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怀远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怀远堡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怀远堡,明长城榆林镇关堡。位于陕西省横山县境内。据《榆林府志》载:怀远堡于“天顺中置,周二里十七步,东、南、北门三,楼铺一十二座。隆庆六年(1572)加高,万历六年(1578)砖甃。”堡城砌筑的砖石已拆为民用,其夯土北城墙保存稍好,其余三面均成断续的残存状。城南门已毁。东门砖券洞被农民改为窑洞居住。北门尚存,现为农民盖杂草的库房。堡内原有鼓楼已毁,仅存楼台。

基本内容

中文名:怀远堡

驻兵:424名

马:521匹

简介:明长城榆林镇关堡

墩台:二十七座

都司:一员

简介

怀远堡为延绥镇中路所辖十营堡之一,驻兵424名,马521匹,都司一员。辖边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堡城砌筑的砖石已拆为民用,其夯土北城墙保存稍好,其余三面均成断续的残存状。城南门已毁,东门砖券洞被农民改为窑洞居住,北门尚存,现为农民盖杂草的库房。堡内原有鼓楼已毁,仅存楼台。

横山县东北接 榆林县,西南接靖边县,北为内蒙古自治区。横山县为 黄土高原北部,县境黄土深厚,经雨水切割,形成典型的塬、梁、峁、沟壑等多种特征的黄土地形。横山县长城段毁坏严重,特别是由边墙壕村,过芦河、城墙上粱至四楼界,夯土多已塌成一条高高隆起的土脊。

《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记 :“清雍正三年设立 怀远县 ,民国二年改名横山县 ,1958年12月撤销县制 ,辖地并入榆林县。 1961年9月复设横山县。横山县县城东南的才兴梁村旧为怀远堡。

地理

怀远堡位于陕西省 横山县境内。明长城延 绥镇重要关堡。怀远堡今横山县横山镇旧城村,在今横山县城东南2里处,初属绥德卫,成化中隶榆林卫。

历史

据《榆林府志》载:怀远堡“天顺中置,周二里十七步,东、南、 北门三,楼铺一十二座。隆庆六年加高,万历六年包砖。边垣长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将响水、波罗、怀远、威武、清平五堡改为县,县治怀远堡,因此名曰怀远县,怀远者,怀柔边远之意也。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因怀远县与广西、安徽的怀远县同名,中央政府明令改换县名,依据县境清平堡大墩梁为横山山脉的主峰,其山脉大多东西走向,改名横山县。

长城关隘

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井陉关、娘子关 、 雁门关、 偏头关、 平型关、 古北口、 喜峰口、 榆林塞、黄崖关、 瓦桥关、虎山长城、鸦鹘关、牛庄城、分水关、宁远城、阳关、平定堡城、清阳关、新安关、镇远关、锦州城、 马水口、 倒马关、九门口、老龙头、董家口、 刘家口、马兰关、新开口、插箭岭关、金山岭、独石口、张家口、马市口、羊房堡关、水口关、紫荆关、宣化城、三屯营、三道关、大毛山关、义院口、界岭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关、白洋峪关、 青山关、 铁门关、 潘家口、龙井关、洪山口、上关、 常峪口、狼窝沟口、新河口、白石口关、浮图峪关、乌龙沟关、飞狐口、寡妇楼、 司马台、慕田峪关、沿河城、将军关、白马关、鹿皮关、河防口、莲花池关、黄花城关、撞道口关、九孔楼、 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鸡鹿塞、高阙塞、大同城、杀虎口、威鲁堡口、金锁关、黄泽关、黄榆关、北楼口、宁武关、利民堡口 、得胜口、镇宏堡口、平远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桦门堡、瓦窑口堡、镇宁堡口、镇口堡、守口堡口、镇边堡、镇川堡 、宏赐堡口、 镇羌堡口、 拒墙堡口、拒门堡口、助马堡口、破鲁堡口、保安堡口、宁鲁堡口、破虎堡口、 残虎堡口、马堡口、云石堡口、 少家堡口、 大河堡口、败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将军会堡、丫角山、老营堡、红门口、老牛湾堡、阳方口、白草关口、广武城、北楼口、狼牙口、龙泉关、固关、鹤度岭口、马岭关、支锅岭口、峻极关、吴旗秦长城、魏长城南起点、定边城、高家堡、镇北台、统万城、韩城魏长城、黄甫川堡等。[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