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變更

托尼·布莱尔

增加 26,109 位元組, 4 年前
参考资料
{{Infobox person| 姓名 = '''安东尼查尔斯·林顿·布莱尔'''| 圖像 = [[File:666016.jpg|缩略图|居中|300px|[http://p3.so.qhmsg.com/sdr/400__/t010de590def129dd98.jpg 原图链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167351258588393 图片来自]<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4167351258588393 为脱欧协议梅姨破釜沉舟!] 2018-10-13</ref>]]|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953年5月6日| 國籍 = 英國 | 别名 = 托尼·布莱尔 | 编辑職業 = 政治家,律师| 知名原因 = 连任首相,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知名作品 = [[《旅程:布莱尔回忆录》]] </br> [[《新英国,我眼中的年轻国家》]] </br> [[《布莱尔演说集》]]}} ''' 托尼·布莱尔 ''' (Tony Blair )1953 )(Anthony Charles Lynton Blair)1953 年5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员,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杜伦(Durham)度过的。   布莱尔在有“苏格兰的伊顿”之称的 [[ 费茨中学 ]] 接受教育,后来又在 [[ 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 ]] 学习法律,并获得学位 ,信仰基督教 。 
布莱尔先后担任工党党魁、枢密院成员、财政副发言人、贸工副发言人、能源和就业事务副发言人、英国首相、议员、中东问题特使、现任哈萨克斯坦总统经济顾问。
 
布莱尔对法律、工会、税收、贸易、能源、就业、犯罪等问题感兴趣;喜欢读书,爱好网球和音乐;著有《新英国,我眼中的年轻国家》等书。
 英国有关 [[ 伊拉克战争 ]] 的调查报告——齐尔考特(Chilcot)报告2016年7月6日公布于众。  [[ 齐尔考特 ]] 说,“伊拉克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WMD)”的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时任英国首相布莱尔对伊战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布莱尔则在报告出炉后表示,伊拉克前总统 [[ 萨达姆·侯赛因 ]] 政权当时必须被推翻,当时自己的选择符合英国最大利益。 ==人物经历== 1953年5月6日,出生于苏格兰首都爱丁堡。 1954年-1957年住在澳洲。 1958年1月,梅泽尔带着托尼回到英国。 1961年,进入切里斯特教会学校,同学们称为“布莱尔二世”,第一学期未的考试后跳入三年级。 1965年,迁往离德汉姆市一英里外的郊区,当过学校模拟选举中保守党的候选人。 1966年,进入费茨公学。 1971年,从费茨公学毕业。 1972年,考入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攻读法律学位。 1975年6月,离开大学。同年,成为工党党员。同年成为切尔西区工党党团秘书。 1977年,离开伦敦来到法国。后回到英国,成为艾尔文的律师事务所工作。 1979年,同切丽·布斯结婚。 1980年11月,第一次参加工党议员候选人选举失利。 1981年2月,当选为支部书记。同年秋天,补缺为选举中的提名做议员候选人,失利。 1982年4月1日,地方选举中,打败三人,成为工党候选人。 1983年5月18日,被提名为塞奇菲德区工党候选人。6月,当选为工党候选人。 1984年11月,成为影子内阁。 1985年3月6日,首次在新闻媒体上亮相。 1985年,长子尤安出生。 1987年,二子尼古拉斯出生。 1987年,竞选影子内阁失利,成为影子内阁贸工部长副手。  1988年,开始给《时代》周刊写文章。5月,安吉·亨特成为托尼顾问。11月,参加影子内阁竞选,排第九,成为能源部长。 1989年,大女儿凯瑟琳出生。 1990年,布莱尔同布朗访问澳大利亚。 1992年7月8日,影子内阁选举中,排第二,任内务部长。同年年任内政事务发言人。 1993年1月,前往美国学习。 1994年当选工党领袖,成为工党历史上最年轻的领袖。同年被女王封为枢密院成员。 1995年初切丽被选为英国王室法律顾问。 1995年11月27日,作为工党领袖的布莱尔被诺森比亚大学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1996年4月,来到美国。4月12日,同克林顿会谈半个小时。11月,李岚清访问英国,托尼送《新英国》。 1997年5月2日,工党在英国大选中以压倒多数的选票击败连续执政达18年之久的保守党。年仅44岁的布莱尔出任政府首相,成为20世纪以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 1997年7月1日,出席香港回归。9月6日, 出席[[黛安娜王妃]]葬礼。10月21日,在唐宁街会见了[[董建华]]。 1998年秋正式访问中国。 1999年12月31日,出席“千年穹顶”千年盛典。 2000年5月20日,利奥出生。 2001年6月在大选中再次获胜,连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2002年8月,承认建造千年穹顶是个错误。 2004年,因心脏问题住院。 2005年英国大选中,布莱尔获得连任,是英国历史上首位三次当选的工党首相。7月,帮助伦敦赢得申奥主办权。同年,托尼·布莱尔曾参与动画《辛普森一家》的演出。 2006年8月,在曼彻斯特工党大会上宣布一年后退位。10月24日,在伦敦唐宁街10号会见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10月31日,英国下院首次就伊拉克政策举行辩论。11月3日,与德国总理[[安吉拉·默克尔]]的会面中提出新的国际气候问题合作的提议。 2007年5月10日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6月27日正式卸任首相;同日,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声明,宣布任命布莱尔为中东问题特使。 2007年6月28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布莱尔成为该组织董事会成员,并主持2008年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 2008年1月,布莱尔任[[瑞士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顾问。 2009年2月,布莱尔创建咨询公司“托尼·布莱尔协会”,主要“提供商业咨询、政治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2011年,哈萨克斯坦政府聘请了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担任哈总统[[纳扎尔巴耶夫]]的经济问题顾问。 ==政治生涯==[[File:665009.jpg|缩略图|左|300px|[http://gb.cri.cn/mmsource/images/2007/02/11/ng070211998.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cri.cn/gb/14558/2007/02/11/2225@1450384.htm 图片来自]<ref>[http://news.cri.cn/gb/14558/2007/02/11/2225@1450384.htm 布莱尔因金钱换爵位丑闻遭遇严重信任危机(图)] 2007-02-11</ref>]]===早期生涯=== 布莱尔1953年出生于苏格兰的爱丁堡,父亲是律师,母亲是教员,他童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杜伦(Durham)度过的。布莱尔在有“苏格兰的伊顿”之称的费茨中学接受教育,后来又在牛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法律,并获得学位。大学毕业后,布莱尔在1975年加入工党,1982年代表工党在一个传统的保守党选区比肯斯菲尔德(Beaconsfield)参选国会议员失败。在1980年代早期,布莱尔在工党内被认为是“软左派”(soft left),当时这一派正试图控制工党。 1983年他当选为塞奇菲尔德(Sedgefield)选区国会议员,并连任至今。1983年和1987年工党两次在大选中败于[[撒切尔夫人]]之后,布莱尔坚定地站在党内改革派一边。他与改革派领袖[[尼尔·基诺克]](Neil Kinnock)合作,成为影子内阁的一名成员,将工党改造成一个更温和的政党。当基诺克因1992年工党选举失败而辞职之后,布莱尔继续在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的影子内阁中任内政大臣。 ===担任党魁=== 1994年史密斯心脏病发去世,布莱尔与影子内阁的另一名成员戈登·布朗(Gordon Brown)做成一项政治交易,由布莱尔担任工党领袖,而布朗则将担任未来工党政府的财政大臣。布莱尔与布朗一起改造工党,修改其党章,去除了有关国有化的政策,而更强调自己善于财政议题(当时的保守党政府无法解决经济问题),并将自己称作“新工党”。 ===首相生涯=== 工党本身的改革,加上保守党政府关于欧盟政策的分歧,以及一系列腐败丑闻的影响,“新工党”在1997年的英国大选中获得了一边倒的巨大胜利。 布莱尔是20世纪英国第一个在职首相在唐宁街生子育儿。1998年12月26日布莱尔成为第一位在爱尔兰议会发表演说的英国首相。 在2001年英国大选中,工党再度保持了其前所未有的巨大优势,布莱尔成为第一位赢得第二任的工党首相。保守党领袖[[威廉·黑格]](William Hague)辞职,他是自1920年代[[奥斯丁·张伯伦]]以来第一位没有成为首相的保守党领袖。 在911事件后,布莱尔很快地宣布与美国站在一起,在[[阿富汗战争]]之前他参与了一系列穿梭外交,帮助巩固了国际反恐联盟。直到今天他依然扮演着这个角色,访问了许多其他国家领导人可能认为太危险的国家。 布莱尔是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有关进攻伊拉克计划的坚定支持者,虽然这项计划具有很高的争议性。布莱尔很快成为主战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经常与持坚定反战立场的法国总统[[希拉克]]发生摩擦。布莱尔被认为比布什更善于演说,他在战争爆发前发表了多篇演说,强调推翻[[萨达姆政权]]的必要性。 虽然萨达姆被指控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是美英发动战争的最主要理由,布莱尔也强调萨达姆践踏人权的记录,以此来为战争辩护。在2003年的美伊战争中,英国军队也参与其中。战后至今也没有在伊拉克发现任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因此在英国国内造成了针对首相的很多争议,其中很多是来自工党党内的。工党内有许多人不喜欢布什,并且反对伊拉克战争。托尼·布莱尔和夫人2003年8月1日布莱尔成为历史上任期最长的工党首相,但是[[大卫·凯利博士]]的死亡阴影笼罩着布莱尔,工党内没有任何庆祝活动。 2004年1月27日和1月28日两天可以算是布莱尔政治生涯中最危险的两天,被称为“在地狱中的24小时”。由于工党内部的反对,他的高等教育法案有可能没有办法通过二读——这是他上任后面临的首次类似的政治危机。第二天,关于大卫·凯利博士死亡调查的赫顿报告也将公布,大多数人预测报告将指责布莱尔及其政府。最终,关于调涨大学学费的法案以5票之差获得通过。而赫顿勋爵的报告则着重批评了BBC的报导不周,而对政府的失误只是轻描淡写。 虽然赫顿报告为大的部量辩护,有关导致伊拉克战争的情报使用问题又浮上台面。布莱尔最终决定再启动另一项调查,而这次是评估战争爆发前情报的使用。 2007年5月10日布莱尔在自己位于英国塞奇菲尔德选区的特里姆登向支持者发表讲话,宣布将于6月27日向英女王递交辞呈,结束长达10年的首相岁月。他同时宣布辞去工党领袖职务,为“接班人”、[[财政大臣戈登·布朗]]让路。 布莱尔是工党历史上在任最长的英国首相,也是该党唯一一位带领工党连续3次赢得大选的首相,但面对种种批评,于2007年6月27日向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正式递交辞呈,从而结束自己长达10年的首相生涯,正式离任。 ==施政理念==[[File:665010.jpg|缩略图|左|300px|[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gjkd/200505070085_508477.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southcn.com/international/gjkd/200505070085.htm 图片来自]<ref>[http://news.southcn.com/international/gjkd/200505070085.htm 组图:布莱尔赢得英国大选系列图片 ]2005-05-07</ref>]]===入主唐宁街=== 布莱尔在1997年5月2日正式出任英国首相,后来他兼领的职务还包括有第一财政大臣、公务员事务部部长、英国工党党魁、以及英格兰东北部塞奇菲尔德选区议员。作为英国内阁的阁臣,他也是枢密院顾问官。布莱尔卸任后,首相与党魁之职由其财相布朗接任,而布莱尔则随即获中东问题有关四方委任为[[中东问题特使]]。 ===国会关系=== 布莱尔任内曾对下议院的议事程序作了不少改革。他上任后的第一项改动就是将以往在每星期二和四,每次长15分钟的首相答问环节进行合并,变为每星期只在星期三举行,但时间则延长至30分钟。布莱尔表示这样是为了让答问环节更具效率,但批评者却反驳他这样做只为方便准备问题答案。除首相答问环节外,布莱尔又会在每月举行一次新闻发布会,让记者就不同问题作发问,而气氛也要比国会辩论融洽。 ===媒体关系=== 2002年,布莱尔在北约俄罗斯会议一般认为,布莱尔应付媒体的技巧远高于他在国会辩论的能力。他在电视镜头面前,总显露出政治领袖应有的魅力、往往给予观众现代、不拘谨和善于表达之感觉。或许世人对布莱尔留下最深刻的电视讲话,就是他在1997年8月对[[韦尔斯王妃黛安娜]]之死所发表的演说,当中他以“人民王妃”形容黛安娜,及后即广为人们所竞相采用。 ===布朗关系=== 早在[[约翰·史密斯]]于1994年去世后,布莱尔与[[戈登·布朗]]两人曾同被视为新党魁的热门人选,布莱尔和布朗而他们两人亦曾许下诺言,答允互相合作。最初,由于布朗认为自己资历较高,布莱尔理应会让路给他,但后来两人却发现布莱尔更取得公众的支持。到1994年5月30日,布朗向布莱尔答应不竞逐党魁之职,而据知布莱尔则答应担任党魁一定时间后就会退位(一说8年),以作回报,但是布莱尔却在公开场合,多次否认二人中间有任何交易。有关的传闻后来更在2003年9月被英国第四台拍成电视剧。 ===宗教信仰=== 布莱尔在公开场合甚少谈及他的宗教信仰,但他曾被认为是一位盎格鲁-天主教徒——亦即是[[英国圣公会]]高教派的成员。高教派是一个容纳罗马天主教的基督教派别,而布莱尔的妻子彭雪玲本人就正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布莱尔平时在伦敦一般会与家人到天主教的西敏大教堂参与弥撒,但是当地的枢机主教休姆却批评他不是天主教徒,却在弥撒中领圣餐。 ===批评=== 对布莱尔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他与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关系,以及他对中东,包括[[伊拉克战争]]、2006年[[以黎冲突]]和[[以巴冲突]]所采的政策。此外他亦被批评以「政治化妆」的手法扭曲新闻,误导国民。布莱尔也是历史上首位遭警察问话的在任英国首相。 ===对美关系=== 在美国总统[[克林顿]]任内,布莱尔已经与他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此后[[乔治·W·布什]]虽然接任美国总统,但布莱尔仍与他建立起强而有力的政治同盟,并积极在外交政策上连成一线。不过,前南非总统[[曼德拉]]说过布莱尔尤如布什的外交部长。此外又有人直指布莱尔是「布什的卷毛狗」,反映出布莱尔在外交政策上令人有盲目附和美国的感觉。就连美国国务院官员肯德尔·迈尔斯(Kendall Myers)也指出布什对待英国首相的态度某程度上使他感到「蒙羞」,他认为两人的联盟是单向的,布什没有回报布莱尔,两者之间也不是互惠互利。 ===对以关系=== 布莱尔早年加入工党不久以后,便加入一个叫工党以色列之友的组织。后在1994年,一位昔日与布莱尔在同一所律师行工作的同事,在一次以色列外交官所办的晚宴中,向他介绍一位叫[[迈克尔·利维]](Michael Levy,后来成为利维勋爵)的人。利维是流行音乐界的大人物,也是位热心于协助犹太小区筹款的人。布莱尔与利维未几就成为了好朋友,两人更时常一起打网球。 ===工党关系=== 布莱尔在任后期迟迟未交代下台的确实时间,使他受到了英国传媒和国会议员的批评。据报,有内阁阁揆相信布莱尔迟迟不交代下台时间,是因为他有意第四度角逐大选。在2006年暑假,布莱尔一家曾到加勒比海渡假,返国后他表示希望各界停止对他的下台时间作揣测,结果激起不少工党忠实支持者的不满。 ===支持率=== 在2006年5月, 《每日电讯报》曾报导布莱尔的支持度跌至只有26%,比起当年韦尔逊将英镑贬值后,以及卡拉汉在「不满足的冬天」期间所得的支持率还要低,这表示布莱尔成为了战后最不受欢迎的工党英国首相。不过,以有纪录以来计,保守党的撒切尔夫人与约翰·梅杰曾曾得到比这个数字更低的支持率。但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布莱尔在1997年大选完结时,他曾取得了历史上英国首相最高的支持率。 ==本段卸任之后==[[File:665011.jpg|缩略图|左|300px|[http://p1.so.qhimgs1.com/dmt/80_80_/t0196bd4cfaf12d35d1.jpg 原图链接] [http://news.hexun.com/2011-09-30/133887455.html 图片来自]<ref>[http://news.hexun.com/2011-09-30/133887455.html 中东和平特使偏袒以色列?巴勒斯坦欲与布莱尔“绝交” ] 2011年09月30日</ref>]]卸任英国首相后,布莱尔仍然活跃在国际舞台: 2007年6月27日,中东问题有关四方(联合国、欧盟、美国和俄罗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声明,宣布任命布莱尔为中东问题特使。 2007年6月28日,[[世界经济论坛]]宣布,布莱尔成为该组织董事会成员,并主持2008年的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年会。 2008年1月,布莱尔任[[瑞士苏黎世]]金融服务集团顾问。 2008年3月7日,[[美国耶鲁大学]]宣布,布莱尔将从下学年开始在这所全美顶尖学府授课,讲授“宗教和全球化”。 2015年10月25日,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终于为当年(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道歉。 <ref>[https://new.qq.com/cmsn/20151026/20151026011268 布莱尔首次为伊拉克战争道歉 拒绝为IS崛起负责_新闻_腾讯网 ] 2015-10-26</ref>  ==婚姻家庭== '''布莱尔'''是里奥·布莱尔(Leo Blair)与妻子黑兹尔•布莱尔(Hazel Blair)所生的第二名孩子。 布莱尔父亲里奥·布莱尔是两名艺人所生的私生子,被一名叫詹姆士•布莱尔的船坞工人与其妻子玛丽所收养。 布莱尔母亲黑兹尔的本姓为克罗斯卡登。 外祖父叫乔治·克罗斯卡登,是一位肉贩兼橙带党党员,原居爱尔兰巴利香浓(Ballyshannon),后于1916年迁居格拉斯哥,1923年早逝。 布莱尔有一位哥哥和妹妹分别名叫[[威廉·布莱尔]]和莎拉·布莱尔,他的哥哥是一位大律师兼御用大律师。 夫人[[切丽·布斯·布莱尔]],著名律师。长子尤安·布莱尔(Euan),次子尼基(Nicky),女儿凯瑟琳(Kathryn),三子利奥(Leo)。 ==大事年表== 1975年,托尼·布莱尔从[[牛津大学]]毕业后不久加入了工党。 1977年,进入艾尔文的律师事务所工作。 1980年代初期,曾参与工党在南哈克尼与肖尔迪奇(HackneySouthandShoreditch)选区的事务。 1981年2月,当选为工党支部书记。 1982年4月1日,成为工党候选人。 1983年,进入[[下议院]]。 1984年,成为影子内阁。 1987年,成为影子内阁贸工部长副手。 1988年11月,成为[[能源部长]]。 1992年7月8日,任内务部长。 1994年,布莱尔担任工党领袖。 1994年,被[[伊丽莎白女王二世]]封为枢密院的官员。 1997年5月2日,托尼·布莱尔正式出任英国首相。他兼领的职务还包括有第一财政大臣、公务员事务部部长、英国工党党魁、以及英格兰东北部塞奇菲尔德选区议员。作为英国内阁的阁臣,他也是枢密院顾问官。 2001年6月,连任首相,成为英国历史上首位连任的工党首相。 2007年6月27日,辞任英国首相。 ==人物轶事== ===辛普森一家=== 2005年,托尼·布莱尔曾在动画《辛普森一家》的其中一集内演出。 ===邓文迪离婚案=== 2013年11月20日,新闻集团老板[[默多克]]与第三任妻子邓文迪正式离婚,而在关于离婚原因的热议中,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与邓文迪的私人关系再次引发关注。 默多克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一座牧场的员工声称,布莱尔与邓文迪在默多克不知情的情况下,分别于2012年10月和今年4月的相同时间段在该处度过周末,此外两人还有“多次私会”,地点包括在洛杉矶的房产、伦敦的豪华公寓和纽约住所。 ===与邓文迪关系=== 2013年12月2日报道,传媒大亨默多克的前妻[[邓文迪]]曾在一段文字中写道,她对英国前首相布莱尔有着一种类似于“热恋”的“温暖感情”。 这段文字似乎是邓文迪写给自己的。而默多克是在发现妻子曾在家中多次私会布莱尔后,发现了这段类似于日记的文字。 今年6月,默多克宣布已法院提交与邓文迪的离婚申请。上个月,默多克与邓文迪正式离婚。有媒体报道,默多克之所以与邓文迪离婚,是因为邓文迪与布莱尔有私情。而两人私情的曝光也颇具戏剧性,邓文迪将一封安排布莱尔造访默多克位于加州的牧场的电邮发错人了,由此引起默多克的怀疑。 ===承认与邓文迪偷情=== 2014年2月15日英国媒体披露,据《卫报》的一份的调查报道显示,卷入传媒大亨默多克离婚事件的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原本曾计划向默多克当面承认自己曾与邓文迪有过私情。但由于默多克与邓文迪的两个未成年女儿突然闯入了两人的会客室,布莱尔只能临时改变主意,决定继续将秘密隐瞒。 [[鲁伯特·默多克]]去年11月与第三任妻子邓文迪达成“友好”离婚协议结束了14年婚姻。离婚后不久英国媒体爆料称,邓文迪曾在老公不知情的情况下与布莱尔“多次秘密约会”,两人曾相约在伦敦和纽约等地见面。2012年10月和2013年4月的两次周末,两人甚至在同一时间前往默多克的加州农场一起过夜,而默多克对此一直蒙在鼓里!2013年6月当默多克得知真相之后,愤然作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和不忠于他的妻子邓文迪离婚,同时和他认识多年的好友布莱尔绝交。 根据英国《卫报》的最新调查,其实布莱尔原本是计划向默多克当面承认自己与邓文迪有染的。卫报援引布莱尔身边人的话说,布莱尔2012年曾与默多克有过私人会面,当时布莱尔已经准备好向默多克“交代”问题的,但是默多克与邓文迪的两个小女儿格蕾丝和克洛伊突然闯入了大人们的会客厅。  12岁的格蕾丝和10岁的克洛伊这样一个不经意的举动,却改变了布莱尔的决定。分析指出,布莱尔当时刚刚成为格蕾丝的教父,他可能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暴露隐私。 ===多位英前大使呼吁下课=== 27日是布莱尔被任命为中东问题特使7周年的日子。据英国媒体24日报道,英国前驻伊朗大使[[多尔顿]]、前驻利比亚大使[[迈尔斯]]、伦敦前市长[[利文斯顿]]等签名声援一封指责布莱尔作为中东问题特使不作为的公开信,呼吁布莱尔“下岗”。 公开信称布莱尔任职中东特使7年来,没有取得任何成绩,如约旦河西岸仍有500多处检查站和路障,2009年遭以军轰炸的加沙地带依然处于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中、八成居民靠他国援助生存,以色列还在违背国际法建造定居点等。 ==人物评价==[[File:665012.jpg|缩略图|左|300px|[http://m3.biz.itc.cn/pic/new/n/90/59/Img6345990_n.jpg 原图链接] [http://pic.yule.sohu.com/detail-543061-1.shtml 图片来自]<ref>[http://pic.yule.sohu.com/detail-543061-1.shtml 邓文迪布莱尔默多克罕见合照曝光(1/4)] 2014-3-17</ref>]]对布莱尔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他与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的关系,以及他对中东,包括伊拉克战争、2006年以黎冲突和以巴冲突所采的政策。此外他亦被批评以"政治化妆"的手法扭曲新闻,误导国民。布莱尔也是历史上首位遭警察问话的在任英国首相。 [[乔治·沃克·布什]]:美国在最近几个星期内对托尼·布莱有了更深的了解,美国方面了解了他是一个言而有信的人,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一个有远见的人。美国方面为有他这样一个朋友而感到骄傲。 [[路透社]]:布莱尔执政十年政绩显著。他执政时期,英国经济增长、失业率下降,教育和医疗经费增加。 [[戴维·卡梅伦]]:布莱尔是一位好党首,但不是一位好首相。 [[若泽·曼努埃尔·杜朗·巴罗佐]]:布莱尔带领英国融入欧盟,并积极推动欧洲一体化建设,他支持建设一个开放、革新和强大的欧洲。他说,布莱尔给欧洲带来了活力和很多新思维,并在欧盟扩大、欧盟共同能源政策、抑制全球气候变化、消除非洲的贫困等领域留下了可观的遗产 。<ref>[http://news.cri.cn/gb/14558/2007/05/11/2685@1584540.htm 巴罗佐积极评价布莱尔10年执政成就 ] 2015-10-26</ref>  {{clear}}==首次道歉== 2004年,布莱尔曾对英国议员说,“我不会为这场冲突道歉,我相信那是正确的。” 2007年时,他依旧态度强硬:我不认为我们应该为正在伊拉克所做的一切道歉。 2010年的回忆录《旅程》中,布莱尔解释说,如果道歉将导致杀伤性的媒体头条报道涌现 2015年10月25日,硬扛了12年之后,英国前首相布莱尔终于为当年(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道歉。 布莱尔回应:我对我们收到的情报是错误的这一事实道歉。我也为我们计划中犯的错误道歉,我们在对推翻一个政权之后会发生什么的理解上犯了错。 <ref>[https://new.qq.com/cmsn/20151026/20151026011268 布莱尔首次为伊拉克战争道歉 拒绝为IS崛起负责_新闻_腾讯网 ] 2015-10-26 </ref> ==相關影片=={{#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7650D7uRaw|alignment= left|dimensions=480|container=|description= Tony Blair on the Labour Party crisis - UNCUT INTERVIEW - BBC Newsnight}}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ryC6qC3FYA|alignment= left|dimensions=480|container=|description= Tonly Blair's first Prime Minister's Questions: 21 May 1997}}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KcHcR1yHQo|alignment= left|dimensions=480|container=|description= Tony Blair says 'Labour party is marooned on fantasy island' warning it could be 'replaced'}}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gMA0SKOTG4|alignment= left|dimensions=480|container=|description= Tony Blair keynote speech}}{{clear}}==参考资料== [[Category:英國軍政人物]]
21,453
次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