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Dongnan大学.jpg

来自 百科网站 的图片

办学性质:公立

地位:六大国立高师之一

办学实践:1916-1926

校长:吴玉章 

校友;朱德 郭沫若 曾琦 魏时珍 周太玄

成都师范高等学校是今四川大学前身。 巴蜀形胜,文聚成都。起始于1896年创办的四川中西学堂。 1902年,由四川中西学堂尊经书院锦江书院合并创建四川通省大学堂,后朝廷又规定除京师大学堂外,各省一律称“高等学堂”,于是年底改名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12年,教育家蔡元培担任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颁发了《大学令》、《大学教育规程》等一系列教育法令,史称“壬子学制”,四川高等学堂改名为四川官立高等学校。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南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学校简介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原四川省城高等学堂,1912年更名)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是其中之一,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历任校长

国立成都高等 师范学校 周 翔 1916-1918年 杨若笠 1918-1919年 贺孝齐 1919-1922年 吴玉章 1922-1924年 付振烈 1924-1925年 蔡锡保 1925-1926年

历届英才

四川省城高等学堂大门有一副对联“考四海以为隽,纬群龙之所经”,正是这种抱负,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1906年9月,20岁的朱德考入了四川省城高等学堂体育科甲班,从此走向革命。 1910年,郭沫若进入高等学堂附设中学堂学习,1913年升入正科二部九班,随后成长为一代文学巨匠。从这里走出的文学巨匠还有巴金。

学校历史

1896年6月18日,四川创办四川中西学堂,这是中国西部近代第一所高等学校。1902年,锦江书院和尊经书院“两院入堂”,与四川中西学堂合并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 1916年,四川官立高等学校将师生及一切经费、校产、图书、设备,转入四川高等师范学校,同时改名为国立成都高等师范学校。 1922年到1924年,吴玉章任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在这一时期,中国建立了最早的六大著名高等师范学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是其中之一,其他几所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今武汉大学)、广东高等师范学校(今中山大学)、沈阳高等师范学校(今东北大学)并称全国六大高师。据民国教育部1918年统计,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专任教师和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高师,名列第二,全年经费数名列第四。。 1926年,成都高等师范学校一分为二,原四川官立高等学校部分搬回南校场而重建国立成都大学(1926-1931年,张澜任校长),原四川高等师范学校部分改建为国立成都师范大学。 1927年,公立国学、外国语、法政、工业、农业五大专门学校合并为公立四川大学。 1931年11月9日,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公立四川大学三校合并,“三水汇流”,并由教育部定名为国立四川大学,是当时中国国内13所国立大学之一。 1937年,国立四川大学确立了“在黄河、扬子江两水的上游广大地方,建设一个能成为文化策源地的综合大学”的目标,进一步向先进的欧美大学模式转轨。 1939年底,国立四川大学南迁峨眉继续办学。1939年教育部举办全国专科以上学生论文比赛,国立四川大学参加比赛的学生获奖者达21名,占全国合格者总数176名的百分之十二,仅次于中央大学和中山大学,名列全国第三。1940年教育部举行第九届各大学毕业生论文竞赛,国立四川大学获奖者达31名,居全国第二。 1941年8月,恢复师范学院,下设教育、公民训育、国文、英文、史地、理化、数学、化学八个系,史地、理化、数学三个专修科。 1941年11月,教育部批准学校设文科研究所和理科研究所,并专管研究生培养。 1943年,国立四川大学迁返成都,学校由市中心正式迁到望江楼附近。1944年秋航空工程系、土木利工程系招生,1945年秋机械电机系招生,理学院扩建为理工学院。1947年四川大学接收兵工署50工厂成都分厂,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工厂。1947年四川大学工学院正式建立,1948年秋新建化学工程系。该院有包括外号“黑寡妇”而有“夜空女王”之称的P-61夜间战斗机在内的各式飞机20余架和一大批机器设备,航空馆、水工实验室、机械实验工厂等颇具规模。 1948年,国立四川大学共有文、理、法、工、农、师范6个学院,25个系,10余个专修科,两个研究所。学校共有教职工981人,其中专任教授166人;在校研究生、本专科生合计6405人,占全省大学生人数的2/3以上,是当时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 1952年,四川大学工学院的航空、化工两系调出,云南大学、贵州大学、川北大学和西南工专的土木水利系调入。1954年8月27日政务院批准“四川大学工学院独立建校”,定名成都工学院。1954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四川化工学院与成都工学院合并,学校名称仍为“成都工学院”。 1956年,新中国建立后,国立四川大学经院系调整,成为一所在文学、史学、宗教学、数学、生物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的文理科综合大学。 1994年4月和2000年9月,四川大学、原成都科技大学、原华西医科大学三所全国重点大学两次“强强合并”组建而成四川大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