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慈云寺 (台北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慈云寺 (台北市)

中华民国台湾)文化资产

图片来自善行天下-痞客邦

基本资料

等级    直辖市定古迹

主祀    观世音菩萨

公告    89年

登录类别  寺庙

庙务例祭  农历4月8日

建成年代  1840年(清道光20年)

慈云寺,是中华民国直辖市市定古迹,位于台湾台北市西门町汉口街二段119、121、123号,属于大乘正宗龙华斋教一系。二楼正殿主祀观世音菩萨,座前奉祀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两大菩萨,一楼奉祀弥勒佛与张家九玄七祖、斋友牌位。该庙宇的组织型态为管理人制(张家),祭典日期则是每年农历4月8日。

历史过程

清治时期

  • 初名为慈云佛堂,创立于1840年(清道光20年),属于大乘正宗龙华斋教一系。缘起于智真大师自浙江舟山群岛普陀山恭迎观世音菩萨来台,于艋舺竹巷尾(今康定路一带,清治时期此地以竹子买卖为大宗而得名)建设草庵一座奉祀。
  • 1868年(清同治7年),因竹巷尾火灾发生频繁,慈云佛堂草庵也难逃祝融之劫,因此灾后迁移至现址,改以土造砖瓦屋为材料。

日治时期

  • 1898年(明治31年)江濒街遭遇大水患,土砖瓦屋付诸流水,第四代堂主张加来捐款和募资,慈云佛堂也改建为砖造三厅佛堂,并增建护龙、门楼、围墙,重新妆点佛尊,佛堂从此焕然一新。
  • 1914年(大正3年)台北厅发布都市改正计画并进行淡水河整治作业,于该地堆高洼地、建置钢筋混凝土护岸,并将道路宽度加大为10间(1间为180公分,1坪为180公分平方)。由于道路用地的调整,慈云佛堂也有部分受到影响。待向日方政府陈情和争取之后,才免于完全拆除的命运,仅于西南角约少掉10坪左右。
  • 1922年(大正11年)3月,台北市町名改正,由原本清治留下的名称改制为“町”,此处因为属于低漥地带,经常泛滥成灾,历经日人垫高填埋等整治筑地工事之后,才改善此地的水患问题,因此此地定名为“筑地町”,佛堂也划属于筑地町境内。受西来庵事件影响,4月4日由台湾总督府社寺课长丸井圭次郎成立南瀛佛教会,佛堂堂主张加来也以斋教身分成为南瀛佛教会正会员。
  • 1924年(大正13年)因为改正计画影响,张加来堂主再度自捐和募款,将慈云佛堂二次改建,改以钢筋水泥及红砖建造二楼式斋堂。楼板采用工字梁的工法设计,在当时可以说是相当先进的工法。同时外观配合闽式特有的骑楼设计,建造红砖拱廊。慈云佛堂整体建筑结构,大致在这个时期确定下来而延续到今天。
  • 1931年(昭和6年)蒋渭水因为感染伤寒病逝台北病院,其德配陈甜年仅卅二岁,选择在慈云佛堂,长伴青灯古佛渡过馀生。
  • 1942年(昭和17年),信徒大会共同决议之后,将慈云佛堂更名为慈云寺,由普谦法师(俗名张坤艮)担任首任住持。

民国时期

  • 1958年(民国47年)慈云寺的祭祀活动渐趋没落。
  • 2000年(民国89年)台北市政府指定慈云寺为市定古迹。
  • 2003年(民国92年)由李重耀建筑师事务所进行古迹修复调查研究。
  • 2005年(民国94年)开始为期九年共七期的修复工程。
  • 2014年(民国103年)晚秋,终于完成修缮重新面见世人。

建筑概况

  • 慈云寺主要为砖造结构采三坎店屋规格,基地面积近150坪,总楼板面积为220坪左右,内承续传统寺庙木结构,主堂屋顶作翘脊燕尾,沿汉口街的骑楼亭仔脚以连续拱砖结构,揉合古典美学和闽式实用价值,在传统庙堂和骑楼住宅施以巧妙组合,是台湾寺庙建筑中相当少有的设计。
  • 一楼门联上联为“慈慧静谈经尘气不染”下联是“云山同悟道色相皆空”,横批“慈峰鹫𡽹玉岫祥云
  • 二楼正殿檐廊下采两支八角石柱支撑屋架,柱头雕有葫芦、扇子、书册及花卉,圆形柱冠以莲花瓣为饰。莲花造型的石雕香炉,也是正殿的特色之一,前方并有阳台做活动祭典空间的前庙埕。
  • 主堂右侧斋房为三坎连栋店屋,主以砖墙砌面为主,三门面采柱列分隔,牌楼面皆同采女儿墙收头。二楼立面均是四柱三窗形式,樘窗九面全以上下木格栅拉窗设计,屋顶同主堂以闽式砖木板瓦铺设。

供奉神祇

外部连结

视频

慈云寺

参考文献

  • 台北市民政局编,《台北市寺庙概览》,1994年,台北市,台北市民政局
  • 慈云寺导览单张,2014年,管理人张家自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