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从咖啡果到咖啡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从咖啡果到咖啡豆

大多数人对咖啡的了解,是从那颜色、形状相似又可爱的咖啡豆开始的,但人们看到的只是从表面或是成品,却忽略了背后的大工程 --咖啡豆并不超市里卖的水果,不存在成熟了摘下来了就可以卖的可能,咖啡生豆的处理方式,对于咖啡品质的影响往往至关紧要,作为一名咖啡的爱好者,无论如何都该知晓一、二。

从栽植到开花结果

咖啡树因品种及地区的因素,在外观上也有很大的差异。咖啡树是三年至四年生的作物,

虽然咖啡树需要灌溉、修剪、除草、施肥、护根。它开的花是白色小花,开花后二天至一周的时间内花就完全凋谢了,咖啡花谢了之后会结出绿色的果实,一直到了咖啡豆由绿转红时就开始收成。

当树龄在 4-5 年时,它会长出第一个果实数量很快达到产量高峰,到了 20-25 年间若予以良好照料就仍会继续结果。[1]

人们开始是“吃咖啡”

人们并不是一开始就喝咖啡,换句话说,是直接把咖啡树的果实(称为咖啡樱桃,因果实大小与颜色都如樱桃) 吃掉,更精确的说法是吃掉咖啡果肉 (咖啡籽太硬,当然是直接吐掉)。

尔后,衣索比亚战士为了便于携带, 将整颗咖啡樱桃晒干,直接嚼食。 而今许多非洲的咖啡产区依然把晒干的咖啡樱桃当作零嘴,酸酸脆脆,尝起来有水果干的味道,只消在口袋中放一把,精神不济时嚼个几颗,快速又方便。

除了干燥的咖啡樱桃之外,当时的人还会将咖啡樱桃捣碎与油脂混合揉成小丸子,或将咖啡叶放入水中煮来喝,或直接嚼食生的咖啡叶,无非是要咖啡的提神醒脑之效(或是迷幻) 。激进派学者认为,引起特洛伊战争的海伦王妃为了减轻痛苦而服用的“埃及忘忧药”(Nepenthe)就是咖啡的始祖,此说之有几分可信度,因为埃及是最早对咖啡上瘾的国家。

处理后能从种子到杯子

咖啡豆的本质是植物的种子。果实在成熟采摘后,还要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工作,才能从种子到杯子。

种子外层有果皮、果肉、果胶、内果皮与银皮等构造,而加工处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去除这些外部构造,以取得内部的咖啡种子。

日晒处理

将咖啡果实放在太阳底下曝晒,借此将果实中的水分晒干,期间需要持续翻动果实,确保晒得均匀。这个过程大约要持续两个星期以上(也有使用烘干机来加速干燥的),直到果实水分剩馀10%左右时就结束日晒的过程,后续将干掉的果壳去除,取出咖啡豆就完成了

这是历史最为悠久的处理法、也最为单纯,可以说是最自然的咖啡处理法。然而因为日晒的过程难以完全掌控,会出现晒太久导致咖啡豆干裂或是果肉腐败致使发霉等问题。[2]

水洗方式

采用发酵的方式去除果胶层。首先要先将果肉与外果皮先去除掉,之后将脱去外层的果实加水发酵,借由发酵的过程来分解果胶层。在发酵约三天后,再用清水洗去残留的杂质,之后风干并脱去内果皮,即完成处理过程。

水洗法在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的清水,除了成本较高外也不适合在缺水的地区进行。此外由于水洗法先去除了外层果皮及果肉,避免了因果实发霉产生的变质。

蜜处理法

是在日晒的过程中,增添一个去除外果皮及果肉的手续。先将外层的果肉去除后,将含有果胶层、内果皮的咖啡豆曝晒在日光下干燥;依照果胶残留量及曝晒时间的不同,还会细分成黄蜜、红蜜、黑蜜等不同类别。

蜜处理法可以说是改良版的日晒法,能够避免果肉造成的发霉及腐坏,同时也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水资源,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然而,由于进行干燥时,果胶层会带有黏性,需要频繁的翻动避免果实相黏造成的腐败;若是干燥时间过长,也会因此过度发酵,影响产出的口感。去果皮日晒和蜜处理则是处于这两者中间的处理方式。

1990年代巴西利用得天独厚的干燥气候,发明了去果皮日晒法(pulped natural),需要的设备与水资源比传统水洗法少,品质比传统日晒好。巴西的去果皮日晒法传到哥斯大黎加和萨尔瓦多等中美洲国家后,经过改良称为蜜处理。[3]

不同处理上的口味

日晒的咖啡豆保留了咖啡原始的风味,产出的咖啡香气浓厚,喝起来味道层次丰富带有甜味。

水洗处理中的发酵过程会使咖啡的酸味更为强烈,同时也因为将多馀的杂质洗去,味道较为清爽细致。

蜜处理的咖啡在处理过程中,果胶的糖分会渗入咖啡豆中,加强咖啡的甜味,和果酸味形成巧妙的平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