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惠安石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福建省惠安县地方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早在1600多年前的晋朝,惠安石雕作为永久性的艺术已被应用。建国后,惠安石雕工艺精益求精、日臻完善。惠安石雕早期主要服务于宗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主要体现在宫观寺庙的建筑设计、雕刻安装,寺内外塔、亭、柱、栏等的建造雕刻,以及对神佛造像出神入化的雕刻上。惠安石雕历经一千多年的繁衍发展,仍然保留着非常纯粹的中国艺术传统,保持着很完整的延续性,至今未被西方外来文化所异化,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2006年5月20日,惠安石雕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遗产编号Ⅶ-36。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惠安石雕

批准时间; 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 国家级

遗产类别; 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 福建省惠安县

遗产编号; Ⅶ-36

历史渊源

追溯历史,惠安雕艺来源于"青山王"张悃(五代闽将),率兵驻扎青山(惠安县城东三十华里),镇守边陲,其部下(大多数从中原带来),把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包括石雕带来并不断发展壮大。史料记载,张悃部下先是在青山一带传授石雕特艺,后来向崇武惠安全境不断扩大传授的范围。

惠安石雕的技艺一传入就有相当高的水平。现存惠安境内最早的石雕作品是唐末威武节度使王潮墓的文官、武士、虎、马、羊等园雕和莲花浮雕,宋代雕就,距今已有1100多年,其工艺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宋代的洛阳桥遗存的石将军、桥墩石塔的佛像雕刻、中亭的题词沉雕,无论采石、石雕都说明其时的技术水平很高,而洛阳桥修建的领导者蔡襄其母亲为惠安人卢氏。洛阳桥是距青山十五华里的一座由石条叠成桥墩用海砺作固定物长达3华里的跨海大桥,桥面有条有些长达3丈重达10吨。在当时没有大型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海水的潮汐,石条放在船上,涨潮时使得桥墩固定,待退潮时;船体下降,石条放置于二桥墩中,作为桥面。而石料也是在惠安境内开采的。如此巨大的工程,必需依靠惠安工匠参加。就是泉州东西塔的石料经考证也是惠安境内开采运去的,其众多圆雕和浮雕神佛像离不开惠安工匠的雕刻。

明朝时,惠安考上进士在朝廷为官的人较多,各种牌坊、墓区的石雕产品更多。兴建于明初的崇武古城是用石头砌就的石城,这类遗物有张岳墓的将军、马、虎、羊,崇武城隍庙的石狮等等,这些都标志了当时较高的石雕工艺水平。但明代的崇武古城一度被毁,现有的石城是清时重修的。

清代是惠安石雕大发展的时期,艺术风格趋向精雕细琢,注重线条结构和形态神韵之美,形成了惠安石雕的南派风格。这一时期,是惠安石雕发展史上的承上启下的时期,也是石雕工人开始走出惠安向外发展的时期。除本省各地外,还通过华侨和商人向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发展。从甲午战争后,台湾岛内大兴建筑之风。吸收了不少惠安工匠到台湾参加石雕加工生产,并有不少人在台安居。张悃部下,带来的石雕技艺,成为闽台关系的重要媒介。解放以后,惠安石雕工艺获得了新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的集美鳌园建设,北京人民大会堂建设,80年代毛主席纪念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南京雨花台纪念馆、湄洲岛妈祖雕像、厦门郑成功雕像都大量地倾注了惠安石雕艺人的心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00年第一届雕刻艺术节在惠安举办后,惠安石雕注入了强烈的现代艺术新观念、新标准、新创意、新视点。惠安石雕成长壮大成为惠安县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仅2003年,惠安县雕刻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出口创汇50亿元,并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雕艺之乡"的称号。

文化特征

宗教色彩

在最早期,惠安石雕的根本宗旨主要是宗教功能,它本身就有着十分浓厚的宗教色彩,具体体现在宫观寺庙的设计、雕刻和安装,特别是寺院内的塔、亭、柱、栏等的纹饰雕刻,对于神佛的雕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风格

惠安石雕在艺术风格上独树一帜,不可替代,有着形神兼备的特质,在造型上体现出让人惊叹的气势和动感,特别是很多摆件,其动态美和神态美让人叹为观止,艺术特征十分显著,更加突出纤巧、流丽、繁缛、精细、神奇,在细节方面十分生动、形象,富有赏心悦目的艺术效果。

手法

现代惠安石雕创作手法十分复杂,有着多种表现方法,圆、浮、透、线、沉、影等多种雕法并存,大者雄伟壮观,小者精微细巧,特别是笔者擅长的木化石摆件设计,创作题材广泛,人物、动物、故事、场景,或情景交融,或针砭时弊,体现了"自然与理性结合之美"。除了单纯的艺术享受,作品还体现出了人文关怀和对社会现象的思考。

工艺流程

材料

惠安石雕使用的石材主要为花岗岩。花岗岩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历千年而不腐、不蛀、不变。结晶颗粒比较均匀,石质坚硬,能制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最优质的石料称"峰白"。产自本地的有玉昌湖青、峰白、笔山白、古山白、泉州白等,还有福建省的连江青、南平青、九龙壁玉石和省外的山西黑、黑龙江(101)和(172)、湖北圭山石等,可根据客户需求从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全国各地采购3000多种石材原料。

工具

采石工具

采石使用大锤,重量分12镑与14镑,锤把不象别地用木棍而以三片青竹合成,更加灵活有效。小锤,木把,钢钎,长度各异,根据所打炮眼的深度选用。撬棍,粗细各异,根据所撬石料的大小和分离易难选用。錾仔,又称"晶子",用于打"斧眼",尖端有尖和钝两种,尖的用于引眼,钝的用于楔开斧眼。錾平,方型,用于给分离块整形。钢钎、錾仔、錾平均以六角钢煅造而成。

使用工具

石雕粗加工使用的工具有:小锤,作敲打用;錾缠,方嘴,用于剔除较大面积的边角斜料;錾仔,尖嘴,用于雕晟构件的表面。手电钻。

精加工工具

打琢(尖扁嘴)和斜琢(斜扁嘴),都是剔除石料用的,类似錾仔,但体质较细小,根据雕件的不同分有多种型号;剁斧,平扁嘴似斧状,用于剁光石料表面;梅花锤,方形嘴表面有梅花点,用于剁平较大面积的石料表面,比剁斧效率高;钢条仔,细长尖嘴,用于镂出石料,根据雕作的不同要求也有多种型号。

折叠工序 惠安传统石雕工艺,俗称"打巧"。其工艺流程主要包括捏、镂、摘、雕四道工序。

(一)"捏"就是打坯样。先在石块上画出线条,而后进行初步的雕凿。对于有限定内容的新雕作,有的在打坯之前先画张平面草图作依据;有的还先捏个泥坯或石膏模型;有的则以购卖者提供的设计图纸为蓝图。打坯样是一个重新创作的过程。

(二)"镂"就是坯样捏成后,根据需要把内部无用的石料挖掉。镂空石料的技术是石雕工匠的重要基本功,如一只还没有幼儿拳头大的小石狮,要在嘴里保留掉不出来的小圆球,镂掉四周的石料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

(三) "摘"就是按图形剔去雕件的外部多余的石料。这种剔除是对坯样的细加工,操作者同样应领会创作者的意图,才能使剔除的面积和深浅适度。

(四) "雕"就是进行最后的琢剁加工使雕件定型。完成这一程序不但要有较高水平的雕刻技艺,更要具有鉴别能力。

此外,还有"修细"和"配置座垫"等特殊工序。

"修细",就是修出光彩,有的作品最后还要用砂纸磨光,并用石蜡上蜡,这样就能达到色彩鲜艳,光彩夺目的效果。

"配置座垫",主要是使产品稳固,起到衬托和补充的作用,使主体突出、丰满、醒目和完整。座垫样式多样,主要有自然石座、莲花座、云纹座、水纹座、图案座和鳌鱼座、花蹲座、鱼水座等特殊座垫。

题材作品

惠安石雕题材内容包括装饰、人物、动物、用具等。海内外凡有华人圈的地方均有惠安石雕的精工之作:台湾鹿港龙山寺的八对大龙柱、北京人民大会堂的柱座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栏杆、厦门集美陈嘉庚陵园的石雕人物、南京中山陵的华表、日本鉴真和尚墓园、新加坡古建筑中的石雕作品等等。

传承保

传承价值

惠安石雕艺术源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又融汇汲取闽越文化、海洋文化的技艺精华,并与建筑艺术完美结合、相生相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留下了蕴涵特定历史信息、题材丰富、雕艺精湛、异彩纷呈的作品,经上千年的文化积淀,从单纯的手工技艺上升为一种独具特色的石文化,充分展现了勤劳智慧、善良朴实的惠安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无穷的创造力,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科学研究价值。

传承现状

老一代惠安石雕艺人已逐渐退休,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珍贵的传统手工雕刻技艺正日渐为机械化所取代。传统的技艺是在师徒间或家族中以口传心授方式承传的,多处于封闭状态,现代工厂内的学徒很难真正学到传统石雕工艺的精髓,故整个石雕行业后继乏人。再加上雕匠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静态保护及理论研究在资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没有全面展开等方面的问题,惠安石雕的传统技艺日益陷入濒危状态,亟待扶持和救护。

传承人物

王经民,男,汉族,1967年2月20日出生,2012年被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申报项目:惠安石雕。

保护措施

截至2015年6月,为谋求产业升级,惠安县已有28家石雕企业转型为玉雕企业,并新引进玉雕项目18个,玉雕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具有园林古建、幕墙工程设计与施工一体化资质的企业39家,其中,一级建筑营业资质企业5家,二、三级建筑营业资质企业17家;全县现有各级工业旅游点15个,不断扩大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推动实施雕艺技术改造项目196个,开展重点科技攻关项目65项。

2018年,由福建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乡村表情》丛书之一《惠安雕艺》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成为惠安县一部较为完整地介绍当地雕艺文化的图书。《惠安雕艺》一书从惠安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旅游资源和经济状况等方面描述惠安作为世界石雕之都的特色品质,对历代雕刻名匠予以详尽介绍,展示惠安雕艺群体的规模和成就,并结合当地实际,就如何保护、传承和发展惠安雕艺提出了想法。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惠安县文化馆获得"惠安石雕"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2010年,惠安石雕作品影雕《惠安女》、《畲族姑娘》和石雕对壶《金声玉振》在上海世博会福建馆精品区亮相。

2017年11月9日,2017年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在福建惠安雕艺文创园拉开帷幕,惠安石雕作品在其中被展示。

荣誉表彰

2014年,惠安县石雕产业实现产值175.1亿元,同比增长15.2%,创建各级雕艺大师工作室29个,授牌雕艺大师文化企业17家,获全国雕刻艺术领域首个"中国雕刻艺术传承基地"称号。

濒危状态

内容来源于非遗大数据平台

惠安石雕目前从产业发展状况上看,虽然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但是在繁荣的表象下也酝伏着危机,主要表现在:

一、随着经济的发展,竞争的加剧,一方面:石雕企业为追求成本的最低化和利润的最大化,往往以牺牲石雕产品的艺术性作代价;另一方面:一些石雕企业为了抢夺客户,采取不理智的压价竞争的手段,致使石雕产品“附加值”较低,对传统雕艺带来冲击。

二、山于老一代石雕艺人逐步退出舞台,后继无人,有些传统绝技难以得到很好的传承。一些新生代的石雕艺人在创作手法上与传统的石雕工艺渐行渐远,长此以往,将不利于传统石雕工艺的继承和弘扬。

三、随着科技的进步,大量先进的石材加工工具和机械被广泛引进和运用到石雕石材加工过程中,虽然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生产加工能力,并在某些方面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但是对以手工技艺为主的传统石雕工艺来说,无疑也产生了较大的冲击,致使一些珍贵的传统工艺处于濒危状态。

四、由于传统石雕工艺一般采取口授师传或祖传秘授的方式来授徒,一直以来并没有形成统一规范的文字教材,一些传统的技艺完全靠经验和悟性去领悟掌握,如果没有名师的悉心指点和教导,从艺者很难真正掌握传统石雕工艺中的精华,致使一些绝技逐渐失传。

五、雕匠艺人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具备较高美学基础和一定理论水平的人才较少,“有匠无师”现状严重。 六、对传统石雕工艺的静态保护以及理论研究在资金上投入不足,工作没有全面展开,势将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