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文字的力量:文学如何塑造人类、文明和世界历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旧书网 的图片

内容简介

哈佛大学16堂世界文学通识课

用16部改变世界的经典作品

揭开历史中的关键16幕

聚焦那些由诗文引发的帝国崛起、印刷机开启的权力角逐


文学不仅仅是世界的镜子,它塑造世界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

《文字的力量》从4000多年的世界文学中挑选出16部尤为重要的经典作品,有《伊利亚特》《圣经》《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共产党宣言》,还有《哈利•波特》,让我们看到文字如何塑造哲学、宗教、政治与文明——

一部英雄传奇,催促亚历山大帝不断征服,直至他治下的土地都浸染上那部传奇的色彩;几个不听话的学生的记录,让他们老师的教诲将在数千年后影响数十亿人;一册薄薄的宣言,彻底改变了世界的格局……

随着这些伟大的作品,帝国兴衰、文明起落,历史在文字的锤击下被铸成我们今日所见的样子。

这些故事关于青年英雄、优雅的东方女官、浪漫骑士,关于阿拉伯芬芳的集市、加勒比海绿色的海岛,关于莎草纸、羊皮纸与印刷机,关于传承智慧与创造未来。文学有时是雍容平静的,曾在东方宫廷中的少数贵族间被小心传递,有时又化身为人们抨击彼此时投掷的飞刀,以激情与怒火豁开革命的口子。而正是多彩的文学,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商业与历史,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文字的世界。

哈佛大学教授马丁•普克纳带我们踏上一场文学朝圣之旅,游历希腊、中国、土耳其与印度的文学狂欢节,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交流,与当地居民对话,书中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再重合,让我们看到——文学,它至今依然生机勃勃地与文明相互作用着。

名人推荐

《文字的力量》不仅是一项关于文学在人类文明中重要性的广博、热情洋溢的研究,它还是一场伟大的冒险——关于字母、纸和宇宙飞船,关于无情的征服者、优雅的女官和实业家,关于追逐权力与梦想自由。——斯蒂芬•格林布拉特(Stephen Greenblatt,《大转向》作者)

了解文学的来龙去脉,非常值得一读。——玛格丽特•阿特伍德(Margaret Atwood,《使女的故事》作者)

从《吉尔伽美什史诗》到《堂吉诃德》,再到《哈利•波特》系列,普克纳不仅向我们讲述了4000多年来塑造文明的重要文学作品,还带我们去认识那些创作了这些作品的人。他让我们看到,文学不仅仅是一面镜子,更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普克纳用类似于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一书的方式,将“讲故事”提升到了人类显著特征的高度。或许,在那些重要的历史时刻,写作起到的作用比我们想象的还要重要得多。——《金融时代》(Financial Times)

普克纳的好奇心似乎无穷无尽,他不仅旅行于虚构世界,还周游真实世界……他的理想是“世界文学”,这个词来自歌德。这本书有着惊人的广博与动人的激情,堪称对这一理想的致敬。——《星期日泰晤士报》(The Sunday Times)

作者简介

[美] 马丁•普克纳(Martin Puchner)

美国哈佛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戏剧教授。在冷战年代,普克纳出生于德国纽伦堡,作为一个不安分而充满激情的旅行者,他先后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欧洲“大学之母”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和欧文分校就读,并在哈佛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并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

他的研究与写作集中于三个领域:世界文学、戏剧与哲学。他在戏剧、哲学领域的代表作有《怯场》《反对剧场》《思想与戏剧》《革命之诗》等,在世界文学领域的代表作为《文字的力量》,以及他主编的《诺顿世界文学选》,这套六卷本、长达6000页的大书堪称“不可能完成的项目”、“一次令人兴奋的疯狂尝试”,以其经典性被英语世界各大学选作教科书,在普通读者当中也赢得了广大的市场。

他业余喜爱演奏钢琴、小提琴与中提琴,并为了收集研究资料而周游世界。

原文摘录

我从来都不是老师的宠儿,但是我欣赏的那些老师在我的一生中留下了很重要的印迹,他们是我心路历程的主要参与者。他们多半是遥远的,又或是我选择跟他们保持距离,宁愿从远处欣赏。即便如此,我还是着迷于他们所说所做的一切,他们的着装,以及我所知道的他们的生活点滴。现在我自己也成了老师,我唯恐在有意无意间创造出个人崇拜,也提醒自己当老师不要太自以为是。 苏格拉底对菲德拉斯讲述了一段关于文字起源的埃及传奇故事……一位神将文字带给一位埃及国王,并颂赞这项新技术的好处,它可以奇迹般第使稍纵即逝的话语变得永恒。文字可以改善记忆,并通往知识和智慧。但是这位埃及国王拒绝聚了这个提议,因为他发现事实恰恰相反。人们不会再费心去记住事情,相反会依赖这项新技术,然后他们的思考能力就会退化。 苏格拉底没有打住,这就是他的个性。他用这个逸事来论证一点,即文字的影响甚至比这个埃及故事中所说的更糟糕。文字只是话语无声的影子,是一门技术,记录了词句,却无法记录它们的语音、呼吸和灵魂。文字只是一个精巧的机械装置,是一项有巨大缺陷的技术。你无法让文字回答问题;词句会从他们被说出的语境中抽离,而这将带来它们的作者无法掌控的误解;词句会比说话的人活得更长久,所以说话的人将无法反驳哪些可能在以后出现的错误解读。 在所有拒绝文字的伟大老师里,苏格拉底是最明确拒绝的一位。

书评

先谈谈这部书的作者普克纳。封底的介绍是哈佛大学英语与比较文学的教授。求学经历很丰富,先后在德国,意大利,美国就读,最后在哈佛大学获得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任教的经历也很丰富,先后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主攻世界文学,职业生涯的一个亮点是主编了《诺顿世界文学选》,六卷本6000页,被世界各大学选作教科书。美国诺顿出版社是美国的大出版社,能被看中并出版多卷本,我想这位教授的业务水平是有保证的。相比那本大部头,《文字的力量》这本400多页的小书可以看做是世界主要文学作品的导读,捎带着介绍了文学作品的外溢效应以及成书阶段的历史周边,比如造纸业和印刷术的改进使得《圣经》广泛流传等等。专业人做专业事,这本书的作者还是比较权威的。另外还有一点,作者业余喜欢为了收集研究资料而周游世界,这本书中就有作者对文学作品发源地和原作者故居的探访。区别于某些传统学者习惯于坐而论道而懒于实地考察,这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方法是把世界文学从学者书房的油灯下解放出来,放到文学作品发源地天空的阳光之下,使得这本书读起来更有文化底蕴,更有趣味。当然这种方法,中国的司马迁早已用过。下面,我就书中比较有趣的情节或观点和大家一起探讨。

作者在前言中讲到“讲故事和文字书写的交汇处,诞生了文学”“要想讲述文学的故事,必须同时将焦点对准讲故事的传统,以及诸如字母,纸,书和印刷之类的创造性技术的演变”。的确,人类最初在没有发明文字的条件下,更多的是口述历史,一代人老了就把故事讲述给年轻一代人,以保证民族的历史不断代。比如《荷马史诗》最初就是由古希腊吟游诗人荷马口述而成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西方的诗人在市井人群中弹奏着里拉琴,吟唱着《荷马史诗》,讲述着特洛伊战争和木马计,讲述着海伦的美丽,就像东方的评书家们手执折扇传诵评书一样。那么后来,埃及的象形文字,希腊字母,汉字出现后,有了统一和大家公认的书写符号(就像纸币是大家公认的财富符号一样),口述者口述故事,由抄写员抄写,这样文本渐渐产生。这也就是作者提到的文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由小群体的抄写员主宰,只有他们能掌握早期困难的文字系统,并因此掌握了那些从讲故事的人当中收集的文献,比如《吉尔加美什史诗》《希伯来圣经》《伊利亚特》《奥德赛》”

在“吉尔加美什史诗和亚述巴尼帕”这一章讲到。亚述的国王和王子们不会主动去学校受苦,聘用抄写员为他们工作就行,他们也不需要靠抄写谋生。但是亚述巴尼帕作为王子是“异类”,对文字和书写感兴趣,也加强文学方面的学习。后来兄长去世,亚述巴尼帕突然成了王储。但是多年的文学学习给他的统治帮了大忙。至少那些抄写员下属在占卜发现和解读方面忽悠不了他,国王可以驾驭那些识字的祭司,因为国王接触到权利密码的源头。而且“得益于文字和它才能建立的官僚机构,权利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集中,国王因此可以端坐家中扩张他的领土”,这句话总结得很到位。

作者提到的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当这些经典文本的影响力逐渐增强,那些富有感召力的教师对它们提出了挑战,比如佛陀,苏格拉底和耶稣。他们公开抨击神职人员和抄写员的影响力,他们的追随者则发展出新的写作风格,我将这些生动的文本称为教师文学”。这个比较好理解,比如孔子的《论语》就是他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记录下孔子与弟子的对话,相当于语录题材的。这种教师文学采用的是一问一答的形式,通过导师对学生很多很现实的提问的回答,形成对人生,政治,社会,宇宙的看法和思想,这些门徒发展这些思想,就形成了门派。

文学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得益于那些让接触书写更容易的创新,独立的作者们开始登场。这些作者先是模仿古老的文本,但接着,想日本的紫式部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这样的更胆大的作者很快就创造出新的文学体裁,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小说”。这个阶段比较有趣的情节是,因为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就会出现盗版这个我们今天仍然很头痛的问题,那么那个时候的人是如何处理的呢?塞万提斯已经写出了《堂吉诃德》,而且图书热卖。有人看到其中有利可图,就发表了一部《堂吉诃德》的续集,宣称堂吉诃德的人物和故事不是只属于塞万提斯的财产。如何打败这个冒牌货,塞万提斯的做法是不到一年时间写完了续集,而且比对手的平淡作品要好得多,经过市场的检验,很快取代了赝品。“故意让堂吉诃德避开了假冒续集赋予他的所有特质,从而证明了未经授权的版本错误百出”。哈哈,读到这儿,真是太佩服塞万提斯了,都是逼出来的呀。因为那个时候根本就没有新闻出版局和商标局这样的管理机构啊。

文学发展的第四个阶段是“纸和印刷术的广泛使用带来了批量生产和大众文学的新时代,随之而来是报刊和海报传单,还有比如《富兰克林自传》或《共产党宣言》这样的新文本”。首先,宣言这种文学新题材有利于对全世界的无产阶级进行宣传,比如那句著名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其次,印刷术的发展帮助了《共产党宣言》的宣传,比如,印刷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印刷厂变得无处不在,成本更低,也更不容易被查封。国家之间的贸易使得在伦敦印刷德语版本,或者在日内瓦印刷俄语版本并将用它们偷运回国,变得更加容易。

最后有个问题是值得讨论的。书中第111页,作者提到最早的中国文字是甲骨文,“虽然最终没有被完全证实,但中国很有可能是完全独立于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之外创制了自己的文字,尽管发明一种符号来记录语言这个理念可能是从美索不达米亚借鉴来的”。作者的措辞是很严谨的,都用的是“可能”这个词。中国古代文字这一块儿,不是我的专业,但是据我所知“发明一种符号来记录语言这个理念可能是从美索不达米亚借鉴来的”应该是根本没有可能,至少现在没有任何史料或考古证据证明中国发明文字借鉴了别国的理念。这一块儿,专业的大神可以说一说。

总之,文字的力量是无穷的。不说别的,就拿写书评这件事来说,文字让有意愿有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读者,有一个发表和交流的手段;让那些原本灵光一闪,只有自己知道的思考,能够被文字所记录,被他人所阅读。我们现在都是历史的一部分,以后也会被后人作为历史通过文字而了解,就像书中提到的“文字的发明将人类的演变过程划分成两段:一段是我们完全无法了解古人想法的时期,另一段是我们能够进入他们内心的时期”。这本书有思想,有内容,有明确的主线,很多地方不乏闪光之处。如果我们读完,在了解很多未知的东西后,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升华,把涓涓细流汇集成大江大河,让点滴心得达成认知的突破。那么,时间和精力就花费得很值得了。 [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