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心智探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权威解答“什么是智能”这一深刻问题,破解机器人难题。

详细剖析心智的四大能力,权威解读“心智如何工作”。

一扇窥视人类心智活动神奇与奥秘的窗户。

一场探索心智本质的奇幻之旅。

当代最伟大思想家、TED演讲人、世界顶尖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史蒂芬•平克经典力作;

认知神经科学领域颠覆性著作,凝聚认知神经学、人工智能和进化心理学等多项研究成果;

观点独到精辟,立论严谨周密,论证新颖犀利,例证丰富新鲜,行文汪洋恣肆。

湛庐文化出品。

各方评价

20年前,当麻省理工学院平克教授来我当时所在的伦敦大学实验室访问时,我就被他爆炸式的发型和不凡的谈吐所吸引。其时,平克教授已因《语言本能》一书而成为世界知识界的传奇人物。虽然平克教授在这20年间也出版了其他几本脍炙人口的畅销书,但《心智探奇》尤其值得期待,因为正如作者所说,感知、推理、情感、社会关系,外加语言,就构成了人类心智的主要功能,而前者正是本书论述的主体。本书体现了平克教授著作的一贯风格,旁征博引,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为他的论点所折服。虽然“心智即计算”的观点不一定被每个学者接受,但本书所谈及的内容却能成为思想的源泉。《心智探奇》应成为任何对心智、对人类自身感兴趣的人必读之书。

周晓林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

“道可道非常道”!虽然“我们并不了解心智如何工作”,但《心智探奇》还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得以一览人类心智活动的神奇与奥秘。《心智探奇》精彩纷呈,开卷有益。

傅小兰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认知心理学研究员

平克是一颗明星,有他实乃科学界的运气。

理查德•道金斯

著名生物学家,畅销书《自私的基因》作者

《心智探奇》是一部了不起的杰作!生动有趣的文字,蕴含着非凡的智慧。这样的好书,值得一读再读,更值得我们深入去研究和讨论。看似轻松自在的笔触,实际传达的是极有深度的思想。

迈克尔•加扎尼加

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畅销书《谁说了算》《双脑记》作者

能写出如此伟大作品的恐怕只有史蒂芬•平克了!他的论述既游刃有余,又不失权威。他的幽默写作风格,几乎让人们忘记了他原本是一位成就卓著的认知科学家!他在《心智探奇》一书中得出的众多结论,恰似黑暗中的一盏明灯。

米哈里•希斯赞特米哈伊

“心流”之父、畅销书《创造力》作者

读《心智探奇》这本书,我折服于史蒂芬•平克的博学与睿智。他就像一个武林高手,在心理学、生物学、语言学、神经科学、人类学和人工智能这些领域之间纵横捭阖、来去自如。其观点独到精辟,立论严谨周密,论证新颖犀利,例证丰富新鲜,行文汪洋恣肆。浅学陋识的我不得不放慢脚步,常常需要回过头再读一遍,细细地咀嚼,慢慢地消化。平克善用比喻,能以我们所了解和熟悉的内容,阐释我们所不了解的陌生理论,使之清晰明了。此外,很多看起来似是而非的理论,到了他的手里,三两下间就被拆解得原形毕露。

一位中国读者的心声

作者简介

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 出生于加拿大蒙特利尔,1976年取得麦吉尔大学心理学学士学位,1979年取得哈佛大学实验心理学博士学位。

1982年—2003年,在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任教,并专心研究儿童的语言学习模式,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学院认知神经学中心的掌门人。1994年,他的《语言本能》一 经出版,就成为轰动一时的畅销书,并入选《美国科学家》(American Scientist)评出的20世纪100本最佳科学书籍。

2003年,被聘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2008年—2013年,被授予哈佛学院荣誉教授头衔。

2004年,当选《时代》杂志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2010年—2011年,两度被《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顶尖思想家。在2013年《前景》杂志“最伟大思想家”的评选中,平克名列第3。

原文摘录

只是在过去几年,达尔文的挑战才找到了衣钵传人,这种新的思路方法被人类学家约翰·托比(John Tooby)和心理学家莉达·考斯迈德斯(Leda Cosmides)冠名以“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进化心理学综合了两次科学革命。一次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认知革命,它以信息和计算解释了思维和情绪的机制。另一次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进化生物学革命,它用复制器之间的选择解释了生命体的复杂适应性设计 这种专门意义上“模块”的定义由杰瑞·福多尔提出后,引发了许多认知科学家的激辩。 ............................ 因此心智模块的比喻有些笨拙,一个更好的隐喻是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的“心智器官”。

书评

简单地说,翻译存在三个问题,其一,译过来之后中文变得难懂。翻译不准确和保持了英文句法结构导致。其二,一些翻译错误,比如把it is impossible not翻译成“不可能”,把fall out of翻译为“落入”,把games翻译成游戏。其三,原文有些段落被删掉没有译出。

Pinker此书看似杂乱,其实是因为尝试包罗万象所致。貌似包罗万象其实杂乱和貌似杂乱其实包罗万象的区别是什么?区别是前者是热情有余而知识或思考不足,只是感受到深意的存在,但并不怎么了解这种深意。但是这一类往往比后者更红更畅销,因为普通人能容易懂前者如罗振宇,即使是一些豆瓣人士也都认为Pinker这本书难懂而放弃。

生命的现象是一种复制机制的实施。Pinker沿用Dawkins的说法,说是基因在传播自己。这个说法很难不给人一种错觉。实际上没有谁要复制传播自己,复制性只是在时间维度上的一种延续方式,或说是状态更替下的一种少见的现象。在这个意义上,基因只是此种机制实现而借助的一种(绝佳)工具。也就是说,生命现象一切都只是一种机制的具体实现。就如在寒冷的天气中,如果有一桶水,就可以实现结冰现象。如果没有这桶水,这种机制依然可以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存在都是一种自然过程。只是,正如《真探》中马修·麦康尼饰演的Rustin Cohle在车里向无敌·哈里森所倾诉的困惑,他说:I think human consciousness is a tragic misstep in evolution. We became too self-aware. Nature created an aspect of nature separate from itself - we are creatures that should not exist by natural law... We are things that labor under the illusion of having a self, that accretion of sensory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programmed with total assurance that we are each somebody, when in fact everybody's nobody——人类生出了自我感之后,开始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然而这种存在是不独立的,受制于各种外力,甚至还会遭受很多的烦恼。这就是我说的那些强烈感受到自我,并且要么出于理性,要么出于美,要么出于道德而自我变得清晰的人,往往会感受到自身上存在的这种冲突和分裂。反过来,动物就没有这种烦恼,越接近自己本能的人,也越没有这种烦恼。人类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算法,这种算法的目的是实现成功复制。这样,自我会发现,除了这种自我感之外,整个的mind结构都是一架算法机器,从底层的觅食、性冲动,到人的情感系统,包括爱,再到人的决策系统,都带有这种倾向性;人所在的社会环境中,其他个体,从自己的父母、子女,到朋友,到陌生人,全都处在利益计算之网中。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恋人之间、朋友之间和一个国家的人群之间,都是在根据利益权衡进行合作和竞争。胎儿为了获得母亲更多的营养,不惜提高激素到正常水平1000倍,不惜损害母体来和母亲竟争。 父母为了最大化传播自己的基因,往往不顾孩子的考虑,比如逼婚现象。人们的恋爱选择是有选择的,但很少有人是因为对方的道德的考虑,反而最大的动力是男选女长相、年轻,女选男经济条件、地位。就像那些道貌岸然的宗教,从来只是救自己的信徒,甚至是犯了罪的信徒,而不是救那些道德最高尚的人(异教徒)。在更大的层面上,就是一种抱团的现象。人们家庭抱团,家族抱团不说。在地域、民族上,人们抱团也非常厉害,比如人们强烈的家乡意识,“东北人大金链子小手表”,“河南人偷井盖”,这些说法似乎会天然引起东北人和河南人的反感,可以看到不同省市的人会相互攻击,“北京京巴犬”,“广州猴子”,还有强烈的国家意识,比如攻击台湾、美国,强烈的民族意识,比如攻击其他民族、种族,这些都是人们基于利益的本能发作。自然,这些都是无意识而为之,人们并不是特意选择了这些做法,而只是内心潜藏的不自觉的动机。这就意味着,当你无意识而为之的时候,你可能听从了自然的召唤,听从了你的基因的安排,在按照复制机制行事,而不是为了你自己、你的家人、你的人类伙伴的利益或者精神上的幸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些人有意选择不生孩子的时候,才表现出对基因的不屈服,战胜了基因的力量。

智能是一种算法。那么,在群体中,也难免会得出这样的结论,会存在少量的人,带有通过欺骗或其他犯罪手段来获得利益的倾向。是否这些只是群体自然振荡导致的一种偏离而不是一种遗传的策略?或是否这些只是群体环境导致的一些人的后天选择策略而不是一种天然的倾向?这些因素混杂了几个问题,其一,在一种通过不良手段能够获得利益的情形中,一个普通人也可能选择欺骗,只要这个利益达到他的"阈值",也就是通俗所谓“每个人都有一个价格”的说法,但最多只能说绝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价格,有些人是无价的,比如苏格拉底,对他来说,正义大过自己的生命,更别提“价格”了。这能解释有些时候平时好好的一个人犯罪的原因。其二,有些人更少empathy的能力或更大攫取自己利益的倾向,可能和自己幼时的成长环境有关。也就是说,存在一种生存策略,有的人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被塑造了这种倾向;如果长大后依然处于一种匮乏的环境中,比如贫民区,那么犯罪的成本就很低,而收获可能高。这就解释了为何贫穷滋生犯罪。其三,我以为确实存在这样一种遗传倾向,即天性擅长跟别人打交道,能够通过交往利用他人,获取自己利益。这能解释很多所谓奸商、没有道德的成功人士。比如Trump在撒谎上毫不羞耻。往往这类人中也会出现成功人士、政治和经济经营,比如成功学大师、各路教主、能人异士、大商人、大官。

关于智能包含大量的程序模块。小模块组成大模块,大模块组合成大脑。模块之间存在各种合作和竞争。合作不用说,竞争的一个明显例子是,人们有时候会发现自己处在不同的利弊权衡之间。智能的一个特点是,大量信息处理在意识的spotlight之外进行,作者的一个说法是一切链接一切(应该是在模块内和模块间形成一种权重,最接近的放电最强),能够形成并行处理,造成效果一是快,二是可能形成创新。这就涉及具体的工作方式,比如William Calvin提到的pattern放电,Damasio谈到的mental imagery。有时候我们看着面熟,然后能够突然想起来,属于spotlight之外在寻求某个pattern放电来提供答案。有时候也线索过弱,找不到这个pattern。我应该找时间和 Searching For Memory: The Brain, The Mind, And The Past对应来看记忆。Pinker提到,天才需要一段时间远离工作或问题,就像罗素说自己在研究完之后,需要一段时间不再接触这个问题,然后会文思泉涌,Pinker解释说这不是说这些材料在潜意识中发酵,然后孕育出灵感,而是因为大脑进入疲劳期,需要休息。人工智能在单个功能上或许能够仿造自然智能,但是无法做出类人机器人,我想是因为无法做出足够复杂的算法程序所致。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能力存在局限,而且大脑本身不是用来研究知识的,而是用来辅助生存的。所以人类的大脑在与人打交道上体现出超级能力,我们在生活中看到,人们不擅长学习知识,但是不缺少各种跟人打交道、占便宜的小聪明。所以,人类在道德问题上,在学习科学知识上,一直存在困难。人类确实在走向文明,Pinker说人类用自己的一部分智力来对付另一部分智力,比如用道德限制自己的自私本能,用法律来限制自己的犯罪冲动。

智能存在一些基础,比如用最基本的空间、force, agency and causation作为building blocks来思索,构成其他部分思维,比如经验之外的世界表征或抽象概念。而categories,应该是人类的一种onboard equipment,天生的能力,包括一种fuzzy categorization,比如蔬菜,没有明确的定义和分界线,有些有,比如女人。也就是说,智力基本上是ecological rationality或ecological intelligence,吉仁泽在《简洁启发式》中已经对这种生态理性给出分析和说明。也就是说,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智慧,并非一种通过抽象、逻辑来寻求真实的智慧。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逻辑上,即使是专家学者,也经常出现错误。Kahneman等人所做的相关研究,包括概率逻辑题,虽然大部分人做不对,但是并不表示人类的愚蠢,而是因为人类的智慧不是来干这个的,而是处理现实生活中问题的。比如当概率被修改为频率时,人们的表现就好很多。

在Calvin的书中提到人们提出的对抗进化论的新理论时量子理论,Calvin说这是搞错了理论的层级。本书中Pinker提出的新理论变成了“自组织效应”。Baldwin效应值得注意,Pinker说可能是人的智力出现的原因。 Pinker提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大革命和大跃进表明,那个时候,人才是真正的现代人,10万年前(应该是20万)只是Anatomically modern human,而前者是behavioral modern human。Pinker持渐变论,而不是突变论。 文化和生物,文化进化和生物进化的关系,Pinker谈的不详,可见写这本书的当时还没有确定。这个问题也相对困难。一则就是meme的问题。能够自我复制的都能够长时间存在,所以能否复制的idea也同样如此。二则涉及Baldwin效应,人类能够学习,甚至学习变得异常重要。这就导致必然存在很多mindful niches,比如worldview和cosmology,从而导致了像theology这样促生的宗教的传播壮大。反过来说,meme本身还促成了群体规模的扩大。任何人群,达到一定的规模之后,都会自然分裂。我以为这和澳大利亚的图腾有关,通过图腾造成了imagined community。三则,meme本身涉及两种特性,一是适应性,如果能够促进个体获益,就能够得到存留。但同时还可以是一种寄生meme,比如一些病毒meme。四则,文字的出现的导致一个巨大的云存储。人类除了接受父母家庭环境影响之外,还可以有一个知识的获取。Pinker提到,这应该是超出大脑进化来的功能的一种应用。但是,看起来知识的应用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其他超出进化的应用,比如毒品,用于获取快感;色情用品,用于获取快感;艺术,用于获取快感;还有哲学,用于获取快感。一般原因是人类的文化进步太快,生物进化跟不上。大脑的进化只是用于原始人,而不是现代人。现代人带着原始人的大脑,在新环境中旧本能发作,于是忍不住吃成大胖子,忍不住吸毒获得快感,忍不住犯罪,在现代社会中的jungle men出现诸多问题,其实是一种自然的结果。所以,人类的救赎可能在于靠自己的智能来设定一些新环境或新条件,来限制、抑制自己的原始本能。甚至最好发明一些药物,就像对抑郁症的治疗,应该也能治疗暴力冲动、性变态、偷窃、诈骗、抢劫等。

在这个意义上看,人类竟然能发展出美、知识和道德,尤其是道德,确实是一件让人高兴的事。很多人的看法刚好相反,看到的是人类身上竟然还有残忍、犯罪、自私、野蛮。我对于人的工具性这一点一直有点悲观,但是看到有些女性为自己没有生孩子,没有成为传宗接代的工具感到高兴,我也不由得受到一点影响,战胜我基因赋予我的寻求更高更美导致的悲观,用逻辑告诉我自己,把这自我的出现、美德的出现,也同样看做是一种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中一种文明的花朵。毕竟,一切都是从ruthless fitness-maximizers,到出现为美、为道德和为真理而活者的想法和人,真的是一种进步。我非常想跟这些人一起生活,可惜直到今天我依然还不认识任何这样的活着的人。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