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爱德华.威尔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森
Edward Osborne Wilson

图片来源互动百科
出生 (1929-06-10)1929年6月10日
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罕
国籍 美国
教育程度 博士
母校 阿拉巴马大学
哈佛大学
职业 美国 昆虫学家

爱德华·奥斯本·威尔森(英语:Edward Osborne Wilson,1929年6月10日-),威尔森1929年6月10日出生于阿拉巴马州(Alabama )伯明翰(Birmingham)市。1955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后,他去热带对蚂蚁进行了10个月的研究。1956年,他回到哈佛大学任教,并于1964年升为教授。其后他在哈佛大学和比较动物学博物馆(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陆续担任了许多职务。威尔森担任哈佛大学佩莱格里诺讲座研究教授,并为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昆虫馆名誉馆长。美国昆虫学家、博物学家和生物学家。他尤其以他对生态学、演化论和社会生物学的研究而著名。他的主题研究对象是蚂蚁,尤其是蚂蚁通过信息素进行通讯。艾德华.威尔森(Edward O. Wilson),一九二九年出生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伯明罕,当今生物理论学家的翘楚,被尊称为生物多样性之父与社会生物学的始祖,更是全球公认的现代蚂蚁学泰斗,人称蚂蚁先生。

威尔森曾获多项科学奖项,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章与瑞典皇家科学院为诺贝尔奖未能涵盖的科学领域所颁发的克拉福德奖。一九九六年获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并被《时代》杂志评定为影响美国最巨的二十五位美国人物之一;二○○○年再次被《时代》杂志评选为世纪英雄,推崇他在环境保护上的成就。

此外,威尔森曾两度获得普利兹奖,其中荣获一九九一年普立兹奖的著作即为其与霍德伯勒共同撰写的《蚂蚁》﹙The Ants﹚一书,允为当代蚂蚁学的经典著作。近年来更积极鼓吹“生物多样性”的观念,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而努力。目前威尔森任教于佩莱格里诺大学(Pellegrino University),并担任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的昆虫学馆馆长。

威尔森于1996年从哈佛大学退休。目前他和他的妻子艾琳在美国麻省列克星敦市居住。

学术贡献 威尔森和罗伯特·麦克阿瑟用实验证明岛屿的面积及其和陆地的距离是岛上的生物物种数的主要决定因子,从而建立了岛屿生态地理学。

威尔森认为,保存基因,而不是保存生物,是演化的目标(理查德·道金斯后来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中更加详细地阐明了这个观点),他还研究了全新世灭绝事件(20世纪的生物集群灭绝),和这个灭绝与现代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说:“假如你砍掉一座森林,尤其是一座古老的森林,你不仅仅是除掉了许多大树和一些在树冠上飞翔的鸟。你完整地消灭了数平方英里内的许多物种,有可能上万种物种。许多这些物种我们还根本不知道。至今为止科学对许多物种,比如真菌、微生物和许多昆虫,在生态系统中所起的无疑非常重要的作用还不很清楚。”他还说:“我们必须放弃我们现在的一种迷信:我们只要在哪里保存一小部分老的生态环境我们就可以在其它地方干我们所想干的任何事。这是一个非常危险和错误的见解。”

威尔森提出的社会生物学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的社会行为可以从演化论的观点来解释,并且社会行为是透过基因遗传的。

威尔森的成就获得了许多奖励,其中包括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克拉福德奖和两次普利策奖。

文章发表

占领地球的两条路径[1]

人类本身是一项伟大但脆弱的演化成就。我们这个物种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人类在演化史诗的故事中位居顶点,但是这部史诗一直都面临终结的危险。在大部分时间,我们的远祖数量都很少。就一般的哺乳动物史来看,这个数量少到很容易早就灭绝了。把任一时间所有人类之前的祖先数量总加起来,个体数量最多也只有几万个。人类的远祖在非常早期便分裂成两个,或是两个以上的群体。在这个时期,每个哺乳动物物种的平均存在时间大约是五十万年。根据这个原理,大部分从人类远祖分支出去的旁系都已经灭绝了,只有其中一支成为现代人类的祖先,这一支物种在过去五十万年间至少一度濒临灭绝,甚或可能多次处于即将灭绝的状况。人类演化史诗可能因为这样的困境而终结,就地质学来看,其存在也不过就一眨眼的时间。这种状况可能是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发生了严重的干旱,也有可能是周遭的动物带入的外来疾病席卷整个族群,还有可能是其他更具有竞争能力的灵长类所带来的压力。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生物圈的演化过程有可能会被拉回去,再也不会演化出人类。

社会性昆虫是目前陆生无脊椎动物中的霸主,在亿万年前演化出来之后,续存至今。专家估计,白蚁是在两亿两千万年前的三叠纪中期演化出来的,蚂蚁大约是在一亿五千万年前、侏㑩纪晚期和白垩纪早期之间出现。熊蜂蜜蜂大约出现在八千万到七千万年前,那时是白垩纪晚期。中生代这些社会性昆虫出现之后,它们演化支系的多样性和开花植物同时增加,并随之拓展栖地。蚂蚁和白蚁经过了很长的时间,才取得目前陆生无脊椎动物霸主的地位。它们的能力是一个接著一个,逐渐发展出来,到了约六千五百万到五千万年前才达到现在的水准。

总的来说,蚂蚁白蚁演化的速度比较慢,其他生物因而能够演化出与之对抗的策略,维持生态系的平衡。因此这些昆虫虽然数量庞大,但不会破坏陆地生物圈,而是成为其中活跃的成员。目前由它们所主宰的生态系是可以永续发展的,也需要它们才能够永续发展。 人类这个物种和这些社会性昆虫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智人(Homo sapiens)在数十万年前才出现,并在最近的六万年散布到全世界。在这么短的时间,生物圈里没有其他的生物和人类共同演化。其他的物种没有准备好面对人类的猛攻,缺乏这段时间让其他生物很快就面临了严重的后果。

一开始,人类近祖在旧世界的散播稀疏而零星,对环境而言是无害的。其中大部分的族群都灭绝了,各个分支走上死路,就像生命树上的枝桠停止了生长。动物学家会和你说,就地理模式来看这没什么异常之处。在爪哇东部的小巽他群岛曾经住著体型娇小的“矮人”,称为弗洛瑞斯人,他们的脑只比黑猩猩大一点,还没有发展出石器,除此之外我们对他们的生活所知甚少。在欧洲和地中海的东岸地区曾经住著尼安德塔人,他们是与智人相近的一支,和人类的祖先一样是杂食物种。不过尼安德塔人的骨架和脑都要比现在的智人大,他们使用的石器还很粗糙,并不是为了个别特殊的功能所打造。尼安德塔人中大部分的族群都适应了“猛犸草原”恶劣的天候,这些草原是位于冰河外围的寒冷草地。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尼安德塔人或许可以演化成更先进的人类,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发展,而是衰退,之后灭绝。在我写这本书的时候,人类故事有了新的进展。科学家经由研究一些骨头碎片,确认了在亚洲北部曾有另一种人类:丹尼索瓦人,证据指出,他们是尼安德塔人往东迁徙时产生的替代种。

我们可以把以上的人类近祖和其他人类物种概称为“人属”(Homo),他们都没有存活下来。如果这些人属物种至今仍然存在,其存在对现代所造成的道德与宗教问题将会让人犹疑恐惧。(尼安德塔人的民权、小矮人的特殊教育?所有人属的救赎方式与天堂该是如何?)虽然目前缺乏直接的证据,但是根据在直布罗陀所发现的三万年前的尼安德塔人遗迹,科学家认为他们灭绝的原因应该是食物和空间受到了竞争,或是他们全部都被杀死,也有可能这两件事都发生了。在人属四散迁徙、适应不同环境的过程中,人类的祖先不但消灭了尼安德塔人,也灭绝了其他人种。当智人的祖先还局限在非洲活动时,尼安德塔人依然活跃,但智人祖先的后代注定会爆炸似地往其他大陆迁徙。他们占满了旧世界,然后一路拓展到澳洲,最后散居到美洲以及太平洋的各个群岛上。在这个过程中,遇见他们的其他人属都被他们击败,然后灭绝了。

用定义动物的技术语言来说,智人是生物学家所谓的“真社会性”(eusocial)动物。这个意思是说该种动物的群体中包含多个世代的成员,倾向以分工的方式从事利他行为。从这个角度看,人类可以和蚂蚁、白蚁,以及其他真社会性昆虫相互比较。但我马上要补充一点:人类除了独有文化、语言和高度智能之外,还有最基本的一点是人类社会中所有正常的个体都能够生殖,而且几乎会为此和其他的个体竞争。还有,人类群体之间的结盟很有弹性,不只会和亲人结盟,也会和不同的家族、性别、阶级与部落结盟。这种结盟能够成立,在于个人和群体能够了解其他的个人与群体,同时也能够分配个人的所有物以及地位。


由于结盟的成员彼此要仔细估量对方,因此人类的远祖发展出真社会性所走过的道路,就会和其他由本能驱动的昆虫截然不同。个体在群体中的成功,和所属群体在其他群体中的成功,彼此间有著竞争关系,这样天择出来的结果铺成了通往真社会性的道路。这种竞争的策略中密集交错著各种现象,包括了仔细盘算过的利他关系、合作、竞争、支配、互惠、背叛与欺骗。

如果要用人类的方式玩这个游戏,各个族群就得演化出更高程度的智能。他们必须要有同理心,要能知道朋友和敌人的情绪,并且判断两者的意图以定下个人的社交互动策略。结果就是人脑得具备很高的智能,同时又要热心于社交活动。脑子得很快地在心里发展出个人人际关系的剧本,包括短期与长期的关系;脑中的记忆要能够保留久远之前的情节,也要能够想像到未来各个关系可能的结果。这些各自不同的计画是由脑中的杏仁核和其他情绪控制中心,再加上自主神经系统一起掌控的。

所以人类的状况就是这样:有的时候自私,有的时候无私,两种冲动彼此冲突。在穿越演化这个巨大迷宫的旅途中,智人是如何得到现在这样独特的地位?答案就在于人类的命运已经由远祖的两个生物特性所决定了,这两个特性就是体型大与活动能力有限。

回到中生代,当时最早出现的哺乳动物和周遭最大型的恐龙相较之下算是极小只的了。不过也只有当时是那样,而哺乳动物留存到了现在。相较于猛犸象,昆虫和其他大部分的无脊椎动物也非常小。恐龙消失之后,爬行动物时代结束,哺乳动物时代继起,哺乳动物繁衍出成千上万个物种,填满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区位。蝙蝠能够在空中飞翔,捕食飞行的昆虫;巨大的鲸鱼纵横四海,滤食浮游生物。最小的蝙蝠只有熊蜂那么大,蓝鲸的身体则可长达将近三十公尺,重十二万公斤,是现存与曾经存在过最大的动物。 哺乳动物在陆地上辐射适应而演化出各个物种时,只有一些种类的体重超过十公斤,包括了鹿,以及其他以植物为食物的种类,还有以这些大型动物为食物的大型猫科动物与其他的肉食动物。不论在什么时候,世界上哺乳动物种类的数量大约都介于五千到一万种之间。在始新世晚期,大约三千五百万年前,旧世界灵长类出现了,那是最早的狭鼻类动物,它们是目前旧世界猴类、猿类以及人类的祖先。大约在三千万年前,旧世界猴子的祖先开始走上和现代猿类与人类不同的演化道路。其中有些后来成为专门以植物为食的物种,有的则以狩猎或是找寻尸体的方式取得肉类,还有一些成为杂食动物。哺乳动物辐射演化的时候,其中一个分支成为人类早期祖先。

除了体型之外,人类的远祖基本上也适合成为真社会性动物。在四亿年前,泥盆纪初期,陆地上刚出现植被的时候,昆虫便出现了。时至今日,它们身上都披著如骑士穿著的盔甲,那是由几丁质构成的外骨骼。在每个生长阶段结束后,昆虫会把旧壳蜕去,长出比较大的新壳。哺乳动物和其他脊椎动物的肌肉长在骨骼外面,拉动的是骨骼表面。昆虫的肌肉则相反,位于几丁质骨骼的内部,从里面拉动骨骼,因此昆虫无法长得太大。世界上最大的昆虫是非洲的大角金龟,大小有如人类的拳头。在遥远的纽西兰群岛由于没有原生鼠类,有种叫做巨沙螽蟋蟀状的昆虫,在生态系中便扮演了小鼠的角色。

真社会性昆虫能在昆虫世界中占有数量优势,但它们在征服的过程中只能依靠很小的脑,与依照本能发展出的行为。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它们太小了,无法点燃并且控制火。所以不论经过多久,昆虫都无法演化出人类这样的社会。

以昆虫的体型来说,它们的飞行距离让每一代蚁后散播到更远的地方。蚂蚁的祖先是非群居生活的黄蜂,它们应该有这种能力。白蚁的祖先是非群居生活的原始蜚蠊,它们应该也有。

飞翔蚂蚁祖先的每一代蚁后都是独自出发,繁衍下一代,在地上蹒跚步行的人类祖先则被迫待在一起。乍看之下,这似乎是人类演化出在昆虫中不太可能出现的复杂社会行为的原因。事实却正好相反。在持续变动的环境中,飞翔蚂蚁在著陆时比流浪的哺乳动物更容易找到没有被其他同类占据的地方。此外,一只蚁后需要的空间比一只哺乳动物小得多,因此她的领地并不容易和其他同类蚁后已经占据的领地重叠。

这个饱含潜力社会性昆虫还有另一项优势:蚁后在展开旅程的时候不需要雄蚁的陪伴。蚁后在之前进行交配飞行的时候就已经受精,得到的精子会储藏在腹部一个称为贮精囊小囊中。蚁后只要让一个精子和她的卵受精一次,就能在一年中生出几十万只工蚁。切叶蚁是这项纪录的保持者:一个蚁后在其一生十多年的岁月中能够生下一亿五千万只工蚁,不论何时,她的手下都有三百万到五百万只仆役,这个数量大约介于拉脱维亚和挪威的人口数。

哺乳动物,特别是肉食哺乳动物,在定居下来并且准备成家时,需要保护的领域则大得多了。哺乳动物不论走到哪里都很有可能遇到竞争者。雌性也无法把精子储存在身体中,需要找到雄性交配才能产下后代。这样的机会与环境造成的压力使得群体社会生活比较有利。群体社会生活需要个体之间的连结与同盟才能成形,而连结与同盟的基础是智能与记忆。

在这里我们可以总结地球上两大征服者的情况。社会性昆虫的祖先与人类的祖先,在生理与生活史上完全不同,演化出复杂社会的过程也大相迳庭。昆虫中的女王能够依照本能,像机器人般地产下后代。人类的祖先则需要依靠个体之间的连结与合作。在昆虫中,只要筛选一代代的女王,便有可能演化出真社会性。人类祖先在演化出真社会性的过程中则是个体筛选和群体筛选交互发生作用。

争议

威尔森提出的社会生物学引起了20世纪末最大的一场科学上的争论。一些批评家诉责威尔森为种族歧视提供理由,威尔森为此甚至被打。但威尔森本人并没有打算将“最佳者生存”的概念扩展到人类社会上来支持所谓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威尔森本人的理论是科学的,不是道德的,许多他的批评者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许多他的哈佛同事坚决反对他的理论。这场争论的一个好结果是他1981年写的《基因、理智和文化:共演化过程》。这部书本身有许多数学。今天共演化已经成为现代科学和人类学的一个前锋词汇。

2010年马汀·安卓斯·诺瓦克(Martin Nowak)、柯里娜·塔尼塔(Corina Tarnita)和威尔森在在《自然》期刊上共同发表了一篇学术论文,称亲缘选择理论无法解释生物的真社会性行为,引发学界强力反弹,在科普界大力畅导亲缘选择的理查德·道金斯也公开与威尔森交火。

2013年威尔森在华尔街日报上投稿一篇文章,节选自其著作《给青年科学家的信》,称科学研究不需要数学,重要的是创新的想法,甚至说包括他自己在内的许多世界上最顶尖的科学家都不懂数学。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的数学教授艾德华·法兰克尔(Edward Frenkel)随即著文反驳,说数学在任何领域都有用。

知名著作及论点

《论人性》 亲生命假说 《给青年科学家的信》 《社会生物学》

参考资料

http://www.guardian.co.uk/science/2012/jun/24/battle-of-the-professors Lord of the Ants documentary. VICE. 2009 [18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5). Nowak, M. a., Tarnita, C. E., & Wilson, E. O. The evolution of eusociality. Nature. 2010, 466: 1057–1062. doi:10.1038/nature09205. Rousset, F., Lion 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Nowak et al.’s charge against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J Evol Biol. 2011, 24: 1386–1392. doi:10.1111/j.1420-9101.2011.02251.x. Herre EA, Wcislo W.T. In defence of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Nature. 2011, 471: E8–E9. doi:10.1038/nature09835. Ferriere R., Michod R.E. Inclusive fitness in evolution.. Nature. 2011, 471: E6–E8. doi:10.1038/nature09834. Bourke A.F.G. The validity and value of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Proc Roy Soc B: Biol Sci. 2011, 278: 3313–3320. doi:10.1098/rspb.2011.1465. Abbot P.; 等.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and eusociality.. Nature. 2011, 471: E1–E4. doi:10.1038/nature09831. Strassmann J.E., Page R.E., Robinson G.E., Seeley T.D. Kin selection and eusociality.. Nature. 2011, 471: E5–E6. doi:10.1038/nature09833. Johnston, Chris. Biological warfare flares up again between EO Wilson and Richard Dawkins. The Guardian. 2014-11-06 [2015-06-21]. Wilson, E. O. Great Scientist ≠ Good at Math.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3-04-05 [2015-06-21]. Frenkel, Edward. Don’t Listen to E.O. Wilson. Slate Magazine. 2013-04-09 [2015-06-21].

外部链接

艾德华·威尔森在《大英百科全书》在线版的页面 (英文) 艾德华·威尔森 at Goodreads

参考文献

http://www.guardian.co.uk/science/2012/jun/24/battle-of-the-professors Lord of the Ants documentary. VICE. 2009 [18 February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0-15). Nowak, M. a., Tarnita, C. E., & Wilson, E. O. The evolution of eusociality. Nature. 2010, 466: 1057–1062. doi:10.1038/nature09205. Rousset, F., Lion S. Much ado about nothing: Nowak et al.’s charge against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J Evol Biol. 2011, 24: 1386–1392. doi:10.1111/j.1420-9101.2011.02251.x. Herre EA, Wcislo W.T. In defence of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Nature. 2011, 471: E8–E9. doi:10.1038/nature09835. Ferriere R., Michod R.E. Inclusive fitness in evolution.. Nature. 2011, 471: E6–E8. doi:10.1038/nature09834. Bourke A.F.G. The validity and value of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Proc Roy Soc B: Biol Sci. 2011, 278: 3313–3320. doi:10.1098/rspb.2011.1465. Abbot P.; 等. Inclusive fitness theory and eusociality.. Nature. 2011, 471: E1–E4. doi:10.1038/nature09831. Strassmann J.E., Page R.E., Robinson G.E., Seeley T.D. Kin selection and eusociality.. Nature. 2011, 471: E5–E6. doi:10.1038/nature09833. Johnston, Chris. Biological warfare flares up again between EO Wilson and Richard Dawkins. The Guardian. 2014-11-06 [2015-06-21]. Wilson, E. O. Great Scientist ≠ Good at Math.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13-04-05 [2015-06-21]. Frenkel, Edward. Don’t Listen to E.O. Wilson. Slate Magazine. 2013-04-09 [2015-06-21].

论编

动物行为学

分支

动物认知 动物交流 动物意识 动物文化 动物性行为 Animal welfare science 人与动物关系学 蜜蜂的学习于交流 行为生态学 行为遗传学 认知动物行为学 比较心理学 动物情绪 Evolutionary neuroscience Human ethology 本能 学习 神经行为学 Pain in animals 社会生物学 Tool use by animals Zoosemiotics Zoomusicology 先驱动物行为学家 Patrick Bateson 查尔斯·达尔文 理查德·道金斯 Irenäus Eibl-Eibesfeldt 戴安·弗西 卡尔·冯·弗里希 珍·古道尔 Heini Hediger 康拉德·洛伦兹 Desmond Morris Thomas Sebeok William Homan Thorpe 尼古拉斯·廷贝亨 艾德华·威尔森 Jakob von Uexküll

相关话题

生物学主题  动物行为学(分类)

论编 心理学 过程 利他行为 族群选择 亲属选择 性选择 社会生物学 共同演化 演化平衡策略 领域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道德的演化 宗教演化心理学 Depression 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volutionary aesthetics Music Darwinian literary studies 情绪的演化 开创性作者 Pascal Boyer Leda Cosmides 查尔斯·达尔文 理查德·道金斯 丹尼尔·丹尼特 贾德·戴蒙 Robin Dunbar David Geary 彼得·克鲁泡特金 Geoffrey Miller Steven Mithen 史迪芬·平克 John Tooby 罗伯特·泰弗士 艾德华·威尔森 D. S. Wilson 相关主题 模因学 社会生物学 演化神经科学 人类演化 社会演化 文化演化 演化人类学 演化医学 演化语言学 Biosocial criminology 演化生物学 神经心理学 列表 演化心理学家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research groups and centers 关于进化论和人类行为的文献目录 进化心理学分类 心理学主题 论编 社会生物学 主题 行为遗传学 Challenge hypothesis Dual inheritance theory 动物行为学 演化心理学 Evolution of morality 族群选择 Kin recognition 亲属选择 Male Warrior hypothesis Reciprocal altruism Sexual selection in human evolution Sex and psychology Sociality (真社会性, Evolution of eusociality, Presociality) 邓巴数 论述 Not in Our Genes 艾德华·威尔森 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Evolutionary biology portal 论编 克拉福德奖获得者 数学 1982年: 弗拉基米尔·阿诺尔德 路易·尼伦伯格 1988年:皮埃尔·德利涅 亚历山大·格罗滕迪克(拒绝受奖) 1994年:西蒙·唐纳森 丘成桐 2001年:阿兰·孔涅 2008年:马克西姆·孔采维奇 爱德华·威滕 2012年:让·布尔甘 陶哲轩 2016年:Yakov Eliashberg 天文学 1985年:莱曼·史匹哲 1989年:詹姆斯·范·艾伦 1991年:艾伦·桑德奇 1997年:弗雷德·霍伊尔 埃德温·萨尔皮特 2005年:詹姆斯·冈恩 詹姆斯·皮布尔斯 马丁·里斯 2008年:拉希德·辛亚耶夫 2012年:赖因哈德·根策尔 安德烈娅·M·吉兹 2016年:罗伊·克尔 罗杰·布兰福德 地球科学 1983年:爱德华·诺顿·劳仑次 1986年:克劳德·阿雷格(Claude Allègre) G. J. Wasserburg 1995年:丹司葛德(Willi Dansgaard) Nicholas John Shackleton 1998年:D. L. Anderson A. M. Dziewonski 2002年:丹·麦克肯泽 (地球物理学家) 2006年:瓦勒斯·布罗克(Wallace S. Broecker) 2010年:沃尔特·芒克 2014年:彼得·莫尔纳 (地球物理学家) 2018年:真锅淑郎 苏姗·所罗门 生物科学 1984年:丹尼尔·杰森(Daniel Janzen) 1987年:Eugene Odum Howard T. Odum 1990年:保罗·R·埃利希 艾德华·威尔森 1992年:A. Seilacher 1993年:威廉·唐纳·汉弥尔顿 西摩·本泽 1996年:Robert May 1999年:恩斯特·瓦尔特·迈尔 约翰·梅纳德·史密斯(John Maynard Smith) 乔治·C·威廉斯 2003年:卡尔·乌斯 2007年:罗伯特·泰弗士 2011年:伊尔卡‧汉斯基 2015年:Richard Lewontin 太田朋子 多发性关节炎 2000年:马克·费尔德曼 Ravinder N. Maini 2004年:Eugene Butcher Timothy Springer 2009年:查尔斯·迪纳雷罗 岸本忠三 平野俊夫 2013年:罗伯特·温彻斯特(Robert J. Winchester) Lars Klareskog Peter K. Gregersen 2016年:坂口志文 Fred Ramsdell 亚历山大·鲁登斯基 Category:克拉福德奖获得者

参考文献

  1. 占领地球的两条路径. thenewslens.com. 2018-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