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我们仨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我们仨

 

 

 

我们仨》是当代作家杨绛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03年7月。

该书讲述了一个单纯温馨的家庭几十年平淡无奇、相守相助、相聚相失的经历。作者杨绛以简洁而沉重的语言,回忆了先后离她而去的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以及一家三口那些快乐而艰难、爱与痛的日子

内容简介

作品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杨绛老年时的一个梦境,以“锺书大概是记着‘我’的埋怨,叫‘我’做了一个长达万里的梦”拉开全文序幕。第二部分,杨绛用梦境的形式完整地记录了这一“万里长梦”,讲述了一家三口在人生最后阶段相依为命的深刻情感,回忆了女儿钱瑗、丈夫钱锺书先后离去的过程。第三部分杨绛采用回忆录的写法,从生活里的每一件小事下笔,记录了自1935年伉俪二人赴英国留学,并在牛津喜得爱女,直至1998年女儿与钱先生相继逝世,这个家庭鲜为人知的坎坷历程

创作背景

据该书编辑董秀玉回忆,该书的最初设想,是一家三口各写一部分,钱瑗写父母,杨女士写父女俩,钱先生写他眼中的母女俩。到1996年10月,患病的钱瑗已经非常衰弱,她请求妈妈,把《我们仨》的题目让给她写,她要把和父母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写下来。躺在病床上,钱瑗在护士的帮助下断续写了5篇,最后都不能进食了,还在写。杨绛见重病的女儿写得实在艰难,劝她停一停。这一停,钱瑗就再没有能够重新拿起笔。

1998年,杨绛的丈夫钱锺书逝世。一生的伴侣、女儿相继离去,杨绛晚年之情景非常人所能体味。在人生的伴侣离去四年后,92岁高龄的杨绛用心记述了他们这个家庭63年的点点滴滴,结成回忆录《我们仨》

人物介绍

杨绛:出身世家,善良温柔、宽容敦厚。自幼家庭环境的耳濡目染使得杨绛在自己家庭文化构建过程中,成为丈夫的贤内助。丈夫获奖学金远赴重洋留学,她也中断了清华的学业,陪丈夫游学。学习之余的杨绛几乎揽下了生活的一切杂事,做饭制衣,租房置家,在家庭杂事之余更跑去钱锺书就读的学校去旁听。作为一个妻子,一位母亲,她为丈夫和孩子倾注了全部心血,付出了所有的爱。杨绛在医院生产期间,“拙手拙脚”的锺书一个人在家总是做了坏事,但她依旧会说“不要紧”。

钱瑗(乳名圆圆,原名钱健汝):她思维灵活,视野开阔,为人也非常较真,注重格物致知。女儿圆圆一向孝顺父母,对父母百般体贴。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小时候,圆圆十分乖巧听话。长大了,她会照顾、陪伴父母,会像“妈妈”一样管着母亲,她始终是父母的安慰和骄傲。

钱锺书:在家人心目中,他是家里最需要照顾的“孩子”,然而他的感情是细腻的,他对待妻子和女儿是温存体贴的。在生活中,他肯委屈,能忍耐。他和妻子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在散步中寻找生活的乐趣。他与妻子、女儿一起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他是女儿最好的“哥们”。他深爱着妻子,两人不在一处生活时,他给妻子写信很勤,还特地为她记下详细日记。

作品影响

我们仨》共推出普通本、珍藏版、图书馆文库本以及小精装本四个版本,至2016年销量已经超过100多万册,而杨绛先生将这笔不菲的收入全部捐出。

作品评价

人民网:读过《我们仨》的人,当忘不了里面漫长得揪心的梦,“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她内心绽出的血泡像一只又一只“饱含着热泪的眼睛”。

《法制晚报》:这本书由杨绛回忆她和钱锺书、女儿钱瑗一家三口,温暖动人,文笔哀而不伤。

中国青年网:作品讲述了“我们仨”共同走过的一段悲怆而温暖的旅程,和一个人思念仨的凄美情思。

腾讯文化:《我们仨》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