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扎基尔·侯赛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扎基尔·侯赛因

中文名: 扎基尔·侯赛因

国 籍: 印度

出生日期: 1897年2月8日

逝世日期: 1969年5月3日

职 业: 印度总统

毕业院校: 阿里加穆斯林大学,柏林大学

信 仰: 伊斯兰教

扎基尔·侯赛因博士(Dr Zakir Husain)(1897年2月8日 - 1969年5月3日) 从1967年到他去世一直担任印度总统。是一位教育专家,曾经担任两所伊斯兰大学的教授,在1967年宣誓为印度第三任总统,任期未完而病逝,卒于1969年5月3日。

简介

扎基尔·侯赛因博士(Dr Zakir Husain) (1897年2月8日 - 1969年5月3日) 印度政治家、第3任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教育家、民族主义者。1897年2月8日生于印度安得拉邦的海德拉巴市。伊斯兰教徒。1920年毕业于阿里加穆斯林大学。1922-1925年在柏林大学就读,获哲学博士学位毕业。1926-1948年任国民穆斯林大学副校长。

1948-1956年,扎基尔在受聘担任阿里加穆斯林大学副校长的同时,并当选为全国教育委员会委员、印度报业委员会委员。1952-1958年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执行委员。1952-1957年任联邦议院议员。1957-1962年任比哈尔邦邦长。1962-1967年任副总统。

1967年5月13日,扎基尔接替任满去职的萨瓦帕利·拉达克里希南,宣誓就任印度第3任总统,同时成为武装部队的最高统帅。是取得印度总统职位的第一位穆斯林。1969年5月3日因心脏病突发于任内去世,终年72岁。写有《论如何理解资本主义》、《教育》等著作。另翻译过柏拉图的《共和国》、弗·李斯特的《经济学的国家制度》和爱·肯南的《经济学的因素》等作品。

1969 年 5 月 3 日,一直超然置身于国大党权力之争之外的总统扎基尔·侯赛因突然因心脏病发作去世。围绕着空缺下来的总统职位,辛迪加派和英·甘地的斗争达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并最终导致国大党的分裂。

1967 年 5 月,现任总统拉达克里希南的五年任期已满,按规定必须进行改选。于是,围绕着总统候选人问题,国大党内以及 国大党与反对党之间难免展开一番激烈的较量。

当时,拉达克里希南虽已年近八旬,健康状况明显不佳,眼睛几乎失明, 但仍壮心不已,谋求连任。他的要求得到了国大党辛迪加派以及相当一部分 反对党议员的支持,却遭到了总理的反对。英·甘地的表面理由是拉达克里 希南年事已高,身体不好,再说他已当过十年副总统、五年总统;实际原因 是他在总统任期内时常超过宪法的规定干涉政府的行政工作,这使英·甘地 感到不快。

英·甘地自己提出的候选人是扎基尔·侯赛因博士。英·甘地支持他,有两方面的原因:扎基尔·侯赛因是一个穆斯林,由他担任总统,可以向国人展示 国大党的世俗主义形象,也可以争取全国最大的少数教派——伊斯兰教徒对 国大党的支持;扎基尔·侯赛因权力欲不太强,对政府事务不会进行过多的干涉。

另外,英·甘地还认为,虽然宪法并未说明副总统可以直接继任总统, 但实际上已形成了惯例,因为五年前拉达克里希南就是从副总统上升为总统的。如果在侯赛因这个例子上不按惯例行事,敏感的穆斯林会感到他们受到了歧视,作为少数教派不能享受与印度教徒同样的政治权利。然而,英·甘 地的主张又遭到了辛迪加派的反对。他们的堂而皇之的理由是,在秘密投票选举总统时,国大党议员与邦议员有可能不会选举国大党指定的人选,这将导致党内严重的不和。

结果

尽管国大党内讧不断,但当遇到外来威胁时,党内各派政治力量尚能团结起来,一致对外。因此,他们在这个问题上的态度是明确的、一致的,那就是抵制反对党的候选人。但在国大党内,围绕总统候选人的斗争却激烈如故。

德赛因想在人前极力显示出自己是个不带宗教偏见的世俗主义者,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站在了英·甘地一边。他的加盟使扎基尔·侯赛因的当选成了必然的结果。

总统选举的全过程及结果给公众留下了这样的印象:甘地夫人是果断的、大胆的、有能力解决重大问题的;她与德赛和睦相处,关系融洽,尽管他们无论在年龄上还是思想意识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