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报国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报国寺,位于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全国重点寺院之一,海拔533米。寺院坐北朝南,占地百亩。是峨眉山的第一座寺庙、峨眉山佛教协会所在地,是峨眉山佛教活动的中心。报国寺,原为山中第一大寺,其原址在伏虎寺对岸的瑜伽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原名会宗堂,清初迁建于此,顺治九年重建;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皇帝取佛经“四恩四报”中“报国主恩”之意,御题“报国寺”匾额,王藩手书。报国寺,历史上经过数次修葺,寺院得以完整保存,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维修、扩建的次数最多;1993年,又新建了钟楼、鼓楼、茶园、法物流通处,使报国寺更加庄严。

中文名称 报国寺

地理位置 峨眉山麓的凤凰坪下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价格 8元

海 拔 533米

建造时间 1573—1619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城市 四川省峨眉山市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历史沿革

报国寺,最初名“会宗堂”,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明光道人建于伏虎寺右的虎头山下,取儒、释、道“三教”会宗的意思[1] 。寺里供奉“三教”在峨眉山的地方代表的牌位:佛教为普贤菩萨,因为峨眉山是普贤道场;道教是广成子,据说他是李老君的化身,他在峨眉山授过道;儒教的代表是楚狂,楚狂名接舆,和孔子同时代,楚王请他去做官,他装疯不去,后来隐居峨眉山。会宗堂的建立,反映了明、清时期、释、道有过一段融洽的历史。清初会宗堂迁至现址,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行僧闻达重修;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根据佛经中“报国主恩”的意思,御赐“报国寺”名;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暮春僧广惠扩建;解放后多次维修,1986年又重建了山门。

主体建筑

报国寺殿宇雄伟,有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普贤殿四重屋宇,依山而建,逐级升高。山门的“报国寺”大匾,是清康熙皇帝御题,王藩手书。正殿悬有“宝相庄严”匾。山门两边柱上那副对联“凤凰展翅朝金阙,钟磬频闻落玉阶。”就是对报国寺这只“金凤凰”周围景物的生动描写。报国寺,横匾“普照禅林”和“普放光明”,同是一个意思:佛教称峨眉山为“大光明山”,昼有神奇的佛光出现,夜有万盏圣灯来朝,全峨眉山都被光明普照。右边“鹤驻云归”,意为鹤停下了,云归山岫,喻指清凉静地,含有道家韵味。大门上的联语:“独思喻道,敷坐说经。”前者是说靠自己的思维明白佛经的道理,就是佛学讲的“独觉”境界。后句是说高僧大德铺设好法座向弟子讲经说法。报国寺山门对面的凤凰堡上有“圣积晚钟”亭,亭内悬挂一大钟,名叫“圣积寺铜钟”,系明代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慧宗别传禅师铸造。钟高2.8米,钟唇直径2.4米,重12.5吨,有“巴蜀钟王”之称。钟体上铸造了晋、唐以后历代帝王和与峨眉山有关的文武官员及高僧名讳,有捐赠铸造铜钟的信众姓名,并刻有《阿含经》经文和佛偈,以及《洪钟疏》铭文,共6万多字[2] 。该钟原挂在圣积寺,圣积寺毁后,此钟移至报国寺。圣积铜钟的钟声清越,远播数里,回荡于山林旷野之间,使人顿忘俗念,有诗云:“晚钟何处一声声,古寺犹传圣积名。纵说仙凡殊品格,也应入耳觉心清”。

住持简介

永寿法师,1963年生,四川省富顺县人,1982年出家,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乐山市佛教协会副会长、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四川峨眉山佛学院院长、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乐山市政协常委会委员、峨眉山市政协副主席、峨眉山市报国寺住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