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托尔斯泰

增加 8,037 位元組, 3 年前
爱情悲剧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 小说家,评论家,哲学家 )
| 圖像 = [[File:6OME34TR0QKK0092.jpg|缩略图|托尔斯泰|center|[http://ppimgimg.niwotahb.aicdn.com/album/images/20106be6afcfc0ac171d1fa60b6e7ba42fa41f78f3b81f27a-05-30/1275229652109-m.jpg yvND7z_fw580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小说家,评论家,哲学家
| 出生日期 =1828年9月9日
}}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 [[《安娜·卡列尼娜》]] 、[[《复活》]]等。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纪中期俄 伯爵出身名门贵族,父亲曾参加过1812年卫 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 战争,母亲是公爵之女。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是姑妈把他抚养长大的。他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 庭教育 但除了迷恋 哲学 以及道德哲学外,对其他并不感兴趣,曾多次退学。23岁时,他志愿到高加索服役,后来还参加过克里木战争 代表 战十分勇敢。托斯泰十分强壮,按茨威格的叙述,他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 一副足以 》等 到100岁的硬朗身体,游起泳来像条鱼,骑起马来像个哥萨克,67岁还能学会骑自行车,70岁还是溜冰健将。80岁还在保持锻炼的习惯。托尔斯泰是一副忧郁的俄国农民长相,从不在意自己的装扮,脸上永远是一副浓密的大胡子,看不出有什么过人之处 但“他的面孔是瘦削的发黑的严厉的,仿佛用青铜铸成。他的那双小眼睛,发着灼人的野兽般的光”(蒲宁语)。<ref>[https://news.qq.com/zt2010/tolstoy/index.htm 纪念托尔斯泰逝世拜年祭] 腾讯新闻</ref>
== 托尔斯泰生于贵族家庭,1840年入喀山大学,1847 年退学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改革农奴制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 视频 =='''Ted 真理”生活。1860~1861年, 育: 考察欧洲教育, 什么你应该读 托尔斯泰 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 《战争与和平》 。 1873~1877年他经12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1889~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看视频学英语'''<br>
{{#iDisplay:x0502jgx7fb|420|280|qq}} == 爱情悲剧 ==1910年10月28日早上五点钟,82岁高龄的列夫.托尔斯泰在蒙蒙细雨中离家出走,9天后客死在[[俄罗斯]]一个小车站的木房里。 他在给妻子索菲亚的告别信中写道:'''“过去我生活在豪华的环境里,现在我再也不能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下去。我所做的事:脱离红尘。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日子里安静地幽居起来。请你理解这一点,倘若你得知我住在何处,你也别去找我。”''' 对此,索菲亚做过这样的陈述--“说是留给我的那封信不过是个借口,那是为了让全世界人看的。” 出走的真相隐含在托尔斯泰给女儿的信里:他出走是因为十分恼火妻子“那些间谍行为,永远的责备,处置我的手段,永远的操纵,对我的最亲最有用的男人的仇恨......” 第三次阅读《 托尔斯泰 夫人日记》,当读到最后一段“人们不让我到列夫.尼古拉耶维奇的跟前去,用力拉住我,把门上了锁,我的心真是都要碎了”。 我亦欲心碎--何等的绝情才能让一个男人在临终前拒绝与相伴半个世纪的老妻告别! 至此,托尔斯泰夫人从1862年18岁嫁给托尔斯泰开始,到1910 托尔斯泰意外离世,坚持了48年的日记戛然而止。托尔斯泰死了,托尔斯泰夫人也死了,心死。 纵观1862年到1909年索菲亚的日记,从她18岁嫁给这位伟人,到65岁,与伟人共度的47年间,他们的婚姻之舟是坚定而平稳的,正如大多数幸福的婚姻。当然任何一段婚姻都不会是死水一潭,总会有风波微澜,更何况是与一位思想无比复杂内心无比矛盾的文豪的结合。非常可贵的一点,托尔斯泰绝不像那些轻佻低劣的下流文人,写过几本空洞肤浅的小册子就借机招摇撞骗、招蜂引蝶,做为一位名满天下的著名[[文学家]]和思想家,尽管他在精神领域的影响 求过简朴 已经超越了沙皇,尽管五湖四海的忠实粉丝纷纷前来膜拜瞻仰,(其中不乏女粉),他 平民 个人 生活 ,1910年10月 却是相当严肃而自律的,长达半个世纪的婚内从未传出过绯闻。这 索菲亚坦诚而真实的日记 也不难看 。她的嫉妒都来自于丈夫日记中坦白的婚前经历。而那些过气的嫉妒对于他们的婚姻而言,无伤大雅。至于思想差距、天才的自大自闭、索妮娅性格的锋芒也并未真正地撼动他们婚姻,他们各自承认思想认知的分歧,但依然互相爱护、互相关心。他们共同养育了16个子女,三个夭折,这是索妮娅最大的伤痛,然而鉴于那个年代的医疗局限,他们最终还是坚强地 ,11月病逝于一 出了这些阴影,肩并肩直面着命运带来的挑战和磨难。<ref>[https://www.toutiao.com/a6592766408633876995/ 托尔斯泰夫人与托尔斯泰的爱情悲剧] 今日头条-中国好诗词,2018-08-23</ref> [[File:托尔斯泰2.jpg|缩略图|left|350px|frame|[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997956189e945194727 托尔斯泰 ​​原图链接] [https://www.toutiao.com/a6592766408633876995/ 今日头条-中国好诗词]]] [https://www.toutiao.com/a6592766408633876995/?is_hot=1 <img src="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534997956035e061842b0c" alt="托尔斯泰" style="right;width:400px;" ><br>] 圖片來自今日头条-中国好诗词 ==13 孩子==[[File:托尔斯泰全家福.jpg|缩略图|left|250px|frame|[https://ss0.baidu.com/6ONWsjip0QIZ8tyhnq/it/u=4288108947,3816814620&fm=173&app=25&f=JPEG?w=591&h=420&s=AAA3D207C00178FEFEB428970100C080 托尔斯泰全家福 ​​原图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6462818590838167&wfr=spider&for=pc 百家号-安 然爱读史]]]托尔斯泰34岁结婚,妻子索菲亚17岁,他们生过13个孩子,死了5个 享年82 包括一个只活到7 、天性敏感、也是最被托尔斯泰看好的儿子;其余8个孩子都在这座房子里长大。托尔斯泰在这里生活了近20年,中年时期一段充满家庭乐趣的人生应该就在这座房子里。<ref>[https://cul.qq.com/a/20150128/021510.htm 冯骥才:托尔斯泰妻子索菲亚是个怎样的女人?] 腾讯文化,2015-01-28</ref> 这位俄罗斯的文学泰斗,对孩子们满怀爱心,竟能抽出时间给孩子们写出不少脍炙人口的童话和故事,在世界文学史上堪称佳话 在雅斯那亚波梁那,托尔斯泰为农民的孩子创立了一座学校,类似的学校在当时极为鲜见。在这里孩子们从不受处罚,同时,学生们也不像其他学校学生们那样懒惰和粗野。托尔斯泰和学生们相处一贯纯朴而认真,如同和成年人相处一样。为使孩子们学习得轻松,他常给他们讲述他的所见所闻,努力让孩子们学习得兴趣盎然。托尔斯泰亲自给孩子们编写了识字课本和字母表,写了一些读物供他们阅读。 “近几年我编写了字母表并把它印刷出来……,我的引以自豪的理想是,让所有俄罗斯两代的孩子们,无论是贵族的还是农民的孩子们,都能学习该字母表。制成这个字母表后,我就可以平静地死去了。”由此可见,列夫·尼克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把对孩子们的教育看成他自己何等重要的事。 为了使孩子们有书可读,他亲自写作,转述,翻译约七百篇故事、文章、随笔,并尽量做到“简洁,朴实,最重要的是,易懂”。<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64b6afc60100vng1.html 列夫·托尔斯泰写给孩子们的作品] 新浪博客,2011-12-30</ref>
== 人物经历 ==
'''早年经历'''
列夫·托尔斯泰出身贵族,1岁半丧母,10岁丧父,他由家里的亲戚抚养成人。1845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言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期中考试不及格,第二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痴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对道德哲学发生浓厚的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1847年4月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1851年托尔斯泰和他的兄长前往高加索当兵。1852年他参加了一场战斗,表现勇敢,且发表了小说 [[ 《童年》 ]]
1853年托尔斯泰读到了屠格涅夫的 [[ 《猎人笔记》 ]] ,非常钦佩。1854年托尔斯泰被调往多瑙河战线,并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中的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写成 [[ 《少年》 ]] [[ 《青年》 ]] [[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 ]]
1855年11月托尔斯泰离开军队回到圣彼得堡,重新投入娱乐圈,酗酒好赌。偏激的个性导致他与 [[ 屠格涅夫 ]] 长达17年的决裂。
'''创作初期'''
[[File:复活.jpg|缩略图|left|150px|frame|[http://wenyi.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81021/f44d30758a0c1d36179927.jpg 《复活》​​原图链接] [http://m.gmw.cn/toutiao/2018-10/21/content_121723758.htm?tt_group_id=6614616838649152013 光明网]]]
托尔斯泰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小说。1855年11月他来到彼得堡,受到屠格涅夫和涅克拉索夫等人的欢迎,并结识冈察洛夫、费特、奥斯特洛夫斯基、德鲁日宁、安年科夫、鲍特金等作家和批评家。托尔斯泰倾向于德鲁日宁等人的观点,但又认为任何艺术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至1859年,他同《现代人》杂志决裂。1856年底以中尉衔退役。次年年初到法国、瑞士、意大利和德国游历。
新婚之后,革命形势逐渐转入低潮,他也逐渐克服了思想上的危机。他脱离社交,安居庄园,购置产业,过着俭朴、宁静、和睦而幸福的生活。从1863年起他以6年时间写成巨著《战争与和平》。1866年他出席军事法庭为士兵希布宁辩护。希布宁因不堪军官的虐待打了军官的耳光,虽经托尔斯泰为之奔走,希布宁却终被枪决。这一事件使他开始形成反对法庭和死刑的看法。
[[File:安娜·卡列尼娜2.jpg|缩略图|right|150px|frame|[http://wenyi.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81021/f44d30758a0c1d36179925.jpg 安娜·卡列尼娜 ​​原图链接] [http://m.gmw.cn/toutiao/2018-10/21/content_121723758.htm?tt_group_id=6614616838649152013 光明网]]]
'''思想转变'''
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托尔斯泰增强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对自己宣传的博爱和不抗恶思想也常常感到怀疑。这在 [[ 《哈泽—穆拉特》 ]] 等作品中有所反映。沙皇政府早就因他的 [[ 《论饥荒》 ]] 一文而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至此又因《复活》的发表,指责他反对上帝,不信来世,于1901年以俄国东正教至圣宗教院的名义革除他的教籍。这个决定引起举世的抗议,托尔斯泰却处之泰然。同年他因沙皇政府镇压学生运动而写《致沙皇及其助手们一文》;次年致函尼古拉二世要求给人民自由并废除土地私有制;1904年撰文反对日俄战争。他同情革命者,也曾对革命的到来表示欢迎,但却不了解并回避1905年革命。而在革命失败后,他又反对沙皇政府残酷杀害革命者,写出 [[ 《我不能沉默》 ]] 一文。
== 创作特点 ==
托尔斯泰的作品中有着乌托邦思想,主要表现为反杭暴力与奴役,反对土地私有制度,反对崇尚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和“进化论”,要求奉行合法的生活义务和合理的生命法则,回返健康的农耕生活,通过人人的劳动和道德实践建立起充满兄弟情谊,平等、和谐、友爱的属于全人类的人间“天国”。
[[File:战争与和平.jpg|缩略图|right|150px|frame|[http://wenyi.gmw.cn/attachement/jpg/site2/20181021/f44d30758a0c1d36179926.jpg 战争与和平 ​​原图链接] [http://m.gmw.cn/toutiao/2018-10/21/content_121723758.htm?tt_group_id=6614616838649152013 光明网]]]
'''艺术特色'''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
== 人物评价 <ref>[https://news.qq.com/zt2010/tolstoy/index.htm 托尔斯泰逝世拜年祭]腾讯新闻</ref> ==[[File:托尔斯泰耕地图.jpg|缩略图|left|350px|frame|[http://img.sj33.cn/uploads/allimg/200611/20061109015605830.jpg 列宾画托尔斯泰 ​​原图链接] [http://www.sj33.cn/ys/hhys/200611/10372_11.html 设计之家网]]]在文学和艺术领域,托尔斯泰被认为是人类史上最顶峰的几个人之一。法国著名小说家[[莫泊桑]]看过托尔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后,慨叹自己的全部活动毫无用处,自己的十卷书全无价值。 人们常拿来跟托翁比较的另一位俄国文学大师[[陀思妥耶夫斯基]]则称“[[《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白璧无瑕尽善尽美的艺术杰作,现代欧洲文学没有任何一部可与之相比”。 [[柴可夫斯基]]称一生最感动的时刻就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艺术家”托尔斯泰坐在他身边听他歌曲流下了眼泪。另一位俄国艺术巨匠[[列宾]]则曾为了捕捉托翁耕作的场景,暗地里在波良纳庄园偷偷观察了托翁三个月。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列宁评)
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罗斯。(高尔基评)
 
==參考文獻==
{{reflist}}
[[Category:俄罗斯人]]
[[Category:小说家]]
[[Category:哲学家]]
[[Category:思想家]]
97,929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