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微气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HLY讨论 | 贡献2020年12月7日 (一) 11:12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微氣候'''<br><img src="http://www.msgt.org.tw/user_files/resear…”)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微气候
图片来自msgt

微气候是指一个细小范围内与周边环境气候有异的现象。在自然环境中,微气候通常出现于水体旁边,该处的气温会较其周边低。而在不少城市内,大量的建筑物则会做成另一种微气候,气温会较其周边高,这种现象被称为热岛现象[1]

例如在森林中,如果在从中间开一条马路的时候,原本相连的栖地,就会被切割成二半,使得原本相连的栖地被切割,而可能造成其中的微气候的改变,连成其连续气候的中断或者改变,而这种改变可能会造成一些物种的消失,或者增生,尤其在对于一些气候是比较敏感的物种,会因为微气候的改变而消失。

对人的影响

  • 高温作业环境的定义及其分类

一般将热源散热量大于84kJ/(m2·h)的环境叫高温作业环境。高温作业环境有三种基本类型:一是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其特点为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相对湿度较低;二是高温、高湿作业,其特点为气温高、湿度大,如果通风不良就会形成湿热环境;三是夏季露天作业,如农民劳动、建筑等露天作业。

  • 高温作业环境下人体的生理特征

在高温作业环境下,人体通过呼吸、出汗及体表血管的扩张向外散热,当人体产热量仍大于散热量时,人体产生热积累,促进呼吸和心跳加快,皮肤表面血管的血流量激烈增加,有时可达正常值7倍之多,以实现体温调节,这种现象称为热应激效应。持续的高温环境会使心脏负担加重,脉搏加速,导致热循环机能失调,造成急性中暑或热衰竭。热衰竭是由热疲劳引起的全身倦怠,食欲不振,体重减少,头痛、失眠、无力等症状。

  • 高温作业环境对人体的生理影响

① 对消化系统具有抑制作用。人在高温下,体内血液重新分配,引起消化道相对贫血,由于出汗排除大量氯化物及大量饮水,致使胃液酸度下降。在热环境中消化液分泌量减少,消化吸收压力增大,因而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和胃肠疾病的增加。

② 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在高温热环境下,大脑皮层兴奋过程减弱,条件反射的潜伏期延长,注意力不易集中。严重时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疲劳乃至虚脱等症状。

③ 人的水分和盐分大量丧失。人体长时间持续受热,可使下丘脑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由于出汗,大量水分丢失,以至水盐代谢失衡,血容量减少,机体热负荷过大,加重了心血管负荷,引起心肌疲劳,数年后可出现高血压、心肌受损及其他方面的慢性热致疾患。

④ 高温及噪声联合作用。高温与噪声的联合作用不仅能加重噪声对人耳高频听阈的损害,也能提高人耳语频听阈。

  • 高温作业环境对工作效率、事故的影响

高温环境影响工作效率,人在27℃ ~32℃下工作,其肌肉用力的工作效率下降,并且促使用力工作的疲劳加速。当高温达32℃以上时,需要较大注意力的工作及精密工作的效率也开始受影响。高温作业环境条件下不仅引起人体不适,影响身体健康,而且还使生产效率降低。

随着温度提高和气流速度降低,作业效率明显降低。脑力劳动对温度的反应更敏感,当有效温度达到29.5℃时,脑力劳动的效率就开始降低,许多学者的实验都表明,有效温度越高,持续作业的时间越短。另外,事故发生率与温度有关。据研究,意外事故率最低的温度为20℃左右;温度高于28℃或降到10℃以下时,意外事故增加30%。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