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支塘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支塘镇是隶属于江苏省苏州市常熟市, 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常熟市的区划大镇、历史名镇、商贸重镇之一 ,镇域面积128.96平方公里。

支塘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国家环境优美镇、中国非织造布及设备名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等荣誉称号。 是国家建设部确定的 500 家重点建设小城镇之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的 100 家新型示范小城镇之一, 苏州市确定的重点中心镇之一, 常熟市明确的未来两大卫星小城市之一。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51亿元。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13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3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0%。经济运行稳中有进。2019年10月,支塘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建制沿革

唐至清末支塘地方历来属于常熟境域。

常熟地方于南朝梁大同六年(公元540年),以南沙之地始置常熟县。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常熟县城由南沙城(今福山镇)移至海虞城(别名琴川,今常熟市)。

唐代中晚期,支塘地方形成村落。属常熟县南徐乡。

北宋称支塘村,属常熟县双凤乡集贤里。

宋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常熟县令张从龙重开湖漕,湖漕系白茆塘支流,居民聚居成市。

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常熟县升为常熟州(中州),隶平江路(今苏州市),支塘(支川)随属平江路常熟州双凤乡。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除夕,张士诚攻占常熟州。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张士诚遣丞吕珍,起兵、夫十万,浚白茆塘九十里。相传以开塘挖出的泥土在支塘筑起一座方圆5里的土城,名支川城。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常熟州复降为县,隶属苏州府。支塘随属苏州府常熟县。常熟县原辖9个乡、50个都。

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常熟县双凤乡五个都划给新设立的太仓州,支塘仍属常熟县双凤乡。

清雍正四年(1726年),以常熟县的东部地区建立昭文县,支塘改属昭文县双凤乡。

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太平军攻占常熟、昭文,两县同属天朝苏福省。同治元年(1862年),太平军退出,两县仍隶属于苏州府。

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县以下建置改都、图为市、乡,始设支塘乡。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11月7日,常熟、昭文两县光复后,合并为常熟县。支塘乡回归常熟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支塘乡为常熟县35个市、乡之一,辖支塘和窑镇。

民国十八年年(公元1929年)8月,根据国民政府颁发的县组织法,县以下实行区乡制,以区辖乡,常熟县划分为15个区。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4月,常熟全县15个区改划为8个区,百户以上的村庄为乡,不足百户的联合邻村为乡;百户以上的街市为镇,不足的编入乡,全县划为26个乡镇,正修区遂改为第五区(即支塘区),下辖4个镇(支塘、徐市、董浜、何市)25个乡(窑镇、枫塘、梅苑、沈市、红沙、长毫、黄浦、贺舍、盐铁、永安、逸士、望贤、归市、智林、周桥、项桥、濂湖、归庄、南桥、周泾、陆市、里睦、杨塘、浅步、洙涞)。同年,废闾邻制,推行保甲制,设保甲长。

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年12月23日,在沦陷的常熟县城,由汉奸组成伪政权“常熟县自治委员会”,各区、乡推行“自治”。支塘区设伪区公所,委派“区长”、“副区长”;乡成立“维持会”,设“乡长”。翌年7月1日,常熟伪自治会改称“常熟县知事公署”。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9月,伪知事公署改称“常熟县政府”。支塘区、镇设伪区长、镇长。

1941年7月至9月,日伪发动大规模“清乡”,伪政府将常熟县划为10个行政区。支塘镇属第五区,伪区公所设在徐市镇。支塘镇设伪镇长和伪保甲长。

1945年8月11月,常熟县政府撤销伪置的区划,恢复抗战前的8个区的区划。

1946年5月,对区以下的乡镇进行扩、并,划为82个乡镇,并重编保甲。乡镇扩并后,设支塘区,辖支塘、何市、董浜、徐市4个镇和归步、周泾、窑项、沈市、归市5个乡,计106保,1450甲。区公所设支塘镇。支塘区原辖乡镇支塘镇、黄浦乡、梅苑乡、盐铁乡和贺舍乡(一半)撤并为新设的支塘镇;项桥乡、窑镇乡、枫塘乡和贺舍乡(另一半)撤并为新设的窑项乡。

1948年5月,全县82个乡、镇,再缩并为57个乡、镇。其中支塘镇和窑项乡合并为支塘镇(甲级),为县辖镇,镇公所设支塘镇,仍属支塘区。

1949年2月,全县8个区改划为6个区,分辖57个乡、镇。支塘、董浜、徐市、何市和吴市5个镇以及沈市、周泾、横塘、东张和小市5个乡划为徐市区,区署设徐市。支塘镇作为徐市区的乡镇之一,仍设镇公所。

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30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常熟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为军管时期全县的最高权力机关。5月30日,成立常熟县,市人民政府,并建立各级基层人民政权。常熟县全县划为7个区,重设支塘区,辖支塘镇、徐市镇何市镇董浜镇、周泾乡和沈市乡,计106保、1458甲、25599户。新中国成立。

1950年3月,常熟县、市人民政府调整了区和乡镇的设置。调整后的支塘区,下辖支塘、团结、董浜、新濂、梅苑、盐铁、窑镇、红沙、民主、项桥、杜桥、新民、何市、里睦、归庄和杨塘等16个乡镇。区政府设支塘镇。同年,废除保甲。

1950年3月区乡设置调整以后,到1956年4月,支塘区的区乡设置曾有如下变动:1952年9月,支塘区的归庄镇及花园、新建、黄泥、民乐、郁东、高菱、花高、新沥、张泾等9个村划归太仓县。同年11月,支塘镇划为支塘区直属镇。

1953年9月,支塘区团结乡改为支南乡。

1956年4月,支塘区原民主乡的新桥、新陆、新界、新沙等4个村划归太仓县。

1956年,常熟县、市的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更动和调整。全县改划为8个区,并实行小乡并中乡,乡以下合作社代村,仍设支塘区,辖支塘镇(区属镇)和支梅、白茆、李市、杜桥、董浜、窑镇、项桥、何市、任阳等9个乡。

1957年9月,全县实行撤区并乡,划为44个大乡和一个县属镇(浒浦),支塘乡为大乡之一。

1958年9月,随着全国农村人民公社的兴起,常熟全县以乡建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原行政乡、镇一律撤销,下设生产大队、生产队。支塘乡也改为支塘人民公社,成立公社管理委员会,设正副主任。

1968年4月至6月间,公社、大队相继成立革命委员会,生产大队建立革命生产领导小组。

1979年2月,撤大队革委会,恢复大队长及队委名称。1981年4月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公社管委会,撤销了革命委员会。

1982年5月,支塘公社恢复为支塘乡。

1983年3月1日,按照国务院1月18日的决定,撤销常熟县的建置,以全境改设为常熟市(县级市)。同年3月起,乡、镇实行政社分设,通过召开乡人民代表大会,建立支塘乡人民政府,设正副乡长;原生产大队改为行政村,建立村民委员会,原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1986年4月5日,经江苏省政府批准,常熟市支塘乡等9个乡撤销乡的建置,以原辖区域建镇。这样,支塘政府机关的全称为“常熟市支塘镇人民政府”。同年4月24日,常熟市委制发了22号文件,支塘乡党委改为镇党委。[1]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支塘位于常熟市东南,距城区21公里。地处北纬31°30′,东经120°57′。属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地带,北濒长江,南接昆山市,东连太仓市,西靠常熟市区,位于苏嘉杭高速公路、沿江高速公路、苏昆太高速公路、常昆高速、 204国道和锡太一级公路等交通骨干网的环抱之中,支塘南境与太仓接壤,东境与何市交界,北与徐市、董浜为邻,西与白茆连接。

气候

支塘镇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为 17 ℃ ,全年降水量为 1248.4 毫米,年平均绝对湿度为项目16.4百帕。年平均日照为2187.3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4℃,年降水量为1056.8毫米,冬季多西北风,有时东北风,夏季多西南风或东南风。平均风速3米/秒,最大风速24米/秒。

土壤

据1983年常熟县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记载:支塘土壤属水稻土和潮土土类;渗育型水稻土、潴育型水稻土、脱潜型水稻土和灰潮土亚类。土属有乌沙土、乌黄泥土、乌栅土、乌泥土、灰芦心、青紫土和夹沙土。

自然资源

树种:冬青、松、柏、香樟、棕榈等。

药材:车前子、瓜蒌、益母草,夏枯草、地丁草、藿香、金银花、苍耳子、佛耳草、薄荷、小茴香、虎耳草、佩兰、艾叶、菖蒲、石菖蒲、石蒜、何首乌、枸杞子、金钱草、野牛膝、薏仁米、紫苏、草决明、毛莨、蒲公英、泽漆、仙桃草、扁蓄草、墨早莲、旋复花、野菊花、野蔷薇、牛筋草、鱼醒草。

鸟类:麻雀、黄雀、子规、白头翁、燕、偷仓、八哥、喜鹊、啄木鸟、翡翠鸟、绣眼、雉(鸡野)、凫(野鸭)、水葫芦、黄鹂、叫天子。

鱼类:鲤鱼、鳊鱼、鳜鱼(桂鱼)、白鲢、花鲢(鳙)、青鱼、草鱼、鲫鱼、鲈鱼、塘鳢鱼(吐夫鱼)、鲇鱼(鲶)、黄桑鱼、鲻鱼、鳗鱼。

人口民族

光绪末年,支塘约有居民3000户。民国初年,市镇总人口约有5000人,1967年总人口为27531人,1977年增至31596人,1982年,第三次普查时有31821人,1990年7月,第四次普查时有31591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为648.6人。

截至2010年7月支塘镇有人口7.91万人,民族为汉族。

85946人(2017年)。

经济发展

综述

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51亿元。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8.13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3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10%。全镇实现工业开票销售收入155.31亿元,同比2014年增9.8%。净增内资注册资本9.95亿元,同比2014年增78.6%;到账外资383.56万美元。

201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26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7.19亿元,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7亿元。

2007年,支塘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2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8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其中工业投资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亿元。工业产值超过110亿元,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完成注册外资1790万美元,到帐外资超过1千万美元,外贸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新增民营注册资本7.1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在25%以上。

第一产业

2015年实现农业增加值6亿元,完成机插秧面积1.9万亩,稻麦良种覆盖率达98%以上。枫塘、项桥万亩高产示范方增效创建,盛泾、任南村省级高效设施渔业项目顺利通过上级验收,长桥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徐政村省级高效渔业设施项目正加紧实施。

第二产业

201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6.23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6.66亿元。

2013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13.78亿元,开票销售收入112.71亿元;

第三产业

2015年新增劳务合作社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家庭农场3个,徐政水产专业合作社成功创建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场。服务业发展平稳推进,完成服务业投入10.1亿元,实现服务业消费品零售总额23亿元。蒋巷游客接待中心全面启用,全年接待游客16万人次,旅游创收1200万元。

2013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实现限额以上单位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5亿元。

社会事业

基础设施

支塘配套区按照“五通一平”的要求,配套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区内拥有日处理 5000 吨的的污水处理厂,配套污水管网;有 110KV 供电线路 1 条, 35KV 供电线路 2 条, 10KV 供电线路 3 条;有完善的供水管网及 2 万吨 / 日的供水能力。配套区设立招商服务中心、企业服务中心等机构,免费为入驻配套区内企业提供项目立项报批时的“一条龙”服务、建设过程中的全方位服务、开工投产后的经常性服务。

科技

2015年获批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6家,江苏省民营科技型企业12家,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10只;申报发明专利268只,新授权发明专利46只。成功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8人,新建研究生工作站1家,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2项,成功申报常熟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项目1个,苏州市“海鸥计划”项目1个。

社保

2015年,全镇养老保险覆盖率99.73%,外来人员城保扩面完成率99.98%;住房公积金扩面1265人,城乡养老保险衔接完成率97.67%。发放低保金及生活补助共计331.82万元,发放慈善救助资金150.3万元,残疾人生活补助320.58万元。

文化

2015年“春节民间文艺大巡游”获批2014-2015年度常熟市“十佳”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全年组织“文化惠民大巡演”43场、文化送影230场次、公益文化讲堂6期。中心图书馆开办全市首个“常熟籍作家图书专柜”和“诺贝尔文学家图书专柜”。加强民间文博事业发展,建成沈玥瑛古砖雕石馆、江南锡壶艺术馆,免费向公众开放,筹建徐兆玮纪念馆。“支塘滚灯”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蒋巷村建成全国首家村级“中国作家?《雨花》读者俱乐部”以及全国首个中国作协村级创作基地。原创文艺节目《招女婿》等获全市群众文艺原创作品会演金奖。学校体育设施全面向社会开放,健身中心运营正常,成功举办“金泰杯”苏州市乒乓球邀请赛,全民健身的氛围逐步形成。

截至2015年11月创建于1952年的支塘镇文化站在职在岗的干部职工共有4名,拥有活动阵地1600多平方米,有图书室、阅览室、溜冰场、网吧、电影院、围棋室等10块活动阵地。支塘镇先后被获得“江苏省群众文艺活动先进乡镇”和“苏州市一级文化站”。

2013年9月19日晚上七时,支塘镇休闲广场上演了一台具有浓郁乡土风情的支塘镇2013年“中秋之夜”音乐会, 由镇文化站、老年体协主办,支塘民乐队承办。支塘民乐队是一支以中老年为主的民间业余团体,共有队员20名。

2012年5月支塘镇文化站选送的《我的群文创作情节》喜获苏州市镇(街道)文化站从业人员演讲比赛一等奖。

卫生

支塘中医事业素享盛名,自明朝以来代有名医。 最为代表的有裴氏世医、邵氏世医。 民国时期,有裴瑾怀的学生唐嘉禄,裴鸿的学生宗雨时、金文学、周本善、范天一等,在本地区也享盛名。

截至2015年11月常熟市支塘人民医院1993年4月被评定为一级甲等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23张,设有内儿科、外科、妇产科三个病区,下设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内科、呼吸内科、儿科、普通外科、骨科、泌尿外科、妇科、产科等十个专科。中医外科为常熟市中医特色专科。影像科、检验科、功能科等医技科室齐全, 医院现有在编职工130人,其中卫技人员116人;拥有高级职称人员4人,中级职称人员52人;学术带头人5人;本科学历45人,大专学历36人。医疗设备先进,拥有美国GE螺旋CT机、日本富士CR系统、日本岛津胃肠机、GE彩色多普勒超声、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尿沉渣智能分析仪、五分类血球计数仪、进口电子胃肠镜、进口腹腔镜等仪器设备。[2]

交通

支塘配套区,距离国家一类对外口岸常熟港、太仓港各30分钟车程。常熟港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苏州工业园区的配套港,国内外贸易的中转港,以集装箱为主的现代化中型深水港,建有3.5万吨级码头5座,千吨级码头5座;太仓港是以集装箱泊位为主的综合性港口,建有万吨级以上泊位5个,千吨级泊位9个,也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史文化

文物古迹

沈处士墓:沈处士墓在支塘城东,有墓碑埋地,相传为姚氏所修。碑载处士生平状,因年久失修,已难以辨认。1950年,附近农民开垦荒地时得墓志铭碑文一块,才知道沈处士是明代成化间人,祖居太仓为支塘姚氏女婿。后迁居支塘,生五子,次子为明朝礼部侍郎,因此追赠为处士。

张太姑墓:本镇城隍庙西侧空地上,有个张太姑墓,相传是元末张士城之胞妹,死后埋葬在此。墓穴周围,用石筑成,墓址极广。本乡群众误传为道士坟,实无根据。抗战时期,该墓被日、伪军拆毁,现已垦为农田,痕迹全消。

月姑坟:月姑坟在本镇北街底北城基上,相传为明朝胡月姑搭救海瑞,除奸有功,死后建墓。

褒亲寺:全称褒亲崇惠寺,现为邮电局和房地产公司所在地,原寺内三棵银杏树尚存。褒亲寺始建于北宋时期,明永乐、崇祯年间,主持和尚都曾加以扩建。寺内有宋钟,政和年间(1111—1118年)铸造。明初被毁。嘉靖年间又集资重铸。钟声悠扬,令人神往,诗人顾命舜在《南沙八景》中赋诗“褒亲晚钟”一首:“金轮法院旧僧寮,藓蚀碑横字迹消;听得钟声敲欲断,暮云古树影萧萧”。

贺舍庙:即相传为元末虞宗藩宴客的场所。明初改为庙宇,供祀猛将。庙旁有古银杏三株,所结白果名佛指甲,质糯味香,原树至今还存。解放后,此庙曾改为贺舍小学。

总管庙:总管庙在本镇东胜桥南堍。供奉祀祭金元七,宋敕封为藩王。现已拆建为民房。

古碗:民国二年(1913年),开竣白茆塘时,在本镇东北三里赵家滩附近,出土一丈多深,发现古碗两只。考古者一致认为是宋代古物。民国四年,陈列于南京博物展览会上,后被选送到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获二等奖。展毕后没有取回,现不知所终。

韩瓶: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金兀术领十万金兵南侵,韩世忠出师抗敌,大破兀术于黄天荡。韩世忠的部队曾驻扎过本镇西门街。因士兵抗敌有功,每个士兵犒赏美酒一瓶。吃完后,酒瓶皆抛于附近河中,年深月久,尽入河底淤泥之中。农民于1958年挖河泥积肥时发现很多酒瓶,但完整无损者没有几只,称为“韩瓶”。这种瓶质地粗糙,状如橄榄,色紫褐,今为常熟博物馆收藏。

姚厅:明崇祯壬午年(1624年),京官姚汝化(世居支塘,以太仓州籍中举人,进士)告老还乡,建房舍于支塘东街姚家角嘴,集贤桥东首。其中有大厅一所,厅面积98.4平方米,画栋雕梁,形制古朴,名为姚厅。尚存。今为支塘供销社竹木、农药、化肥门市部作为库房使用。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已列为文物保护。

渡善桥:原名“渡船桥”,横跨白茆塘。清光绪初年,来往行人全靠渡船摆渡,每渡一次,每人付摆渡费一枚铜元,过了两三年,集摆渡费建造了一座木桥,桥脚用柏树,桥面有栏杆,起名“渡船桥”,行人称便。为纪念建桥者乐于行善,改名“渡善桥”。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当地群众又募款重修。民国三年,白茆塘开直后,因潮水湍急,不到两年此桥就被急流冲塌。此后行人过河仍用渡船摆渡,至今该地仍名渡船桥。

营房基:明朝嘉靖年间,每逢西南风紧,倭寇常乘船在沿江一带肆行抢劫。我乡紧靠长江,亦常遭倭患。当朝派大将戚继光出师防守,曾驻扎本镇东胜桥东首,该地故有营房基之称。

正修书院旧址:清康熙年间,知县黎龙若就支塘镇某祠堂改建为社学,堂额“正修”。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知县康基田立为正修书院。咸丰十年毁。光绪六年,里人许尧集资重建。光绪二十七年改为两等小学堂。1952年,支塘区人民政府将正修书院旧址新建校舍,供支塘初中补习班使用。曾为支塘中学校舍的一部分。

方言

支塘方言属常熟东乡方言体系。其中窑镇村、双桥村一带与太仓县交界地段,受太仓方言某些影响,但基本上亦属常熟方言。常熟方言属吴方言太湖片(北吴语片)苏沪嘉小片,既具有吴方言的许多特征,又有着鲜明的独特色彩,既带有苏州话那种吴侬软语、清举柔和的特点,也有着自身重浊顿挫、厚朴质实的传统风格。支塘方言中的某些词汇、语音、声调,与常熟城区有着些微差别,主要是吴侬软语较少,乡土气息较浓。支塘方言口语的词汇十分丰富,显示出群众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通俗性。有些口语虽然可用普通话中的相应词语作注,但微妙之处,不能全部表达出来。本志分类列举的支塘方言土语,仅是常用的部分词语。每条词语后加普通话筒注;有些字下加横线的,表示该音节没有恰当的字而写的方言中的同音字。

饮食

民以食为天。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支塘广大农民由于无地或少地,只能过着半饱的生活。农作物产量低,租税又繁重,交租纳税后所剩无几。要是遇上歉收,那景况更惨。我地高乡,棉麦兼种,大、元麦为主粮,常吃麦粞饭、麦粉粥。低乡大米产区,常吃两粥一饭,也有三顿全粥的。青黄不接时,常吃草头、南瓜、麸皮等煮成的糊状食物作为主食,自己腌制的咸菜、酱萝卜作为菜肴。农忙时买一条咸鱼要吃几天,鸡蛋算是好菜了。逢年过节才买点鱼肉,平时很少上市买菜。土改后,我地农民的温饱问题逐渐解决。1963年后,农民的口粮年入均水平达600公斤。棉农由国家供应足够的口粮。1982年底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稻区农户家家有余粮,佐食的鱼肉禽蛋已进入寻常人家。逢上节日,菜肴丰盛。喜庆酒席则冷盆、热炒、鲜汤、点心、烟酒一应具全,奢侈之风益盛。

荣誉成就

支塘镇曾先后获得“国家卫生镇”、“国家环境优美镇”、“中国非织造布及设备名镇”、“江苏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示范镇”等荣誉称号,是苏州市确定的十大重点中心镇之一,常熟市明确的未来两大卫星小城市之一。2018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县城(乡镇)。上榜“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江苏省文明乡镇。

相关视频

支塘镇 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