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揭秘名妓李师师失去宋徽宗宠爱后的人生结局”的版本间的差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added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using HotCat
(added Category:630 中國文化史 using HotCat
 
(没有差异)

2022年9月28日 (三) 16:00的最新版本

名妓李师师

来自网络的图片

揭秘名妓李师师失去宋徽宗宠爱后的人生结局北宋末年,政治腐败,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宋徽宗、蔡京、童贯统治集团想乘辽朝衰亡之际,采取联金灭辽的战略,夺取五代后晋割给辽朝的燕云十六州,以建立“万世功业”。

公元1125年3月26日,辽天祚帝在应州被金人完颜娄室等所俘,宣告国祚200余年的辽朝灭亡。

宋朝和金朝一开始的合作是齐心协力的。但是他们忘了一个唇亡齿寒的道理。辽朝灭亡后,宋朝没有得到什么好处,却等来了金朝的矛头。

金朝灭掉辽朝以后,没有了后顾之忧,转过头来开始了对宋朝的进攻。[1]

灭辽

公元1127年,金朝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掳走徽、钦二帝,导致北宋灭亡。

由于这是在宋钦宗靖康二年发生的历史事件,所以史称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乱、靖康之难、靖康之祸。

靖康之变发生后,金朝除掠走徽钦二帝之外,还有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被掳掠一空。

宋朝的皇室成员都被掠走了,剩下的老百姓都当了亡国奴。

遭此剧变以后,老百姓的苦日子就来临了。

老百姓的生活是这样。那么当年名冠京城,红极一时的名妓李师师,最后到了何处?

靖康之变

关于她的下落, 有一种说法。

在金人围攻汴梁时,宋钦宗不敢反抗,只好按照金人的要求,挖地三尺,将都城的金银财宝和女人悉数送至金营。

后来汴京被破,金人早就听说过李师师的美貌,点名要她。

此时的李师师东躲西藏,最后还是没有躲过,被傀儡皇帝张邦昌找到,送到了金营。

得到如此绝色的女子,金军的将领当然不肯放过,要强行一亲芳泽。

李师师虽然只是一个歌姬,但这时表现出极强的民族气节,她奋力抗争,宁死不从。

在反抗无果后,先是吞金簪自杀,未果后又将金簪折断而食,最终香消玉殒,魂断金营。

那么这个说法是史实吗?其实这都是野史中的传说而已。

为什么有这个传说?

因为徽宗、钦宗二帝,对待金人的欺凌,实在过于软弱。

堂堂的一国之君,居然做了金国的阶下囚,可谓是丢尽了国人的脸面,所以,老百姓为了讥讽这些贪生怕死之辈,演绎出一个青楼女子奋力抗争故事来。

这个故事的寓意非常清楚,那就是在面对外辱时,普通百姓都有以死抗争的勇气,而这些所谓的皇室成员、达官贵人,却连以死明志的骨气都没有,他们实在连一个妓女都不如!

既然说这只是野史的一个传说,那么在汴京城破后,李师师到底去了哪儿呢?


其实,李师师和大部分的老百姓一样,为了躲避战乱,从北方逃到了南方。

一说到青楼,大家很可能要往别的地方想。其实那是大家的一种误解,在这里有必要做一个普及工作。

宋朝的青楼是一个充满了文化氛围的地方。在那里有诗,有酒,有曲,有艺。并不如大家所想象的,里头充满的都是肉欲。

青楼里的女子,多指卖艺不卖身的妓女,古代妓女中只有娼妓是卖身的,歌妓,舞妓等妓女一般都是不卖身的,称为清倌人。

有极少卖身的,称为红倌人。但是她们的档次都非常高,个个多才多艺,并且接待的都是些达官贵人,风流才子,一般人别想染指。

如果说是纯粹做皮肉生意地方,统称为称为“窑子”,档次就很低了。

青楼

文人墨客来到青楼,主要还是一种情绪的释放,他们在这里吟诗诵词、弹琴唱曲并且欣赏歌姬们甜美的嗓音、妙曼的舞姿,自然是一种别样的艺术享受。

李清照当然是清倌人,她有颜、有文、有艺,还有情趣,所以来捧场的文人很多,自然就红了起来。

可以这么说,当年北宋最著名的青楼女子,莫过于李师师了。她先后与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等人都留下过缠绵悱恻的故事。

由于声名远播,都传到了皇宫里。宋徽宗听说了,铁了心的要一睹芳容,于是离开森严的皇宫禁地,来到了青楼。后来的结果自然是和李师师演绎了那么一段艳丽的故事。

但是这个时间并不长,就被金人的炮火给打断了。

在靖康之变前几年,宋徽宗一个是年老体衰,再一个因金人的咄咄逼人,整天弄得他焦头烂额的,使他不厌其烦。

后来他干脆连皇帝都不做了,还哪有那么浓的兴趣再搞些风花雪月之事?所以逐渐的就和李师师失去了联系。

而李师师呢?在靖康之变中,她的家产尽被抄没,在京城也没法呆了,于是趁乱离开了汴京,随着大队的人流南下,跑到湖湘一带谋生。

我们可以在一些诗人的诗句中,寻找到李师师的芳踪。

南宋诗人刘子翚写了一组《汴京纪事》的诗,其中有一首专门提到李师师:

辇毂繁华事可伤,师师垂老过湖湘。

缕衣檀板无颜色,一曲当时动帝王。

这首诗的大概意思就是:帝京当年是多么地繁华热闹,回想起来,使人无限地伤感;李师师也老了,漂泊流落在湖湘的民间。

旧时的舞衣与檀板都黯然失色,饱受了风蚀尘染;有谁相信,她当年轻歌一曲,竟能使君王倾倒迷乱?

汴京

俗话说,孤证不立。光凭刘子翚的这么一首诗,没法确认李师师就在湖湘。但是我们再拿出别人的证据,就不由得大家不相信了。

靖康之变后,从北方逃往南方的人很多,这里头就有著名的词人朱敦儒。

他当年在汴京的时候,文人雅聚时,曾经欣赏过李师师曼妙的舞姿,婉转的低吟,所以对李师师印象很深刻。

来到南方,文人之间也少不了一些雅聚。有一次他受邀参加一个宴会,在这里,不期偶遇了李师师。

同是天涯沦落人。此时两个流落他乡的北方客在此相遇,真有一种同病相怜的感触。他们共同回忆起当年汴京的繁华美景,对比今日的孤苦伶仃,不由得浮想联翩,感慨万千。

于是李师师献艺,特地为朱敦儒吟唱了一首当年汴京的旧曲,歌声中充满了对目前颠沛流离生活的哀怨。

那朱敦儒是词人,听了李师师这幽怨的倾诉,也唤起了他心中的万千思绪,于是为李师师写了一首《鹧鸪天唱得梨园绝代声》相赠:

唱得梨园绝代声。前朝惟数李夫人。自从惊破霓裳后,楚秦吴歌扇里新。

秦嶂雁,越溪砧。西风北客两飘零。尊前忽听当时曲,侧帽停杯泪满巾。

这首词的大意是:北宋末年,在梨园中唱得最好的,要数名妓李师师了。靖康之变,金兵入侵,惊破了朝廷的霓裳羽衣曲,我们的师师也就此流落到江南,在她的歌扇中新增添了南方听众喜欢的吴楚歌曲。

听着北飞大雁的哀鸣和南方妇女的捣衣声,在西风中,我们两个流落南方的北客,痛感自己的飘零生活。我在酒桌上忽然听到北方熟悉的乐曲时,不禁黯然放下手中酒杯,忍不住泪水沾满了衣巾。

由以上的证据可以充分证明,李师师的确是南渡到了湖湘。

但在经受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再加上岁月的磨蚀,李师师现在已经年老色衰,不复当年的风采了。

最后的结局,必然是寂寂无名的终老于南方的市井间。[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