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彭祖

移除 4,865 位元組, 8 個月前
以“彭祖,不存在。”替换内容
{{infobox 先秦人物|名称= <h4 style="background:#0088dd; color:#ffffff; margin-top:0em; padding:10px 0;"> 彭祖</h4>|图像= <img src="http://p3.ifengimg.com/a/2018_10/6a38c583a474c52_size41_w415_h571.jpg" width="250" ><br> <br>[http://sc.ifeng.com/a/20180310/6423714_0.shtml 圖片來源鳳凰網四川]|姓=|氏=|名= 篯铿 |字=|别名= 卅铿、笺铿、彭铿、彭翦 |别字=|谥号=|时代=|国家=|身份= 大彭国第一代始祖 |出生= 帝尧二十三年农历三月初三 |逝世= 帝禹二十年农历六月十二 |在位=|信仰= 道家 |父=|母=|正妻=|妾=|子女=|太子=}} '''彭祖''','''彭'''姓,名'''翦''',又称'''篯铿''',[[中國神話]]中的長壽[[仙人]],傳說中是[[南極仙翁]]的轉世化身,並以享壽八百多歲著稱於世。 ==簡介=='''彭祖''',[[顓頊]]的[[玄孫]]<ref>張澍所著《姓氏五書》:“顓頊曾孫[[祝融]]之弟吳回 生陸終,陸終子六人,其三曰籛鏗,為彭祖,封於大彭。”</ref>,父親陸終是[[吴回 (神话)|吳回]]的長子<ref>《世本》曰:“陆终之子,其三曰篯,是为彭祖。彭祖城是也。下且彭祖冢。彭祖长年八百,绵寿永世,于此有冢,盖亦元极之化矣!”</ref>,母親是[[鬼方]]首領之妹女嬇,因擅長烹飪野雞湯,受帝堯的賞識<ref>《[[楚辭]]·天問》記載:“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ref>,受封於大彭,是為[[大彭氏國]](今江蘇[[徐州]]),又稱彭鏗,传说中是[[彭姓]]的祖先<ref>《[[通志]]·氏族略二》-{云}-:“彭氏,即大彭之國,在商爲侯國。古祝融之後,有陸終氏,六子,第三子彭祖建國于彭,子孫以國爲氏。又彭亦爲姓。”</ref>。自堯帝起,歷夏、商朝,[[商代]]時為守藏史,官拜賢大夫,[[周代]]時擔任柱下史;娶妻四十九,生子五十四。传说活了八百年,是一位[[长寿]]之神。[[晉]][[葛洪]]《神仙傳》形容他:“殷末已七百六十七歲,而不衰老。少好恬靜,不恤世務,不營名譽,不飾車服,唯以養生活身為事。”他的养生之道被后人整理成为《彭祖養性經》、《彭祖攝生養性論》传世。 彭祖在历史上影响很大。[[孔子]]对他推崇备至;[[庄子]]、[[荀子]]、[[吕 韦]]等[[先秦]][[思想家]]都有关于彭祖的言论;《[[史记]]》等史书也有关于他的记载;[[道家]]更把彭祖奉为先驱和奠基人之一,许多道家典籍保存着彭祖养生遗论。晋代医学家[[葛洪]]撰写的《神仙传》中还特别为彭祖立传,當時的君王派人向他求道,他只說:“吾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遭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失四十九妻,丧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荣卫焦枯,恐不度世。所闻浅薄,不足宣传。”晚年定居犍為郡武謀(今四川彭山縣東),病故後葬於此<ref>[[俞正燮]]《癸己类稿·彭祖长年论》引《浙江通志》言:“彭祖墓在临安县东南十里,大涤山天柱峰下(实为美女峰)”。</ref>,碑撰“商大賢墓”,今四川彭山縣東不遠處有彭祖祠。一說[[錢鏐]]曾修建過彭祖墓、彭祖廟等。葛洪在《[[抱朴子]]》一书认为八百岁是彭祖出走时的年龄,得道成仙。又《释滞篇》里说彭祖为大夫八百年,然后西适流沙。 [[先秦]]时期,彭祖在人们心中是一位仙人。到了[[西汉]],[[刘向]]《[[列仙传]]》把彭祖列入仙界,并称为'''列仙''',彭祖逐渐成为[[神话]]中的人物。 唐朝人[[杨炯]]有《庭菊赋》:“降文皇之命,修彭祖之术,保性和神,此焉终吉。”《[[太平廣記]]》寫他:“遗腹而生,三岁而失母,遇犬戎之乱,流离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丧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数遭忧患,和气折伤。”“传言千岁,色如童子,步行日过五百里,能终岁不食,亦能一日九食”。 ==「彭祖」非指一人說==據《[[史記]]·楚世家》載:「[[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由於「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稱號,因此可推測「彭祖」實際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史記]]》並記載了個彭姓氏族被封國於大彭等地。另一種說法,所谓彭祖年长八百是指大彭氏国 存在 的年限,清人[[孔廣森]]在注《[[列子]]·力命篇》之“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一句時,即發揮說:“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諸國:大彭、豕韋、諸稽。大彭歷事虞夏,於商為伯,武丁之世滅之,故曰彭祖八百歲,謂彭國八百年而亡,非實籛不死也。”就明確說明了這種情況
10,355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