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忽雷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忽雷架是赵堡太极拳的一种,又名忽灵架。非常难练,对人的体质要求较高,不是常人能学得好的。

简介

忽雷架,由赵堡太极拳第七代传人陈清平的弟子李景延所创[1],拳势和名称与赵堡拳相似,会赵堡拳,再练忽雷架不难。赵堡忽雷架有多种打法:分别是大架,中架,小架,恶行架,等等

李景延晚年传拳于当地,鉴于师门所在故而不广,世人了解不甚。今天,中国大陆只有在温县与陕西户县人们才能真正看到忽雷架的原汁原味;在台湾,则有杨虎-陈应德-王晋让一支,流传较广。

风格特点

忽雷架演练起来发劲不断,顿促有声,如闷雷风起,动作刚劲精巧,连续不断,身手忽起忽落,忽柔忽刚,快如迅闪,两挫碾震促,嚓嚓有声,浑身如雄狮出水抖擞有力。拳架开展而紧凑,看似刚劲实则松柔,别具风韵。实乃太极之精品。

忽雷架是陈庆雷[2]先生十五世祖陈清平祖师根据太极拳原理,在陈氏太极拳大架、小架以及二路拳的基础上,并结合技击的实用动作融汇创编.它路近劲短,发劲脆快,似旱天炸雷,帮被人送外号曰"忽雷架"。

在形架练活走顺后,可以进行恶形架练习,即劲架练习,因为"忽雷架"的发力是在走圈过程中突然脆发,所以招招皆柔,招招皆发,劲架的训练是达到出手要顺、要快,发力要猛、要透。

特点

忽雷架在套略的结构上是经过李景延先生精心改造而成的,它自始至终每一动作、每一招势都运用肢体走立体圆圈或弧形缠转,使“阴阳”、“虚实”、“开合”、“起落”、“进退、“左右”、“上下”、“里外”、“圆方”、“轻沈”、“刚柔”、“快慢”、“卷放”、“折叠”、“转关”, 等动作形成公转和自转。结合内劲以不同的方式,劲别蓄发,成为圈中套圈的以简御繁设计,构成它的基本原则。不仅在运动形式上是独特的,在内功上也有其特殊的要求。

一、周身缠丝:每一招式任一动作,除了重心之脚根外,从手到脚每一关节均需在身法中正又完整一致的走圈缠丝下运行,其目的是练习全身协调一致;也就是借由动作的练习达成手动就是身动,手动步亦动。也就是全身上下的整劲,达到拳经拳论“一动无有不动”的要求,而走圈是全身所需绕行的路线,缠丝则身体每一关节、部位自行缠绕的方式,就如同公转与自转同时而行,其目的是在动作中改变力的方向和变背势为顺势,如此则每一招式的动作都具有多重的功能。

二、灵活巧妙:在套路的训练中特别强调“忽灵劲”和活步,所谓“忽灵劲”就是在意念动时全身一致灵活变动,因此不强调五趾抓地。活步是动作中,脚步随身之变动以应之,如伸、缩、进、退或在原地缠转,都是与手、身,一致缠丝,其目的在增进变势之灵活性,在实战上,既可管住对力下盘,也易于进步插裆,退逼套封;在发劲上既能先占中门,亦能利用腿的接触面打动对方根盘,由于能贯串手、身、步齐进,落步发劲时因步之进而增进爆发力。

三、内外刚柔同练:不论杨氏或其他拳架,需先练柔劲再练刚劲,或是习练拳架之前先练椿步,或是先练拳架再练发劲,都需很长时间练习揣摩。甚至无法在平日拳架练习中,表现出忽高忽低,忽柔忽刚,忽快忽慢的各种发劲力式,而赵堡太极拳忽雷架,是由前贤透悟太极拳理和实战用法,将各种姿式动作、身法椿步、刚柔发劲,及丹田内劲所需的锻练方式,将之融合为一种拳架中,使同步练习,在任何一个招式、动作中都具备多重作用和效能,以缩短体悟时间使功夫上身。真正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的要旨。

四、动步发劲:在一九八六年十月由大陆人民体育出版社授权台湾纯一出版社发行的《杨式太极拳述真》一书第三章有关推手内功运用要领乙节中概略说明:发劲有两种方法 : 一种是“定发”,又曰“静发”;一种是“活发”,又曰“动发”。活发是在脚起脚落之间进行的,因此,比定发难,也比定发的威力大。活发与活步推手不同。要在熟练地掌握了活步推手后,方能懂得活发的奥妙。活发是在足起而将要落地之际进行的。“足进一寸,手长一尺”,体现活发的威力。然而在平日的拳架中就没有活步的训练,在推手中就不会有活步的自然反应动作,由此可以了解活步拳架是活步推手的本体。

视频

忽雷架 相关视频

难得一见陈式太极忽雷柔架打得如此漂亮!
王继平老师演示忽雷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