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教育孩子,什么最重要?(刘宏)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教育孩子,什么最重要?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教育孩子,什么最重要?》中国当代作家刘宏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教育孩子,什么最重要?

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子,对着镜头哭咧咧地说:“我不想上学,可是我想要文凭,以后我也不想上班,但是我还想有钱花,我就想做一条咸鱼,还是有钱的咸鱼”,感觉很有意思,就转发给了闺女,她回复我“挺正常的”。这回复倒让我觉得不正常,现在的孩子都咋想的呢,不劳而获?当我在手机上输入“社会的规则是……”,我忽然觉得很没意思,做一条有钱花的咸鱼,这想法也没错啊,谁没想过呢,她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焦虑个什么劲儿?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让孩子想都不能想,那就未免太强人所难了吧。

话是这么说,可是,谁能理解家长在教育中,经常感觉到的焦虑、无力、疲惫感呢?焦虑的原因不是孩子这一会儿学不会、学不好,而是怕她将来会跟不上、跑不远,“你这个样子,以后可怎么办呢?”父母把情绪过分扩大,从一点小的负面情绪,上升到孩子人生是否能幸福的命题,导致孩子也变得敏感、脆弱。

好比孩子看到五彩缤纷的泡泡,兴高采烈跟你说,泡泡真漂亮,你伸出一根手指,毫不留情的把泡泡捅破,然后义正词严的告诉他,都是假的!你说煞不煞风景?

生活中,多少父母是这样,孩子兴致勃勃地想和你交流,却被你几句话把天聊死,不是话里露着对孩子的贬低、否定,就是嘲笑、打击孩子的好奇心,语言之伤,都是暗伤,最后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跟你沟通,亲子关系越来越差,孩子选择永久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内心世界。你说你尽职尽责地把孩子培养成人中龙凤,他就是和你不亲,那你不是白忙活一场吗?

不要指望十几岁的孩子,懂你三四十岁才明白的道理,这个年龄的孩子,你和他谈再多未来都没用,因为他看不到那么远,只有年龄、阅历、认知到了某个阶段,有些道理他才会懂。成长,本来就是一件不断试错,后知后觉的事。你十几岁的时候,可能还不如今天的孩子呢!

“按照我给的规划走,能少走弯路,孩子怎么就不懂家长的心呢?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我还能害他吗?”家长的委屈说起来那也是比海还深。

在父母爱不爱孩子这件事情上,最有发言权的其实是孩子,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恰恰相反的是,父母永远觉得自己做的是正确的事情,用自己以为对的方式对孩子好,给孩子制定各种看似完美的前景,孩子在各种严苛的规矩中小心翼翼地活着。一个穷尽所有给了一车梨,一个万分委屈就想要一个苹果,却不得不接受一车梨,还得感恩父母的付出,不能有一点自己的想法,一旦反抗,就被贴上忘恩负义、白眼狼的标签,你说委屈不委屈?

《父母的语言》一书里写道:“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并不能影响孩子未来的好坏,父母与孩子交谈中使用的语言才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 有一种情商低的父母,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却不自觉地用言语打压、消耗孩子内心的能量,把贬低、说教、指责当成了沟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父母越是殚精竭虑为孩子好,孩子越觉得你太焦虑,给他压力太大,最终只能在负面状态中彼此消耗。

先走近孩子,才能谈教育。很多时候,你的担忧只是你自己的事,和孩子的需求并不同频。你共情不了孩子的现状,孩子也理解不了你的焦虑,他是和父母完全独立的生命个体,他的身上遗传着你的基因,但他却不是另一个你。“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十几岁的孩子,可能暂时理解不了父母的苦心,但只要父母养育孩子的路线是正确的,就不用担心孩子的未来会出现大的偏差。你尊重了他,他才会尊重你。当孩子感受到了你的尊重,就会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采纳你的意见。所以,真正有效的教育是父母能放低姿态,耐心、温和、正面地和孩子好好沟通,用绵绵细语,用松弛而和谐的亲子关系,将人生智慧慢慢灌输到孩子的脑中。

穿上孩子的鞋走几步,回到孩子的年龄想问题,别做永远正确的家长。你做父母之前,也没有进学校培训过,拿过执照,你凭什么就相信自己无比正确呢?

和孩子一起欣赏一下五彩缤纷的泡泡吧,至于泡泡会不会破,是不是假的,孩子自然会知道,他也不傻,等他自己切身感受到的时候,他的印象会更加深刻。孩子要的不是一个无比正确的父母,他要的是能体会他的欣喜、痛苦、紧张、焦虑,和他同频共振的父母、队友或者是指导者。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剧本下凡的,咱们就是舞台监督,别把自己的角色搞反了,别总想着代替孩子上台演出,左右他的戏路,覆盖他的光环。

我回复她说:宝贝,我也想做一条有钱花的咸鱼,我觉得不是不可以,社会在发展,我相信你能找到办法,掌握它,咱俩就可以一起躺在家里数钱花![1]

作者简介

刘宏,女,1975年出生,1992年入伍,曾在《解放军报》《后勤文艺》等报刊杂志发表作品数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