守旧派反对,允许校内三派(共产主义者的社会科 研究社、三民主义者的健行社 国家主义者的惕社)同时存在,自由争鸣。学 办有《科学思想》刊物 邀请进步人士撰稿,宣扬科学与民主。在他的开放政策下,社会科 研究社在校内扩大了影响,一时成为西南一带传播革命种子的重要园地
  
1909 参加 宪派 ,任四川 局议员[2]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0 为抗议国民党压制思想和学术研究自由 辞职回南充,继续从事中小学教育。
 +
===创 民盟===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4年受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湘]]的邀请 任四川 安抚委员会委员长。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四川,他同中国共产党人联系,促进地方实力派与红军达成联合反蒋协 ,支持共产党人的革命活动
  
1910 年, 任四川游学预备学堂修身教习兼斋务长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7 抗日战争爆发后 张澜受聘为国民参政员,频繁参加抗日民主运动
  
1911年 ,任 川汉铁路股东会副会长,发起组织四川保路 志会 ,领导 四川人 开展保路运动[2]
+
<p style="text-indent:2em;">1939年11月他与[[黄炎培]]、[[章伯钧]]等在重庆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其宗旨是促进团结,共同抗日,实施宪政。1941年3月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 ,任 主席。1944年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改为中国民主 继续担任主席。他 领导民 盟始终支持[[ 中国]] 共产党,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1911 (辛亥革命) 后, 任四川军 政府 宣慰使 并创建南充县 立中 南充实业学校、南充蚕业社[2]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3 他发表了《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一文,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假民主、真独裁的实质。抗战胜利 后, 张澜代表民盟参加政治协商会议,同共产党密切合作,坚持政协决议,反对国民党破坏政协的行为。
 +
===献身民主===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6年11月[[蒋介石]]决定召开国民代表大会。张澜带动民盟坚决抵制,拒绝出席。随后民盟被国民党 政府 宣布为"非法团体"。张澜等被迫在1947年11月发表《中国民主同盟总部解散公告》。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8年初,[[沈钧儒]]等在香港决定恢复总部,同共产党合作,实行新的政治路线。张澜不仅在政治上予以支持,还在经济上给予资助。1949年春国民党当局将他软禁在上海虹桥疗养院,企图劫持,加以杀害,后经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营救方得脱险。
 +
===参政议政===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6月,张澜等由上海到 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 的筹备工作。9月,出席[[ 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12月20日,在民盟一届五中全会继续当选为主席
  
1913年4月 ,当 选为国会众议院议 员, 参加过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 斗争[2]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0年 他发表文章说:" 今,我们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一员,在政府中,我们担负了一部分责任。今后,我全体盟 自应以更坚强的信心 更整齐 步伐,与全国各民主党派和广大人民一道,共同在中国共产党和[[ 毛主席]]的领导之下,为彻底实现共同纲领,完成新民主主义建设而奋斗 "
  
1917年11 月, 任四川省省长[2]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4年9 月, 我国公布了建国以后第一部宪法。张澜发表《为制定我国第一个人民宪法而努力》的文章,文中提到"这个宪法草案,一方面是记录我国人民革命事业的胜利成果的丰碑,另一方面又是在我国建设繁荣幸福的新社会的蓝图……今后,[[ 中国]] 人民将继续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奋斗 "
  
1919 (五四运动)后,支持新文化运动和青年出 勤工俭学[2]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4 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第二届全 政协副主席
  
1920 年, 四川 中等教 ,并 创办 《民 》[2] 。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
 +
==主要成就==
 +
===教育事业===
 +
<p style="text-indent:2em;">张澜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杰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创办小学、中学和女校,他办的新式学校.对当时四川教育的革新起了先锋作用,吸引了大量进步青 前往就学;政治方面 他领导民盟始终坚持和平、民主、统一的主张。抗战胜利后,响应中共团结统一、和平建国的主张,坚定地与共产党保持一致,反对内战。
 +
<p style="text-indent:2em;">他的学生遍及四川乃至全国。张澜的学生、曾经长期担任[[重庆]]市委书记和 四川 省政协主席的任白戈在纪念张澜诞辰110周年的诗中写道:"嘉陵江上一巨人,才高八斗气纵横","海内盟员皆后辈,蜀 学子半门生"。1942年张澜70寿辰,黄炎培 好友及门生都来为张澜祝寿。
 +
<p style="text-indent:2em;">1906年,[[朱德]]闻张澜盛名,舍近求远从仪陇到顺庆府(南充)中学就读,受 于张澜。
 +
<p style="text-indent:2em;">当张澜知道朱德家境贫寒后,对他勉励有加。在张澜的熏陶下,朱德阅读了邹容的《革命军》等书,第一次接触到"革命"二字。后来,在张澜的鼓励下,[[朱德]]又进入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学习。
 +
<p style="text-indent:2em;">朱德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师,执弟子礼甚恭,始终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师。抗日战争时期,戎马倥偬中,无论延安中共人士去[[重庆]],还是遇到川军将领,他都要托他们问候老师。1944年林伯渠去重庆参加国共谈判时,他曾托[[林伯渠]]将一条延安生产的毛毯带给张澜。
 +
<p style="text-indent:2em;">新中国成立后,张澜年老多病,再也不能外出,朱德每次去外地视察回京后,毫无例外,都首先去拜望老师,或请老师到自己家中做客,聊外地的所见所闻,国家的建设发展情况。吃完饭,还搀着老师一起去散步,边走边聊。
 +
<p style="text-indent:2em;">张澜去世后,[[朱德]]仍然关心他的后代,特别是在最困难的时候。
 +
<p style="text-indent:2em;">1973年,"文革"正如火如荼。朱德把张澜的长子[[张乔啬]]、女儿[[张淑延]]、长孙[[张正华]]接到家里,和他们进行了一次亲人般的长谈。最后还问他们有什么困难。回来后,张乔啬写信将谈话的内容转告给在外地的子女,他们也终于从迷茫中看到希望。
 +
<p style="text-indent:2em;">不久[[邓小平]]复出,文化大革命出现新转机。此后,张乔啬恢复了工作,补发了工资;在外地当铁路工人,正在挨整的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尖子生的二儿子张达华也调到了对口单位。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2年,张澜复任南充县立中学校长。1923年[[罗瑞卿]]进入该校读书。张澜的次子张慕良与罗瑞卿曾是南充大林寺小学先后的同学,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因此,罗瑞卿经常到张澜家,得到张澜的耳提面命。张澜对这个聪明好学的后生寄予希望,送许多进步刊物,使年轻的罗瑞卿接触到救国的道理。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张澜家里 [[罗瑞卿]]见到当时社会上为数 不多的《新青年》、《向导》、《独秀文存》、 新蜀报》等革命的进步报刊。罗瑞卿又向同学推荐,带动了身边的青年。不知不觉,有了一定的领导组织才能,加上他人长得高大,遂成为学生领袖。
 +
<p style="text-indent:2em;">1924年5月,军阀何光烈勾结南充地方劣绅秦童怀等抽收"佃当捐"。时任南充中学校长的张澜,立即组织师生集会,声讨何光烈,会后,他还亲自出面去斥责何光烈。同时,让学生领袖罗瑞卿和[[任白戈]]等人带领学生们游行反对"佃当捐"。游行中,正好与催收"佃当捐"的秦童怀迎面相遇,[[罗瑞卿]]一声令下,愤怒的学生将秦童怀一把抓住痛打一顿,严责其为虎作伥、帮助军阀搜刮、残害百姓的恶行。
 +
<p style="text-indent:2em;">[[何光烈]]听到消息,暴跳如雷,要抓捕领头学生。张澜安排罗瑞卿等躲起来,自己出面打理,又把自己的侄儿张默生交给了何光烈。新中国成立后,[[罗瑞卿]]常满怀感情地对家人说:老师为了保护自己的学生,不怕牺牲自己的亲人,这是何等伟大的胸怀啊!
 +
<p style="text-indent:2em;">张澜也常常提到罗瑞卿的往事,"[[罗瑞卿]]不仅书读得好,还特别活跃。他和任白戈领导同学反对驻军何光烈横征暴敛时,真是有勇有谋,像个大将军!"
 +
<p style="text-indent:2em;">我国有一位研究藏学的先驱、 族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任乃强(筱庄)先生,他1905年就读于南充县立高等小学堂,张澜时任校长,张澜认识他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插曲。
 +
<p style="text-indent:2em;">[[任乃强]]11岁考入高等小学堂,是这个学堂年龄最小的学生。这样小的学生免不了淘气,学堂有一圈颇高的围墙,一天,他看到围墙附近有一架竹梯,就约同学把竹梯靠在墙上,小家伙迫不及待地爬上墙顶去眺望,那个同学想开玩笑,搬走了竹梯,悄悄躲了起来。他发现后急得大喊大叫。正好被张澜听到,走过来搭梯把他接下,然后捡起地下的一块篾片打了他几个手板。他觉得特别冤屈,从此很讨厌自己的校长。但在听了校长的课后,任乃强对他渐渐变为钦佩与敬爱了。
 +
<p style="text-indent:2em;">任乃强回忆道:那时教学,全是在黑板上写讲义,学生照抄。我们发现校长格致课(类似今天的科学课)讲稿的书壳上,大书"半明白先生"五字。心想:"他都没有学通,就来教我们。"但听他讲的全都新鲜,没有可以怀疑之处,也没有人能驳倒过他。后来与同学议论:像他那样"卖独行"的教师,在别人,打肿脸也要充胖子;而他却自署为"半明白先生"。这种虚心自律的精神,正可说明他品德高尚,叫人敬佩。
 +
<p style="text-indent:2em;">1910年,任乃强又转入张澜任校长的官立南充中学,因聪颖好学,更深受张澜喜爱,张澜把自己从日本带回来的地理书和珍贵的 本版《支那疆域沿革图 借给他摹绘。任乃强第一次见到现代地图,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从此养成终身喜爱地图测绘与收藏的习惯。1915年得到老师张澜、卢子鹤等的资助赴京求学,考入北平农业专门学堂(北京农业大学前身),学农业经济地理专业,成为一位现代历史地理学家。后来,他深入藏区调查、研究,终成一代藏学家、民族学家。
 +
<p style="text-indent:2em;">1949年后,张澜仍关心他的这个学生。将任乃强关于川康藏建设的意见及时向中央反映,并关心他加入民盟的问题。
 +
<p style="text-indent:2em;">1950年,[[任乃强]] 以其数十年研究之心得为和平解放西藏服务,他以自绘康藏全图为基础主持绘制了进军西藏的全部地图,为解放军入藏做出了重大贡献<ref>[http://dangshi.people.com.cn/n/2015/0910/c85037-27569093.html  张澜与学生们的师生情人民网] </ref>
 +
===党派关系===
 +
<p style="text-indent:2em;">保持了民盟和共产党的紧密团结;阶级关系方面,保持了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联系;都是保证和加强了统一战线的巩固。
 +
==人物轶事==
 +
<p style="text-indent:2em;">张澜于光绪年留学[[日本]]。1904年归国,创办南充县高等小学堂,这是清朝废科举、兴学堂时在川北地区最先兴办的一个学堂。虽叫作小学,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应过科举考试的童生,一般年龄在20岁左右,有大到30岁的。课程有读经、修身、历史和地理,有格致、算学、图画和体操。教师多是老儒。"格致"取《大学》"致知在格物"的意义。内容是讲一切生物、无生物,利用厚生的道理。一般老儒对这门课是如对"丈六金身",摸不着头脑的。张先生虽原是廪生,以辞赋见长,但他留学日本弘文馆,却是学的这门课。回国后,各地学堂都需要他。南充士绅以桑梓之谊把他挽住了。他给学校运回来许多日文科学新书、图谱和标本、仪器,并把他自己的私人藏书也寄存到学堂的图书馆,供学生阅读。那时的日本书籍,大半的字都是汉文,只夹用很少日本新字,稍稍学习东文(日文)就能看懂。他作校长,就聘请有个名叫中村的日本人来教东文。我11岁考入高小,是这个学堂年龄最小的学生。特别爱看他带回来的地理书和地图。记得有一名叫《支那疆域沿革图》的巨册,我特别喜爱,要求借来托绘,蒙师特例许可。我从那时起打下了研究史地的基础
  
1925年7月起 任成都 学校长[2] 
+
<p style="text-indent:2em;">学堂有一圈颇高的围墙,我与一个同学发现一架竹梯靠在墙上 我爬上墙顶眺望,被同学开玩笑抽去竹梯。我窘极了,大吵 闹。被先生听着,走来,搭梯接下,拾地下篾片打了我的头。我冤愤不止,从此恨他。但不久,便从对种种事实的感动,转变为钦佩他与敬爱他了
  
1927年后 ,发 起组织四川乡村建设期成会 乡建运动[2] 
+
<p style="text-indent:2em;">那时教学,全是在黑板上写讲义 学生照抄。我们 现他格致课讲稿的书壳上 大书"半明白先生"五字。心想:"他都没有学通,就来教我们。"但听他讲的全都新鲜,没有可以怀疑之处,也没有人能驳倒过他。后来与同学议论:像他那样"卖独 "的教师,在别人,打肿脸也要充胖子;而他却自署为"半明白先生"。这种虚心自律的精神,正可说明他品德高尚
  
1935 任四川安抚委员会委员 [2] 
+
<p style="text-indent:2em;">先生嫌原讲修身课的老儒言论迂腐,改为自己来讲。所讲的也是经史格言,但不是理学家那一套,而是鼓励奋发有为,自强不息的一类古籍成语。有一次期考,他出的题是"如何才能改过"。他并未曾讲过有何方法改过。考生问他,他要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思考。许多 纪大点的同学,引经据典、 篇大论去阐述 我对经籍一窍不通,只曾读过《论语》,记得子路好勇和他闻过则喜的故事,
  
1937-1945 (抗日战争期间) 任四川省抗战 援会主任 四川建设委员会川北办事处主任 国民参政会参政员[2] 
+
<p style="text-indent:2em;">便勉强写出:"惟有勇才能改过,故子路人告之以过则喜。"自嫌17字不成文章。恰好历史课讲过了汉武帝晚年厌兵,下诏悔过。于是再配上一句:"汉武帝晚 悔过。"凑够24字搪塞,羞缩缩地把卷交了。万未料到,他给我这卷子打了100分,并用红榜贴出来,为全校示范。这真使我感到已被绑在高跷架上 不能不努力学习了。以 我有过失,老师总是用"你从前是怎样的"这句话来责问我 使我不能不痛改前非 力求上进
  
1939 年, 参与发起民主宪政运动和组织统一建国 志会[2]
+
<p style="text-indent:2em;">[[南充]]是顺庆府的首县,城内有府衙、县衙、经司、游击、外委、府学、县学等许多官署,满城都是官员、员司、兵差人役。商业街市并不多。学堂是由县官作监督。县官每出必鸣锣吼道,旗、伞、鼓吹、舆马、照牌一大路。他随时开进学堂来,接受酒食招待,遍及从人而后去。原先是县学训导骆腾焕(骆状元的父亲)作校长。骆到甘肃作县官后,表方先生受聘作校长。他对府县官来校,只在客厅待茶汇报。要求夫马停在校外:"以免扰乱学业"。县官邓隆,仗恃进士出身,又是候补道员的头衔,对此冷遇,怀恨而无可如何,从此不再吼道来校。官绅间的摩擦也尖锐起来了。邓隆讦告先生为"革命党",但无实据,未能成罪。先生亦联合县绅讦发历 县府陋规 及邓隆的父亲 住署内,潜出招摇纳贿各事。结果绅方胜利,[[邓隆]]被调走,许多陋规也取消了
  
1941年3月 参加 起组织中国 主政团同盟 被选 中央执行委员 旋被推选为民盟中央主席[2] 
+
<p style="text-indent:2em;">那时[[南充]]的绅士,分为两派。有林举人(名宝书)、肖拔贡(名子仪)等把持"三费局",专为县官办理筹款、纳捐的事。每借兵差、官差、学差、赈灾、禳解等名目,通过"三费局"的局绅(例由官府派任)向民间筹款。筹款一万,入官七千,局留三千,是公开的官绅分赃规定(此外还有衙门直接贪赃的规定,都是公开收费),所以叫做陋规。县官全年的规俸不过百多两银子,而从陋规取得的,则往往超过一万两。府衙的陋规更多、更大,所以有"一任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地方的"局绅"们,虽只喝点陋规余沥 也无不 家致富。因此 间把受派入局比于"拜相"。他们既由县府拨用,自然唯命是听,甘作县官鹰犬。有时陋规太多,遇上峰批斥 他们就用地方绅民名义去 县官辩护。官绅如此勾结,所以陋规不断膨胀,漫无制约。这是封建政权日趋腐朽的一个原因。各县皆然 不仅南充如此
  
1943年9月 ,发 表《 国需要真 民主政治》 揭露国民党假民主 真独裁的实质 明民 盟的民主政治主张 ,为 反对国 党法西斯统治 拒绝出席国民参政会[2] 
+
<p style="text-indent:2em;">先生回国后 ,发 现局绅无耻各节,乃于作校长时聘县 中正 绅有学才德者:[[胡德宣]]讲地理,[[邓克钦]]教数学、图画,王焕廷教语文,何淦侯讲经学 任玉阶 曾慎修为监学 钦办女学。团结一致,与官吏、局绅斗争。清廷既已颁布"预备立宪",许各地组织农会、商会、学会。先生乃同各教师分别联系群众,组成这三个公会,在大北街成立三会公所,依法取得全县 意机构地位;联名申请裁并"三费局" 与户房合并 经征局,直属于县府,不再代表 意。这一胜利 把林举人、肖拔贡那批劣绅的"相权"摘掉了
  
1945年12月 致函国共两党 对团结、民主、军 、国家建设诸问题 提出民盟的意见 吁请国共双方于1946年元旦下令停战[2] 
+
<p style="text-indent:2em;">(旧时 府县衙门都有六房典史员差办事。吏房主铨选;户房主田赋;礼房主祀典;兵房主盗贼;刑房主刑法;工房主工匠。惟户房权势最大,刑房次之。余四房最冷落 几乎无 可办。后遂裁废。)旧时陋规 亦陆续有所裁革 官吏也不敢公然贪污了
  
1946年1月 民盟参加 重庆召 开的 政治协商 议[2] 
+
<p style="text-indent:2em;">清朝末年 地方社会崇尚"斯文"(俗语用于称读书人为斯文),出门要穿鞋袜、长袍、马褂,戴披肩风帽,勾腰驼背走路;若还不拿拐杖,就要提个烘笼。这才叫作"斯斯文文的人",才会受人尊敬。 方先生办学,首先提倡体操。 南较场办运动会,大字悬牌:"禁止风帽、烘笼入场"。又旧规妇女都缠小脚,出门虽一条街,也要坐轿,不能把脸给人看见,读书只许读《女儿经》。先生回国,才创办女学堂(后改称"端明女校"), "天足会"(先叫放足会,劝妇女放足。后来放脚 人多了,才改称天足 ,不许小脚女人加入)。先说服开明士绅家送女入学,再由一批女生去提倡、串联、组织,逐步把风气改变了
  
1946年11月 民盟 部发 声明 拒绝参加国民党召开其一党包办的"国民 会"[2] 
+
<p style="text-indent:2em;">学堂第一二批学生 大都是学过八股文,应过科举试的富家子弟,穿着华丽,但功课却做不走。也有几个贫苦学生如任依塽等,学业都很出色。先生要矫正风气,提倡朴素、勤劳,每期考试,各班前三名都免交食、学费,还奖给图书。他常到自习室来辅 学生(那时学校建筑分教室、自习室、寝室、大礼堂、大操场、食堂和厕所等部分,学生过集体生活)。对于贫寒学生,慰勉备至,格外亲切些。浮华学生怕被抽问,见他来时, 是把头埋起。他曾在讲台上讲述"绣花枕"的故事,说得那些华丽无实的学生面红耳赤。 方先生培育出来的学生 ,大 多能敦品力学,多少有所成就
  
1949年 因拒绝去 湾遭软禁[2] 。上 海解放 经中共地下组织营救脱险
+
<p style="text-indent:2em;">[[南充]]在宋明两代,文化较高,学士、文人、名家颇多。清代文风衰竭,读书人只习股应试。科考也多是买外县高手顶替,举贡生员,几乎没有一个通入。先生家近西充。西充地瘠民贫,学人努力,学风踏实;治经史,成进士者多。太老师海楼先生,曾向西充名家受业,回县教学,才开始在上西区打开了经、史、辞章的门径。较远的县城与东、南、北区,学风仍是很落后的。即如县城首席局绅林举人,就是谫陋不通的代表。他给某孺人做了一墓志 镌立在西郊赛云 山上,其中有"暮春之交,暴雨横行……是皆予所目击见闻也"等语句。先生与[[罗梓青]]、[[蒲伯英]]、[[ 胡德宣]] 四人游山看见,相与捧腹大笑 四人各凑一句,用瓦片刻在碑文 道:"好大一篇狗屁,尽是目击见闻;若要狗屁洗净,还等暴雨横行。"(这是罗梓青先生谈的。我1927年游此,还看见这个碑与瓦片划字存在,证明罗言不虚。)自从张先生办南充高小以后,学风大变,这样文句不通的人逐渐少了。然而在此以 前, 连举人也是这样狗屁不通
  
1949年9月 出席中国 民政治协商 议第 届全体会议[2] 
+
<p style="text-indent:2em;">三费局撤销后 林举 、肖拔贡对学堂恨之入骨。林举人自知不济,都还罢了。肖拔贡自信是饱学的,也在社 上联络 些人,去"包围"县官,自告奋勇要"打倒张澜"
  
中华 民共和国 立后 任中央 民政府副主席 并继续 民盟第一届中央主席[2] 
+
<p style="text-indent:2em;"> 知道学堂宣传科学文明,骂他是老腐败。他也卖弄歪才,在他当街大门上贴一副过年对联道:"张吻鼓颐,吸血呼膏,真所谓蚊鸣世界;济困扶危,出经入史,原无愧虎拜先生。"西兴场有个姓蒲的学生,性滑稽,素来憎恶肖的言行,他用白纸写了一副短联,半夜贴在肖家门上大红对联的下面:"三费局张了贪吻,鼓了馋颐;肖子仪出的月经,入的狗矢。"于是此事传遍学校。学生们把两副对联说与张先生。先生微笑道:"这位拔贡一片虚骄,实无学问,饾饤 词,典实疏谬。他的上联,恰好像他们在三费局的自赞。他的下联 恰成了他们对官吏犬马效劳的报功。蒲生的上联还切合其 人, 下联则不成辞矣。"学生们说:"骂他是阴类丑物,我们就觉骂得好。"先生正色教育道:"评论人物,须当心安理达,恰如其分。虽 面言之,亦能折服。不可涉于刻薄谩骂。若说他们谄谀助虐,是纾的吏困,扶的官危,却符合事实。月经、狗矢就太庸俗了。"学生又说:"蚊鸣、虎拜,就是他在谩骂。"先生笑道:"可能是他在骂街。但若用经义解释,就等于他在骂自己了。所以应该说他是典实疏误。"于是学生问:"他这两句出于何典?"先生笑道:"《诗·齐风》'虫习薨薨', '苍蝇之声',喻小人成群谗害君子。蚊鸣无典。蝇蚊同类,可以借用。这岂不是他自明谗口,《礼·檀弓》'苛政猛于虎也'。虎拜无典,只有此典。这个拜字岂不恰好表明他与官吏勾结的身份么?"先生之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方法,大都如此
  
1954年 当选为第 届全国人民代表 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  。是 政协第 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
+
<p style="text-indent:2em;">封建社会的另一个特点是迷信宿命。关于先生福泽 地方上也有许多传说。何淦侯先生说:"先生诞生的 夜,太老师梦见 海汪洋,有一小舟荡漾,不能自进。海浪时起高澜,推舟前进,浪复一浪 推动多次遂达于岸 故为先生取名澜,字表方(方, 方舟之义)。"何又说:"先生面相,山根有断纹。相法云,40岁死。尝病虐,大烧谵呓,自言梦至 大殿外,见张榜云:张澜40岁。怒,撕去40字。其后满40作川北宣慰使,乘马,马忽暴跳,坠地臂折,几死;然竟治愈。"说者以为阴德之报。我曾问先生"信有之否"?先生曰:"有之,偶然之事,迷信者以为果然。相士先有妖言,故懵梦中有此谵语。省躬清明,无所畏怯,则亦无验。怪力乱神,子所不语。信之有害,斥之无益。但当修身力学,无须问此 "
  
1955年2月9日 在北 京病逝 享年83岁
+
<p style="text-indent:2em;">清[[宣统]]三年(1911),邮传部大臣盛宣怀建议把征派民股的川汉铁路收归国营。[[四川]]咨仪局邀请各州府民股代表到省城商讨,代表们一致表示抗议。四川总督赵尔丰,狃于他经营川边的胜利,颟顸栗妄,逮捕了议长蒲伯英、副议长罗梓青和言论激切的民意代表13人,张先生就在其中。逮捕形式,是邀请入署议事。初亦在客厅供茶。悻出,先饬放弃抗议。蒲等拒绝。赵悻然退入,率武装士兵再出,厉色咆哮。诸人各俯首无语,独先生高声斥责道:"请来议事,何得如此威胁!"于是有持刀武士 先生肩上架一刀,持枪弁兵对胸前抵一枪。来客皆泣下。先生则毫无惧色,侃侃然持理争辩。赵不能屈,怒问:"你叫甚名字?"先生抗声云:"川 民股代表张澜。"赵悻悻然退,遂拘禁13人 奏请侯旨斩决
 
{{Infobox person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张澜
 
 
| 图像    =
 
| 图像    =
[[File:张 .jpg|缩略图| 张澜 ]]
+
[[File:张 澜8.jpg|缩略图| 居中|250px|]]
| 图像说明 = [http://www.zhangxingshizu.com/UploadFiles/2016-08-23/14719181563286085.jpg 原图链接]  [http://pic.sogou.com/d?query=%D5%C5%C0%BD&mode=1&did=5#did4 来自360网]]]   
+
| 图像说明 = [http://www.zhanglan1872.cn/NewsPhotos/201733016272.jpg 原图链接]  [https://image.so.com/i?q=%E5%BC%A0%E6%BE%9C&src=srp#/ 来自360网]
| 出生日期 = {{birth date and age|1872|04|02}}  <!-- 逝世用: {{Birth date|YYYY|MM|DD}} --> 
 
| 出生地点 = 南充县中和乡(今西充县莲池乡)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955|02|09|1872|04|02}}  <!-- 死亡日期在前, 出生日期在后 -->  | 逝世地点 = 
 
| 国籍    = 中国 
 
| 别名    = 字表方、人称川北圣人 
 
| 职业    =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 知名于  = 《中国需要真正民主政治》<br>《论五常》<br>《张澜诗集》    <br>
 
 
}}
 
}}
 +
<p style="text-indent:2em;">13人在拘禁中,料定必死,或泣或默。议长蒲伯英,每宽慰诸人,谓:"表方一人捋了虎须,恐不能免。但立宪方开,我辈当无死理。"遂倡赋诗,会文消遣。诸人多作冤怨叹诗,先生则多用"正气歌"寓意。原作我不能记,但记一事,足概其余。有一次,蒲倡"撞诗钟",题为嵌青黄赤白黑五字,半日莫有应者。或问蒲,"愿闻成竹"(谓出题时必已有成联),蒲亦无有。先生从容曰:"得一联,或可搪塞。"联云:"黄州赤壁东坡赋;黑塞青林太白诗。"阖狱称叹,有泣下者。蒲伯英赞不绝口,每对人言:"表方气节,人所共知;他的诗才,则还少人知道。从这一联,就可看出他巧思超妙,运典如神。尤难得的,是他表现的风趣、情操。显得他气壮河山,临死无畏,雍容闲雅,仍从敦崇友谊方面构思,真有生死不渝之概。"(黑塞、青林,是杜甫梦李白诗语。)
 +
 +
<p style="text-indent:2em;">赵尔丰这一着,未能杀害这13人,反把他自己的脑袋搞掉了。自13人被逮消息传开,全川各县人民次第造反了。各路保路同志军围攻成都,要求释放13人。赵的兵力镇压不了。清廷亦不敢轻许杀害民意代表,只派大臣端方率新军入川"查办"。端方甫到资中,黎元洪已在武昌起义。
 +
 +
<p style="text-indent:2em;">新军哗变,杀了端方,退回湖北,参加革命军。不久,清帝便交出政权了。赵得清帝退位消息,向13人议和,交出四川政权,让同志军入城,成立四川大汉军政府,推[[蒲伯英]]、[[朱庆澜]]为正、副都督。这时,张先生任川北宣慰使,率军回顺庆,部署新政。他素知封建官吏罪恶,每因人民控告,惩治贪污、凶残的吏员不少。杀晏弘事,是民间最流传的。
 +
 +
<p style="text-indent:2em;">蓬溪县大地主晏弘,起家衙吏,以袍哥首领为县局绅,作恶多端,人莫敢讦。宣慰使至,拦马控告晏弘者甚多。既加逮捕,则函电营救都沓至;并有结队拦舆求保释者。先生谓僚属曰:"保晏弘者多于控晏弘者,诸君拟如何处?"或曰:"宜释放,候查。"先生曰:"不然。我观控晏弘者,尽皆衣服褴褛,指有受害实事。保晏弘者,莫不衣冠楚楚,不言其于社会有何可称,而徒作求情空言。恐一经释放,穷人们的冤忿更大。宜查实置于重典。"遂斩晏弘。各州县劣绅、衙蠹闻晏弘死,皆逃遁潜匿。川北吏风,缘此而肃。
 +
 +
<p style="text-indent:2em;">先生在顺庆坠马伤重时,成都在10月18日有赵尔丰所属边军索饷哗变、劫藩库事。蒲、罗惊骇,潜匿不出。遂有凤凰山新军与保路同志军入城定乱,推尹昌衡为都督。尹杀赵尔丰,撤销四路宣慰使。先生伤愈,同罗梓青赴京任众议院议员(蒲先在京任参议院议员)。袁世凯图复帝制,改组众议院。先生还乡任顺庆联中与南充中学校长。
 +
 +
<p style="text-indent:2em;">蔡锷从云南组织反袁联军,派人到四川联络反对帝制的人。有两人到川北来做工作,逢人便说"找张罗"。"找张罗",是乡俗读书人向人求周济的代词。他二人用寻访友人的暗语,沿途访问张表方与罗梓青,没人怀疑。[[罗梓青]]住西充城内,容易找得。张先生寒、暑假住在偏僻的张冠沟(是佃耕西充王姓的田庄)。他二人多方寻到,次日便同先生经西充与罗一路回顺庆布置起义。不久便联合第三师师长[[钟体道]]等军队和地方武力,在顺庆树立讨袁联军旗帜。众推张先生为川北道尹,主持民政。
 +
 +
<p style="text-indent:2em;">先生住南充中学校内。记得一夜,他召开全校师生大会,讲述袁世凯篡国经过,探测群众态度。学生中有二人发言,表示愿加强军事教育,准备进行第二次革命,获得全场响应。先生一面聘请退役军人赵保桢教操练,发动全校师生每天下课一齐赴操场进行锻炼;一面广泛发动地方人士组织武装和寻找宣慰使任内的旧部,发展武力。既得钟体道支持,川北反袁独立便成功了。
 +
 +
<p style="text-indent:2em;">在独立前,[[袁世凯]]已派其心腹陈宦主持川政。还派有曹锟、[[吴光新]]、[[冯玉祥]]等率北洋军入川,分驻川东要地,准备镇压。倒袁工作做起来十分艰苦。由于先生德望宿孚,号召有力,群众同心,地下工作顺利。酝酿数月,未曾有过内叛者。时北洋军旅长冯玉祥驻镇顺庆,知南充中学练习军事操,饬县府传话禁止。先生谓来使曰:"袁大总统顺民意请求,筹复帝制。既已'万众归心',还怕学生造反么?方今万国皆是全民兵役制,我国的征兵制度,势在必行。本校提倡军操,正是先进学制,岂可勒令停止?"便引使者到操场看操,全是木制假枪。笑谓使者曰:"烦转达知事和旅长放心,这些青年学生中间纵有好事者,凭这木枪也造不了反。若还监督张皇失措,传令禁止,笑话流传,反使人心不安,有伤治道。"县府遂以木枪为解,回复冯旅。冯终疑之,而不能难。一日冯便衣简从自来学校察看,他已先闻先生伟躯长髯,留心观察,先生亦在操场与师生同练,心自钦佩。又似欲试先生胆识,故作威胁。有意行抵先生附近,询一教师:"此人是谁?"教师知他是冯玉祥,惧当场逮捕先生,嗫嚅不敢对。先生昂然走近曰:"我叫张澜。"冯渐沮,唯唯而去,冯旅不久出川,钟三师填防川北,遂宣布反袁独立。
 +
先生作嘉陵道尹两年,澄清吏治,振兴实业,弘扬教育,整饬风纪,声誉隆洽,前所未有。蔡锷病死后,唐继尧统滇、黔军时取四川。北京任命先生为四川省长。
 +
 +
<p style="text-indent:2em;">时刘存厚附北洋政府,代表川军驱滇。战祸反复,民无宁岁。川北绅民不愿先生离任,或劝电辞,或劝留顺庆就任。先生曰:"川滇战争连年,未有了局。川北独立,终非长计,苟有调解机会,不可轻弃,此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无负川人所望可也。"遂决以卢子鹤先生代道尹,钟三师仍留川北,自己轻车简从,身赴成都。抵成都时,川滇两军正激战。月余,无可设施。刘存厚败走汉中。先生欲回川北,顺庆已被石青阳攻占,钟三师败入汉中。张、卢两先生俱赴[[北京]]。北洋政府饬用省长行署名义,保持反攻。未久,钟部亦被刘存厚吞并,川北全局摧毁。先生亦于1920年奔母丧回县。
 +
 +
<p style="text-indent:2em;">先生治理川北的方法,是一切取法诸葛武侯,以身导化,开诚布公,信不赏必罚,循名责实,虚伪不耻。并也确曾做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奋,道不拾遣,风化肃然",一时有"川北圣人"之誉。隐德庞多,先生从不自言;但有丰神所度,使人畏敬而已。我曾欲写先生行状,求先生告以所不知的事。先生不答。请久之,先生徐徐云:"我不自觉有何可值称颂者,一切行心之所安而已。只有一事,非心所安。"以下敬录先生原语:
 +
 +
<p style="text-indent:2em;">我作嘉陵道尹,未曾迎养老母入衙。一个岁末,封印后,回家省亲,准备过年。弟兄聚议:年节,来客必多,接待费如何筹措。或主张趁年节未到,先行遍辞亲友,以节糜费;或谓近亲可辞,远友尚多,拟向至亲借贷筹措。议久不决。老母闻之,出谓我等曰:"你们来此佃耕,已四辈人了。焦悲寺那点祖业,还在佃给人耕,我早就主张卖去,你们不肯。现临过年,等客需钱,卖了它岂不够用了么?"我弟兄总以出卖祖业为不可,欲不从。老母厉声决卖,只合遵了。
 +
 +
<p style="text-indent:2em;">先生作道尹时,年45岁,谈此事时,年已70。我生平闻先生所自述者,仅此数语。
 +
 +
<p style="text-indent:2em;">百行惟"戒得"最难。古今服官者,无贤,不肖,莫不"润屋、润身",于车马享受之外,置产连田,转为富室。即有廉史,亦多属庸碌自好之士。于社会民生,无所裨益。先生于军阀猖狂之世,南北混战之间,赤手起兵,参与推翻帝制,能保持川北一区二十余县人民于兵燹祸乱之外,安居乐业。军民爱戴,令行禁止;而其家计窘乏如此,迄无人知。环堵萧然,先生亦若曾无所觉,致劳兄弟愁商,老母刚决,为延宾而卖去祖业。比于侃母剪发,海家红袍(陶侃母剪发事载《晋书》。海瑞家惟有一领官服,有大红袍传奇),不更为难见之奇事乎?
 +
 +
<p style="text-indent:2em;">先生家历世佃耕西充王姓田业。作道尹时,太师母已年近70,不受迎养,仍同妯娌们操劳家务。先生作省长时,师母与子女仍在田野劳动。石青阳既占顺庆,所部皆招自绿林,习于劫掠。既以张、卢为敌方,查抄财产,城内一无所有。询地方人,虽怨家(如"文党")亦称其廉洁。石派人暗访到乡,见其家人勤劳,耕作熟习,坦然无忧戚之态,嗟叹而还,报曰:"川北圣人之誉不谬!"于是莫敢议及先生家口。亲友因而获保全者亦多。
 +
 +
<p style="text-indent:2em;">其后[[蒋介石]]入川,召见先生,先生不赴。蒋甚忿恨。有人承旨诬先生侵吞川汉铁路股款,蒋扬言将兴大狱,以胁先生。有人劝先生出辩。先生曰:"将为避其威胁而辩之乎?苟欲杀我,辩之何益?若只威胁,则事实明着,何庸辩说?辩口当寄于舆论,舆论自有公道,何用辩为?"竟坦然不理。威胁谰言,果自息灭。
 +
 +
<p style="text-indent:2em;">先是,川汉铁路随粮附加的股款,保路同志会既已争得,四川军政府成立后,开过多次股东大会,议决仍继续征收,立即动工从宜昌修起,东段修向[[汉口]],西段修向[[重庆]]、[[成都]]。[[江西]]李烈钧发动第二次民主革命失败后,政局混乱,器材缺乏,工程停顿。最后一次股东代表会议,为防止军阀挪用股款,决定把款长期存入[[中国]]交通银行保管生息,由保款董事会经理核算,随时向代表大会汇报,以待复工。四川军阀混战,股东大会迄未召开,保款董事亦未改选。存款本息若干,历年无人过问。先生任嘉陵道尹与[[四川]]省长期间,提倡留法勤工俭学。南充先已送出十余人。留法勤工,到后来虽有人接洽安排,而长途旅费所需仍多。四川农村贫乏,学生清苦,出省求学与留法勤工,皆有困难。因有人建议借用路款,俟各地留学生学成就业后归还;交由在京省长行署办理。先生极为赞成,派人与财政部、中交两银行及在京股东,董事等商定,委省财务处长奚致和主持其事,那时我正在北京农学院读书,与农院川籍学生每人都按规定借支60元,具有手印借卷。申请留法勤工者借额较高(系按留学地点远近规定借额)。事实上,因先生卸省长任后无人催问,其款没人归还。
 +
 +
<p style="text-indent:2em;">当蒋帮威胁谣诼发生后,我在[[重庆]],为先生担忧,曾去问过先生:"当时借卷,还全部保存否?"先生不答。久之,反诘曰:"你问此何意?"我嗫嚅不能成辞。又久之,先生微笑曰:"你怕清算路款么?"我惭答:"然。"先生正色云:"咱款早就该清算了,你们借了钱的人怕算;我就与你们不同,我就赞成清算。只可惜四川没有人能说清算和贯彻清算罢了!"我说:"我借的60元,归还不难。也知先生不怕清算,可畏的是他们不是为的清算,而是嫁祸诬蔑,遂其陷害阴谋。"先生微笑云:"你太稚气!所谓人言可畏者,非谓谗谤之言。孟子言:'自反而不缩,虽褐宽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奚致和是个精细的人,当时不但保存着借卷专档,并复制有清单,一丝不苟,分报财政部、银行、董事会备案。省府移交时,全案就已清算点验,取有总结保存。他尚且对此谣诼漠然不理,你还替我担忧么?"我受到这次教训后,也懂得对待陷害诬蔑的道理了<ref>[http://www.zhanglan1872.cn/zxxnewsview.aspx?producid=223  张澜先生轶事张澜纪念馆 ] </ref>。
 +
==人物评价==
 +
<p style="text-indent:2em;">[[毛泽东]]:"表老啊,你的人好、德好,你是与日俱进啊。"
 +
<p style="text-indent:2em;">胡耀邦:1980年民盟中央举行迎春茶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在讲话中特别提到张澜,他说:"我感到这位先生有两条很值得佩服的:第一条,他有很高尚的精神,这就是他的顽强的民主精神、民主思想;第二条,他有一个很优良的气质,就是他有强烈的正义感。……我觉得他身上的这两条,这两大优点,对许多人,对我自己,印象是很深的,勉励是很大的。"
 +
 +
<p style="text-indent:2em;">丁关根:"张澜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我国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中国民主同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是中国民主同盟的光荣,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光荣。"
 +
 +
<p style="text-indent:2em;">《人民日报》1982年4月1日发表题目为《与日俱进 奋斗不息--纪念张澜同志一百一十周年诞辰》的文章,文中评价:
 +
 +
<p style="text-indent:2em;">张澜始终保持着无私的品质。这种宝贵品质,他自己叫做"无欲"。用毛泽东的话,就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他言行一致,生活艰苦朴素、生平极为注意自我修养,是一位热诚的民主主义者、爱国主义者。
 +
 +
== 相关视频 ==
 +
{{#ev:youku|XNTQ1MTQ4MDM2|640|center|<big>张澜故居</big>|frame}}
 +
== 参考文献 ==
 +
[[Category:革命家]]  [[Category:教育家]]

於 2019年11月15日 (五) 04:30 的最新修訂

張瀾(1872年4月2日-1955年2月9日),男,字表方,漢族,四川南充人(今西充縣蓮池鄉人),清末秀才 ,是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教育家,國家德高望重的領導人之一,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張瀾的一生與中國近代史、現代史緊密相聯。

簡介

1941年張瀾參加發起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為中國民主同盟),任中國民主同盟主席 ,1941年10月擔任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後任民盟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民盟第一屆中央委員會主席。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當選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副主席。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享年83歲。

著有《說仁說義》、《四勉一戒》和《墨子貴義》等。

張瀾
張瀾 .jpg
原圖鏈接 來自360網
出生 1872年4月2日
南充縣中和鄉(今西充縣蓮池鄉)
逝世 1955年2月9日
國籍 中國
別名 字表方、人稱川北聖人
職業 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大事年表

1872年4月2日(清同治十一年二月二十五),生於四川省南充市(今四川省西充縣)。

1894年,考中秀才,不久補廩生。

1902年,入四川尊經書院深造。後赴日留學,入東京宏文書院學師範。

1904年,回國,任四川順慶府官立中學堂正教習 。

1906年,擔任四川省遊學預備學堂學監 。

1907年,創辦高等小學和瑞明女校 ,任順慶府中學堂監督。

1909年起,參加立憲派,任四川咨議局議員 。

1910年,任四川遊學預備學堂修身教習兼齋務長。

1911年,任川漢鐵路股東會副會長,發起組織四川保路同志會,領導四川人民開展保路運動[1]

1911年(辛亥革命)後,任四川軍政府川北宣慰使,並創建南充縣立中學、南充實業學校、南充蠶業社> 。

1913年4月,當選為國會眾議院議員,參加過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鬥爭< 。

1917年11月,任四川省省長< 。

1919年(五四運動)後,支持新文化運動和青年出國勤工儉學。

1920年,回四川辦中等教育,並創辦《民治日報》 。

1925年7月起,任成都大學校長 。

1927年後,發起組織四川鄉村建設期成會,推行鄉建運動。

1935年任四川安撫委員會委員長 。

1937-1945年(抗日戰爭期間),任四川省抗戰後援會主任,四川建設委員會川北辦事處主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引用錯誤:缺少 <ref> 標籤的結束標籤 </ref> 。1907年返回南充,任順慶府中學堂監督,並先後創立初、高等小學和南充端明女塾。1909年起參加立憲運動。1910年,張瀾應四川遊學預備學堂聘,任學堂修身教習兼齋務長,是年冬返南充。 [2]

領導保路

1911年,清政府將川漢鐵路路權抵押給英、美、法、德四國銀行團,用以舉借外債。清政府的這一行徑,損害了四川各階層人民的利益。於是各縣推選股東代表在成都開會商討對策,張瀾以南充代表出席並當選為川漢鐵路股東大會副會長。大會成立了保路同志會,開展群眾性鬥爭。清政府四川總督趙爾豐逮捕了張瀾等9名領導人。張瀾遭到囚禁和生命的脅迫。凶訊傳出,全川各縣保路同志會動員武裝群眾10餘萬人,圍困了成都城。清政府速派督辦鐵路大臣端方,率領湖北新軍數千人入川解圍。新軍在途中發生兵變,端方伏誅,迫使趙爾豐釋放張瀾等9位保路運動領導人。由於鄂軍西調,武昌城防空虛,造成了革命起義的有利條件。孫中山曾經說過,若無四川保路同志會起義,武昌革命或者要推遲一年半載。

參與倒袁

1912年任四川軍政府川北宣慰使。1913年4月,張瀾當選為中華民國國會眾議員,結識了蔡鍔。1915年袁世凱稱帝蔡鍔在雲南起義,率軍北上,張瀾聯絡川軍師長鐘體道立既響應,在南充宣布獨立,全川繼起聲援,迫使袁世凱取消帝制。1917年11月被北京政府任命為四川省省長,1918年離川留居北京。

開設新學

張瀾早年留學日本,日本的維新富強與教育事業的發達,對他啟示頗大。回國後,積極獻身於教育事業。他在創辦南充中學時期,倡導學用結合,除普通中學外,增設農、工、醫及師範等職業班,附設農場、工廠、醫院供學生實習。

1920年,他在北京以四川省長名義與當時北洋政府交通部商洽,將川漢鐵路股款利息撥出,救濟就學於京、津等地生活困難的川籍學生,並以部分利息捐助他的好友吳玉章等組織的華法教育會作為基金,資助留法勤工儉學的川籍學生,其中一些人後來成為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成員。

1925年,他任國立成都大學(今四川大學)校長時,採取蔡元培在北大實行的兼容並蓄方針,堅持用人唯才,提倡思想學術自由。他不顧校內外頑固守舊派反對,允許校內三派(共產主義者的社會科學研究社、三民主義者的健行社和國家主義者的惕社)同時存在,自由爭鳴。學校辦有《科學思想》刊物,邀請進步人士撰稿,宣揚科學與民主。在他的開放政策下,社會科學研究社在校內擴大了影響,一時成為西南一帶傳播革命種子的重要園地。

1930年為抗議國民黨壓制思想和學術研究自由,辭職回南充,繼續從事中小學教育。

創立民盟

1934年受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的邀請,出任四川安撫委員會委員長。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經過四川,他同中國共產黨人聯繫,促進地方實力派與紅軍達成聯合反蔣協議,支持共產黨人的革命活動。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張瀾受聘為國民參政員,頻繁參加抗日民主運動。

1939年11月他與黃炎培章伯鈞等在重慶成立統一建國同志會。其宗旨是促進團結,共同抗日,實施憲政。1941年3月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成立,任主席。1944年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改為中國民主同盟,繼續擔任主席。他領導民盟始終支持中國共產黨,堅持抗戰,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

1943年他發表了《中國需要真正民主政治》一文,揭露國民黨政府實行假民主、真獨裁的實質。抗戰勝利後,張瀾代表民盟參加政治協商會議,同共產黨密切合作,堅持政協決議,反對國民黨破壞政協的行為。

獻身民主

1946年11月蔣介石決定召開國民代表大會。張瀾帶動民盟堅決抵制,拒絕出席。隨後民盟被國民黨政府宣布為"非法團體"。張瀾等被迫在1947年11月發表《中國民主同盟總部解散公告》。

1948年初,沈鈞儒等在香港決定恢復總部,同共產黨合作,實行新的政治路線。張瀾不僅在政治上予以支持,還在經濟上給予資助。1949年春國民黨當局將他軟禁在上海虹橋療養院,企圖劫持,加以殺害,後經中共上海地下黨組織營救方得脫險。

參政議政

1949年6月,張瀾等由上海到北京,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籌備工作。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當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1949年12月20日,在民盟一屆五中全會繼續當選為主席。

1950年,他發表文章說:"當今,我們是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一員,在政府中,我們擔負了一部分責任。今後,我全體盟員自應以更堅強的信心,更整齊的步伐,與全國各民主黨派和廣大人民一道,共同在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的領導之下,為徹底實現共同綱領,完成新民主主義建設而奮鬥。"

1954年9月,我國公布了建國以後第一部憲法。張瀾發表《為制定我國第一個人民憲法而努力》的文章,文中提到"這個憲法草案,一方面是記錄我國人民革命事業的勝利成果的豐碑,另一方面又是在我國建設繁榮幸福的新社會的藍圖……今後,中國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而奮鬥。"

1954年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第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1955年2月9日,在北京病逝。

主要成就

教育事業

張瀾不僅是我國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也是傑出的人民教育家。他積極投身教育事業,創辦小學、中學和女校,他辦的新式學校.對當時四川教育的革新起了先鋒作用,吸引了大量進步青年前往就學;政治方面,他領導民盟始終堅持和平、民主、統一的主張。抗戰勝利後,響應中共團結統一、和平建國的主張,堅定地與共產黨保持一致,反對內戰。

他的學生遍及四川乃至全國。張瀾的學生、曾經長期擔任重慶市委書記和四川省政協主席的任白戈在紀念張瀾誕辰110周年的詩中寫道:"嘉陵江上一巨人,才高八鬥氣縱橫","海內盟員皆後輩,蜀中學子半門生"。1942年張瀾70壽辰,黃炎培等好友及門生都來為張瀾祝壽。

1906年,朱德聞張瀾盛名,捨近求遠從儀隴到順慶府(南充)中學就讀,受教於張瀾。

當張瀾知道朱德家境貧寒後,對他勉勵有加。在張瀾的薰陶下,朱德閱讀了鄒容的《革命軍》等書,第一次接觸到"革命"二字。後來,在張瀾的鼓勵下,朱德又進入四川省城高等學堂學習。

朱德非常尊敬自己的老師,執弟子禮甚恭,始終念念不忘自己的老師。抗日戰爭時期,戎馬倥傯中,無論延安中共人士去重慶,還是遇到川軍將領,他都要托他們問候老師。1944年林伯渠去重慶參加國共談判時,他曾托林伯渠將一條延安生產的毛毯帶給張瀾。

新中國成立後,張瀾年老多病,再也不能外出,朱德每次去外地視察回京後,毫無例外,都首先去拜望老師,或請老師到自己家中做客,聊外地的所見所聞,國家的建設發展情況。吃完飯,還攙着老師一起去散步,邊走邊聊。

張瀾去世後,朱德仍然關心他的後代,特別是在最困難的時候。

1973年,"文革"正如火如荼。朱德把張瀾的長子張喬嗇、女兒張淑延、長孫張正華接到家裡,和他們進行了一次親人般的長談。最後還問他們有什麼困難。回來後,張喬嗇寫信將談話的內容轉告給在外地的子女,他們也終於從迷茫中看到希望。

不久鄧小平復出,文化大革命出現新轉機。此後,張喬嗇恢復了工作,補發了工資;在外地當鐵路工人,正在挨整的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尖子生的二兒子張達華也調到了對口單位。

1922年,張瀾復任南充縣立中學校長。1923年羅瑞卿進入該校讀書。張瀾的次子張慕良與羅瑞卿曾是南充大林寺小學先後的同學,是志同道合的好朋友。因此,羅瑞卿經常到張瀾家,得到張瀾的耳提面命。張瀾對這個聰明好學的後生寄予希望,送許多進步刊物,使年輕的羅瑞卿接觸到救國的道理。

在張瀾家裡,羅瑞卿見到當時社會上為數並不多的《新青年》、《嚮導》、《獨秀文存》、《新蜀報》等革命的進步報刊。羅瑞卿又向同學推薦,帶動了身邊的青年。不知不覺,有了一定的領導組織才能,加上他人長得高大,遂成為學生領袖。

1924年5月,軍閥何光烈勾結南充地方劣紳秦童懷等抽收"佃當捐"。時任南充中學校長的張瀾,立即組織師生集會,聲討何光烈,會後,他還親自出面去斥責何光烈。同時,讓學生領袖羅瑞卿和任白戈等人帶領學生們遊行反對"佃當捐"。遊行中,正好與催收"佃當捐"的秦童懷迎面相遇,羅瑞卿一聲令下,憤怒的學生將秦童懷一把抓住痛打一頓,嚴責其為虎作倀、幫助軍閥搜刮、殘害百姓的惡行。

何光烈聽到消息,暴跳如雷,要抓捕領頭學生。張瀾安排羅瑞卿等躲起來,自己出面打理,又把自己的侄兒張默生交給了何光烈。新中國成立後,羅瑞卿常滿懷感情地對家人說:老師為了保護自己的學生,不怕犧牲自己的親人,這是何等偉大的胸懷啊!

張瀾也常常提到羅瑞卿的往事,"羅瑞卿不僅書讀得好,還特別活躍。他和任白戈領導同學反對駐軍何光烈橫徵暴斂時,真是有勇有謀,像個大將軍!"

我國有一位研究藏學的先驅、民族史學家、歷史地理學家任乃強(筱莊)先生,他1905年就讀於南充縣立高等小學堂,張瀾時任校長,張瀾認識他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插曲。

任乃強11歲考入高等小學堂,是這個學堂年齡最小的學生。這樣小的學生免不了淘氣,學堂有一圈頗高的圍牆,一天,他看到圍牆附近有一架竹梯,就約同學把竹梯靠在牆上,小傢伙迫不及待地爬上牆頂去眺望,那個同學想開玩笑,搬走了竹梯,悄悄躲了起來。他發現後急得大喊大叫。正好被張瀾聽到,走過來搭梯把他接下,然後撿起地下的一塊篾片打了他幾個手板。他覺得特別冤屈,從此很討厭自己的校長。但在聽了校長的課後,任乃強對他漸漸變為欽佩與敬愛了。

任乃強回憶道:那時教學,全是在黑板上寫講義,學生照抄。我們發現校長格致課(類似今天的科學課)講稿的書殼上,大書"半明白先生"五字。心想:"他都沒有學通,就來教我們。"但聽他講的全都新鮮,沒有可以懷疑之處,也沒有人能駁倒過他。後來與同學議論:像他那樣"賣獨行"的教師,在別人,打腫臉也要充胖子;而他卻自署為"半明白先生"。這種虛心自律的精神,正可說明他品德高尚,叫人敬佩。

1910年,任乃強又轉入張瀾任校長的官立南充中學,因聰穎好學,更深受張瀾喜愛,張瀾把自己從日本帶回來的地理書和珍貴的日本版《支那疆域沿革圖》借給他摹繪。任乃強第一次見到現代地圖,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從此養成終身喜愛地圖測繪與收藏的習慣。1915年得到老師張瀾、盧子鶴等的資助赴京求學,考入北平農業專門學堂(北京農業大學前身),學農業經濟地理專業,成為一位現代歷史地理學家。後來,他深入藏區調查、研究,終成一代藏學家、民族學家。

1949年後,張瀾仍關心他的這個學生。將任乃強關於川康藏建設的意見及時向中央反映,並關心他加入民盟的問題。

1950年,任乃強以其數十年研究之心得為和平解放西藏服務,他以自繪康藏全圖為基礎主持繪製了進軍西藏的全部地圖,為解放軍入藏做出了重大貢獻[3]

黨派關係

保持了民盟和共產黨的緊密團結;階級關係方面,保持了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的聯繫;都是保證和加強了統一戰線的鞏固。

人物軼事

張瀾於光緒年留學日本。1904年歸國,創辦南充縣高等小學堂,這是清朝廢科舉、興學堂時在川北地區最先興辦的一個學堂。雖叫作小學,招收的學生,大都是應過科舉考試的童生,一般年齡在20歲左右,有大到30歲的。課程有讀經、修身、歷史和地理,有格致、算學、圖畫和體操。教師多是老儒。"格致"取《大學》"致知在格物"的意義。內容是講一切生物、無生物,利用厚生的道理。一般老儒對這門課是如對"丈六金身",摸不着頭腦的。張先生雖原是廩生,以辭賦見長,但他留學日本弘文館,卻是學的這門課。回國後,各地學堂都需要他。南充士紳以桑梓之誼把他挽住了。他給學校運回來許多日文科學新書、圖譜和標本、儀器,並把他自己的私人藏書也寄存到學堂的圖書館,供學生閱讀。那時的日本書籍,大半的字都是漢文,只夾用很少日本新字,稍稍學習東文(日文)就能看懂。他作校長,就聘請有個名叫中村的日本人來教東文。我11歲考入高小,是這個學堂年齡最小的學生。特別愛看他帶回來的地理書和地圖。記得有一名叫《支那疆域沿革圖》的巨冊,我特別喜愛,要求借來托繪,蒙師特例許可。我從那時起打下了研究史地的基礎。

學堂有一圈頗高的圍牆,我與一個同學發現一架竹梯靠在牆上,我爬上牆頂眺望,被同學開玩笑抽去竹梯。我窘極了,大吵大鬧。被先生聽着,走來,搭梯接下,拾地下篾片打了我的頭。我冤憤不止,從此恨他。但不久,便從對種種事實的感動,轉變為欽佩他與敬愛他了。

那時教學,全是在黑板上寫講義,學生照抄。我們發現他格致課講稿的書殼上,大書"半明白先生"五字。心想:"他都沒有學通,就來教我們。"但聽他講的全都新鮮,沒有可以懷疑之處,也沒有人能駁倒過他。後來與同學議論:像他那樣"賣獨行"的教師,在別人,打腫臉也要充胖子;而他卻自署為"半明白先生"。這種虛心自律的精神,正可說明他品德高尚。

先生嫌原講修身課的老儒言論迂腐,改為自己來講。所講的也是經史格言,但不是理學家那一套,而是鼓勵奮發有為,自強不息的一類古籍成語。有一次期考,他出的題是"如何才能改過"。他並未曾講過有何方法改過。考生問他,他要學生自己開動腦筋去思考。許多年紀大點的同學,引經據典、長篇大論去闡述。我對經籍一竅不通,只曾讀過《論語》,記得子路好勇和他聞過則喜的故事,

便勉強寫出:"惟有勇才能改過,故子路人告之以過則喜。"自嫌17字不成文章。恰好歷史課講過了漢武帝晚年厭兵,下詔悔過。於是再配上一句:"漢武帝晚年悔過。"湊夠24字搪塞,羞縮縮地把卷交了。萬未料到,他給我這卷子打了100分,並用紅榜貼出來,為全校示範。這真使我感到已被綁在高蹺架上,不能不努力學習了。以後我有過失,老師總是用"你從前是怎樣的"這句話來責問我,使我不能不痛改前非,力求上進。

南充是順慶府的首縣,城內有府衙、縣衙、經司、游擊、外委、府學、縣學等許多官署,滿城都是官員、員司、兵差人役。商業街市並不多。學堂是由縣官作監督。縣官每出必鳴鑼吼道,旗、傘、鼓吹、輿馬、照牌一大路。他隨時開進學堂來,接受酒食招待,遍及從人而後去。原先是縣學訓導駱騰煥(駱狀元的父親)作校長。駱到甘肅作縣官後,表方先生受聘作校長。他對府縣官來校,只在客廳待茶匯報。要求夫馬停在校外:"以免擾亂學業"。縣官鄧隆,仗恃進士出身,又是候補道員的頭銜,對此冷遇,懷恨而無可如何,從此不再吼道來校。官紳間的摩擦也尖銳起來了。鄧隆訐告先生為"革命黨",但無實據,未能成罪。先生亦聯合縣紳訐發歷年縣府陋規,及鄧隆的父親同住署內,潛出招搖納賄各事。結果紳方勝利,鄧隆被調走,許多陋規也取消了。

那時南充的紳士,分為兩派。有林舉人(名寶書)、肖拔貢(名子儀)等把持"三費局",專為縣官辦理籌款、納捐的事。每借兵差、官差、學差、賑災、禳解等名目,通過"三費局"的局紳(例由官府派任)向民間籌款。籌款一萬,入官七千,局留三千,是公開的官紳分贓規定(此外還有衙門直接貪贓的規定,都是公開收費),所以叫做陋規。縣官全年的規俸不過百多兩銀子,而從陋規取得的,則往往超過一萬兩。府衙的陋規更多、更大,所以有"一任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諺語。地方的"局紳"們,雖只喝點陋規餘瀝,也無不發家致富。因此民間把受派入局比於"拜相"。他們既由縣府撥用,自然唯命是聽,甘作縣官鷹犬。有時陋規太多,遇上峰批斥,他們就用地方紳民名義去為縣官辯護。官紳如此勾結,所以陋規不斷膨脹,漫無制約。這是封建政權日趨腐朽的一個原因。各縣皆然,不僅南充如此。

先生回國後,發現局紳無恥各節,乃於作校長時聘縣中正紳有學才德者:胡德宣講地理,鄧克欽教數學、圖畫,王煥廷教語文,何淦侯講經學,任玉階、曾慎修為監學,龐明欽辦女學。團結一致,與官吏、局紳鬥爭。清廷既已頒布"預備立憲",許各地組織農會、商會、學會。先生乃同各教師分別聯繫群眾,組成這三個公會,在大北街成立三會公所,依法取得全縣民意機構地位;聯名申請裁併"三費局",與戶房合併為經征局,直屬於縣府,不再代表民意。這一勝利,把林舉人、肖拔貢那批劣紳的"相權"摘掉了。

(舊時,府縣衙門都有六房典史員差辦事。吏房主銓選;戶房主田賦;禮房主祀典;兵房主盜賊;刑房主刑法;工房主工匠。惟戶房權勢最大,刑房次之。餘四房最冷落,幾乎無事可辦。後遂裁廢。)舊時陋規,亦陸續有所裁革,官吏也不敢公然貪污了。

清朝末年,地方社會崇尚"斯文"(俗語用於稱讀書人為斯文),出門要穿鞋襪、長袍、馬褂,戴披肩風帽,勾腰駝背走路;若還不拿拐杖,就要提個烘籠。這才叫作"斯斯文文的人",才會受人尊敬。表方先生辦學,首先提倡體操。在南較場辦運動會,大字懸牌:"禁止風帽、烘籠入場"。又舊規婦女都纏小腳,出門雖一條街,也要坐轎,不能把臉給人看見,讀書只許讀《女兒經》。先生回國,才創辦女學堂(後改稱"端明女校"),開"天足會"(先叫放足會,勸婦女放足。後來放腳的人多了,才改稱天足會,不許小腳女人加入)。先說服開明士紳家送女入學,再由一批女生去提倡、串聯、組織,逐步把風氣改變了。

學堂第一二批學生,大都是學過八股文,應過科舉試的富家子弟,穿着華麗,但功課卻做不走。也有幾個貧苦學生如任依塽等,學業都很出色。先生要矯正風氣,提倡樸素、勤勞,每期考試,各班前三名都免交食、學費,還獎給圖書。他常到自習室來輔導學生(那時學校建築分教室、自習室、寢室、大禮堂、大操場、食堂和廁所等部分,學生過集體生活)。對於貧寒學生,慰勉備至,格外親切些。浮華學生怕被抽問,見他來時,總是把頭埋起。他曾在講台上講述"繡花枕"的故事,說得那些華麗無實的學生面紅耳赤。表方先生培育出來的學生,大多能敦品力學,多少有所成就。

南充在宋明兩代,文化較高,學士、文人、名家頗多。清代文風衰竭,讀書人只習股應試。科考也多是買外縣高手頂替,舉貢生員,幾乎沒有一個通入。先生家近西充。西充地瘠民貧,學人努力,學風踏實;治經史,成進士者多。太老師海樓先生,曾向西充名家受業,回縣教學,才開始在上西區打開了經、史、辭章的門徑。較遠的縣城與東、南、北區,學風仍是很落後的。即如縣城首席局紳林舉人,就是譾陋不通的代表。他給某孺人做了一墓誌,鐫立在西郊賽雲台山上,其中有"暮春之交,暴雨橫行……是皆予所目擊見聞也"等語句。先生與羅梓青蒲伯英胡德宣四人游山看見,相與捧腹大笑。四人各湊一句,用瓦片刻在碑文上道:"好大一篇狗屁,儘是目擊見聞;若要狗屁洗淨,還等暴雨橫行。"(這是羅梓青先生談的。我1927年游此,還看見這個碑與瓦片劃字存在,證明羅言不虛。)自從張先生辦南充高小以後,學風大變,這樣文句不通的人逐漸少了。然而在此以前,連舉人也是這樣狗屁不通。

三費局撤銷後,林舉人、肖拔貢對學堂恨之入骨。林舉人自知不濟,都還罷了。肖拔貢自信是飽學的,也在社會上聯絡一些人,去"包圍"縣官,自告奮勇要"打倒張瀾"。

人知道學堂宣傳科學文明,罵他是老腐敗。他也賣弄歪才,在他當街大門上貼一副過年對聯道:"張吻鼓頤,吸血呼膏,真所謂蚊鳴世界;濟困扶危,出經入史,原無愧虎拜先生。"西興場有個姓蒲的學生,性滑稽,素來憎惡肖的言行,他用白紙寫了一副短聯,半夜貼在肖家門上大紅對聯的下面:"三費局張了貪吻,鼓了饞頤;肖子儀出的月經,入的狗矢。"於是此事傳遍學校。學生們把兩副對聯說與張先生。先生微笑道:"這位拔貢一片虛驕,實無學問,餖飣成詞,典實疏謬。他的上聯,恰好像他們在三費局的自贊。他的下聯,恰成了他們對官吏犬馬效勞的報功。蒲生的上聯還切合其人,下聯則不成辭矣。"學生們說:"罵他是陰類丑物,我們就覺罵得好。"先生正色教育道:"評論人物,須當心安理達,恰如其分。雖當面言之,亦能折服。不可涉於刻薄謾罵。若說他們諂諛助虐,是紓的吏困,扶的官危,卻符合事實。月經、狗矢就太庸俗了。"學生又說:"蚊鳴、虎拜,就是他在謾罵。"先生笑道:"可能是他在罵街。但若用經義解釋,就等於他在罵自己了。所以應該說他是典實疏誤。"於是學生問:"他這兩句出於何典?"先生笑道:"《詩·齊風》'蟲習薨薨',為'蒼蠅之聲',喻小人成群讒害君子。蚊鳴無典。蠅蚊同類,可以借用。這豈不是他自明讒口,《禮·檀弓》'苛政猛於虎也'。虎拜無典,只有此典。這個拜字豈不恰好表明他與官吏勾結的身份麼?"先生之因勢利導,循循善誘的方法,大都如此。

封建社會的另一個特點是迷信宿命。關於先生福澤,地方上也有許多傳說。何淦侯先生說:"先生誕生的一夜,太老師夢見大海汪洋,有一小舟蕩漾,不能自進。海浪時起高瀾,推舟前進,浪復一浪,推動多次遂達於岸。故為先生取名瀾,字表方(方,是方舟之義)。"何又說:"先生面相,山根有斷紋。相法雲,40歲死。嘗病虐,大燒譫囈,自言夢至一大殿外,見張榜雲:張瀾40歲。怒,撕去40字。其後滿40作川北宣慰使,乘馬,馬忽暴跳,墜地臂折,幾死;然竟治癒。"說者以為陰德之報。我曾問先生"信有之否"?先生曰:"有之,偶然之事,迷信者以為果然。相士先有妖言,故懵夢中有此譫語。省躬清明,無所畏怯,則亦無驗。怪力亂神,子所不語。信之有害,斥之無益。但當修身力學,無須問此。"

宣統三年(1911),郵傳部大臣盛宣懷建議把征派民股的川漢鐵路收歸國營。四川咨儀局邀請各州府民股代表到省城商討,代表們一致表示抗議。四川總督趙爾豐,狃於他經營川邊的勝利,顢頇栗妄,逮捕了議長蒲伯英、副議長羅梓青和言論激切的民意代表13人,張先生就在其中。逮捕形式,是邀請入署議事。初亦在客廳供茶。悻出,先飭放棄抗議。蒲等拒絕。趙悻然退入,率武裝士兵再出,厲色咆哮。諸人各俯首無語,獨先生高聲斥責道:"請來議事,何得如此威脅!"於是有持刀武士在先生肩上架一刀,持槍弁兵對胸前抵一槍。來客皆泣下。先生則毫無懼色,侃侃然持理爭辯。趙不能屈,怒問:"你叫甚名字?"先生抗聲雲:"川北民股代表張瀾。"趙悻悻然退,遂拘禁13人,奏請侯旨斬決。

張瀾
張瀾8.jpg

13人在拘禁中,料定必死,或泣或默。議長蒲伯英,每寬慰諸人,謂:"表方一人捋了虎鬚,恐不能免。但立憲方開,我輩當無死理。"遂倡賦詩,會文消遣。諸人多作冤怨嘆詩,先生則多用"正氣歌"寓意。原作我不能記,但記一事,足概其餘。有一次,蒲倡"撞詩鐘",題為嵌青黃赤白黑五字,半日莫有應者。或問蒲,"願聞成竹"(謂出題時必已有成聯),蒲亦無有。先生從容曰:"得一聯,或可搪塞。"聯雲:"黃州赤壁東坡賦;黑塞青林太白詩。"闔獄稱嘆,有泣下者。蒲伯英讚不絕口,每對人言:"表方氣節,人所共知;他的詩才,則還少人知道。從這一聯,就可看出他巧思超妙,運典如神。尤難得的,是他表現的風趣、情操。顯得他氣壯河山,臨死無畏,雍容閒雅,仍從敦崇友誼方面構思,真有生死不渝之概。"(黑塞、青林,是杜甫夢李白詩語。)

趙爾豐這一着,未能殺害這13人,反把他自己的腦袋搞掉了。自13人被逮消息傳開,全川各縣人民次第造反了。各路保路同志軍圍攻成都,要求釋放13人。趙的兵力鎮壓不了。清廷亦不敢輕許殺害民意代表,只派大臣端方率新軍入川"查辦"。端方甫到資中,黎元洪已在武昌起義。

新軍譁變,殺了端方,退回湖北,參加革命軍。不久,清帝便交出政權了。趙得清帝退位消息,向13人議和,交出四川政權,讓同志軍入城,成立四川大漢軍政府,推蒲伯英朱慶瀾為正、副都督。這時,張先生任川北宣慰使,率軍回順慶,部署新政。他素知封建官吏罪惡,每因人民控告,懲治貪污、兇殘的吏員不少。殺晏弘事,是民間最流傳的。

蓬溪縣大地主晏弘,起家衙吏,以袍哥首領為縣局紳,作惡多端,人莫敢訐。宣慰使至,攔馬控告晏弘者甚多。既加逮捕,則函電營救都沓至;並有結隊攔輿求保釋者。先生謂僚屬曰:"保晏弘者多於控晏弘者,諸君擬如何處?"或曰:"宜釋放,候查。"先生曰:"不然。我觀控晏弘者,盡皆衣服襤褸,指有受害實事。保晏弘者,莫不衣冠楚楚,不言其於社會有何可稱,而徒作求情空言。恐一經釋放,窮人們的冤忿更大。宜查實置於重典。"遂斬晏弘。各州縣劣紳、衙蠹聞晏弘死,皆逃遁潛匿。川北吏風,緣此而肅。

先生在順慶墜馬傷重時,成都在10月18日有趙爾豐所屬邊軍索餉譁變、劫藩庫事。蒲、羅驚駭,潛匿不出。遂有鳳凰山新軍與保路同志軍入城定亂,推尹昌衡為都督。尹殺趙爾豐,撤銷四路宣慰使。先生傷愈,同羅梓青赴京任眾議院議員(蒲先在京任參議院議員)。袁世凱圖復帝制,改組眾議院。先生還鄉任順慶聯中與南充中學校長。

蔡鍔從雲南組織反袁聯軍,派人到四川聯絡反對帝制的人。有兩人到川北來做工作,逢人便說"找張羅"。"找張羅",是鄉俗讀書人向人求周濟的代詞。他二人用尋訪友人的暗語,沿途訪問張表方與羅梓青,沒人懷疑。羅梓青住西充城內,容易找得。張先生寒、暑假住在偏僻的張冠溝(是佃耕西充王姓的田莊)。他二人多方尋到,次日便同先生經西充與羅一路回順慶布置起義。不久便聯合第三師師長鐘體道等軍隊和地方武力,在順慶樹立討袁聯軍旗幟。眾推張先生為川北道尹,主持民政。

先生住南充中學校內。記得一夜,他召開全校師生大會,講述袁世凱篡國經過,探測群眾態度。學生中有二人發言,表示願加強軍事教育,準備進行第二次革命,獲得全場響應。先生一面聘請退役軍人趙保楨教操練,發動全校師生每天下課一齊赴操場進行鍛煉;一面廣泛發動地方人士組織武裝和尋找宣慰使任內的舊部,發展武力。既得鐘體道支持,川北反袁獨立便成功了。

在獨立前,袁世凱已派其心腹陳宦主持川政。還派有曹錕、吳光新馮玉祥等率北洋軍入川,分駐川東要地,準備鎮壓。倒袁工作做起來十分艱苦。由於先生德望宿孚,號召有力,群眾同心,地下工作順利。醞釀數月,未曾有過內叛者。時北洋軍旅長馮玉祥駐鎮順慶,知南充中學練習軍事操,飭縣府傳話禁止。先生謂來使曰:"袁大總統順民意請求,籌復帝制。既已'萬眾歸心',還怕學生造反麼?方今萬國皆是全民兵役制,我國的徵兵制度,勢在必行。本校提倡軍操,正是先進學制,豈可勒令停止?"便引使者到操場看操,全是木製假槍。笑謂使者曰:"煩轉達知事和旅長放心,這些青年學生中間縱有好事者,憑這木槍也造不了反。若還監督張皇失措,傳令禁止,笑話流傳,反使人心不安,有傷治道。"縣府遂以木槍為解,回復馮旅。馮終疑之,而不能難。一日馮便衣簡從自來學校察看,他已先聞先生偉軀長髯,留心觀察,先生亦在操場與師生同練,心自欽佩。又似欲試先生膽識,故作威脅。有意行抵先生附近,詢一教師:"此人是誰?"教師知他是馮玉祥,懼當場逮捕先生,囁嚅不敢對。先生昂然走近曰:"我叫張瀾。"馮漸沮,唯唯而去,馮旅不久出川,鍾三師填防川北,遂宣布反袁獨立。 先生作嘉陵道尹兩年,澄清吏治,振興實業,弘揚教育,整飭風紀,聲譽隆洽,前所未有。蔡鍔病死後,唐繼堯統滇、黔軍時取四川。北京任命先生為四川省長。

時劉存厚附北洋政府,代表川軍驅滇。戰禍反覆,民無寧歲。川北紳民不願先生離任,或勸電辭,或勸留順慶就任。先生曰:"川滇戰爭連年,未有了局。川北獨立,終非長計,苟有調解機會,不可輕棄,此所謂'知其不可而為之'。無負川人所望可也。"遂決以盧子鶴先生代道尹,鍾三師仍留川北,自己輕車簡從,身赴成都。抵成都時,川滇兩軍正激戰。月余,無可設施。劉存厚敗走漢中。先生欲回川北,順慶已被石青陽攻占,鍾三師敗入漢中。張、盧兩先生俱赴北京。北洋政府飭用省長行署名義,保持反攻。未久,鍾部亦被劉存厚吞併,川北全局摧毀。先生亦於1920年奔母喪回縣。

先生治理川北的方法,是一切取法諸葛武侯,以身導化,開誠布公,信不賞必罰,循名責實,虛偽不恥。並也確曾做到了"吏不容奸,人懷自奮,道不拾遣,風化肅然",一時有"川北聖人"之譽。隱德龐多,先生從不自言;但有丰神所度,使人畏敬而已。我曾欲寫先生行狀,求先生告以所不知的事。先生不答。請久之,先生徐徐雲:"我不自覺有何可值稱頌者,一切行心之所安而已。只有一事,非心所安。"以下敬錄先生原語:

我作嘉陵道尹,未曾迎養老母入衙。一個歲末,封印後,回家省親,準備過年。弟兄聚議:年節,來客必多,接待費如何籌措。或主張趁年節未到,先行遍辭親友,以節糜費;或謂近親可辭,遠友尚多,擬向至親借貸籌措。議久不決。老母聞之,出謂我等曰:"你們來此佃耕,已四輩人了。焦悲寺那點祖業,還在佃給人耕,我早就主張賣去,你們不肯。現臨過年,等客需錢,賣了它豈不夠用了麼?"我弟兄總以出賣祖業為不可,欲不從。老母厲聲決賣,只合遵了。

先生作道尹時,年45歲,談此事時,年已70。我生平聞先生所自述者,僅此數語。

百行惟"戒得"最難。古今服官者,無賢,不肖,莫不"潤屋、潤身",於車馬享受之外,置產連田,轉為富室。即有廉史,亦多屬庸碌自好之士。於社會民生,無所裨益。先生於軍閥猖狂之世,南北混戰之間,赤手起兵,參與推翻帝制,能保持川北一區二十餘縣人民於兵燹禍亂之外,安居樂業。軍民愛戴,令行禁止;而其家計窘乏如此,迄無人知。環堵蕭然,先生亦若曾無所覺,致勞兄弟愁商,老母剛決,為延賓而賣去祖業。比於侃母剪髮,海家紅袍(陶侃母剪髮事載《晉書》。海瑞家惟有一領官服,有大紅袍傳奇),不更為難見之奇事乎?

先生家歷世佃耕西充王姓田業。作道尹時,太師母已年近70,不受迎養,仍同妯娌們操勞家務。先生作省長時,師母與子女仍在田野勞動。石青陽既占順慶,所部皆招自綠林,習於劫掠。既以張、盧為敵方,查抄財產,城內一無所有。詢地方人,雖怨家(如"文黨")亦稱其廉潔。石派人暗訪到鄉,見其家人勤勞,耕作熟習,坦然無憂戚之態,嗟嘆而還,報曰:"川北聖人之譽不謬!"於是莫敢議及先生家口。親友因而獲保全者亦多。

其後蔣介石入川,召見先生,先生不赴。蔣甚忿恨。有人承旨誣先生侵吞川漢鐵路股款,蔣揚言將興大獄,以脅先生。有人勸先生出辯。先生曰:"將為避其威脅而辯之乎?苟欲殺我,辯之何益?若只威脅,則事實明着,何庸辯說?辯口當寄於輿論,輿論自有公道,何用辯為?"竟坦然不理。威脅讕言,果自息滅。

先是,川漢鐵路隨糧附加的股款,保路同志會既已爭得,四川軍政府成立後,開過多次股東大會,議決仍繼續徵收,立即動工從宜昌修起,東段修向漢口,西段修向重慶成都江西李烈鈞發動第二次民主革命失敗後,政局混亂,器材缺乏,工程停頓。最後一次股東代表會議,為防止軍閥挪用股款,決定把款長期存入中國交通銀行保管生息,由保款董事會經理核算,隨時向代表大會匯報,以待覆工。四川軍閥混戰,股東大會迄未召開,保款董事亦未改選。存款本息若干,歷年無人過問。先生任嘉陵道尹與四川省長期間,提倡留法勤工儉學。南充先已送出十餘人。留法勤工,到後來雖有人接洽安排,而長途旅費所需仍多。四川農村貧乏,學生清苦,出省求學與留法勤工,皆有困難。因有人建議借用路款,俟各地留學生學成就業後歸還;交由在京省長行署辦理。先生極為贊成,派人與財政部、中交兩銀行及在京股東,董事等商定,委省財務處長奚致和主持其事,那時我正在北京農學院讀書,與農院川籍學生每人都按規定借支60元,具有手印借卷。申請留法勤工者借額較高(系按留學地點遠近規定借額)。事實上,因先生卸省長任後無人催問,其款沒人歸還。

當蔣幫威脅謠諑發生後,我在重慶,為先生擔憂,曾去問過先生:"當時借卷,還全部保存否?"先生不答。久之,反詰曰:"你問此何意?"我囁嚅不能成辭。又久之,先生微笑曰:"你怕清算路款麼?"我慚答:"然。"先生正色雲:"咱款早就該清算了,你們借了錢的人怕算;我就與你們不同,我就贊成清算。只可惜四川沒有人能說清算和貫徹清算罷了!"我說:"我借的60元,歸還不難。也知先生不怕清算,可畏的是他們不是為的清算,而是嫁禍誣衊,遂其陷害陰謀。"先生微笑雲:"你太稚氣!所謂人言可畏者,非謂讒謗之言。孟子言:'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奚致和是個精細的人,當時不但保存着借卷專檔,並複製有清單,一絲不苟,分報財政部、銀行、董事會備案。省府移交時,全案就已清算點驗,取有總結保存。他尚且對此謠諑漠然不理,你還替我擔憂麼?"我受到這次教訓後,也懂得對待陷害誣衊的道理了[4]

人物評價

毛澤東:"表老啊,你的人好、德好,你是與日俱進啊。"

胡耀邦:1980年民盟中央舉行迎春茶會,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講話中特別提到張瀾,他說:"我感到這位先生有兩條很值得佩服的:第一條,他有很高尚的精神,這就是他的頑強的民主精神、民主思想;第二條,他有一個很優良的氣質,就是他有強烈的正義感。……我覺得他身上的這兩條,這兩大優點,對許多人,對我自己,印象是很深的,勉勵是很大的。"

丁關根:"張瀾是我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民主主義革命家、教育家,我國德高望重的領導人之一,中國民主同盟的創建者和領導者,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光榮,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光榮。"

《人民日報》1982年4月1日發表題目為《與日俱進 奮鬥不息--紀念張瀾同志一百一十周年誕辰》的文章,文中評價:

張瀾始終保持着無私的品質。這種寶貴品質,他自己叫做"無欲"。用毛澤東的話,就是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他言行一致,生活艱苦樸素、生平極為注意自我修養,是一位熱誠的民主主義者、愛國主義者。

相關視頻

張瀾故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