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德高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东区

图片来自housefun

德高厝台湾台南市东区的一处地名,旧称下湾(台湾话:Ē-uan)、竹篙厝(台湾话:Tik-ko-tshù)。[1]

广义的德高厝在被称为“竹篙厝”的时期相当于今东区东门路以南各里的范围,狭义的德高厝则指位于今德高里(台湾话:Tik-ko-lí)的德高厝聚落。目前该地名的使用可见于德高里的德高厝上帝庙与崇成里的德高厝邮局。

地名演变

据学者卢嘉兴的考据,德高厝聚落旧称下湾,乾隆卅一年(1766年)台湾县知县赵爱颁“齿德可风”匾给成为乡饮大宾的当地大户陈家家主陈玉琼,因当地陈家有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是以大家尊称此地为“德高厝”。而从德高厝上帝庙所保有的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石制香炉来看,可知当时已使用德高厝作为地名,而嘉庆年间修纂的《续修台湾县志》仍将仁和里的上帝庙记在下湾,卢嘉兴认为这是修志者因袭旧志,未实地访查并更改所。

然而根据当地陈家神主牌位的写法来看,道光十七年(1837年)时地名已经被写成“竹高厝”,这可能是因为后人已不知地名典故,又因当时村庄周围大多种有竹子御敌,而将“德”改为台语音近的“竹”字,后来又觉得“竹高”无任何意义,又进一步改写成“竹篙”,而后“竹篙厝”的地名便沿用下来,使得地名由雅而俗。

日治时期,原先的仁和里竹篙厝庄在大正九年(1920年)改行五州二厅制后变成台南市底下的竹篙厝大字,二次大战后沿用地名设有“竹篙里”,经卢嘉兴考证后,民国六十六年(1977年)1月依据“德高厝”之名改成“德高里”。

行政区划演变

德高厝地区在明郑时期属于万年州仁和里,清朝初年属于台湾县仁和里。日治时期“竹篙厝”地区改为仁和里竹篙厝庄,先后隶属于台南民政支部、台南县(台南辨务)、台南厅(永仁区),1920年地方制度改制后,“竹篙厝庄”改成“竹篙厝”大字,隶属于台南州台南市

二次大战后,竹篙厝大字被分成竹篙里、大明里、府宅里、路东里、泉南里、龙山里,竹篙厝聚落即位在竹篙里,而后竹篙里在1974年7月1日分出仁和里与大智里。名称改成德高里之后,1982年8月1日德高里分出崇学里与崇善里,而形成当前德高里的规模。

聚落

根据台湾堡图的记载,日治初期德高厝地区(竹篙厝庄)只有竹篙厝与大路东两个聚落。竹篙厝聚落最初原称下湾,在明郑时期便已形成且有上帝庙,后来在清乾隆年间改成“德高厝”,之后演变成“竹篙厝”,后来在1977年方改回德高厝。大路东则位于现在的崇明里境内,日治时期因为昭和七年(1932年)成立的糖业试验所开辟农场,被迫迁村到现在大同路以西的地区居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