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慈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
大清慈禧皇太后
前任: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慈安母后皇太后)
繼任: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嘉順皇后)
那拉氏[1][2]
杏貞
封號 蘭貴人→懿嬪→懿妃→懿貴妃→慈禧(聖母)皇太后→慈禧太皇太后→孝欽顯皇后
位號 貴人→嬪→妃→貴妃→貴太妃→皇太后→太皇太后→追尊皇后
徽號 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
旗籍 滿洲鑲藍旗(後抬入滿洲鑲黃旗
世居地/穆坤 葉赫[註 1][3][4]一說為蘇完[註 1][5]
出生 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
(1835-11-29)1835年11月29日
大清
婚年 咸豐元年(1851年)
婚姻名份
逝世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廿二
1908年11月15日(1908-11-15)(72歲)
22x20px 大清京師中南海儀鸞殿
諡號 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
墳墓 菩陀峪定東陵[4]
親屬
父親 惠徵[4]
母親 佟佳氏
咸豐帝
夫之父 道光帝
夫之母 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
夫之元配 孝德顯皇后薩克達氏
夫之繼室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
夫之側室 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
端恪皇貴妃佟佳氏
玟貴妃徐佳氏
婉貴妃索綽絡氏
璷妃那拉氏
禧妃察哈拉氏
吉妃王氏
慶妃索綽羅氏
雲嬪武佳氏
容嬪伊爾根覺羅氏
璹嬪那拉氏
玉嬪那拉氏
兄弟 桂祥
照祥
福祥
姊妹 葉赫那拉氏(夫醇親王奕譞
同治帝
養女 榮壽固倫公主
繼女 榮安固倫公主
其他親屬 外甥光緒帝、侄女隆裕皇太后

孝欽顯皇后(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6]),那拉氏[1][2](清代《玉牒》、民國《清史稿·后妃傳》均作葉赫那拉氏[4]),是清朝末年的一位皇太后,為同治光緒年間(1861年至1908年)清朝的實際統治者。她是咸豐帝妃,也是同治帝的生母。同治帝即位後,稱為「聖母皇太后」;光緒帝即位後,稱為「皇爸爸」,與東太后(慈安太后)一起兩宮聽政長達二十年,直到光緒初年慈安過世,慈禧才獨掌大權。

慈禧出身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世襲官宦之家。1852年封懿貴人,後依次晉封至懿貴妃。咸豐帝死後,其子同治帝繼位,被尊為「聖母皇太后」,抬旗滿洲鑲黃旗[7]。同年與慈安太后東太后)、恭親王奕訢等合謀發動辛酉政變,剷除掌權的顧命八大臣勢力,是為兩宮聽政。外人以「慈禧太后」、「聖母皇太后」、「西太后」稱呼她。

1874年同治帝死後,在慈禧的主持下,醇親王奕譞之子載湉(慈禧之妹所生)繼承皇位,是為光緒帝。慈禧與慈安繼續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病逝,自掌大權,宮中及朝廷開始以「老佛爺」尊稱之。1898年,慈禧默許光緒帝推動戊戌變法。同年,慈禧發動政變,軟禁了光緒帝,殺死了新派的維新六君子,隨後臨朝稱制,重新執掌大權。1900年,庚子事變發生,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慈禧攜光緒帝等逃往西安,翌年《辛丑條約》簽訂後得以返回北京。此後慈禧開始推行庚子新政,廢除科舉制度。

1908年11月15日,慈禧太后病逝。在她死前一天,光緒帝也駕崩了。慈禧安排由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繼承皇位。葬菩陀峪定東陵[4]。慈禧的侄女葉赫那拉氏則以光緒帝皇后的身份成為皇太后,徽號隆裕太后,實行垂簾聽政。

慈禧太后是自同治光緒年間大清帝國的實際統治者,包括前面與慈安太后兩宮聽政,其掌權時間長達四十七年,在清代僅次於康熙帝乾隆帝。統治掌權時長不僅超越唐朝武則天[8]漢朝呂后[9]且超越大多數帝王;統治期間發動政變兩次,立皇儲兩次,推動變革三次。死後諡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長度為大清皇后之最,亦超過大清開國皇后及孝德孝貞(東太后慈安)二位咸豐帝的正妻。在慈禧太后死後僅三年,清朝覆滅,中華民國成立。

先世

咸豐朝同治初年的《清實錄》,即冊封詔書中,慈禧太后以「那拉氏」的名字出現,其姓之前並未被冠以「穆昆[註 1][1][2]但在之後的實錄中,其家族始被冠以「葉赫」這一「穆昆」,變成了「葉赫那拉氏[註 1][11]清代《玉牒》則記載,慈禧太后是「葉赫那拉氏,安徽徽寧池太廣道惠徵女」[3]

自民國後一些學者常誤認慈禧太后為葉赫貝勒金台吉的後裔[5],而實際上,據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收藏的《德賀訥世管佐領接襲家譜》所記載,慈禧家族的入旗始祖叫喀山,喀山家族世居蘇完,因蘇完地處葉赫國境內,故《八旗滿洲氏族通譜》中作世居葉赫,但與葉赫貝勒家族並非同宗[12],且在天命四年葉赫部未滅之前就歸附了努爾哈赤[5][13]

生平

早年至入宮產子

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慈禧太后出生。父親為惠徵(1805年-1853年7月8日),惠徵出身於北京滿洲鑲藍旗世襲官宦之家,住在西四牌樓劈柴胡同,原為吏部筆帖式,咸豐二年(1852年)昇為安徽徽寧池太廣道道員,官居四品。史料沒有記載她的出生地,與中國其它名人故里之爭類似,關於出生地有安徽呼和浩特山西長治市北京等不同的說法。

1852年(咸豐二年),康慈皇太妃懿旨咸豐帝選秀女。慈禧參加了二月初八、初九的選秀,被選中。相關報道轉述[14]內務府奏銷檔》記載:二月十一日「敬事房太監傳諭旨,封惠征女葉赫那拉氏為蘭貴人,命於五月初九日進宮」。《清史稿·后妃傳[4]》和《清實錄[15]》則記載那拉氏的貴人封號是懿貴人。當時,慈禧的父親惠徵被調任安徽寧池太廣道,慈禧選中入宮後,惠徵忙於此事,直到將女兒送走後,才於咸豐二年七月到蕪湖上任。

五月初九,慈禧和日後的莊靜皇貴妃他他拉氏同時被送入圓明園。他他拉氏則被封為麗貴人。慈禧和莊靜因為相貌柔美,同時受到咸豐帝的寵愛。

咸豐二年十二月,太平軍攻克湖北武漢三鎮,隨後順長江而下,江西九江及安徽均告急。咸豐三年正月十七日(1853年2月24日),太平軍攻占安慶,安徽巡撫蔣文慶被殺害,洪秀全奪得藩庫銀30萬兩、漕米40多萬石後,繼續向東進軍,在蕪湖擊敗清軍。惠徵帶著1萬兩銀子,以押解餉銀為名逃往南京轉赴鎮江,獲江蘇巡撫楊文定收留,負責管理錢糧。咸豐帝震怒於地方官員臨陣逃脫、丟失地盤,將惠徵開缺,聽候查辦。惠徵得知自己被罷免後,十分恐懼,隨即病倒。咸豐三年六月初三(1853年7月8日),慈禧的父親惠徵在鎮江府病逝。

咸豐四年(1854年)二月乙未,咸豐帝下旨晉封懿貴人為懿嬪,時年十九歲,同年十一月庚寅,進行正式冊封,冊文如下:

朕維椒庭翊化。修婦職於六宮。蘭殿承暉。備內官於九御。特加命秩。式煥彝章。咨爾貴人那拉氏秉質粹和。褆躬端謹。佐褘衣而協吉。內則無違。習瓊佩以迎祥。蕃厘克荷。是用封爾為懿嬪。錫之冊命。爾其祗承綸綍。膺象服而攸宜。益懋溫恭。迓鴻禧於靡既。欽哉。

咸豐五年(1855年),懿嬪懷孕。次年三月庚辰,懿嬪生下皇長子載淳。辛巳,晉封懿嬪為懿妃[16]。咸豐六年十二月甲申[17],以大學士彭蘊章為正使,禮部尚書瑞麟為副使,正式晉封懿嬪為懿妃。冊文如下:

產惟椒闈佐治。徽揚四德之賢。瓜瓞衍祥。位重六宮之選。綸音載渙。彝典攸隆。咨爾懿嬪那拉氏。賦性柔嘉。秉心淑慎。嬪儀攸飭。克協翊乎中宮。懿範丕昭。久勤襄乎內政。茲以冊命。封爾為懿妃。爾其祗承巽命。膺象服以延厘。懋贊坤元。迓鴻庥而篤慶。欽哉。 

咸豐七年(1857)正月乙卯[18],又晉封懿貴妃。貴妃清宮后妃中屬第三等,僅次於皇后和皇貴妃。但咸豐帝未曾冊封過皇貴妃。懿貴妃之上僅皇后鈕祜祿氏一人。同年十二月庚申[19],以大學士裕誠為正使,內閣學士黃宗漢為副使進行正式的冊封,冊文如下:

朕惟椒塗佐治。含章應厚載之貞。瓜瓞延祺。篤祜啟靈長之祚。煥芝泥而光賁。膺鞠采而榮增。咨爾懿妃那拉氏賦質金相。秉心玉粹。柔嘉維則。表令范於珩璜。淑慎其儀。懍芳規於圖史。祥開麟定。恩奉龍章。瑞毓螽詵。吉符燕喜。既蕃禧之茂介。宜顯秩之攸加。是用晉封爾為懿貴妃。錫之冊寶。爾其坤儀懋贊。敬承昌燕之休。巽命丕揚。益荷龐鴻之澤。欽哉。

與其他嬪妃相較,慈禧具有較高水準的文化修養,能書寫漢文,擅於書法與繪畫。咸豐帝體弱多病,而當時國家又值多事之秋,內有太平天國起義,外有英法聯軍的侵略;咸豐帝開始允許慈禧發表自己的政治意見,使得慈禧逐漸有了政治歷練與資本。咸豐帝有兩個兒子,皇次子憫郡王剛出生便死去了,慈禧所生的皇長子載淳成為咸豐帝唯一一個活到成年的兒子,使懿貴妃在宮中的地位越發顯貴。

咸豐駕崩,登位太后

咸豐十年(1860年,庚申年)八月,英法聯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攻破大沽口,占領天津。隨後在八里橋擊潰了清軍的精銳,京師危在旦夕。9月22日,咸豐帝率包含慈禧在內的一干宮眷逃往熱河避暑山莊避難,留恭親王奕訢在京師與聯軍議和。英法聯軍在北京大肆搶劫後,10月18日將包括圓明園在內的皇家「三山五園」焚燒,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隔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咸豐帝在避暑山莊駕崩,年僅30歲。[20]臨終前,咸豐帝令其年僅5歲的獨子載淳繼承皇位,並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戶部尚書肅順、額駙景壽、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祐瀛八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嗣君,人稱「顧命八大臣」。同治帝在避暑山莊居喪期間,奉咸豐帝的皇后鈕祜祿氏為「母后皇太后」,住煙波致爽殿的東暖閣;奉生母那拉氏為太妃,而後過一天傳帝令,加封為「聖母皇太后」尊號慈禧,住在西暖閣;因此,慈安和慈禧分別被稱為「東宮太后」和「西宮太后」。

發動政變

顧命八大臣與慈禧產生了嚴重的矛盾。而當時恭親王奕訢已與西方列國達成議和,於9月5日赴熱河奔喪。奕訢與慈禧秘密取得聯繫,決定策劃一次政變。在慈禧的鼓動下,這次政變得到了慈安太后的同意。同年9月14日,山東道監察御史董元醇奏請兩宮皇太后權理朝政,慈禧與慈安便召八大臣入議,八大臣以「本朝未有皇太后垂簾」為由拒絕。在奕訢的幫助下,慈禧取得了侍郎勝保、大學士賈楨等多人的支持。10月26日,咸豐帝的靈柩運回京師時,慈禧命八大臣護送靈柩殿後,自己與慈安、嗣君載淳則先到達京師。隨後,慈禧便先發制人,發動辛酉政變,將在京師的載垣、端華等人下獄,並派醇親王奕譞去擒拿肅順。自此,八大臣勢力被剷除。由八大臣擬定的年號「祺祥」也被廢除,改為「同治」。

垂簾聽政

政變成功後,恭親王奕訢以功獲封議政王,慈禧又授意恭親王及大臣,使他們上書建議兩宮聽政。於是在十一月乙酉朔,慈禧、慈安兩太后開始在養心殿垂簾聽政。慈禧許諾:「垂簾非所樂為,惟以時事多艱,王大臣等不能無所承,是以姑允所請。俟皇帝典學有成,即行歸政。」自此,每日都召恭親王、軍機大臣討論政治。內外奏章,兩宮太后閱覽之後,由恭親王擬旨,翌日,恭親王進呈,由兩太后審閱之後,分別蓋上咸豐帝賜同道堂小璽鈐作為標識,然後以同治帝的旨意頒示。慈安太后對權力並不感興趣,日常朝政事務由慈禧處理;但遇上重大朝政事務,慈禧仍要去徵求慈安的意見。慈禧在垂簾聽政之後,便採納了御史徐啟文的意見,令中外臣工直言批評時事的過失;又採納御史鍾佩賢的意見,崇節儉、重名器;採納御史卞寶第的意見,嚴賞罰、整肅吏制、慎薦舉。又命令內直翰林整理前朝歷代帝王政治以及母后垂簾聽政的事跡,將其中的經驗和教訓進行歸納總結。同年,清朝開始了洋務運動

在同治初年,太平天國起義軍雖然在北伐西征中失敗,但其勢力仍然很強大。捻軍活躍於安徽江蘇山東河南等地,也是清朝的心腹大患。西北的陝、甘地區以及西南雲南地區,都發生了回族民變。兩宮太后重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官員,最終分別於1864年和1868年成功消滅了太平軍和捻軍這兩股勢力。1872年、1873年,又成功鎮壓雲南回變陝甘回變。在兩宮太后的努力下,清朝混亂的局勢逐漸趨於穩定,史稱同光中興

立光緒帝

1873年陰曆二月,兩宮太后歸政於同治帝。但翌年陰曆十二月,同治帝就駕崩了。同治帝無後而崩。在慈禧的主持下,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被過繼給了咸豐帝,繼承皇位,是為光緒帝。此後,慈禧和慈安再度垂簾聽政。

光緒六年,慈禧太后得了重病。1881年(光緒八年),慈禧才病癒。同年,慈安太后逝世,慈禧獨自垂簾聽政。1884年,法國侵略越南,越南遣使前來求救。慈禧派兵進入越南的北圻支援,最終導致了中法戰爭的爆發。清軍在北圻作戰不利,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大臣全部被慈禧罷免,改為禮親王世鐸和慶親王奕劻掌權。1885年6月9日(光緒十一年四月廿七),清朝與法國簽訂《中法新約》,標誌着這場戰爭結束,而越南也成為了法國的保護國。在中法戰爭之後,慈禧在醇親王奕譞的建議下組建海軍。

光緒親政與甲午戰爭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之亂,清朝和日本都派兵進入朝鮮,協助朝鮮平定了這次叛亂。在平叛結束後,清方援引《中日天津條約》約日本一同撤軍。日本非但沒有撤軍,反而向朝鮮增派了兵力。最終,甲午戰爭爆發。

在「同光中興」的太平表象下,「洋務運動」只重視購買武器,北洋陸、海軍訓練不足,軍備廢弛。再加上光緒帝已親政,光緒帝重用師傅翁同龢翁同龢為了刁難李鴻章,向光緒帝上呈禁止海軍外購軍火(《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導致海軍失去了申請專項資金,多年未購新艦,彈藥亦不足,可謂外強中乾。[21]光緒帝又在甲午戰爭中指揮不當,結果清朝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和澎湖割讓給日本。

挪用海軍軍費說

近現代有說法認為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修築頤和園,結果導致清朝政府沒有資金提升軍備水平,然而頤和園工程所挪用的「海軍」經費,和北洋水師軍費並無關係,而是出自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簡稱海軍衙門,為北洋水師直屬上級單位)的經費。總理海軍事務衙門是清朝一個特別的中央級洋務機構,雖冠以海軍之名,但設立的目的是為了分解總理衙門的權力。光緒皇帝命戶部主事翁同龢撥款修建頤和園,光緒皇帝的親父也就是海軍衙門大臣醇親王奕譞在接收頤和園的新修工程後,就從海軍衙門的經費裡向工程挪款(因頤和園修完,意味著慈禧以遠離紫禁城,光緒皇帝就可以漸漸獨立),同一時期北洋海軍的軍費並沒有受到任何的侵佔,海軍衙門經費與北洋海軍軍費並不能混為一談[22]

有一筆挪至頤和園的所謂海軍經費,被稱為「海軍巨款」,醇親王和一些沿江海省份的總督、巡撫授意,讓他們籌資報效頤和園工程,但為頤和園而籌資無法推上檯面,於是想出了海軍的名義,後來共集得260萬兩,即「海軍巨款」,「海軍巨款」既不屬於海軍衙門經費,也不屬於北洋海軍軍費,算是額外籌集的一筆資金。然而,當各地的資金陸續認繳後,並沒有撥入頤和園工程,而是全部存在天津的外國銀行和洋務企業,以所得的利息貼補頤和園,而本金則號稱用於將來的海軍建設。甲午戰爭爆發後,慈禧頒懿旨命令將「海軍巨款」本金全數提出,用以購買軍火,但因為存期未滿等原因,先期並提出一百五十八萬兩。海軍史學者陳悅指出,頤和園工程實際上是以海軍名義斂財,卻並非直接挪用了海軍的經費,在頤和園工程修建期間,戶部主事翁同龢上奏光緒皇帝禁止海軍外購軍火(《請停購船械裁減勇營折》),致使海軍失去了申請專項資金用於艦和、武備更新的途徑,才是海軍發展徹底停滯的真正原因[22]

戊戌變法

1898年,光緒帝在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的鼓動下,決定發起改革。6月10日,光緒帝令翁同龢起草《明定國是詔》,送交慈禧審查,得到了准許,並於翌日頒布,拉開了戊戌變法的序幕。這次變法涉及了政治、軍事、教育、經濟等方面,遭到眾多保守派大臣的強烈反對,其中包括軍機大臣世鐸、剛毅等人,他們多次向慈禧表示反對變法。慈禧後來也認為變法操之過急,變法派和反對派的矛盾越來越尖銳,而康有為等人此時已有殺害慈禧的計劃[23]。光緒帝計劃與慈禧一起前往天津閱兵,民間風傳慈禧要廢黜光緒帝,也有傳聞說光緒帝要把慈禧幽禁於頤和園。9月19日,慈禧突然離開頤和園,回到紫禁城;隨即發動政變,將光緒帝遷居瀛台。慈禧宣布光緒帝得病,不能視朝,自己「臨朝稱制」,重新訓政。戊戌變法被廢止,變法中的重要人物譚嗣同楊銳林旭劉光第楊深秀康有溥維新六君子斬首,康有為、梁啓超則流亡國外。

根據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24]一書指出:戊戌變法期間,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至中國訪問。當時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向變法派領袖康有為建議,要求清朝方面聘請伊藤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25]於是變法派官員在伊藤抵華後,紛紛上書請求重用伊藤,引起保守派官員的警惕。保守派官員楊崇伊甚至密奏慈禧太后:「風聞東洋故相伊藤博文,將專政柄。伊藤果用,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26]這種激烈的言論,促使慈禧太后在9月19日(八月初四)由頤和園回到紫禁城,意欲了解光緒皇帝對伊藤有何看法。

不過,伊藤與李提摩太又向康有為提議「中美英日合邦」。於是,在康有為的授意下,變法派官員楊深秀於9月20日(八月初五)上書光緒皇帝:「臣尤伏願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27]另一變法派官員宋伯魯也於9月21日(八月初六)上書言道:「渠(李提摩太)之來也,擬聯合中國、日本、美國及英國為合邦,共選通達時務、曉暢各國掌故者百人,專理四國兵政稅則及一切外交等事,別練兵若干營,以資禦侮。…今擬請皇上速簡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28]儼然欲將中國軍事、財稅、外交的國家大權,交於外人之手。慈禧太后於9月19日(八月初四)返回紫禁城後,於9月20至21日獲知此事,驚覺事態嚴重,才當機立斷發動政變,重新訓政,結束了戊戌變法。

按照李提摩太向康有為的建議,是要將中美英日四國建立為一個類似後來蘇聯或獨聯體的政體,藉以對抗俄國,這在當時是完全不切實際的。但身為高級知識分子的李提摩太卻向康有為提出這種建議,動機令人懷疑,可能是以合邦為名,誘使中國先交出軍事、財政、外交等權力;康有為更向光緒建議要向李提摩太與伊藤博文「商酌辦法」,則控制權將完全掌握在外人手中。因此李提摩太「合邦」的計劃,可以說是一個外交的騙局,利用康有為等人對國際知識所知有限的弱點,誘騙康有為等人與光緒將中國各種重要權力交給外國人,任由外國操控宰割。然而,慈禧在9月21日訓政當天頒布的捉拿康有為的上諭中並未提到康有為賣國,只說:「諭軍機大臣等:工部主事康有為結黨營私,莠言亂政,屢經被人參奏,着革職,並其弟康廣仁,均着步軍統領衙門拿交刑部,按律治罪。[29]」此外,楊深秀和宋伯魯都曾上奏倡議四國合邦,但慈禧在戊戌政變之後定他們的罪中都未提到他們這條罪名;宋伯魯的罪名是「濫保匪人」、「聲名惡劣」,楊深秀的罪名是與康有為結黨。雷家聖推測這是因為慈禧當時還不知道英、美、日等國的參與程度,如果貿然指責英、美、日等國,外交糾紛更難收拾,故只能以含混之罪名帶過。

此後,慈禧計劃廢黜光緒帝。翌年,冊立端郡王載漪的兒子溥儁為「大阿哥」,過繼給同治帝。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儁受詔入宮。但外國公使均不承認其合法性,慈禧只得暫時停止了這個計劃。

義和團之亂與八國聯軍

受到戊戌政變的影響,慈禧太后在此後一段時間內開始排斥維新派,並因此利用端王載漪剛毅等守舊親貴,甚至考慮撤換光緒皇帝[30][31];載漪之子溥儁因而被立為大阿哥,實同儲君,然因忌憚光緒皇帝為歐美日列強一致支持,不敢驟廢[32]。載漪為求其子早日登基,乃利用皇太后對「洋人」的嫉忌之心,極力離間帝后。順此,朝中形勢乃逐漸演變為非理性仇視「洋人」的守舊親貴,結合保守的清流派,對抗主張務實的朝臣之局。在端王等當權親貴的縱容,甚至暗助之下,以扶乩迷信加上民族主義起家的「義和拳」乃得以大舉進入直隸、進迫北京,形成一股「逼宮」的形勢。

慈禧皇太后雖未必相信拳民「神力護體」之說,但看到「民氣可用」;而且當時號稱上百萬的義和團民已經在北京附近大量聚集,慈禧太后擔心鎮壓義和團會促使其矛頭轉而指向清王朝,亦未嘗嚴令鎮壓拳民,終於釀成拳民大規模進入京畿,並且殘殺「教民」、攻擊外人、甚至殺死德國日本外交官等人員的事故,引起八國聯軍干涉之禍。[來源請求]慈禧皇太后又誤信各國欲迫其退位的假情報,負氣處死主張透過外交途徑解決危機的大臣,並隨即對多國宣戰,至此大勢乃全無轉圜餘地[33]

1900年8月14日凌晨,聯軍來到北京城外,發起總攻擊,15日,聯軍逐步攻占北京各城門,與清軍在城內展開巷戰;至當晚,聯軍已基本占領全城;慈禧攜光緒帝等宮眷自德勝門逃出京師,經過宣化大同太原,於九月到達西安。慈禧派慶親王奕劻、大學士總督李鴻章與西方列強議和,並於翌年簽訂《辛丑條約》。慈禧和光緒帝都下詔罪己。端郡王載漪失勢,溥儁也被廢除大阿哥頭銜,以公爵頭銜遷出宮。

《辛丑條約》簽訂之後,慈禧重新下令改革,是為庚子新政。這次改革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實行千年之久的科舉制度也被廢除。在張之洞劉坤一的建議下,慈禧決定效仿日本,實行君主立憲制,下令「預備立憲」,[34]又派五大臣前往西方列國考察。

光緒帝與慈禧駕崩

1908年11月15日下午5時,慈禧於儀鑾殿(佛照樓)駕崩。就在她死的前一天,光緒帝也在瀛台突然病逝,兩者去世前後只差一天。民間普遍傳聞光緒帝是被慈禧毒死的。[35]其遺言是:「此後,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鑑!」[36]

由於光緒帝無嗣,慈禧讓醇親王載灃的兒子溥儀過繼給光緒帝,並登基,是為宣統帝。因溥儀年幼,由載灃擔任攝政王。慈禧的侄女隆裕太后,則以光緒帝皇后的身份垂簾聽政。

慈禧死後,葬於菩陀峪定東陵。宣統帝給她上諡號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其諡字23字(其中「」字出現2次,而一般在諡號中相同的漢字不會被重複使用),連皇后共25字,諡號長度超過清朝開國皇后孝莊,及孝德與孝貞兩位正宮皇后,為清代歷代皇后中之最。

身後之事

慈禧的陵寢菩陀峪定東陵,營建過程前後持續了14年,耗銀227萬兩,金碧輝煌、極盡奢華。1928年6月,軍閥孫殿英藉演習之名,率其部下對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和乾隆帝裕陵進行大規模盜掘。盜墓者將定東陵內的珍寶洗劫一空,甚至連慈禧口中所含的一粒大如雞蛋的夜明珠都被挖走,此案即是轟動全國的「清東陵盜寶案」。在清皇室的呼籲下,民國政府派員調查此事。孫殿英對外宣稱是報祖上孫承宗之仇,並將其中部分盜取的寶物賄賂宋美齡孔祥熙等人,案件查辦最終不了了之。寓居天津溥儀只得派人將挖出的遺骨重新斂葬。[37]後來溥儀在其回憶錄裡提及:祖母慈禧太后夜明珠被盜事,並改餽贈給某位民初權貴夫人(指宋美齡),讓他耿耿於懷。

傳說軼事

  • 傳聞清末重臣榮祿少年時代,與選秀入宮前之慈禧為情侶,故當慈禧成為皇太后並掌權之後,對於榮祿大力提拔,寵信有加。此說,見於前清宮中女官裕德齡原以英文出版、亦發行有中文版之小說體作品《愛戀紫禁城:慈禧私秘感情生活》,亦為台灣中視電視連續劇《戲說慈禧》所採用。然而此說並無任何實際依據、與當時的社會常理相悖並且不符合邏輯。實際上榮祿為人非常能幹而且主張改革,所以為慈禧太后重用。
  • 清史稿》記載,慈禧去世時仍然在批摺子,可見她的勤政。涂良軍推薦的古裝劇《戲說慈禧》亦如實拍攝。
  • 大英帝國外交官埃蒙德·特拉內·巴恪思爵士曾出使清朝,據其著作《太后與我》所載,慈禧在滿五十歲之前,嗜好房事,數度祕密地招幸外交官,一夜能行房五次。[38]然而該著作被指內容極為離奇荒誕,對於該書的指責,主要集中於兩點,一是「不實」,一是「色情」,其文學價值大於史料價值。[39]
  • 有關光緒帝之死因傳聞與慈禧有關聯,其遺骨及衣物經現代法醫技術鑑定後,確認死於急性砒霜)中毒,兇手極有可能為慈禧。[40]主因是慈禧病重時,曾猶豫對光緒帝要如何處置,遂以自己不久人世的消息透露給光緒帝知道,惟其近侍回報,帝曾微露喜色,故慈禧決意自己病終前,帝須先於自己命終,以免皇帝有再度親政、否定慈禧生前之佈局的可能。
  • 民間傳說稱,葉赫那拉氏先祖布揚古被努爾哈赤殺害前詛咒到:「吾子孫雖存一女子,亦必覆滿洲」,巧合的是清朝最後兩位太后——慈禧太后和隆裕太后均為葉赫那拉氏,而且一個被認為治國無能導致國力日衰,另一個在位時清朝滅亡。然此說法最早在清光緒年間才出現,且從未出現在之前的史料當中,可能為後人穿鑿附會之說。

兄弟姊妹

  • 姊 夭折

影視作品

演員 作品
唐若菁 清宮秘史
李湄 西太后與珍妃》(1964年電影)
梁舜燕
盧燕 末代皇帝》、《傾國傾城》、《瀛台泣血》、《德齡與慈禧》
李麗華 《八國聯軍》
吳韻 《夢圖的清宮》、《夢圖的清宮II》
張冰玉 清宮殘夢》(1970年電視劇)、《末代兒女情》(1990年電視劇)、《末代皇孫》(1991年電視劇)
陳莎莉 《庚子風雲》《歡喜游龍》《雙印傳奇》
胡茵夢 《慈禧外傳》
斯琴高娃 《滄海英雄》《慈禧秘傳》 《嫁到宮裡的男人》《錢王》《日落紫禁城》《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太后吉祥》《無鹽女》
邱淑貞 慈禧秘密生活》(1995年電影)
李明啟 《廚子當官》《藍色妖姬》
呂中 走向共和》、《德齡公主》、《茶館》《定軍山》《槍炮侯》
田中裕子 蒼穹之昴》(2010年電視劇)
郭少芸 狀王宋世傑》、《狀王宋世傑(貳)
劉曉慶 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1983年電影)、《西太后》(又名「一代妖后」,1988年電影)、《大太監李蓮英》
袁立 《一生為奴》
劉雪華 《少女慈禧》
叢珊 戲說慈禧》(1993年電視劇)
陳潔儀
柳影虹
韓馬利 《太平天國》
米雪 滿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大太監
馮寶寶 《冒牌皇帝》
歐陽珮珊 《滿清十三皇朝之危城爭霸》
程可為 《匯通天下》
吳志森 《頭條新聞》
汪明荃 無數的舞台劇
簡沛恩 《女人花》
陶虹 《一簾幽夢》
田中裕子 《蒼穹之昴》
方舒 《兩宮皇太后》
洪欣 《最後的格格》
馬羚 《天下第一丑》《豪門金枝》
呂麗萍 《十三格格》《大柵欄》《一八九四·甲午大海戰》
謝芳 《壯士出征》《總督張之洞》《御花子》《馬江海戰》
梁小冰 《清宮氣數錄》
蓋麗麗 《太平天國》
朱媛媛 《十三格格新傳》
宋佳 《胡雪岩》
朱紫汶 《紅牆綠瓦之殘陽》
艾麗婭 《大龍脈》
鄧婕 《慈禧西行》《龍非龍,鳳非鳳》
韓再芬 《船政風雲》《大龍郵票》
凱麗 《皇親國戚》
程可為
康華(年輕)
匯通天下
李濱 《西洋鏡》
李麗鳳 吾土吾民》(1981年電視劇)
劉慧玲 《皇帝保重》
柳格格 《粉墨王侯》
潘虹 臺灣1895》(2007年電視劇)、《繡娘蘭馨》、《楊乃武與小白菜》(2006年電視劇)
龐敏 《銀鼠》
宋春麗 《甲午陸戰》
宋曉英 《神醫喜來樂》
王萊 賽金花》(1992年電視劇)
王玉梅 《譚嗣同》
奚美娟 《大清藥王》《孫中山》《那年花開月正圓
袁玫 《北洋水師》
趙奎娥 《大宅門》
鄭振瑤 《大阿哥溥峻》
朱琳 《末代皇帝》《夜盜珍妃墓》
馬麗 《嶺南藥俠》
劉廣寧 《十月圍城》
簡沛恩 女人花
蘇丹丹 亂世豪門
劉佳 獨有英雄
張雪瑩 公公出宮
羅蘭 末代御醫

注釋

  1. 1.0 1.1 1.2 1.3 「那拉」為滿洲人的姓。「葉赫」、「蘇完」都是「穆昆」」(滿語ᠮᡠᡴᡡᠨ穆麟德mukūn太清mukvn),冠于姓前,表示同一姓氏內的家族分支。[10]

參考文獻

引用

  1. 1.0 1.1 1.2 清實錄·文宗實錄·卷之一百二十二》(咸豐四年二月乙未)○內閣欽奉諭旨。貴人那拉氏晉封為懿嬪。
  2. 2.0 2.1 2.2 大清穆宗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實錄卷之一》:「穆宗繼天開運受中居正保大定功聖智誠孝信敏恭寬毅皇帝諱載淳文宗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長子也。母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皇太后那拉氏。原任安徽徽甯池太廣道追封承恩公惠徵之女」
  3. 3.0 3.1 《清宮檔案》
  4. 4.0 4.1 4.2 4.3 4.4 4.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qingshigao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5. 5.0 5.1 5.2 劉慶華 《慈禧太后家世新證——<德賀訥世管佐領接襲家譜>研究》 《滿族研究》 2009年02期
  6. 《漢滿詞典》,劉厚生、李樂營等主編,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出版,640頁。(ISBN 7-105-06386-6)
  7. 《清穆宗實錄·卷131》:咸豐十一年十二月十八日諭:「慈禧皇太后母家著抬入鑲黃旗滿洲。」
  8. 武則天自660年起臨朝聽政,但唐高宗仍擁有一定的政治權力,二人地位平等,直至唐高宗683年去世,這時期相當於慈禧太后掌權時間前期與慈安太后的兩宮聽政;武則天經廢立中、睿二帝後直接掌權及稱帝,到705年退位時,共在位二十二年,連同唐高宗時臨朝聽政,共在位四十五年。
  9. 自前195年漢高祖去世後臨朝聽政,操縱廢立皇帝,至前180年去世,共在位十五年。
  10. 愛新覺羅瀛生,《滿語雜識》,學苑出版社,2004年出版,973頁。
  11. 大清德宗同天崇運大中至正經文緯武仁孝睿智端儉寬勤景皇帝實錄卷之一》:「醇賢親王嫡福晉。葉赫那拉氏。原任安徽徽甯池太廣道追封三等承恩公惠徵之女。孝欽顯皇后之女弟。」
  12. 弘晝等. 《八旗滿洲氏族通譜》. 遼海出版社. 2002: 285. ISBN 9787806691892. 
  13. 薛柏成《慈禧家世史料——<德賀訥世管佐領接襲家譜>再論》 《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02期
  14. 探秘"鳳凰巢"桂公府:慈禧不是弟桂祥的家門. 中國新聞網,來源:北京晚報. 2009-12-24 [2017-08-27] (簡體中文). 
  15.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qsl2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16. 《清實錄·文宗實錄·卷之一百九十四》(咸豐六年三月)○庚辰。今上皇帝生。上之長子也。母懿嬪、晉封妃、貴妃。今慈禧皇太后、那拉氏......○辛巳......○內閣欽奉諭旨。懿嬪晉封為懿妃。○諭內閣......
  17. 《清實錄·文宗實錄·卷之二百十四》咸豐六年。丙辰。十二月。甲申朔。上詣大高殿行禮。○命大學士彭蘊章為正使。禮部尚書瑞麟為副使。持節齎冊印。晉封懿嬪那拉氏、為懿妃。冊文曰。產惟椒闈佐治......
  18. 《清實錄·文宗實錄·卷之二百十七》(咸豐七年正月)○乙卯......○內閣欽奉詣旨懿妃晉封為懿貴妃。○命乾清門行走......
  19. 《清實錄·文宗實錄·卷之二百四十一》(咸豐七年十二月)○庚申。命大學士裕誠、為正使。內閣學士黃宗漢、為副使。持節齎冊寶。晉封懿妃那拉氏、為懿貴妃。冊文曰。朕惟椒塗佐治......
  20. Edward Behr, The Last Emperor, 1987, p. 44
  21. 蔣竹山等,《中國近現代史——大國堀起的新詮釋》,五南圖書出版,2009年,第91頁
  22. 22.0 22.1 陳悅《沉沒的甲午》 ,鳳凰出版社,2010年,第180-186頁,ISBN:9787807296706
  23. 賈維《譚嗣同與晚清士人交往硏究》,湖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
  24. 雷家聖《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台北:五南出版社,2016.(本書初版原名《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台北:萬卷樓,2004)
  25. Timothy Richard ,Forty-five years in China, Chapter 12
  26. 楊崇伊〈掌廣西道監察御史楊崇伊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p.461.
  27. 楊深秀〈山東道監察御史楊深秀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p.15.
  28. 宋伯魯〈掌山東道監察御史宋伯魯折〉,《戊戌變法檔案史料》,北京中華書局,1959,p.170.
  29. 《清實錄》
  30. 次日朝罷,榮相請獨對,問太后曰:傳聞將有廢立事,信乎?太后曰:無有也。事果可行乎?榮曰:太后行之,誰敢謂其不可行者。(《崇陵傳信錄》)
  31. 榮曰:上春秋已盛,無皇子,不如擇宗室近支子建為大阿哥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宮中,徐承大統,則此舉為有名矣。太后沉吟久之曰:汝言是也。(《崇陵傳信錄》)
  32. 榮曰:太后行之誰敢謂其不可者?顧上罪不明,外國公使將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懼也。(《崇陵傳信錄》)
  33. 1900年慈禧太后為什麼對八國聯軍宣戰. 《文史雜誌》 2010年03期. [2010-06-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24) (中文(簡體)‎). 
  34. 《從晚清「仿行立憲」談憲法的概念———興盛時期話憲政之二》. 北京大學法律在線. [2010-06-29] (中文(簡體)‎). [失效連結]
  35. 主要見於《清室外記》《清稗類抄》和《崇陵傳信錄》。
  36. 解密慈禧太后臨終遺言:女人不可預聞國政. 鳳凰網. [2012年5月7日] (中文(簡體)‎). 
  37. 盜墓清東陵. 周末報數字報刊. 2012-06-14 [2015-01-01] (中文(簡體)‎). [失效連結]
  38. 慈禧太后情史:秘密招幸外交官 一夜歡好五次. 鳳凰網. [2012年] (中文(簡體)‎). 
  39. 英國巴恪思爵士《太后與我》近日出版. 新浪網. [2011年12月26日]. 
  40. 主要見於《清室外記》、《清稗類抄》和《崇陵傳信錄》。

來源

書籍
  • 清史稿·卷二百十四·孝欽顯皇后》
  • 《西太后》,俞炳坤,紫禁城出版社
  • 《晚清七十年》系列,唐德剛,遠流出版社
  • 《原來慈禧》,張研,重慶出版集團 重慶出版社
  • 《我在慈禧身邊的日子:宮女談往錄》,金易、沈義羚 著,台北:長樂文化/智庫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 ISBN 957-0484-42-X
  • 《力挽狂瀾-戊戌政變新探》,雷家聖 著,台北:萬卷樓,2004年12月 ISBN 957-739-507-4
  • 《失落的真相-晚清戊戌政變史事新探》,雷家聖 著,台北:五南圖書公司,2016年9月 ISBN 9789571188119
  • 《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根正、郝曉輝 著,臺中市:好讀,2005年
  • 《慈禧》,張戎,倫敦,麥田出版社,2015年

外部連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