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忽必烈

移除 1,779 位元組, 1 年前
增加内部连结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忽必烈| 本名 = | 图像 = [[File:忽必烈..jpg|缩略图|居中|]][http://p1.qhimgs4.com/t01dd2736525215be04.jpg 原图链接] [http://sh.qihoo.com/pc/9684e46d65fec2f84?sign=360_e39369d1 来自快资讯网]| 图像说明 = 安德鲁·杰克逊 |center| 出生日期 = 1215年09月23日 | 出生地点 = 漠北草原 | 逝世日期 = {{Death date and age|1294|02|18|1215|09|23}} | 国籍 = 中国元朝| 民族 = 蒙古族| 别名 = 薛禅可汗| 职业 = 政治家,军事家,总统| 知名作品 = 建立元朝<br>消灭南宋大理<br>统一全国<br>首创行省制度<br>开凿大运河 | 在位时间 =1260年登基,在位35年 | 年号 = 中统、至元 | 庙号 = 元世祖 | 谥号 = 圣德神功文武皇帝}}  '''元世祖忽必烈''',清代[[乾隆]]晚期[[乾隆帝]]命改譯为'''呼必赉'''{{NoteTag|清刊《[[元史]]》、清修《[[续资治通鉴]]》所译。}},今日學界已無人使用。'''[[孛儿只斤]]'''氏 ,[[蒙古族]],政治家,军事家。父[[拖雷]]的第四子,母[[唆鲁禾帖尼]]的第二子。西元1271年建元朝,為'''元世祖'''。[[File:忽必烈.jpg|缩略图|右|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元世祖文武皇帝像]]
1260年5月5日在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的支持和封地属臣的拥立下,自立为[[蒙古帝国|大蒙古国]][[大汗]],称[[蒙古帝国|大蒙古国]][[皇帝]]{{NoteTag|直到1303年,[[元成宗]]与西北诸王达成和议,西北[[四大汗国]]从此承认元朝皇帝继承“[[蒙古帝国|大蒙古国]][[蒙古大汗|大汗]]”的称号。忽必烈生前和死后,都没有在整个蒙古帝国范围实际統治,亦不被承认为“大蒙古国大汗”。}}。1271年12月18日,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朝|大元]]”,建立元朝,成为元朝首任[[中国皇帝|皇帝]]。忽必烈于1260年5月5日至1276年2月4日自立为汗期间实际统治[[中国北方]]及[[蒙古高原]]地区属于[[蒙古大汗]]的直辖领地,于1271年12月18日至1294年2月18日作为元朝皇帝统治中国,前后在位34年,作为全中国皇帝在位18年。
==== 自立为汗 ====
[[File:元世祖忽必烈在庚申年(1260年)农历四月发布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全文(节选自《大元圣政国朝典章》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元刊本之影印本).jpg|250px|right|thumb|元世祖忽必烈在庚申年(1260年)农历四月发布的汉文《皇帝登宝位诏》,在即位诏书中,忽必烈自称为“'''朕'''”,称他的哥哥大蒙古国第四任大汗蒙哥(1251—1259年在位)为“'''先皇'''”。此即位诏书节选自[[元英宗]]时期元朝官修政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元典章]]》),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元刊本之[[影印本]]。《皇帝登宝位诏》全文之后的诏书为元世祖忽必烈在[[中统]]元年(1260年)五月发布的《中统建元诏》,建年号“中统”。]]
庚申年三月二十四日(1260年5月5日),忽必烈在部分宗王和大臣擁立下于自己的封地[[开平]](后称[[上都]],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石别苏木]])自立为“大蒙古国皇帝”<ref name=注释1>'''大蒙古国皇帝'''称号,系成吉思汗攻取金朝土地前后,在汉地区域所使用的官方尊号,然而其实质是蒙语“大蒙古国大汗”在汉语中的对等翻译;在元朝成立以前,此“皇帝”称号等同于“大蒙古国大汗”;在元朝成立后,所有“皇帝”则专指元朝皇帝。虽然忽必烈将蒙哥及其以前的蒙古大汗都'''追尊'''为元朝的皇帝,然而不改变的事实是,这些大汗本身并不认为自己是“元朝皇帝”、而是以“蒙古大汗”自居,其统治的蒙古帝国与忽必烈所统治的元帝国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统治疆域不同、律法不同、文化不同、经济水平和发展方式均不同。</ref>(即[[蒙古帝国]][[大汗]]的汉语称谓)<ref name=注释2>《剑桥中国——辽宋夏金元史》中译本,第五章,“忽必烈和中国,1253—1259年”。原文:忽必烈正在回兵并于1260年春天抵达开平。《元史》说许多宗王“请求”忽必烈继承汗位。 在三次正式“拒绝”之后,忽必烈答应他们的请求,在5月5日仓促召集的一次忽邻勒台上被选举为大汗。因为大部分蒙古贵族没有出席这次会议,忽必烈的选举受到异议。 例如,一个月之内,[[阿里不哥]]在蒙古旧都和林宣布为争位的大汗。在三个其余的主要汗国中,阿里不哥可以得到斡罗斯的钦察汗国和中亚的察合台汗国两个汗国的支持。忽必烈惟一的支持者是他的弟弟旭烈兀,而旭烈兀本人在中东正面临着对他的权威的严重危胁。在返回蒙古的途中,旭烈兀获悉埃及马木鲁克朝统治者于1260年9月在叙利亚的爱音扎鲁特击败了他的军队。</ref>,庚申年四月四日(1260年5月15日)<ref>元世祖忽必烈发布《皇帝登宝位诏》的时间,《[[元史]]》记载为庚申年四月四日,《[[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为《[[元典章]]》)记载为庚申年四月六日,《元史》是根据元朝官修的《[[元世祖实录]]》修成,在诏书内容上会有所增删,但是日期会严格按照《元世祖实录》记载,而《元典章》在印刷过程中,在日期方面可能会有错误,故此处以《元史》记载为准。</ref>,忽必烈发布称帝的即位诏书《皇帝登宝位诏》<ref>根据[[元英宗]]时期出版的官修政书《[[大元圣政国朝典章]]》(简称为《[[元典章]]》,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藏元刊本之[[影印本]])卷一《诏令卷之一》记载,忽必烈即位诏书的名字是《皇帝登宝位诏》,其诏书内容和《元史》记载有个别地方有所差别。根据《元史》卷四《世祖本纪一》记载,中统元年四月,“辛丑,以即位诏天下。诏曰:
  朕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盖时有先后,事有缓急,天下大业,非一圣一朝所能兼备也。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爱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方董夔门之师,遽遗鼎湖之泣。岂期遗恨,竟勿克终。
==== 统一中国 ====
[[File:KhubilaiOnTheHunt.jpg|250px|right|thumb|元朝画家[[刘贯道]]于[[至元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二月绘制的《[[元世祖出猎图]]》,其中骑著黑马、身穿白裘的男子是元世祖'''忽必烈'''。]]
元军延续自1268年秋天以来的攻势继续围困[[襄阳]],将襄阳和[[樊城]]分隔开来,至元十年正月九日(1273年1月29日),在回回炮的助攻下,元军将领[[阿里海牙]]攻克樊城,襄阳彻底成为孤城,元世祖降诏谕襄阳守将[[吕文焕]]<ref>根据《新元史》卷一百七十七《吕文焕传》记载:元世祖降诏谕吕文焕:“尔等拒守孤城,于今五年,宜力尔主,固其宜也。然势究援绝,如数万生灵何?若能纳款,悉郝勿治,且加迁擢。”</ref>,阿里海牙亲自到城下劝降吕文焕,保证吕文焕和城中军民的安全<ref>姚燧:《湖广行省左丞相神道碑》,《元文类》卷五九记载:元军进攻襄阳的统帅阿里海牙亲自至城下劝降,告诉吕文焕:“君以孤城御我数年,今鸟飞路绝,帝实嘉能忠而主。信降,必尊官重赐以劝方来,终不仇汝置死所也。”</ref>,吕文焕犹疑未决。于是阿里海牙和吕文焕折箭为誓担保,吕文焕感泣,至元十年二月二十四日(1273年3月14日),吕文焕和儿子出城投降,归顺元朝。元军经过接近五年時间包围,最终取得[[襄阳]]。但是以後的进展则相当顺利。
==== 定都大都 ====
[[File:Yuandadu map.jpg|250px|right|thumb|元大都平面布局地图,左下角为金中都旧城。]]
 
蒙古帝国的首都,大汗的汗庭处于蒙古高原上的和林哈拉。忽必烈掌控蒙古帝国东部以后,逐步建立了两都制,并最终定都大都,将政权的统治中心移到了汉地文化更加发达的地区,有利于取得汉族谋士和蒙古贵族之间的平衡。
=== 开疆拓土与对外战争 ===
[[File:Yuan Dynasty Administrative division.jpg|thumb|250px|right|1294年元朝疆域]]
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元朝]]疆域空前辽阔,远超汉唐盛世。“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朝|汉]]、[[隋朝|隋]]、[[唐朝|唐]]、[[北宋|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故其地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盖汉东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万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则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ref>节选自《元史》卷五十八《地理志一》</ref>
第二、元朝1280年的北部边界,其在西伯利亚南部的边界,参照“'''蒙古帝国图'''”,该地图节选自《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史部分)》,编者:[[顾颉刚]]、[[章巽]];校者:[[谭其骧]],地图出版社,1955年3月第一版,上海第一次印刷。</ref>。
[[File:LetterFromKhubilaiToJapan1266.jpg|250px|right|thumb|至元三年(1266年),[[大蒙古国皇帝]]忽必烈给日本的国书,在国书中,忽必烈在国书开头自称“'''大蒙古国皇帝'''”,在后面的内容中,自称为“'''朕'''”,此时距离他1271年将国号“大蒙古国”为“大元”,还有5年时间。这是1268年的复制品,现藏于日本[[東大寺]]尊胜院,被称为“蒙古国牒状”‘调伏异朝怨敌抄’。]]
在灭[[南宋]]前后,元政府曾要求周边一些国家或地区(包括[[日本]]、[[越南|安南]]、[[占城]]、[[缅甸]]、[[爪哇]]、[[琉求國]])臣服,接受与元朝的[[朝贡]]关系,但遭到拒绝,故派遣军队进攻攻打这些国家或地区,其中以[[元军侵日战争|入侵日本国]]最为著名,也最惨烈。
=== 重修京杭大运河 ===
{{main|京杭大运河}}
[[File:Modern Course of Grand Canal of China.png|thumb|250px|现今的[[京杭大运河]]路线图,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元朝称为[[大都]]),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和元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路线基本一致,运河的山东段和北京段基本为元朝时期开凿]]
[[File:隋運河分布圖.png|thumb|300px|隋朝南北大运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西沿[[廣通渠]]達大興城[[長安]],北由[[永濟渠]]達涿州、南經[[通濟渠]]、[[山陽瀆]]和[[江南運河]]達江都、餘杭。元朝京杭大运河比隋朝南北大运河缩短了900多公里,大大缩短了从北京到杭州的水路距离。]]
'''开凿背景'''
{{refend}}
[[Category: 忽必烈| ]][[Category:蒙古帝國大汗元朝军政人物|H忽]]
[[Category:元朝皇帝|H忽]]
[[Category: 世祖]][[Category:入祀历代帝王庙景德崇圣殿|元世祖]][[Category:元睿宗皇子|4]][[Category:蒙古族 武俠小說 人物|H忽]][[Category: 635 宋及遼 庸筆下真實人物|H忽元文化史]][[Category:神鵰俠侶角色|H忽]] 
13,390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