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损有余而补不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损有余而补不足

老子哲学命题,指与“人道”相 对的“天道”的作用和功能。《老子》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道则不然,损不足,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其唯有道者。”认为“天道”的特点在于减少有余而补给不足,而“人道”则反之。 中文名 损有余而补不足 外文名 Loss rather than supplement 拼 音 sun you yu er bu bu zu 相关领域 中国古代哲学提出者老子相关典籍《老子》第七十七章.

简介

损:减损。减损多余的,补充不足的。指填平补齐。 出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 这一命题对后世有重要影响,明沈一贯《老子通》在 批判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时利用了这一命题,指出:“人之道则不然。裒聚穷贱之财,以媚尊贵者之心;下则棰楚流血,取之尽锱铢;上则多藏而不尽用, 或用之如泥沙。损不足以奉有余,与天道异矣。”清易佩绅认为天道为“均”,“道在天下均而已,均而后适于用。 此有余则彼不足,此不足而彼有余,皆不可用矣。抑其高者,损有余也;举其下者,补不足也。天之道如是,故其用不穷也” 在金庸的著作里多有提及,被当做九阴真经中的话。

简析

论述“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张松如指出,“老子把他从自然界得来的这种直观的认识,运用到人类社会,面对当时社会的贫富对立,阶级压迫的不合理现实,他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好比张弓的‘天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这是他的主张,他的愿望。可是,现实怎么样呢?现实是‘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校读》第414页)杨兴顺说:“在老子看来,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是自然界最初的自然法则——‘天之道’。但人们早已忘却‘天之道’,代之而建立了人们自己的法则——‘人之道’,有利于富人而有损于贫者,‘天之道’,有利于贫者,给他们带来宁静与和平,而‘人之道’则相反,它是富人手中的工具,使贫者濒于‘民不畏死’的绝境。”胡寄窗说:“老子所以产生这种分配观念,由于他们认为自然规律总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因此应该使贫富平均,大家有利。天之道虽主损有余以补不足,但损有余的结果会更增加被损者的利益,选自《《老子》第七十七章》 [1] 因为‘物或损之而益’。由于现实社会是‘损不足以奉有余’,存在领主贵族对劳动人民的压榨,也存在新兴地主阶级与富商大贾的剥削,所以,老子之‘天之道’述说,使他们本着自己的利益以遵行天道。他们要求富者能够作到‘常善救人,故人无弃人;常善救物,则物无弃物’。从均富和使人与物都能得到充分利用一点看来,老子的愿望是好的,但在考虑如何实现这一愿望时,他们并没有提出任何积极的斗争纲领,而是向剥削者说教,妄想他们发善心,这又充分暴露了他们的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上的软弱无能。”(《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第212页)以上诸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上找到老子在均贫富问题上的合理之处和症结所在。

意译

自然的法则,是损减有余来补充不足。人类社会世俗的作法却不然,而是损减贫穷不足来供奉富贵有余。谁能让有余来供奉天下呢?只有有道之人。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也不居功自傲,他不愿显示自己的贤德。

视频

参考资料

categorg:+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