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徐瑞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瑞春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徐瑞春,男,1936年11月生,黑龙江纳河人,1956年7月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一直从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担任长江委三峡勘测研究院总工程师、长江委综合勘测局副总工程师。1993年-2000年兼任长江水利委员会清江地质大队大队长。1992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任长江委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江委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委员会专家并被三峡勘察研究院聘任为清江流域地质总工程师。2004年4月被授予全国勘察大师[2]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全国工程勘察大师

出生地点----黑龙江纳河

出生日期----1936年11月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科研工作者

毕业院校----东北地质学院

人物简介

徐瑞春,1936年11月生,黑龙江纳河人,1956年7月毕业于东北地质学院地质系,历任长江委清江地质大队大队长,三峡勘测研究院总工,长江委综合勘测局副总工,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入选湖北省科技精英,2004年4月被授予全国工程勘察大师。主持或参加了葛洲坝、隔河岩、高坝州、水布垭等枢纽工程的地质勘察与施工地质工作,研究并提出的剪切带的建层、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论点,为长江葛洲坝工程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提出罗家坳河间地块的岩溶不会发生岩溶管道渗漏,为隔河岩水利枢纽正常高水位提高到200m创造了条件。在坝址防渗方面,他的"变岩溶化岩体为裂隙性岩体"论点,使帷幕工程节约上千万元。他提出高坝洲枢纽坝址防渗可由"人工幕与天然幕"共同构成,工程量由原审定的12.7万m2减少到9万m2。著有《红层与大坝》等专著。作为主要负责人和参与者完成的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获全国工程勘察金质奖;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获全国第六届优秀工程勘察金质奖;清江高坝州水电站工程地质勘察获水利部优秀工程勘察金质奖;《清江流域岩溶发育及其对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徐瑞春同志系统完整地参加并主持了葛洲坝、隔河岩、高坝州、水布垭四大水电水利枢纽工程的地质勘察与建设期的施工地质工作。作为这四大工程的地质技术负责人,在工程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是公认的地质专业的学术带头人。

求学生涯

1937年2月9日,徐瑞春出生在河北省北戴河的一个贫苦家庭。哥哥2岁时就因饥饿和疾病夭折。徐瑞春6岁那年便随爷爷、父母一家三代人先后流浪到辽宁省沈阳和黑龙江省讷河县谋生。 1954年8月,徐瑞春考入东北地质学院。在新中国的大学校园内,他拼命地学习钻研,不厌其烦地求教释疑,他决心学好专业技术知识,更好地报效祖国和人民。

1956年6月至12月,徐瑞春在山城重庆北碚实习期间,获知中国将在长江三峡建坝的信息,他便把毕业去向选定在长江,准备在长江水利建设中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报效祖国和人民。在毕业座谈会上,平时少言寡语的徐瑞春走向主席台吐露他欲参加长江三峡建设的心声。他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代已经过去。但就在的脚下,在地球深处还有很多的奥秘,有待去揭示。长江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呼唤年轻一代,让以实际行动给母校多传胜利的捷报。"师生们多次向他报以热烈的掌声。

1954年,长江发生流域性特大洪水后,中央决定要尽快编制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报告,抓紧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1956年10月,根据中央指示,将长江委改名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简称长办),林一山改任长办主任。周恩来总理还亲自为长办请来了苏联专家工作组。国家有关部、委和大专院校也选派了1000多名干部和科技专家前来武汉协助长办进行长江流域规划工作。1956年12月,徐瑞春从东北平原来到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勘察队伍中。

查勘金沙江

1957年元月,长办决定成立由测量、水文、地质、规划、坝工等专业和科研单位的技术人员组成的金沙江综合查勘队。新来的大学生徐瑞春主动请缨,执意要去艰苦的野外勘查一线经受锻炼和洗礼。一番软缠硬磨,队长王玉顺批准了他的请求。在出发前的一次全队会议上,队长王玉顺说:"你们都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批和第二批大学生,年青、有知识、热情高。但仅凭这些还不够,还要有敬业精神,要有长期生活、工作在艰苦险恶环境中的思想准备。你们要知道这次金沙江中下游全面考察非同寻常。的工作成果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次日,查勘队最年轻的队员徐瑞春背着行囊随着队伍出发了。 金沙江综合查勘历时8个月,行程两万里。查勘队初步选定了金沙江开发的8个坝址。徐瑞春说,金沙江之行,历尽艰辛,这是毅力的考验,这是作风的培育,令人终身难忘,终生受益。其间,徐瑞春还撰写了《金沙江新构造运动反映在地貌上的一些特点》一文发表在1957年11月《人民长江》杂志上。文章发表后,引起中国著名的地貌与新构造运动专家沈玉昌的关注。他在《长江河谷地貌》一书中,与徐瑞春探讨了有关新构造运动标志的一些学术问题,认同徐瑞春关于新构造运动鉴别标志的一些新观点。

1957年10月,徐瑞春遵照长办指示,重返金沙江,在选定的向家坝坝址开展枢纽的地质勘测工作。经过近半年的野外工作,完成了枢纽的万分之一地质填图,并对河床结构有了初步的勘探了解。随后他又转战到涪江武都,担任枢纽地质技术负责人。1959年,徐瑞春奉命奔赴岷江偏窗子坝址区,在那里整整工作了一年,对红层坝址的问题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1963年,他返回到岷江偏窗子水利枢纽红层坝址,继续担任该枢纽的地质技术负责人。经过两年多的会战,开始系统地研究软弱夹层,确认了红层坝址最主要的工程地质问题是软弱夹层问题。在那里长办第一次使用了大口径勘探和平硐勘探来研究红层中的软弱夹层在深部的性状、分布规律,同时开展了对软弱夹层的原位力学试验,并进行一系列的微观物理化学研究,对红层的认识达到了一个相当深的程度。这也是徐瑞春后来能在葛洲坝建设中顺利解决红层中软弱夹层问题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条件。

1965年,徐瑞春第三次到达金沙江。在玉龙雪山的虎跳峡,他担任峡区地质组组长,开展虎跳峡引水式电站的地质勘测工作。当时要在上峡口修建一个40米高的引水坝,在左岸开凿两条长16公里的引水隧洞,在大深沟建立一装机200万千瓦的电站。玉龙、哈巴雪山为一大的背斜隆区域,是中国的一个地质空白区。在16公里长的大峡谷中,徐瑞春带领全体勘测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分别从十余处下到大峡谷谷底,观察地质状况,收集地质数据,选择并布设观察点。经过两年的艰苦工作终于探清了虎跳峡这块地质上的处女地,填补了中国在这一地区地质上的空白。

这时,年轻的勘察地质队员徐瑞春崭露头角,已进入长办专家的视线。长办总工程师李镇南、副总工程师曹乐安、金沙江综合查勘队队长王玉顺对他称赞有加。

激战葛洲坝

葛洲坝为万里长江第一坝,是为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进行的一次重要的实战准备。1970年12月30日,长江葛洲坝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由于设计方案迟迟没有确定,加上工程建设出现质量问题,1972年11月21日,周恩来总理决定,主体工程暂停施工,由长办负责修改设计;并指定林一山担任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主任,领导科研和设计工作,全权对中央负责。 林一山重新排兵布阵。曹乐安、魏廷铮、文伏波、王家柱、邵长城、刘一是等一大批长办主要技术骨干都上了葛洲坝工地。作为葛洲坝工程地质负责人之一的徐瑞春开始在长办领导和技术专家们的指导下,参与并主持葛洲坝工程的勘察地质工作。

徐瑞春深知,在软弱夹层上兴建葛洲坝工程将面临诸多世界级重大技术难题,其中坝址区域和库区稳定的工程地质成为关键。当今世界曾多次发生的严重水坝事件几乎都是由于地质工程师对建坝地质条件认识不清或设计不合自然规律而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徐瑞春在1973年至1978年和1982年至1986年十年中,他作为工程的主要地质技术负责人全面系统地参加并主持了葛洲坝工程的勘察和施工地质工作。在长江葛洲坝工地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驱使着徐瑞春去破解世界级的地质难题。他对葛洲坝工程地质中涉及枢纽寿命的"坝基软弱夹层"问题,进行了潜心、独到的研究,机智地闯过了葛洲坝工程中令人担心的大坝基础稳定的地质关。

在繁忙的建设工地,他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始终坚守在生产第一线,从最基本的原始资料收集、地质工作简报的编排到最终成果报告编写,他都亲自动手。他还在现场素描了100余个地质仓位,验证勘察期间所作种种判断的正确性。在工程施工中,他先后运用自己研究的软弱夹层理论指导工程实践,成功解决了二江电站厂房、护坦等处的软基础和强透水带处理,其中仅将三号水轮机组机窝202夹层视倾抬高一度的建议,就减少了30000立米土石开挖和混凝土回填的工作量,为国家节约数百万元投资。

徐瑞春为了掌握第一手地质资料,他不畏艰险,认真查看分析地质情况,为了解决坝基剪切带问题,他带领勘测地质队员用两年多的时间,查清葛洲坝坝基下72层层间剪切带,并提出了剪切带的建层、分类及空间分布规律。这一重大技术问题的突破,为长办的现场设计和优化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为葛洲坝施工解决大坝地基基础处理问题发挥了重要作用。葛洲坝工程建设中的多项地质难题的破解,加快了工程建设的步伐。在寻求软弱夹层分布规律时,他又以新的思路,总结出剪切带的两大类型的科学论断:"剪切作用充分、发育完善的剪切带和剪切作用不充分、发育不完善的剪切带。"后经大量的研究,还提出了剪切作用充分、发育完善的剪切带在地层剖面上具有'等距性'的论点,这对于认识红层中剪切带的宏观分布规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在红层上托起的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为祖国的建设发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坝经受了来自各方面的考验。1981年7月17日葛洲坝工程安全通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峰;1986年6月,湖北秭归新滩发生大滑坡,而长江葛洲坝工程安然无恙。1987年,长江葛洲坝工程勘测地质成果也首次获得国家勘察金奖。

在工程实践中成长的徐瑞春羽翼渐丰。1988年4月4日,长办党组任命徐瑞春为长办三峡勘测大队总工程师;1989年,徐瑞春入选《中国工程师名人大全》;1992年,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瑞春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8月29日,徐瑞春晋升为长委勘测总队副总工程师。

清江流域勘察

横贯鄂西南的清江,是长江出三峡后的第一条大支流,可供开发的水能资源达350万千瓦以上。经过20多年不懈努力,徐瑞春摸透了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布垭3个坝址的地质结构。他以罗家坳河间地块研究为基础,查清了三个坝址的河间地块的走向、方位及变化规律,初步建立起石灰岩地区河间地块理论,为解决河间地块渗漏问题积累了翔实资料并摸清了清江流域的岩溶发育规律、形成条件及分布状况、旅游资源和地质情况。谈起清江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他如数家珍。他编写出10余万字的《隔河岩工程初步设计补充报告》。时隔15年后,这份报告所提供的材料,成为隔河岩工程修改设计的重要科学依据。

清江隔河岩工程于1987年元月正式动工兴建。1989年3月19日,国家水利电力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主持的"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拱坝、坝基稳定及基础处理技术审查会议"在宜昌市三峡宾馆举行。作为隔河岩工程地质专业负责人的徐瑞春,不用讲稿,从工程区域稳定、库岸稳定、水库地震和河间地块等问题,讲到坝址、坝型选择的地质依据和坝址的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清江隔河岩工程建设中,徐瑞春和他的同事们提交的高质量成果报告,经国家审查论证,最终将正常蓄水位提高到200米,电站装机由原设计的60万千瓦提高到121.2万千瓦,相当于增建了一座隔河岩水电站。在坝址防渗上,他辨证地提出"变岩溶化岩体为裂隙性岩体"的论点和在高边坡上修建多级平台,使之成为低矮边坡的新理念,使在复杂的喀斯特地貌上的帷幕灌浆工程得以顺利实施,并为国家节省工程投资上千万元。1998年长江发生流域性大水,隔河岩水利枢纽为降低荆江河段洪水水位,避免荆江分洪,做出了巨大贡献,也充分验证了长江委的勘测地质工作质量和设计水平。

在高坝洲工程建设中,徐瑞春和他的同事们钻溶洞,攀崖壁,查清了与大坝稳定有关的120条剪切带的空间分布与性状,为大坝的抗滑稳定设计提供了非常翔实的地质依据。他大胆提出,高坝洲工程坝址防渗可由"人工幕与天然幕"共同构成的方案,将工程量由原审定的12.7万平方米减少到9万平方米,提供了在岩溶化灰岩地段经合理组合达到堵截岩溶渗漏目的的先例。高坝洲工程之后,徐瑞春又全力以赴地投入水布垭工程建设中。

一次次长江勘察征战,一项项水利工程锤炼,徐瑞春厚积薄发,持之以恒地写作,共撰写了7部科技专着,400万字的技术报告及45篇学术论文。徐瑞春关于《湖北清江流域岩溶发育及其对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一文1994年4月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12月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北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库岸滑坡稳定性内观监测》一文,1998年12月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要业绩

他在隔河岩工程中,就解决罗家坳河间地块的岩溶渗漏问题上,做出了重大贡献。1969年因水库渗漏问题,国家审查时将隔河岩工程建设规模正常高水位定在160m,装机60万KW。事后,经过多年研究,徐瑞春提出:尽管罗家坳河间地块地下水位较低(高程只有140m),但由于在河间地块中央地段存在一个非岩溶化的地块,不会发生岩溶管道渗漏。在他的努力下,经多次国家审查与论证,将隔河岩水利枢纽正常高水位提高到200m,装机由原定的60万KW提高到120万KW。清江水资源得以比较充分利用,工程效益大大提高。隔河岩工程已建成并运行10年,证明上述判断是正确的;在坝址防渗方面,他提出了"变岩溶化岩体为裂隙性岩体"的论点等,使帷幕工程节约上千万元的投资,为隔河岩工程的建设再次做出了重大贡献。 高坝洲水利枢纽工程,是清江梯级开发最下面的一个梯级,坝基为寒武系上峰尖组地层,岩体中发育有大量的剪切带(泥化夹层),成为大坝深层抗滑稳定的控制条件。他亲自带领勘测人员查清了与大坝稳定有关的120条剪切带的空间分布与性状,为大坝的抗滑稳定设计提供了依据;坝区两岸是岩溶化程度较高的三游洞灰岩分布区,岩溶沿断裂十分发育。为此,需建设一个长达3km的坝址防渗帷幕,工程量很大。经对两岸帷幕地段的详细地质研究,他提出高坝洲枢纽坝址防渗可由'人工幕与天然幕'共同构成,帷幕工程量由原审定的12?7万m2减少到9万m2,节省投资近千万元;在坝线选择上,由于正确的利用了第四系岩溶角砾岩作为坝基岩体,成功地解决了左岸厂房坝段深挖高边坡(顺向坡)的顺层滑动问题。在高坝洲工程勘察与建设中他又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他正在领导和主持水布垭这个世界上当今最高的面板堆石坝工程的勘察与施工地质。该工程正处于施工高峰期,他成功解决了复杂的环境地质问题,并在帷幕优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领导和主持了清江三个大型水库内170余个滑坡、危岩体勘测研究,为滑坡治理和移民安置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策划、组织、领导并参与清江流域基础地质研究的八大课题已基本完成。在流域基础地质研究方面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大量的工程实践极大地丰富了他的建坝经验,为此他的专著、论文颇丰,计有专著7部、论文30余篇。其代表作《红层与大坝》一书中,较系统地收集了国内外在红层上建坝的实例,全面分析了建坝中所出现的地质问题,归纳了在红层上建坝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用工程实例说明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他就喀斯特坝址区提出的"灰岩河间地块存在非岩溶化岩块"、"变岩溶化岩体为裂隙性岩体"等理论和论点,对在岩溶区建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在帷幕工程方面,他总结提出了帷幕的四种类型,即天然幕人工修补型(葛洲坝二江工程的帷幕属此型)、全人工帷幕型(隔河岩工程帷幕属此型)、人工幕与天然幕相结合型(高坝洲工程帷幕属此型)和堵洞型(水布垭工程在坝体外的帷幕地段以堵塞洞穴为主)。他撰写的专著和论文,朴实、重实际、深入浅出,丰富了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宝库。

获奖情况

重大工程国家勘察金质奖

1、1987年作为第一参加者完成的"长江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获全国工程勘察金质奖; 2、1999年作为第一参加者完成的"湖北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工程地质勘察"获全国第六届优秀工程勘察金质奖;

3、2003年作为第一参加者完成的"湖北清江高坝州水电站工程地质勘察"获水利部优秀工程勘察金质奖。

国家及省级科学技术进步奖

1、1997年4月,《湖北清江流域岩溶发育及其对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2、1997年12月,《湖北清江流域岩溶发育及其对资源环境效应的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3、1998年12月,《湖北清江隔河岩水利枢纽库岸滑坡稳定性内观监测》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