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彩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彩调
传统戏剧
知名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彩调 俗称调子、彩调、彩灯、哪嗬嗨等,是广西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起源于广西北部农村,流传甚广,名称不一。桂林叫"彩调",柳州、河池地区和梧州部分县叫"调子戏",平乐、荔浦一带叫"彩调""采茶戏"、"彩灯",左、右江的宁明、百色等地叫"大采茶"、"嗬嗨戏"等。

2006年,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955年,统一定名为"彩调剧"。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彩调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类别;传统戏剧

遗产编号;Ⅳ-76

申报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剧种简史

彩调形式活泼,通俗易懂,剧目内容十分贴近群众生活,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被誉为"充满泥土芬芳的快乐剧种"。

彩调原称调子。是广西各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戏曲剧种之一。它属灯戏系统,源于桂林地区农村歌舞,说唱衍化而成的"对子调",分布甚广。

彩调剧约500种,从形式上看有独角戏、对子调、大调戏、三小戏、出头戏、对台戏等。彩调剧流行于桂林、柳州、河池、百色等地区。因方言差异,各地名称不一:桂林一带称"彩灯"、"彩调"、"唱灯";平乐、荔浦、柳州、河池一带叫"彩调""采茶戏" 、"调子戏";百色和南宁等地区则称为 "大采茶"、"嗬嗨戏"、"咿嗬嗨"……但以称"调子戏"、"采茶戏"最为普遍。

1955年,参加北京群众音乐舞蹈观摩演出时才统一定名为"彩调剧"。常见的有《王三打鸟》、《刘三姐》等。[1]

广西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舞蹈丰富多彩。彩调最早是从民间歌舞和说唱演变而成的"对子调"。它由一对男女对舞欢歌,男舞花扇,女挥方巾,表现彼此相爱的喜悦心情,演唱内容多为赞美大自然或歌颂爱情,所用曲调都是民歌、山歌和小调。

清道光、光绪年间,调子由北向南流传,形成了以桂林、柳州、宜山三地为中心的主要流布区,并继续向南方传播。它受湖南花鼓戏、江西采茶戏和桂剧的影响,调子戏渐次由小丑、小旦的"二小戏"发展成为有人物故事的小生、小丑、小旦的"三小戏"(即所谓"三十六出江湖调")。

在桂北农村出现了"七紧、八松、九快活"即7人、8人或9人组成的"过山班",要求艺人一专多能,便于在各地村寨之间游走巡演。[2]

通过他们在游村走寨和节日庙会的长期演出,积累了《双看相》,《双打店》、《瞎子算命》、《王三打鸟》、《三看亲》等36出"三小戏",当地称"江湖调"。这一时期的调子音乐初步形成独具特色的腔、板、调三大类,已有"九腔十八调"之说,同时在化妆、表演、行当等方面也有所改革。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最负盛名的草头为圩调班打破"女子不唱调"的旧习,出现了第一批彩调剧女性旦角。

辛亥革命前后,彩调从农村地坪进入城镇戏台,"过山班"发展成二、三十人的同乐堂、萃乐堂、群乐园等半职业性的调子班。

此时,原有的36出"江湖调"已难满足观众的要求,艺人们就根据小说和民间故事编演《二女争夫》、《一抓抓磨豆腐》、《打烂瓢》、《恶媳变牛》等"大调子"戏。

同时,艺人为谋生计,也创编了不少"对台戏",如甲班演《娘送女》,乙班就编演《女送娘》,乙班演《三看亲》,甲班就编演《四女相亲》等。这样对台竞演的结果,既丰富了彩调的剧目,也促进了彩调音乐和表演艺术的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名艺人辈出,如桂林有"四大状元":冷贵甫、朱五八、罗少廷、秦老四;宜山有"四大名旦":吴老年、潘老扭、梁如山、"剃头佬";宁明有"鬼脸王"周朝纲;融安、三江有"调子王"李大树、陈松山等。

1927年以后,艺人倍受摧残,彩调濒于衰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彩调获得新生,桂林桂华调子团、柳州农民调子团等专业剧团相继成立,业余调子剧团也遍及城乡。

1955年春,广西文艺干部学校开办彩调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出色的青年演员,如傅锦华、唐继、王玉珍、罗亮、杨爱民等。

1956年组成广西彩调剧团。

1959年,柳州市彩调剧团编演彩调剧《刘三姐》,受到区内外观众的热烈欢迎,对彩调艺术的提高做出了贡献。[3]

1965年,广西彩调剧团编演了现代戏《三朵小红花》,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摄制成彩色影片。

角色行当

原图链接[彩调 图片来源]

彩调剧主要有生、旦、丑三大行当。

生行

细分为小生、老生、娃娃生三类。

小生多饰机智勇敢,活泼可爱的有志青年,表演唱、做、念、舞并重,以演载歌载舞的小戏居多,其中不少角色原为丑行应工,1949年后,因丑行面部化妆涉嫌丑化劳动人民而改由小生行应工。如《王三打鸟》的王三等角色即是。

老生多饰年事已高的正面人物,鹤发白须(贴须),重唱功。如《五子图》的许凤山,《五娘剪发》的张广才,《土地帮工》的土地神等。

娃娃生饰未成年的小孩,如《王麻接姐》的王麻,《狗保闹学》的狗保及学童等。演出时,常以学员扮演或由花旦、小生代脚。

旦行

分花旦、正旦、老旦、摇旦四类。。花旦常演载歌载舞的戏,表演敏捷优美,活泼热烈、俏丽可爱,唱、做、舞并重。如《王三打鸟》的毛姑妹,《龙女与汉鹏》的龙女,《刘三姐》的刘三姐等。

正旦言行稳重,举止端庄,以唱、做见长。如《换子记》的庞氏,《下南京》的三妹,现代戏《三朵小红花》的妈妈等。有时也饰性格开朗,办事泼辣的人物,其表演近于摇旦,如《双打店》的孙二娘,《塑菩萨》的张二嫂等。

老旦所饰人物有白发持杖的婆婆和一般老妇人,性格多样,身份不一,均以唱、做为主。如《娘送女》的妈妈,《换子记》的家婆,《媳厉婆》的婆婆等。

摇旦又名丑旦,多饰泼辣的店二嫂、媒婆和巫婆等人物,表演重念白和做功。如《刘三姐》的媒婆,《凉亭斗火》的二嫂子,《恶媳变牛》的媳妇等。彩调剧中,旦行的剧目很丰富,有"无旦不成戏"之说。

丑行

分正丑、烂丑、褶子丑三类。

正丑所饰人物多为农民和各种职业的劳动者,有老有少,性格各异,均为喜剧中正派人物,表演诙谐滑稽,动作明快大方,唱、做、念、舞并重。如《油漆匠嫁女》中的胡漆匠,《阿三戏公爷》中的阿三,《一抓抓磨豆腐》中的一抓抓等。

烂丑多饰演不务正业之辈,以扭矮桩为主要步法,面部肌肉灵活,喜怒无常,言行滑稽,以念、做见长。如《王二报喜》的王二,《汪三吹烟》的汪王,《双打店》的胡瓢二等。

褶子丑又句长衫丑,所饰人物多是较有身份者,表演以高、中、矮桩为基本步法,念、做见长,扇花技巧较多。如《隔河看亲》的刘老爷,《洗绣鞋》的马金龙,《半夜拜菩萨》的县官等。彩调剧丑行的表演富于特色,剧目较多。

各行当的亮相也称"亮台",作多达十余种。有台角亮相、开扇亮相、抬扇亮相、压扇亮相、侧面亮相、遮羞亮相等。小生和旦角常用的亮相动作有金鸡独立、伏虎卧龙、醉仙卧枕、回头望月、秋波回顾等。

荣誉与辉煌

《刘三姐》20世纪50年代,《龙女与汉鹏》由乡间走进了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演出,从此正式定名为彩调剧。

60年代初,来自民间的《刘三姐》四进中南海,由此红遍大江南北,饮誉海内外。[4]

60年代中期,《三朵小红花》再度进京,演职员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亲切接见,并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成舞台艺术片放映。

70年代末,现代戏《喜事》为广西赢得了优秀剧本奖,使彩调剧在表现当代农村题材方面有了重大突破。

80年代《五子图》又使广西彩调红火了一把,几十个剧种,几百个剧团争相移植上演。

90年代的《哪嗬咿嗬嗨》连续参加了中国戏剧节和现代戏曲观摩演出,荣获了文华奖、中国曹禺戏剧文学奖等国家级奖23项,省级奖13项,产生了广泛影响。彩调剧以其奇特的艺术风采成为戏剧百花园中俏丽的"山茶花"。[5]

2003年9月底,在刘三姐的故乡--广西宜州市城南广场、中山广场、人民礼堂、政府礼堂等场所举行的彩调艺术汇报演出现场,人声鼎沸,掌声如潮。广西彩调艺术受到了来自各地"彩调迷"们的热烈欢迎。

现状与困境

据戏剧界有关人士介绍,曾风靡全国的广西彩调艺术风光难再。数百家的彩调艺术团体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纷纷解散,专业剧团仅有广西彩调剧团、柳州市彩调剧团、桂林市彩调剧团等少数几家,这些剧团虽然还在挣扎着"传宗接代",但都已面临着经费拮据、人才流失、剧本质量急速下滑的尴尬局面。

原宜州市志办主任莫瑞扬忧心忡忡地说:"现在组织彩调艺术演出,已是为拯救这种文化遗产勉力而为。每一场演出的收入,都不够维持演员们的生计,更别说培养舞台新秀和对剧本进行深加工。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彩调艺术将枯萎,甚至消失。"彩调之路如何走。没有市场而难以为继,这是戏剧院团来存在的普遍现象。

广西戏剧家协会主席、广西艺术创作中心主任常剑钧认为,广西彩调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库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应得到"生态保护",在保护的基础上开发。宜州彩调剧汇演期间推出的剧目,经过了精雕细刻,是精品,是品牌,所以吸引了那么多的观众、赢得了那么多的掌声,这说明彩调剧要生存和发展,关键是要有好剧目,多出精品,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群众喜欢不喜欢"为根本标准。必须要以实施精品战略为重点,创作出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精神和强烈艺术震撼力的艺术精品。

中国文联戏剧作家协会的一些专家则认为:广西彩调艺术不存在心理和技术经验方面的困难和问题,通过走民族艺术创作与艺术创新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多借鉴中国乃至西方音乐剧和歌剧的手段,加强策划,走市场化道路,广西彩调艺术完全可以走出广西,走向全世界。

专家们认为,广西彩调艺术具有民族喜剧性、舞台性,表现手法贴近生活,声调民歌性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很有"卖点",完全可以走政府引导、社会赞助、市场化运作的道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彩调艺术文化活动,把广西彩调艺术的品牌打出去。

专家们还建议,可以对现有艺术团体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整合资源,在给予资金扶持的同时,强化艺术院团的自养能力,逐步把它们推向市场。

视频

彩调《刘三姐》选段,世上只有藤缠树,人间哪有树缠藤!

参考资料

  1. 看彩调长知识 “高佬倾非遗”在邕上演 当代生活报,发布时间;2014年2月25日15:15
  2. 第三届广西彩调节在永福绽放 百年彩调回归故里 桂林日报,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6日11:43
  3. 青春版大型彩调歌舞剧《刘三姐》在罗城上演(图) 广西新闻网,发布时间;2017-12-13 09:51:12
  4. 彩调《刘三姐》选段,世上只有藤缠树,人间哪有树缠藤! 腾讯视频,发布时间;2018年10月19日发布
  5. 彩调《对花腔》 优酷视频,发布时间; 2019-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