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惹惱領導為何還能升遷?曾國藩:學會欲擒故縱,不被重用都不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惹惱領導為何還能升遷?曾國藩:學會欲擒故縱,不被重用都不行

惹惱領導為何還能升遷?曾國藩:學會欲擒故縱,不被重用都不行
圖片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1]

晚清名臣曾國藩早年在京城為官的時候,他的很多升遷方法雖然看起來有些不可思議,卻也在情理之中。在他離開京城的最後一次升遷中,可說和自己的切身利益有關,甚至可以說是曾國藩打擊報復曾經欺負過自己的人,所換來的結果。

曾國藩在京城最後一次受到重用,是坐穩了吏部侍郎的位置,成了權傾天下的禮、兵、刑、工、吏五部侍郎。當時,曾國藩是朝中兼職最多的一個大臣,而且,也非常年輕,僅僅只有42歲。

曾國藩在朝中的最後一次重用,不僅惹惱了咸豐皇帝,還得罪了很多官場上的人,但他採取欲擒故縱的方法,不被重用都不行。

下面,我們就一一講解。

其實,曾國藩早在30歲正式進入翰林院工作前,就十分痛恨吏部,因為當時每個在翰林院實習期滿的翰林,要想得的皇帝的引見(面試),就必須通過吏部。

翰林們實習期滿,唯有得到皇帝的面試後,才能真正成為大清王朝的一名公務員,是外放到地方當官,還是留在京城任職,都是皇帝的一句話,因此,非常重要。

而吏部卻利用手中的職權,對凡是要想得到皇帝引見的翰林大肆敲詐,對不送銀子的翰林,絕對不帶到皇宮裡去面見皇帝。

曾國藩當年從翰林院實習期滿後,就因為沒有銀子賄賂吏部官員,足足給他拖了半年時間,才得到皇帝的引見。

曾國藩對吏部的做法十分憤怒,可自己地位低微,要想改變吏部,十分困難。

當曾國藩成為二品大員後,他決定向吏部「開炮」。

但曾國藩還是遇到了很多難題,自己雖然升遷快速,可就是無法做到吏部侍郎的位置上。

熟悉官場文化的曾國藩知道,如果自己將手伸得太長,就會遭到朝中很多大臣的痛恨,因此,一直在運籌帷幄,看看如何才能改變吏部這種欺壓學子的做法。

到了咸豐皇帝時期後,此時的曾國藩已經成了禮、兵、刑、工部的侍郎,可依舊無法管到吏部的頭上。為此,他決定採取欲擒故縱的方法,讓咸豐皇帝一步步鑽入他的圈套中。

曾國藩的方法,讓人拍案叫絕,他不被重用都不行。

曾國藩 道光進士,曾任內閣學士,道光末年官至侍郎。善於講「道德」說「仁義」,對程朱理學推崇備至。太平天國進軍湖南時,被任命為幫辦團練大臣,在湖南舉辦團練。後來組建起一支具有正規軍規模的地主武裝團練——湘軍。咸豐四年發布《討粵匪檄》。 率湘軍出省作戰,為清政府收復失地。為了強化鎮壓力量,他主張引進西方先進技術,設立安慶內軍械所,製造新式槍炮。咸豐十年(1860年)任兩江總督、欽差大臣,督辦江南軍務。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