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强是一个汉字,读音为qiǎng时,意思是硬要、迫使、尽力,读音为jiàng时,意思是固执、强硬不屈。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强

外文名称; strong

拼音; qiáng、qiǎng、jiàng

注音; ㄑㄧㄤˊ、ㄑㄧㄤˇ、ㄐㄧㄤˋ

部首; 弓

繁体; 强 强

反义词; 弱

基本释义

[ qiáng ]

1.力量大(跟"弱"相对):~国。富~。身~体壮。工作能力~。

2.感情或意志所要求达到的程度高;坚强:要~。责任心~,工作就做得好。

3.使用强力;强迫:~制。~渡。~占。~索财物。

4.使强大或强壮:富国~兵。~身之道。

5.优越;好(多用于比较):今年的庄稼比去年更~。

6.用在分数或小数后面,表示略多于此数(跟"弱"相对):实际产量超过原定计划12%~。

7.姓。

[ qiǎng ]

勉强:~笑。~辩。~不知以为知。

[ jiàng ]

强硬不屈;固执:倔~。

方言集汇

1、粤语:koeng4,koeng5。

2、客家话:[海陆丰腔]kiong2、giong3、giong1,[客英字典]kiong2、giong3,[宝安腔]kiong2、giong3,[梅州腔]giong3、kiong2,[台湾四县腔]kiong2、gion g3、giong1,[沙头角腔]kiong2,[东莞腔]kiong3、kiong2、kiong1。

3、潮州话:kiang5(khî;ang),giên5/gion5(kî;eⁿ),giang2(kíang)。

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

《说文徐注》同强。秦刻石文从口。同强

(强)《唐韵》巨良切《集韵》《韵会》《正韵》渠良切,$音强。《玉篇》米中蠹。《尔雅·释虫》蛄䗐,强䖹。《注》今米谷中小黑虫是也。建平人呼为䖹子。《扬子·方言》蛄䗐谓之强䖹。江东人谓之牪。

又《尔雅·释虫》强蚚。《疏》强,虫名也。一名蚚,好自摩捋者,盖蝇类。《又》强丑捋。《注》以脚自摩捋。

又与强通。《广韵》刚强也,健也。《礼·曲礼》四十曰强而仕。《疏》强有二义,一则四十不惑,是智虑强。二则气力强也。《中庸》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又《集韵》胜也。《礼·中庸注》南方以舒缓为强,北方以刚猛为强。

又《广韵》暴也。《史记·田延年传》诛鉏豪强。

又算家以有馀为强。《古木兰诗》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又岁名。《尔雅·释天》太岁在丁曰强圉。

又姓。《左传·庄十六年》刖强鉏。《广韵》后汉有强华奉赤伏符。

又《广韵》《集韵》《正韵》$其两切,强上声。《集韵》勉也。《尔雅·释诂》勤也。《礼·中庸》或勉强而行之。

又《韵会》矫强。《左传·庄十九年》鬻拳强谏楚子。《荀子·臣道篇》率羣臣百吏,而相与强君曰桥君。《注》桥音矫。

又劝也。《周礼·地官》正其行,而强之道艺。《注》强,犹劝也。《礼·乐记》强而弗抑则易。《疏》师但劝强其神识,而不抑之令晓,则受者和易。

又姓。《广韵》《前秦录》有将军强求。◎按《后汉》强华,《前秦》强求同姓,《广韵》分二音,不知何据。

又《集韵》《韵会》《正韵》$其亮切,强去声。《韵会》木强,不和柔貌。《前汉·周昌传赞》周昌,木强人也。《注》言其强质如木石然。

又《正韵》自是也,㑃也。《前汉·陆贾传》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於此。《注》屈强,不柔服也。《史记》作屈强。

又与襁通。《类篇》强,负儿衣。《史记·鲁周公世家》成王少在强葆之中。《注》索隐曰:强葆卽襁褓。正义曰:强阔八寸,长八尺,用约小儿於背而负行。

(强)[1]

参考文献

  1. , 360国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