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遠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懷遠堡 |
懷遠堡,明長城榆林鎮關堡。位於陝西省橫山縣境內。據《榆林府志》載:懷遠堡於「天順中置,周二里十七步,東、南、北門三,樓鋪一十二座。隆慶六年(1572)加高,萬曆六年(1578)磚甃。」堡城砌築的磚石已拆為民用,其夯土北城牆保存稍好,其餘三面均成斷續的殘存狀。城南門已毀。東門磚券洞被農民改為窯洞居住。北門尚存,現為農民蓋雜草的庫房。堡內原有鼓樓已毀,僅存樓台。
基本內容
中文名:懷遠堡
駐兵:424名
馬:521匹
簡介:明長城榆林鎮關堡
墩台:二十七座
都司:一員
簡介
懷遠堡為延綏鎮中路所轄十營堡之一,駐兵424名,馬521匹,都司一員。轄邊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堡城砌築的磚石已拆為民用,其夯土北城牆保存稍好,其餘三面均成斷續的殘存狀。城南門已毀,東門磚券洞被農民改為窯洞居住,北門尚存,現為農民蓋雜草的庫房。堡內原有鼓樓已毀,僅存樓台。
橫山縣東北接 榆林縣,西南接靖邊縣,北為內蒙古自治區。橫山縣為 黃土高原北部,縣境黃土深厚,經雨水切割,形成典型的塬、梁、峁、溝壑等多種特徵的黃土地形。橫山縣長城段毀壞嚴重,特別是由邊牆壕村,過蘆河、城牆上粱至四樓界,夯土多已塌成一條高高隆起的土脊。
《陝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記 :「清雍正三年設立 懷遠縣 ,民國二年改名橫山縣 ,1958年12月撤銷縣制 ,轄地併入榆林縣。 1961年9月復設橫山縣。橫山縣縣城東南的才興梁村舊為懷遠堡。
地理
懷遠堡位於陝西省 橫山縣境內。明長城延 綏鎮重要關堡。懷遠堡今橫山縣橫山鎮舊城村,在今橫山縣城東南2里處,初屬綏德衛,成化中隸榆林衛。
歷史
據《榆林府志》載:懷遠堡「天順中置,周二里十七步,東、南、 北門三,樓鋪一十二座。隆慶六年加高,萬曆六年包磚。邊垣長四十三里零三十七步,墩台二十七座」。
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將響水、波羅、懷遠、威武、清平五堡改為縣,縣治懷遠堡,因此名曰懷遠縣,懷遠者,懷柔邊遠之意也。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因懷遠縣與廣西、安徽的懷遠縣同名,中央政府明令改換縣名,依據縣境清平堡大墩梁為橫山山脈的主峰,其山脈大多東西走向,改名橫山縣。
長城關隘
嘉峪關、 山海關、 居庸關、 玉門關、井陘關、娘子關 、 雁門關、 偏頭關、 平型關、 古北口、 喜峰口、 榆林塞、黃崖關、 瓦橋關、虎山長城、鴉鶻關、牛莊城、分水關、寧遠城、陽關、平定堡城、清陽關、新安關、鎮遠關、錦州城、 馬水口、 倒馬關、九門口、老龍頭、董家口、 劉家口、馬蘭關、新開口、插箭嶺關、金山嶺、獨石口、張家口、馬市口、羊房堡關、水口關、紫荊關、宣化城、三屯營、三道關、大毛山關、義院口、界嶺口、重峪口、徐流口、冷口關、白洋峪關、 青山關、 鐵門關、 潘家口、龍井關、洪山口、上關、 常峪口、狼窩溝口、新河口、白石口關、浮圖峪關、烏龍溝關、飛狐口、寡婦樓、 司馬台、慕田峪關、沿河城、將軍關、白馬關、鹿皮關、河防口、蓮花池關、黃花城關、撞道口關、九孔樓、 四海冶口、居延塞故城、雞鹿塞、高闕塞、大同城、殺虎口、威魯堡口、金鎖關、黃澤關、黃榆關、北樓口、寧武關、利民堡口 、得勝口、鎮宏堡口、平遠堡、新平堡口、保平堡口、樺門堡、瓦窯口堡、鎮寧堡口、鎮口堡、守口堡口、鎮邊堡、鎮川堡 、宏賜堡口、 鎮羌堡口、 拒牆堡口、拒門堡口、助馬堡口、破魯堡口、保安堡口、寧魯堡口、破虎堡口、 殘虎堡口、馬堡口、雲石堡口、 少家堡口、 大河堡口、敗虎堡口、迎恩堡口、阻虎堡口、將軍會堡、丫角山、老營堡、紅門口、老牛灣堡、陽方口、白草關口、廣武城、北樓口、狼牙口、龍泉關、固關、鶴度嶺口、馬嶺關、支鍋嶺口、峻極關、吳旗秦長城、魏長城南起點、定邊城、高家堡、鎮北台、統萬城、韓城魏長城、黃甫川堡等。[1]
參考文獻
- ↑ 曾經叫懷遠的城池很多,只有我們的懷遠得以保留至今!搜狐網,2017-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