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涛
院士
出生 1970年5月
国籍 中國
职业 教学科研工作者
知名于 2017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知名作品细胞
《自然细胞生物学》
欧洲分子生物学杂志
《转运》
《生理学杂志》

'徐涛(xu tao)

徐涛,1970年5月出生于湖北宜昌,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中德马普合作小组主任。

1988年到1997年徐涛在华中科技大学先后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1996年至1999年,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2000年6月回国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同年被聘为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0年至2003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15年7月当选为十二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2017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主要成就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他迅速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细胞膜转运和胞吐的研究基地,其中细胞膜电容检测技术平台、光解钙离子释放技术、全内反射荧光显微镜技术平台等都具有领先水平。 徐涛还凝聚了一支创新能力强、勤奋敬业、结构合理的研究团队。相继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以及科技部973等多项项目。 2003年,由于突出的科研成就,同时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生物物理学科的发展,他被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聘为研究员,入选"百人计划",并兼任该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实验室副主任。[1]

  • 科研创新

徐涛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系统地开展了神经和内分泌细胞信号转导及囊泡分泌的分子机制研究。细胞内囊泡的分泌活动是细胞生命活动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神经递质释放、激素分泌和免疫防卫等生理活动的机理和调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是分子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徐涛系统性的研究工作阐明了不同动力学分泌过程所对应的分子状态,揭示了分泌相关蛋白在囊泡分泌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SNARE蛋白的作用模型。他证明了一条新的调控分泌的途径,提出了囊泡分泌的钙离子敏感性能被蛋白磷酸化所调控。反映该项成果的研究论文发表后,被特约评论文章评为"fascinating novel finding(新奇的发现)"。在此基础上,他又深入研究了该现象形成的机理,提出钙离子结合位点的减少是分泌致敏的原因。这些工作为解释突触传递和激素释放的可塑性提供了新的机制。他首次报道了在自然杀伤细胞(NK)上一种快速生成分泌型溶酶体的现象,该工作是第一篇在NK细胞上研究分泌特性的工作,对于理解NK细胞产生杀伤的信号转导和溶酶体的生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他还在囊泡分泌研究的方法学上作出了贡献,发展了活细胞中亚细胞结构的动态三维跟踪技术,为深入阐明分泌囊泡转运过程中涉及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技术基础,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近年来,徐涛主持了国家自然基金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方向性项目等多项国家重要科研项目,现主持国家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是973项目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之一。

迄今,徐涛已在国内外知名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包括以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在《细胞》、《自然细胞生物学》、《自然神经科学》、《欧洲分子生物学杂志》、《美国科学院院刊》、《转运》、《生理学杂志》、《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杂志》、《生物物理学杂志》等国际著名杂志上发表的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多次获得特约评论文章,被他人引用七百多次,在国际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 进取挑战

随着科研成就的进展,徐涛赢得了多项奖励和荣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与细胞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科学通报》特邀编辑,同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

2004年9月,徐涛领衔担任科技部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首席科学家,总经费达2500万,将如此重大的科研任务交与一个年仅34岁的科学家,在科技部并不多见。徐涛建立的实验室还被德国马普学会确立为中德马普合作实验室,也得到了中德科学中心的重视与资助。

人物经历

1988年到1997年,徐涛在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理工大学)先后学习了自动控制工程专业和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获得学士和博士学位。

1995年,他受邀到世界著名的德国马普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进行研究,在导师Erwin Neher教授(1991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的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并继续进行博士后研究。

1996年至1999年,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后;

1999年至2000年,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 Senior Fellow;,其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Bertil Hille教授。1999年10月11日,徐涛收到了一封来自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纳贤信。毅然决定回国发展,为国家效力。

2000年6月,徐涛回国担任了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年仅30岁的徐涛被华中科大聘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同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0年至2003年,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2003年至2007年,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入选"百人计划"生物物理所副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07年,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5年和2009年,参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中国最年轻的院士候选人。[3]

2015年7月,全国青联十二届全委会在京举行,当选为十二届全国青联副主席。

2017年10月,当选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中国科学院欧美同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副会长。

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社会任职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膜与细胞专业委员会主任。

  • 个人荣誉

2015年11月,获得第八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创新奖。

新晋70后院士徐涛:要培养有情怀的科学家,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近日公布的中国科学院2017年院士名单中,有一位新晋70后年轻院士,在61名平均年龄为54.1岁的当选院士中十分突出,他叫徐涛。

1970年出生的徐涛,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

而这背后,是他近20年来致力于膜转运前沿科学问题研究持之以恒的努力。据他的高中老师回忆,徐涛学习十分认真、专注,提出的问题也总是“与众不同”,老师也要认真思考一番才能作答。

1994年,诺贝尔生理与医学奖得主[4] (1991年)内尔博士访问徐涛所在的华中理工大学(后改名华中科技大学),24岁的徐涛当时还是学校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在读博士,他大胆质疑国外进口最先进的膜片钳设备中由内尔教授发明的一款软件,指出了设计不合理之处。

自动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出身的他对程序编写十分在行,一番思索,他直接把这个有问题的软件修改了。

徐涛的大胆质疑与对科研求真的态度给内尔教授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内尔教授邀请徐涛到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生物物理化学研究所(简称:马普所)的实验室接受联合培养,还评价徐涛是“过去25年中在实验室工作过的最好的两三个人之一。”

尽管在国外发展前途很好,徐涛没有忘记祖国。1999年,在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物理系做科研的他收到了来自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邀请信。“是时候该回来了!祖国的发展需要基础科学研究的突破,需要为科学献身的科学工作者,而飞速发展的祖国也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舞台。”他说。

2000年,徐涛回到母校担任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所长。4年后,当时年仅34岁的他作为首席科学家,领衔科技部总经费高达2500万的973项目“生物膜和膜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研究”。[5]

2011年,徐涛在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仪器研制专项”的支持下,自主研发了一套冷冻超分辨荧光-电镜关联成像系统(csCLEM),开创了历史。据悉,他将冷冻光学定位精度提高到10纳米,把之前的国际水平上升了一个数量级;三维空间的关联成像、哺乳细胞中蛋白相对于细胞器的纳米精度定位首次实现。

徐涛的勤奋享誉业界。不论是在国外做博后还是回国当老师,周末在实验室加班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据《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在马普所做博后时,徐涛白天采集数据,晚上下班后程序会自动读取并分析数据,打出分析报表。第二天早上边喝咖啡边看前一天的数据分析结果。国外的学生相对比较悠闲,周末一般不来,而徐涛总是周末到实验室加班。徐涛自己也认为,取得的成绩主要来自于勤奋。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取得卓越的科研成就外,徐涛在教书育人方面也有非常独特的见解。他曾公开表示,科教融合是一张王牌,他说:“我们的目标就是建设国际一流的学科,培养世界一流的人才。”[6]

“我们要培养的是有情怀的科学家,而不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教育如果无法使学生感受到幸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他说

视频

徐涛院士——《复杂疾病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