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教育孩子,什麼最重要?(劉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於 2024年4月24日 (三) 21:41 由 潘多拉對話 | 貢獻 所做的修訂 (创建页面,内容为“{|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教育孩子,什么最重要?'''<br><img src="https://images.pexel…”)
(差異) ←上個修訂 | 最新修訂 (差異) | 下個修訂→ (差異)
前往: 導覽搜尋
教育孩子,什麼最重要?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教育孩子,什麼最重要?》中國當代作家劉宏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教育孩子,什麼最重要?

看到一個視頻,一個學生模樣的女孩子,對着鏡頭哭咧咧地說:「我不想上學,可是我想要文憑,以後我也不想上班,但是我還想有錢花,我就想做一條鹹魚,還是有錢的鹹魚」,感覺很有意思,就轉發給了閨女,她回復我「挺正常的」。這回復倒讓我覺得不正常,現在的孩子都咋想的呢,不勞而獲?當我在手機上輸入「社會的規則是……」,我忽然覺得很沒意思,做一條有錢花的鹹魚,這想法也沒錯啊,誰沒想過呢,她只是表達自己的想法,我焦慮個什麼勁兒?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讓孩子想都不能想,那就未免太強人所難了吧。

話是這麼說,可是,誰能理解家長在教育中,經常感覺到的焦慮、無力、疲憊感呢?焦慮的原因不是孩子這一會兒學不會、學不好,而是怕她將來會跟不上、跑不遠,「你這個樣子,以後可怎麼辦呢?」父母把情緒過分擴大,從一點小的負面情緒,上升到孩子人生是否能幸福的命題,導致孩子也變得敏感、脆弱。

好比孩子看到五彩繽紛的泡泡,興高采烈跟你說,泡泡真漂亮,你伸出一根手指,毫不留情的把泡泡捅破,然後義正詞嚴的告訴他,都是假的!你說煞不煞風景?

生活中,多少父母是這樣,孩子興致勃勃地想和你交流,卻被你幾句話把天聊死,不是話里露着對孩子的貶低、否定,就是嘲笑、打擊孩子的好奇心,語言之傷,都是暗傷,最後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跟你溝通,親子關係越來越差,孩子選擇永久對父母關閉自己的內心世界。你說你盡職盡責地把孩子培養成人中龍鳳,他就是和你不親,那你不是白忙活一場嗎?

不要指望十幾歲的孩子,懂你三四十歲才明白的道理,這個年齡的孩子,你和他談再多未來都沒用,因為他看不到那麼遠,只有年齡、閱歷、認知到了某個階段,有些道理他才會懂。成長,本來就是一件不斷試錯,後知後覺的事。你十幾歲的時候,可能還不如今天的孩子呢!

「按照我給的規划走,能少走彎路,孩子怎麼就不懂家長的心呢?哪有父母不愛孩子的?我還能害他嗎?」家長的委屈說起來那也是比海還深。

在父母愛不愛孩子這件事情上,最有發言權的其實是孩子,孩子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恰恰相反的是,父母永遠覺得自己做的是正確的事情,用自己以為對的方式對孩子好,給孩子制定各種看似完美的前景,孩子在各種嚴苛的規矩中小心翼翼地活着。一個窮盡所有給了一車梨,一個萬分委屈就想要一個蘋果,卻不得不接受一車梨,還得感恩父母的付出,不能有一點自己的想法,一旦反抗,就被貼上忘恩負義、白眼狼的標籤,你說委屈不委屈?

《父母的語言》一書里寫道:「父母的社會經濟地位並不能影響孩子未來的好壞,父母與孩子交談中使用的語言才是最關鍵的影響因素。」 有一種情商低的父母,打着為孩子好的旗號,卻不自覺地用言語打壓、消耗孩子內心的能量,把貶低、說教、指責當成了溝通,忽略了孩子的感受。父母越是殫精竭慮為孩子好,孩子越覺得你太焦慮,給他壓力太大,最終只能在負面狀態中彼此消耗。

先走近孩子,才能談教育。很多時候,你的擔憂只是你自己的事,和孩子的需求並不同頻。你共情不了孩子的現狀,孩子也理解不了你的焦慮,他是和父母完全獨立的生命個體,他的身上遺傳着你的基因,但他卻不是另一個你。「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十幾歲的孩子,可能暫時理解不了父母的苦心,但只要父母養育孩子的路線是正確的,就不用擔心孩子的未來會出現大的偏差。你尊重了他,他才會尊重你。當孩子感受到了你的尊重,就會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採納你的意見。所以,真正有效的教育是父母能放低姿態,耐心、溫和、正面地和孩子好好溝通,用綿綿細語,用鬆弛而和諧的親子關係,將人生智慧慢慢灌輸到孩子的腦中。

穿上孩子的鞋走幾步,回到孩子的年齡想問題,別做永遠正確的家長。你做父母之前,也沒有進學校培訓過,拿過執照,你憑什麼就相信自己無比正確呢?

和孩子一起欣賞一下五彩繽紛的泡泡吧,至於泡泡會不會破,是不是假的,孩子自然會知道,他也不傻,等他自己切身感受到的時候,他的印象會更加深刻。孩子要的不是一個無比正確的父母,他要的是能體會他的欣喜、痛苦、緊張、焦慮,和他同頻共振的父母、隊友或者是指導者。

每個孩子都是帶着劇本下凡的,咱們就是舞台監督,別把自己的角色搞反了,別總想着代替孩子上台演出,左右他的戲路,覆蓋他的光環。

我回復她說:寶貝,我也想做一條有錢花的鹹魚,我覺得不是不可以,社會在發展,我相信你能找到辦法,掌握它,咱倆就可以一起躺在家裡數錢花![1]

作者簡介

劉宏,女,1975年出生,1992年入伍,曾在《解放軍報》《後勤文藝》等報刊雜誌發表作品數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