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感通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感通寺位于点苍山圣应峰南麓,大理古城和下关之间,距大理古城约5公里,距离下关约11公里。感通寺背靠四季积雪不化的苍山,面对烟波浩淼,白帆点点的洱海,集天地间灵于一身,又名荡山寺。

中文名 感通寺

位 置 点苍山圣应峰南麓

别 名 荡山寺

宗 教 佛

始建于 汉朝

特 产 感通茶

史书记载

感通寺旧称荡山寺。据《荡山志略》记述:“点苍山荡山寺始建于汉,重建于唐”。 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年撰《重建感通寺记》,开篇直叙:“大理城南十里,西入山谷有寺曰感通,唐初李成眉贤者所建。”对“感通”含义的诠译为:“况天下之物,未有城而不通,而感之也又焉有不通者哉……不得其理不能感……感而遂通”。到明洪武年间,共建盖寺庵“三十六院”。明代末期,寺庵涤荡损毁。清初重建时,寺庵下移至今址。现遗存一寺一庵(大云堂和寂照堂)。寺内保留着七块碑刻,记述了寺庵的兴衰。紧靠大云堂后,有一座舍利塔形的担当墓,高3.5米,碑文记载了担当的生平。在寂照庵的西侧有明代普同塔,西北脊上有明代和尚塔多座。

传说

这里还有一则关于感通寺的传说,相传,明洪武十七年,感通寺的住持——无极大法师前往南京朝觐明太祖朱元璋,并带去了一匹白马,一株茶树。进献时正好是初春,白马嘶鸣,茶树开花[1] 。当时,明太祖认为马嘶花放,是大明江山的吉祥之兆,于是便给无极和尚赐名为“法天”,并授其职务为“大理府僧纲司都纲”(当时管理佛寺的大和尚的职务),并赐诗18首送归。全山僧众迎接无极归来的地方,后来也建了寺庙,称为班山(即现在感通寺山门下侧)。从此感通山寺庙大兴,明末高僧担当曾题联云:“寺古松森,西南览胜无双地;马嘶花放,苍洱驰名第一山。”

历史

感通寺历史久远,历经沧桑,几度兴衰,极盛时期有达三十六所庵院的规模。相传正殿为“大云堂”,在今感通寺西南,有遗址尚存。还有“班山”(白族古语中山与寺同义)等重要建筑,大部分毁于清咸同年间的战乱。现存庙宇均为清光绪后陆续重建,1981年以来逐渐修复[2] 。人称感通寺为“苍洱驰名第一山”并不止于它优美的自然风光,更在于它有着一系列名人、名事、名花的遗迹和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故事传说。其一为“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至今尚有“写韵楼”的遗址和担当和尚舍利塔。这里所说的“名士”指的是明代著名学者杨升庵(公元1488年—1559年)。明嘉靖三年(1525年)因“议大礼”案触怒了嘉靖皇帝,被永远充军云南。嘉靖九年杨升庵与李元阳结伴同游点苍山,住宿感通寺的班山楼二十多日,在此校注《六书》并转注千字音韵。李元阳便将此楼题名为“写韵楼”,今遗址尚依稀可辨。所谓“高僧”指的是晚于杨升庵100多年的云南杰出诗人、画家、书法家担当和尚。担当,晋宁人,原名唐泰(公元1593—1673)。明朝天启年间,他上京赶考未中,从此遍游名山大川,后返回云南侍奉老母。母亲去世后,便上鸡足山削发为僧,一边修行,一边专心致力于诗书画的创作。担当诗书画独树一帜,书如行云流水,画则有笔外之意,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名声很大,有“云中一鹤”、“南中高士”之称。晚年常住感通寺,因仰慕杨升庵的品学,重修“写韵楼”作为自己的住所,从此便留下了“龙女奇花传千古,名士高僧共一楼”的千古佳话。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冬天,他感到身体不适,卧床十九天后写下几句偈语:“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舌头断了谁敢坐?”写毕,掷笔而逝,年八十一岁。入龛火化后建塔于寂照庵下的松林中,这就是担当和尚舍利塔。其好友冯苏题写了《担当禅师塔铭》:“始焉儒,终焉释。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室。”今日之塔为近年恢复重建。感通寺特产感通茶,当年徐霞客亲口品尝后称道其“绝以桂相似”,“茶味颇佳”。今已发展成大片茶园,成为大理首屈一指的出口名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