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救灾,汉语词汇。拼音:jiù zāi 国家和社会为防止和挽救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害所进行的斗争活动。广义包括防灾、抗灾、救灾;狭义主要指灾害发生后的抢救、补救、救助。[1]

[]

目录

释义

[provide disaster relief] 救济受灾的人民 抗震救灾

出处

《左传·僖公十三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

例句

亦作“ 救菑 ”。 1.救济受灾的人民。 《左传·僖公十三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史记·晋世家》作“救菑”。 明·李贽《焚书·杂述·寒灯小话》:“今得人钱财,视同粪土,岂为谋王图霸,用之以结客乎?抑救灾恤患,而激于义之不能以已也?” 清 黄宗羲 《赵州李公救灾记》:“从来救灾之法……曰发仓廪,曰劝分,如此而已。” 2.消除灾害。 《清会典·户部七·尚书侍郎职掌》:“凡荒政十有二:一曰备祲,二曰除孽,三曰救灾。”

措施

自然灾害主要有:水灾、旱灾、火灾、虫灾、风灾、雹灾、雪灾、霜灾、地震、泥石流、滑坡、疫病。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根据本国经济、社会、自然条件的特点,采取一些防灾和救灾措施,主要表现在:①立法。救灾工作法规,通常由国会和政府制定,由有关机构实施。如日本,在救灾方面制定的主要法规有115项,其中防灾法规31项,灾害发生前后的紧急处置法规41项,灾后恢复工作法规43项。除中央设有灾害情报统计控制室和首相亲自领导的防灾会议外,有关灾民生活问题的解决,统一由中央厚生省和地方民生部门负责。②保险。许多国家都举办了农作物保险。1924年,苏联政府颁布了《关于乡村地区国家保险的指令》,规定区苏维埃代表大会或执行委员会通过后就可实行农作物、牲畜强制保险,并对中农、贫农实行减免保费政策。30年代,统一对集体农庄实行强制保险。卫国战争胜利后,农村业务的保险费不再上缴财政部门,而是建立独立的保险基金。同时开办自愿保险,以弥补强制保险承保范围和保险额的不足。美国于1980年颁布《联邦农作物保险法》,对46种主要农作物的自然灾害和野兽害实施自愿保险,由私人保险公司承保,政府通过农业部联邦作物保险公司进行管理,提供补贴和再保险。亚洲的日本、印度、斯里兰卡、菲律宾和孟加拉等国都对水稻、小麦、棉花、甘蔗等主要农作物,在不同范围内实施强制或自愿保险。③重视民间团体的作用。许多国家通过社会救助机构和民间慈善团体进行救灾,作为救灾工作的重要补充渠道。如泰国民间最大的慈善机构──华侨报德善堂,在泰国全境不分畛域地进行救灾恤难工作。各国的红十字会或红新月会(伊斯兰教国家)及其国际联合会──红十字会与红新月协会,都是救灾工作的协调机构。协会在法国马赛、新加坡、圣地亚哥和巴拿马运河区分别设立了救济物资仓库,同时组织了“国际救灾预备队”,可在短时间内赶到灾区,协助受灾国进行抢救活动。

发展历史

中国是个自然灾害种类繁多、次数频繁的国家,水灾、旱灾、泥石流、滑坡、地震尤为突出。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有记载的较大水旱灾害达1750多次。历代统治者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其统治地位,不得不采取一些防灾、救灾措施。防灾方面,历代提倡“农本主义”,实行重农政策,致力耕垦;设立仓储制度,积粟备荒;兴修水利,战国时期建起了郑国渠、都江堰等著名的灌溉工程。救灾措施主要有8种:①赈济。用粮食、衣服、钱币赈济或以工代赈。②调粟。移民就粟,或移粟就民和平粜。③养恤。包括施粥、设置灾民临时收容所、赎回灾民出卖的子女等。④除害。消灭蝗蝻,治疗疫病。⑤安籍。官府遣送逃荒的流民返乡,免除他们的赋税,或给以土地,使其安居。⑥蠲缓。包括免赋税、免劳役,停征欠粮,宽缓刑罚。⑦放贷。给灾民贷借现金,或赊购粮食、耕牛、农具、种子等必需品。⑧节约。提倡节俭,禁止酿酒。统治者虽然采取了若干救灾措施,但因政治腐败,各地豪强又利用灾荒机会加深对人民的剥削压榨,以及救灾力量薄弱等原因,每遇较大灾害,就出现人口逃亡、饿殍遍野、经济凋蔽的悲惨景象,成为中国历史上贫穷落后的原因之一。

参考文献

  1. 救灾的解释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