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德宏傣语

  德宏傣语

德宏傣语,是云南德宏州傣族使用的语言,与云南保山市、云南临沧市、云南普洱市、缅甸克钦邦、印度阿萨姆邦等地傣语同属泰语大泰方言北次方言,缅甸掸邦、克耶邦、克伦邦、曼德勒省、实皆省等地傣语则属于泰语大泰方言南次方言。泰语大泰方言南、北次方言之间的差距非常小,北次方言区使用“傣哪文”(长体大泰文/北方大泰文)、南次方言区使用“傣绷文”(圆体大泰文/南方大泰文),“傣哪文”是由“傣绷文”进化而来,两种文字非常接近,都是巴利文的变体。德宏傣语对应的文字是“傣哪文”,“傣哪文”有“新傣哪文”和“老傣哪文”之分,“老傣哪文”是真正的“傣哪文”,“新傣哪文”是中国政府派语言学专家周耀文为傣族重新创制的文字,虽参考了“傣哪文”的一些特点,但与“傣哪文”相差甚远。“老傣哪文”因为“新傣哪文”的推广,被迫终止传承。“新傣哪文”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官方文字之一,故又称“德宏傣文”。

目录

简介

德宏傣语,属于泰语大泰方言北次方言,北次方言又分为德保土语、孟耿土语、景新土语等三种土语。(1)德保土语: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保山市等地及周边地区,有33万人使用。(2)孟耿土语:分布在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属普洱市)、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属临沧市)等地及周边地区,有21万人使用。(3)景新土语:分布在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属普洱市)、新平彝族傣族自治县(属玉溪市)等地及周边地区,有16万人使用。三种土语语音上有一定差异,语法和词汇方面差异不大。孟耿土语区、景新土语区的傣族是德保土语区的傣族迁去与当地土著傣族融合形成。德宏傣语以芒市话为标准音。德宏傣语有18个声母。其中kʰ和ʦʰ两个声母只用于现代汉语借词。元音、[e]和[ɛ]会使之前的辅音发生腭化,例如声母[ʦ-]和[s-]腭化为[ʨ-]和[ɕ-]。9个韵尾:ɯ, i, u, m, n, ŋ, p, t, k。元音和韵尾组合成84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9个,复合元音韵母15个,鼻音韵母30个,塞音韵母30个。德宏傣语有6个声调:阳去(中平33),阳平(高平55) ,阴去、长阴入(低平11),阴上(低降31),阳上、阳入(高降53),阴平、短阴入(高升35) 。以p, t, k为韵尾的促声只可能是第三、第五或第六声调。以ap, at, ak为韵母的音节不能是长阴入调。按顺序排列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短阴入、阳入、长阴入,依次为第1至9调。

评价

泰语大泰方言北次方言区(德宏州、保山市、临沧市、克钦邦)及南次方言区(掸邦、克伦邦、曼德勒省、实皆省)原本用同一种文字书写,这种文字于14世纪由“勐绷”(绷地)傣族僧侣以巴利文为基础、参考缅文创制,因“勐绷”傣族自称“傣绷”,这种文字便是“傣绷文”;北方傣族习惯使用毛笔书写,圆形的“傣绷文”被写成略带方体的文字,因傣语的“北方”为“勒”,北方傣族在南方傣族面前称“傣勒”,略带方体的文字便是“傣勒文”,汉译写为“傣哪文”。“傣绷文”与“傣哪文”都不标声调,阅读时需看前后才能明白意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能与境外互通的少数民族文字均被列为改革对象,与“傣绷文”能互通的“傣哪文”被新政府派语言学专家周耀文进行了大刀阔斧地改造,等于重新为傣族创制了一种字形酷似“傣哪文”的新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作“新傣哪文”(或写作“新傣那文”),而真正的“傣哪文”则变成了“老傣哪文”(或写作“老傣那文”);“新傣哪文”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官方文字之一,故而又称“德宏傣文”。“新傣哪文”在“老傣哪文”的基础上增加了4个声母、39个韵母和6个点撇式声调符号(后又改用6个拉丁文字母表示声调),每个字都由声母+韵母+声调组成,总共35个字母,其中5个字母表示声调。统一码在U+1950-U+1974区为它制定了字符编码。[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