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徽州方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徽州方言

中文名: 徽语

外文名: Huetseu Dialect

别 名: 吴语-徽严片

ISO 639-3: czh

主要分布: 皖南、浙西、赣东北

核心地带: 徽州、严州

辐射地带: 杭州、衢州、宣州、饶州

分布面积: 约2.7万平方公里

使用人口: 400多万

所属语系: 汉藏语系

徽语,即徽州方言,属于汉藏语系汉语语族,   是汉语十大方言之一。   徽语又称吴语徽严片,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认为是一种吴语方言,它的词汇和吴语太湖片有很大的共性,其归属仍有争议,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其移出吴语单列。 徽语主要分布在钱塘江上游古徽州府、严州府大部、饶州府部分地区,使用人口400多万。徽州方言颇具特色,是一种与普通话差别很大的土语群,有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六类方言区。各方言区内的方言又互相有差异。   徽语与吴语及赣语相较,兼具两者特色,如声母系统接近赣语,而韵母系统则与南部吴语接近。徽语保留了一些中古汉语的特征,如入声、次浊音。旧时徽州话以歙县徽城话为代表音,严州话则以原建德县城梅城话为代表音。由于行政中心的变迁,白沙话成为严州话的代表音。[1]

历史沿革

徽语保留了古汉语的许多语法规则和发音。其特点是轻柔舒缓、抑扬顿挫。自古以来,由于徽州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各个区县的人交流有限,发音无法统一。 皖南徽语的发音可谓千差万别。即使是在一个县内,人们有时都无法用各自的徽语正常沟通。有一种说法是:在一个县里,有的词汇会有十几种发音。 徽州方言跟吴语方言有一些联系,而徽州区域内各县的方言又互有差异。明嘉靖《徽州府志》载:“六邑之语不能相通,非若吴人,其方言大抵相类也。”徽州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这是造成“隔山”土话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加上徽州处于皖、浙、赣三省边境,各种方言土语易于渗透,尤其是徽商往来的频繁,给徽州方言的形成带来了复杂的影响。但毕竟徽州方言是单一体系的方言整体,无论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都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共同的特点。语音上,大多数具有尖音;鼻音声母g,跟k、x为伍,同是标准的舌根音;没有“日[z]”母而有“[n]”母;n化韵严重,如休宁话“猫”读成“民”;祁门话“猫”读成“棉”;黟县话“猫”读成“命”,这种带n尾的词,在性质功能方面类似普通话的儿化词,所不同的是非卷舌音;徽州方言有入声,除休宁话外,不分阴入和阳入,入声近似吴方言的喉塞声,但又不是真喉塞声。徽州方言有不少独特的方言词,但各县有异,来源不一。 一些词语仍沿用古义,如“先”即“先生”义;“种种”为“短而乱的胡须”;“造化”为“幸运”之义等。徽州方言有某些独特的具有语法作用的语素,其中表示复数的有“人”、“大家”。有的具有结构上的组合作用,表示某方面的人,如“仂”。有的表示领属关系,如“个”。 有些独特的介(动)词,义项多,但在句中不模糊。如“帝”有“到”、“在”、“被”、“把”等义,在句中如何用一目了然。 表示动作重复,除了在谓语前面加副词“再”作状语,有时还在句尾附加“添”来表示,如:“再吃一碗添”。历史上的徽州辖属六县,徽州方言实际上是指歙县话、绩溪话、休宁话、黟县话、祁门话、婺源话。至于解放后曾划归徽州地区的旌德县、太平县、石台县,其语多属下江官话,一般也不列入徽州方言。由于历史上歙县长期为州治、郡治,统辖休宁、绩溪等地,所谓徽州方言当以歙县话为代表。可是抗日战争时期,沿海及外地人纷纷迁入屯溪,于是屯溪人口激增,曾有“小上海”之称。 解放后屯溪又长期为地区所在地,是徽州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所以屯溪话就成了当代徽州方言的代表。 徽州话在语音上的差异是很大的,对此史料早有记录,嘉靖四十五年《徽州府志》称“六邑之语不能相通”,已故语言学家罗常培在《徽州方言的几个问题》(民国23年<世界日报>“国语周刊”152期)一文中说:“在我研究过的几种方言里,徽州话算是够复杂的了。”他还说:“在我没到达徽州之前,我总觉得各乡各县之间的差别只是声调的高低罢了,但是实际的现象,非但县与县之间是截然两个方音,就是一个县里各乡的音有时候也非分成两个系统不可。”这些史料都印证了徽州方言的复杂性。  

主要分布

徽语地区属于山区地形,位于黄山山脉以南、天目山脉附近及以西地区,钱塘江北源新安江、南源马金溪皆位于徽语区境内。 徽语区是浙西、皖南及赣东北徽文化的发源地,也是徽派建筑的主要分布地区,华东地区的著名旅游胜地,是江浙沪一线城市的后花园。 旅游亮点有新安江山水画廊、千岛湖景区、黄山风景区、徽州古城、绩溪龙川宗祠、西递宏村民居、婺源油菜花季、开化根雕、瑶里古镇、浮梁古县衙及官窑等。 著名古村落有黟县西递及宏村、建德新叶古村、淳安芹川村、婺源篁岭古村、浮梁瑶里古镇、旌德江村、临安浙川村、开化霞山村、江山大陈村等。 徽语区的发展滞后与其行政区划与历史有关,也与其地理位置密不可分。 徽州被安徽黄山市、宣城市、江西上饶市一分为三,严州下属县级单位合并(建德合并寿昌、淳安合并遂安)且最终被杭州合并,建国后徽语区的行政区划较为混乱,社会主义改造,也不允许私人经商,由于钱塘江流域下游大城市的用水和发电需求,上游地区无法发展工业,新安江水电站(千岛湖)的修建也导致了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新安江流域徽语人的背井离乡,淳安和遂安千年古城永远留在了新安江底,徽商自古的水路也逐渐废弃,徽商的路彻底走不通了。 核心地带(原新都郡、新安郡): 徽州,安徽省黄山市(除黄山区即原太平县)及宣城市的绩溪县。今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 严州,今浙江省杭州市的淳安县(含原淳安县、遂安县)、建德市(含原建德县、寿昌县,不包括东部与南部)。 辐射地带(吴语区内临安、衢州和赣语区饶州等临近地带方言岛): 安徽省宣城市的旌德县、池州市的石台县(占大话)、东至县(西南郎木塔一带) 浙江省杭州市的临安区(吴方言)的浙川(绩歙片)、衢州市的开化县(吴方言)的马金、何田、霞山、塘坞(严州片)、苏庄(祁婺片)、齐溪(休黟片); 江西省上饶市的德兴市(龙头山除外)、景德镇市的浮梁县。

古今区划

一、按清代各州县级区划,分布如下: △安徽:[徽州] 婺源、绩溪、歙县、 黟县、祁门、休宁;[池州] 石棣;[宁国] 旌德、宁国; △江西:[饶州] 德兴、浮梁; △浙江:[严州] 淳安、遂安、建德、寿昌、;[衢州] 开化;[杭州] 昌化; 依行政区划,徽语区地跨三省,共分布在约7个地级市、19个县(区)。杭州市西部、黄山市大部、衢州市&景德镇市&上饶市部分地区为徽语区。 二、按各地级市县级区划,分布如下: △安徽南部:[黄山] 屯溪区、徽州区、黄山区(黄山南部汤口一带)、歙县、黟县、休宁、祁门(安凌话主要为安凌镇周边一带);[宣城] 绩溪、旌德、宁国(胡乐话);[池州] 石台、东至(西南郎木塔一带); △江西东北部:[上饶] 婺源、德兴(龙头山除外);[景德镇] 浮梁。人口约 133万。 △浙江西部:[杭州] 淳安(含淳安县、遂安县)、建德(不包括东部与南部) △浙江吴方言区的徽语岛:临安(昌化以西、浙川);[衢州] 开化(北部马金地区)。浙江省共人口约 108万。

语片划分

徽州话可以细分为五个片,分别是:绩歙片、休黟片、祁婺片、严州片、旌占片 由于缺少严州片及德兴、浮梁、开化资料,下面列举的例子大部分都是徽州内部的。 根据徽州话的通行地区特点,可以分为两个大区: 东片包括绩溪、歙县、旌德(仅限西乡话) 西片包括屯溪、休宁、祁门、黟县、婺源 《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徽语分为绩歙、休黟、祁婺、旌占、严州5片。 其中绩歙片、休黟片及祁婺在历史上皆属徽州府辖地,可视为徽语核心区或本土区;其余两片位于徽州核心边缘,可视为徽语的辐射区或延伸区,最新的中国汉语方言地图集将婺源从休黟片划入祁德片,并将祁德片更名为祁婺片,这样,徽语的三个核心区域正好涵盖徽州府所辖六县。

绩歙片

主条目:歙县方言(古代徽州府城)、绩溪话 包括绩溪、歙县、旌德(西部洪川一带)、宁国(南部洪门乡等地)、淳安(西部塘村、威坪等地),共5县,地处徽语区东部。 本片方言可视为核心徽语,但受吴语影响较大,韵母接近北部吴语。其主要特征有: ◎古全浊声母今读清音,逢塞音塞擦音不论平仄大都送气。 ◎古入声字大多带有喉塞音[-ʔ]韵尾。 ◎具有丰富的AAB和BBA结构形式的词语。

休黟片

主条目:屯溪话、休宁话、黟县话 包括休宁、屯溪、黟县、祁门(东南部凫峰一带)、太平(西南部郭村等乡)共6县市,地处徽语区的中部。 本片方言可视为核心徽语,韵母复杂,如屯溪话韵母多达32个,接近南部吴语。其主要特征有: ◎古全浊音今读清音,逢塞音平声常用字多读不送气声母。 ◎大多具有长介音韵母。 ◎有丰富的[-n](儿)化词和AnB式嵌[-n-](儿)词语。

祁婺片

包括祁门、婺源、东至(限于东部木塔一带),江西浮梁、德兴,共4县,地处徽语区的西部。 本片方言处于赣语包围下,受其影响较大。其主要特征有: ◎有舌尖后音[tʂ]、[tʂʰ]、[ʂ]声母。 ◎习惯用“嬷”、“牯”表示动物的雌雄。 ◎在句末用“凑”表示动作再次重复;比较句习惯直接用结果说明问题。

旌占片

包括旌德县、祁门(安凌、城安、赤岭一带)、石台(限于占大区)、黟县(限于北部美溪、柯村等乡),共4县,地处徽语区的北部。 本片方言地形狭长,位于徽语区北缘,受邻近的淮官、宣州吴语影响较大。其主要特征有: ◎内部一致性小,语音差异较大。 ◎子缀词较多。 ◎用“著”、“之”作为表示进行态与完成态的助词。 ◎常用XAXA结构形式来加强形容词的意义。

严州片

包括浙江淳安(含旧遂安)、建德(不包括东部与南部)两县市,地处徽语区的东南部。 在徽语的长期冲击下,尚存吴语基本特征。 淳安和遂安具有很大的独持性,跟南部吴语差别很大,无法归入南部吴语。 严州方言与南部吴语有纠葛的问题有两个。 一是建德、寿昌的文读系统跟金华城里方言的文读系统非常接近(跟兰溪、龙游等地的文读系统也很接近),二是寿昌的白读系统中也有一些与南部吴语持别是金衢片吴语相近的特点。 屯溪话有21个声母,包括零声母在内。 全浊塞类声母分读送气清音和不送气清音两类,如“糖tʰɑu≠堂tɑu”,同tʰɑn≠铜tɑn,都是定母平声唐冬韵字 塞擦声母分为ʦ、ʨ两组,今齐齿韵前仍分尖团,“钩藕原共嗅”,因读y-和i-,所以也混入团音ʨ 匣母清化后为x/ɕ,徽ɕu,灰xɯɤ,但部分合口字读零声母(同吴语),如屯溪“活”u:ɤ,滑u:ɤ 泥来二母逢洪音相混,连i元音韵都为l,能,屯溪lɛ,海阳la 日母以ȵ母为主,文读有读零声母的,如“人”,屯溪yan,但部分词语如“丈人”的“人”读ȵĩ,保持白读读法,同北部吴语 开口呼影母读ŋ,如鸭ŋoʔ

韵母

屯溪话有32个韵母,含自成音节的m、n [ɛ]的实际音值有两个:[ɛ]、[uɛ]中就是半低不圆唇前元音[ɛ],在[?ɛ] [yɛ]中由于介音影响,舌位偏高,相当于[E] [ie]拼[ts]、[ʦʰ]、[s]时稍带过渡音 合口韵零声母字都带有轻度摩擦,韵头为半元音[w] [ə]韵拼声母时,舌位略高而偏后,相当于[γ] ◎特点 屯溪方言都有长元音韵母,多数把i、u、y介音延长为主元音,原来的主元音转变为轻短含混的韵尾。u元音延长较常见,如 话 u:ɛ,夺 tʰuɛ:,又有某些点不长的,如 孙 休宁海阳su:ɛ (注:屯溪suȵn是韵尾儿化而来);半 pu:ɛ,活 uʏ,又如“园” yɛ,这点和永康吴语及龙衢小片也很相似。 蟹摄多读单音节,泰(见系)与灰混读ʏ,泰(端系)与佳皆混,读a,o;与止摄和三读y都相差很大,如,“灰、开、盖”同韵,屯溪 xuʏ、kʰʏ、kuʏ;“太、鞋、戒”同韵,海阳 tʰa、xa、ka;“贵、跪”同韵,屯溪读 ʨy(55), ʨy(42) 痕魂、登庚耕、东冬等韵的都较低或较前,东冬多仍带鼻尾-ŋ(或-n,或-m)不鼻化。如,“魂、横、红”,屯溪 xuɛ、uɛ、xan,海阳 xua、vua、xɛn;又如,“增、争、中”,屯溪 ʦE、ʨiɛ、ʦan,海阳 ʦa、ʨia、ʦɛn 曾三等与梗三四等有别,清青庚三元音较开、多与曾一等梗二等混,而蒸韵多数较闭,多与臻深摄混。如 精=增 海阳ʦa,屯溪ʦE;声=生 海阳ɕia,屯溪ɕiɛ,而 蒸=真≠征,海阳ʨien≠ʨia,屯溪ʨan≠ʨiɛ 通三等泥、见组读细音,区别于绩歙片。如“穷、龙、绿” tɕʰin、lin、liu 齐韵跟止摄四韵有别。如“齐、洗、鸡” tʰe、se、ʨie;而“迟、丝、棋” tɕʰi、sl、ʨi 效摄豪肴有别。如 保≠饱,海阳pʏ≠po,三四等又分尖团,所以比绩歙片能区分更多的效摄字。如“焦、招、骄” ʦou、ʨio、ʨio 宕摄江摄不分开合。如 钢=光,屯溪、海阳 kau;“章、床、桩”同韵 ʨiau、sau、ʦau,狂王 kʰau、au

声韵配合关系

p组不与撮口呼相拼,与其他三呼相拼 f组只拼开合双呼 t、tʰ 、 l只与开口呼、合口呼、齐齿呼相拼,不与撮口呼相拼 k组和开口呼、合口呼相拼 ʨ组只与齐齿呼、撮口呼相拼 ʦ组不仅和开口呼、合口呼相拼,而且还和齐齿呼相拼,因此屯溪话有大量尖音 零声母在四呼都有字音。

声调

屯溪话有6个调类,轻声在外 入声是个高短调,收音急促,休宁方言区唯东乡(屯溪)和南乡(五城)入声有有塞音韵尾。去声实际调值是。阴上实际调值略高,接近或 阴平调来源复杂,除古平声清音声母外,还包括古去声的浊音声母字(其中有个别字仍读去声,如“共阵避”等)和古入声浊音声母字(其中也有少数全浊入声字仍读入声,如“合服”等)。总的看来,屯溪话阴平调字占的比例较大 休宁方言多数分阴阳上,除北乡海阳外,阴上都有紧喉现象(唯休宁流口、祁门凫峰阴阳上不分),清浊入有别,但仅北乡(海阳、凫峰)分阴阳入,其它点浊入混入阴平(如东乡屯溪)

连读变调

在语言学中,声调语言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组合在一起时,音节的调值有时会发生变化而与单念时不同,这种现象叫“连读变调”,所有的徽州话都和吴语一样,带着强迫式的连读变调。 两组字连读变调 阴上、阳去两调字音在与其他声调相连时出现变调,阴上、阳去都变成阳上,实际调值约阳上135。阳上在同音字表各类字调中字音较少,甚至某些韵中一个阳上字调都没有,如ua、ie、ye、yan中没有阳上字 注:斜体字为变调字 三字连读变调 阴上、阳去在三字相连中,也产生变调。变调情况有三种: 第一字变调,二三字不变 第二字变调,一三字不变 一二字同时变调,第三字不变

n化

屯溪方言中,“n”化(即儿化)现象比较突出,“n”化不仅体现区别词义上,在改变词性上也有一定作用,而且具有表示爱称、细小、喜爱等感情色彩的修辞作用,在“n”化的同时,还产生变调,凡是“n”化的字调一律变为阳上。 变换词性 画(动词) xu:ə 画儿(名词)xu:ən 钻(动词)tsu:ə 钻儿(名词)tsu:ən 尖(形容词)tsi:æ 尖儿(名词,指东西的尖端)tsi:æn 包(动词)po 包儿(名词,指用面粉的做成的含馅食物,即包子)pon 圆(形容词)y:uæ 圆儿(名词,指用肉或其他食品做成的丸子)y:uæn 区别词义 鼻(指鼻子)pʰi 鼻儿(指鼻涕)pʰin 嘴(指嘴巴)ʦi 嘴儿(尖细的出口,如壶嘴、烟嘴)ʦin 眼(眼睛)ŋɔ 眼儿(指眼动、小孔道)ŋɔn 脚(指下肢)ʨio 脚儿(指下脚料或剩下的东西)ʨion 起词尾“子”的作用 橘儿 ʨyn 橘子 囡儿 ȵiɛn 孩子 叶儿 ian 叶子 饺儿 ʨion 饺子(馄饨) 虾儿 xɔn 虾子 鞭儿 pi:æn 鞭子 钵儿 pu:æn 钵子 枣儿 ʦɔn 枣子 桃儿 tʰən 桃子 孙儿 su:æn 孙子 饼儿 piɛn 饼子 凳儿 tɛn 凳子 表细小、轻微 药丸儿 io:æn 子儿 ʦɪn 如石头子、和尚子 带儿 tæn 如鞋带 盖儿 kuən 棍儿 kuɛn 表喜爱、亲切 娘宝儿(对姑妈的爱称) ȵian pən 好测儿(好看) xə ʦʰən 笑话儿 siu u:æn 戏法儿 ɕi fu:æn 表高兴、舒服 快活儿 kʰən u:æn 困觉儿 kʰuɛ kon 好过儿 xə kon 欢喜儿 xu:æn ɕin

共同特点

1.古全浊声母在徽语中一律清化,读擦音,塞擦音声母的字时大多送气,如“白”的声母是p' 2.章组字和知组三等韵的字(通摄除外),今音多读ʨ、ʨ'、ɕ声母(即普通话j、q、x),如绩溪“张”ʨio 庄组和知组二等韵的字,今音大多读ts、ts'、s声母(即普通话z、c、s),如屯溪“沙”sɔ 3.古日母字今音大多读n、ȵ,少数字读零声母,极少数读z。如旌德“然”ȵi、绩溪“蕊”y、休宁“肉”ȵiɔu 、绩溪“柔”zɪi 绩溪岭北“人”zæ 4.开口二等见、晓组字,今白读仍为牙喉音,韵母也读洪音。如歙县“甲”ka? 文读读为舌面音,如绩溪“孝”ɕie孝顺 / hə孝衫 5.古疑母字,今洪音前大多读ŋ,细音前大多读ȵ与泥日母混同。如休宁“瓦”ŋɔ、绩溪“危”ŋa/文、 祁门“语”ȵy、屯溪“狱”ȵiu 注:ŋ可简写为ng,ȵ可简写为gn 6.蟹摄一二等字,今音大多不带i尾、效摄一二等字,今音大多不带u尾。如黟县“柴”ʃa、绩溪“雷”læ、屯溪“烧”ɕio 7.深、臻摄阳声韵和曾、梗、通摄阳声韵,今音读阳声韵时大多混同。如 “真”、“针”、“蒸”,各地韵母相同。 8.阳声韵除通摄外,在徽语中已经不同程度的出现转化为阴声韵的现象,其实咸、山两摄转化的最快,宕、江摄次之(尤以屯溪为最)。如 旌德“三”sæ,歙县“县”yue,屯溪“江”kau 9.流摄一等字,今音大多读细音韵母,与三等韵混同。如 “楼”=“流” 10.有泥来母相混的现象。如屯溪“老”=“脑”lə 11.各地“大”白读大多符合“唐佐切”,如 汤口 “大”t'ɐ、屯溪 “大”t’o “弄”大多读来母,符合古音“卢贡切”, 如绩溪 巷弄 long “鸟”有白读,如 休宁万安 “鸟”tien,符合古音“都了切” 祁门“打”字符合古音德冷切 古微母有文白异读——v/w和m,白读与明母合流读如m,如绩溪“物”vəʔ动物 / məʔ物事,绩溪“网”“忘”mong 古敷母个别字有白读如p',与滂母合流,如绩溪 “孵”“讣”p'u 古章母个别字有白读,读如舌头音t,与帮母合流,如 绩溪“只”tie 古非母个别字与晓母合流(声旁为“方”),如绩溪 “方”hong 12. 古上声通常分为阴阳或合为一调,古全浊上声一般不归阳去,如 绩溪“妇”“辫”今仍读上声,调值为213,部分方言上声字带喉塞音,如婺源“主”读 ʨy? 22,和温州等地相似。 13.古影母字今读开口洪音韵时,大多读成ŋ声母。如 黟县“矮”ŋa、歙县“鸭”ŋa? 14.词汇上,一些关键性的日常用词大体相同。如把东西说成“物事”,用“不曾”表示没有做过某事,用“么的(仂)”代表什么,用“嬉”不用玩等等。

差异

根据徽州话的通行地区特点,可以分为两个大区 东片包括绩溪、歙县、旌德(仅限西乡话) 西片包括屯溪、休宁、祁门、黟县、婺源等 1.绩溪、淳安入声仍读短促调,带喉塞尾,其中绩溪不分阴阳,淳安、休宁按古声母的清浊分为阴阳两类。在其余地区,入声已经发生了变化,其中歙县阳入并入阳去,旌德则合并阴阳入以及阳去为一个入声,屯溪、黟县阳入并入阴平,祁门阳入并入阳去。 2.严州片古从母字今音大多读s或ɕ,如“前”ɕi、“层”sən;皖南徽语仅有残存,如 绩溪“自”so 3.东片没有以i、u、y为韵腹,以开元音ɐ为韵尾的长元音韵母,西片有。如 休宁“疤”puɐ 、绩溪“疤”po 4.流开一、蟹合三、四和止、通合口三等见晓组字,东片声母不腭化,仍读牙喉音声母;西片大多腭化,读成舌面音或舌叶音,这也是东片和西片最大的区别。 例: 鬼 口 恭 绩溪 kuei k'ɪi k'ua 屯溪 ʨy ʨ'iu ʨin 5.西片有较丰富的以收n尾为标志的儿化词,东片则已无这种儿化韵,仅残存少数词的变调和一部分收-ȵi缀词,如 屯溪 “刀”tən、绩溪“一下下”ye? ho ho ȵi

尖团音

在屯溪、休宁、祁门、歙县,绩溪岭北中,今齐齿呼前还分尖团(绩溪岭北咸山摄字不分) 如: 相≠香 清≠轻 精≠京 (注:绩溪岭北 先=显 ɕin) 而在绩溪、黟县、旌德中,已经不分了(绩溪咸、山、流摄字分尖团)

鼻音

2.在绩溪、祁门、黟县话里,咸、山、宕、江、梗摄的阳声韵字,还不同程度的保留了鼻音特征;但是在旌德、屯溪、歙县、休宁话里,这些摄韵的阳声韵已经转化为阴声韵。 古阳声韵在徽州话中分化很不一致,在绩溪、歙县话中,除了已经转化为阴声韵的,其他已经弱化为半鼻音; 在屯溪、休宁话中,除了已经转化为阴声韵的,其他均收n鼻音韵尾; 在旌德、黟县话中,除了已经转化为阴声韵的,其他均收ŋ韵尾; 只有祁门话全部保留着阳声韵,既有半鼻音韵母,也有收n和收ŋ的鼻音韵母 徽州话有很多保持古音、古义的常用词语。如“汏”(洗)、“囥”(藏)、“企”(站)、“新妇”(媳妇)、“婺”(奶奶)。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的词根大多源自“昂”、“尔”、“渠/其”。 复数人称标记多由古江东方言的“侬”(人)演变而来。 表示定语与领属的结构助词、常用的量词与陈述句语气助词同形,可上溯至见系的同源形式(相当于普通话的“的”与“个”,在陈述句的句末用得比普通话的“的”冗馀)。 量词较官话简单,“只”用得很多,如:一只牛、一只电脑、一只石头。 数量词上一般说“两”,不说二。 单音词丰富:1.很多物名词不带“子”缀,由单音词根直接构成,例如 辫、被、箱、虫、桃等。 2.一些亲属词汇不习惯双音节使用,大多使用单音节字,如 哥、兄、姐、弟、婺、朝等。 3.还有些常用词,普通话使用双音节复合词,而徽语习惯使用单音节字,如 蟹、女、静(安静)、面(面条)等 徽语中有些小动物、植物的词汇,是用重叠方式构成,如 甜甜菜(菠菜)、红红菜(苋菜)、蛛蛛(蛛蛛)、姑姑囡(布娃娃)、飞飞蝶(蝴蝶)、蛇连连(蜥蜴)等。 有些偏正式短语组成新词时未简缩,例如 耳朵屎(耳屎)、眼睛皮(眼睑)、今朝到夜(今晚)等。 对于一些职业人员的称谓,大多采用修饰性词语后加“唉”或“仂”的结构形式,如 卖物事仂(货郎)、𬮿柜台唉(店员)、做生意格(商人)等。 有些偏正式复合词汇,普通话是“子”缀或者单音词,而徽语却对这些次有一个附加的成分,使词汇意义更明确。如 絮被、天星、头颈、鞋袜(袜子)、咸盐等。 一些修辞性的词汇有较强的形象性,如 仙人头(瞳孔)、天行老鼠(蝙蝠)、丝瓜菩(丝瓜)、海沙(盐)、轻骨头(骄傲) 徽语中有很多词汇与普通话词汇一样,但是顺序却不一样的,即所谓倒装现象。例如 欢喜、墙围、衫袖套(套袖)、闹热、鸡公、鸡母、猪斗(种公猪)。

词汇特征

主要有八点: 词汇上,一些关键性的日常用词大体相同。如把东西说成“物事”,用“不曾”表示没有做过某事,用“么的(仂)”代表什么,用“嬉”不用玩等等。 用词根“夜”构成的词语较多,也较一致。徽州山区将晚上7至10时与午夜、凌晨统称为“夜”。所以晚上叫“到夜”,傍晚叫“挨夜边”或“快夜边”,晚饭叫“夜饭”,夜班干活叫“打夜做”,吃宵夜叫“吃半夜餐”。 拥有诸多反映山区地貌特征的方言词。如:石埭袒露的巨石、山坞、山培山坡、草皮坦山畔平地、晒坛小面积的高台、源水系的上游、溪濑小河、葫芦鳖鹅卵石、树林窠、田塍、水圳田头村中的水渠、水口具象征意义的村头景致等。 表示“天”时间的词根大多用“日”和“朝”。如:今朝、今 日、明朝、明 日、后朝、后 日…上半日、下半日、日间、日朝、日日、日日朝天天等。 具有一批反映徽派建筑特色的词语:八字墙、门楼、马头墙、风火墙、明堂天井、水笕连接屋檐与下水道的水管、堂前、重屋上下两层结构的楼、门枕、门舌、阁桥、鸡筹鸡舍、板壁、墙围院子、廊桥等。 习惯将表示动物雌雄的语素置于种称语素之后。如:鸡公、鸡母、猪公、猪屌、猪婆、猪嬷、猪娘、狗婆、狗牯、咪娘、水牯、水沙(本字为“沙+牛”)、黄牛牯、黄牛婆等。 竹制品叫法较为一致。如:困簟竹席、晒簟晒谷物的竹席、盛筐、簸米、子篓播种用腰间小篓、猫叹气有盖篾编盛具,可防被猫鼠偷食箩、篮、笐竿晒衣竿等。 具有诸多礼教色彩浓厚的亲属称谓词。如:朝奉祖父(被朝拜侍奉者)、老朝面称祖父、老奉面称祖父、阿朝面称祖父、朝朝面称祖父、相面称父亲(如宰相一般的主宰者)、阿相面称父亲、老官(黟)祖父、官人、官客、小官(绩)儿子、大郎(休)兄、弟郎;老姨(歙)祖母、老婺儿(黟)祖母、婺、娅(黟)祖母、婄(休、屯)祖母、妪(祁)祖母、老妪妻、堂家妻或族中妇女、堂客妻、姆母亲、阿姨(绩)母亲、娘(黟)音“婗”,母亲等。 人称代词的单复数形式较为一致。如:我、卬我、尔你、渠/佢他、卬人我们、我人我们、我大家我们、尔人你们、尔大家你们、渠人他们、渠大家他们。  

词性的大小差异

徽州话中有很多词型与普通话相同,而词义却不同,有下面三种情况。 1.词义大于普通话的:学生(还可以指学徒)、壮(还可以指肥胖)、虫(还可以指蚕),螺蛳(还可以指蜗牛)、细(还可以指小,如细鬼))等。 2.词义小于普通话的:绳(方言只指细的,粗的用索)、说(只用于贬义) 3.词义与普通话不相同的:鸭子(只指鸭蛋)、朝奉(爷爷,普通话旧时指店员)、香油(菜子油,普通话指芝麻油)、口舌(指舌头,普通话指口头纠纷) 与周边方言词汇上的相同点 排除所谓的“浊音清化”,徽语的韵母、词汇都是吴语式的,而且比“南吴”更接近太湖片吴语。独立成徽语,只是有些人为了方言划分中所谓的“浊音清化说”自圆其说。 与吴语相同的:交关、落苏、天罗、温吞水、辰光、物事、落雨、落雪、吃烟、吃茶、猪头三、活络、打烊、蚊虫、萝稷、帮衬、打中觉、推板、嚼白蛆、推微、笃定、拆烂污、结棍、上昼、下昼、牢靠、斫树、活络、汏衣裳、便当、趟马路、搭嘎等。 与赣语相同的:扎实、交椅、衫袖、炸饭(开水泡饭)、边舷、跌股等。

语法

1. 当数量为一时,表示领属关系的“的”可以省略。 如:吾只笔不好写了。 尔双鞋真好看。 2. “来” 和 “去” 习惯直接跟地名,不说成“到…来/去””句式。 如:吾去上海。 渠么仂辰光来尔搭? 3. 表示重复的时候,习惯在句尾加用“添”,可以不用“再”。 如:昂还要吃碗添。  畀渠五块洋添。 4. 表示先走一步的时候,习惯在句尾加“起”或“着”,作用同普通话的“先” 如:尔吃起,昂去去就来。 5. 表示程度的时候,习惯在句尾加“很”,可以不用助词“得” 如:菜咸很了。 尔件衣裳小很了。 6. 可以把谓语动词后的补语成分“不过”,至于宾语之后,说成“动词+宾语+不过”的句子。 如:昂打渠不过。 7. 表示动作上的没有,必须用“不曾”,或者用一个自成音节m,调值为242,用自成音节 pf' 亦可。 如: ——尔去过渠家曾? ——不曾 8. 习惯在动词的结构助词“地”前加“叫”。 如:尔畀我好好叫仂念书

语言关系

塞音、塞擦音只有送气、不送气两套。中古全浊声母清化后多数送气,少数不送气。和闽语相似,近似客赣方言。 去声分阴阳,有丰富的小称变调和n化,日母字今多读n,中古咸山摄洪音鼻音韵尾消失,蟹、 效、 流摄韵母多为单元音,与吴语相似。 泥来二母逢洪音相混,新派区分泥来。中古影母洪音字今有ŋ声母, 与赣语相似。

徽州话来源

徽州话的来源一直是一个谜团,从地图上来看,徽州深处山区,与宣州大体以黄山山脉为界,北边和西边旧时宣州吴语区(现为江淮官话区),东北方向为吴语太湖片,西南方向为婺州片和处衢片,南边为赣语区。和地理上一样,徽语在音系上也表现为过渡带,声母特点近似客赣,而韵母和词汇类似于吴语特别是南吴,可以视为吴语和赣语互相接触而成的混合型方言。自从《中国语言地图集》问世以来,语言学界,特别是方言学界对《地图集》中汉语方言的分区不断有所议论。就“升格”的三个方言区而言,其中讨论徽州话的比较少。因为徽州话的特殊性似乎早有定论。早年赵元任就把徽州话看作是汉语方言中独特的一支。他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先后发表了《绩溪岭北音系》(1962)和《绩溪岭北方言》(1965),揭示徽州话的面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方言学者郑张尚芳、伍巍、平旧昌司(日)等先后对徽州方言进行了调查,发表了一批关于徽州方言的著述,进一步揭示了徽州方言许多与众不同的特征。在这种背景下,徽州方言被提出来作为一个方言区,颇有顺理成章之势,也就听不到多少议论的声音了。

现况

徽州话的现况在使用上的危机主要在于祁门县,祁门土话的消失程度非常快,尤其是在县城,九成的青少年已经不会说家乡话了,另外,屯溪部分年轻人爱说普通话,其他地区日常交流一般都以徽州话为主。 但是徽州话在读音和词汇上危机很大: 首先在词汇上,一大批地道的词汇在年轻人口中消失,把日头说成太阳,把打中觉直接说成午睡,把礼拜一说成星期一等等现象,不胜枚举。 读音上: 在普通话的冲击下,日母和疑母的鼻音声母在更多地失去,例如 饶、尧读成yo,玉、遇、语读成y,义读成yi 受普通话影响,匣母三、四等字不读零声母,反而加上了ɕ声母,例如 悬 弦 yun 而不应该读ɕun(xun) 日母读如来母,例如:如读成lu,二、而、儿彻底抛弃白读ȵi,这些“病毒音”都是错误的。

参考来源

  1. [1],大众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