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斑背大尾莺

斑背大尾莺
原图链接

斑背大尾莺[1]是东亚特有鸟类,体长13至14厘米,属小型鸟类,喜欢栖息于芦苇丛中,种群数量十分稀少,已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濒危物种。李剑志介绍,2016年,他曾在南洞庭湿地发现20多只斑背大尾莺,他推测斑背大尾莺可能在这里繁殖。下一步,环保志愿者协会将对这个区域进行监测,了解斑背大尾莺的迁徙变化规律。下体白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淡皮黄色。虹膜褐色;上嘴亮黑,下嘴粉红色,脚粉红色。

主要栖息于有水源,包括、泊、溪流和海岸的芦苇和草地。成对或单独地活跃于芦苇丛和草丛中,常喜欢栖于灌丛或草丛顶端。善跳跃,不善飞行。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蒙古国和俄罗斯。

目录

形态描述

斑背大尾莺[2] 体长13-14厘米。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淡皮黄褐色,除前额和腰外均具黑色羽轴纹;头顶黑色,中央纹较宽著,羽缘皮黄褐色;眉纹白色,有时不甚明显;眼先亦为白色;颊、耳上覆羽和颈侧皮黄褐色;背具粗显的黑色纵纹,肩部黑色纵纹较细弱,下背和尾上覆羽具窄的中央纵纹;尾羽外翈与背色同,为皮黄褐色,中央尾羽具窄的黑色羽轴纹,两侧尾羽内翈淡灰褐色;翅的表面与背同为皮黄褐色,除最内侧3枚三级飞羽黑色、羽缘呈皮黄色外,其余各级飞羽概呈淡灰褐色;翅上覆羽与背同色。下体的颏、喉、胸、腹概白;两胁和尾下覆羽淡皮黄褐色;翅下覆羽和腋羽白色,微染皮黄色。

虹膜褐色;上嘴亮黑,下嘴粉红色,脚粉红色。

大小量度:体重12-17克;体长130-140毫米;嘴峰8-10毫米;翅♂55-62毫米,♀50-56毫米;尾♂46-63毫米,♀47-59毫米;跗跖♂19-20毫米,♀18-19毫米。(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主要栖息于有水源,包括江、河、湖、泊、溪流和海岸的芦苇和草地。成对或单独地活跃于芦苇丛和草丛中,常喜欢栖于灌丛或草丛顶端。

生活习性

斑背大尾莺善跳跃,不善飞行。若遇惊吓,被逼起飞时,仅飞出几米远即落入芦苇丛或草丛中。枯苇叶是该鸟主要巢材,枯苇茎不仅是该鸟巢的主要支撑物,还是雄鸟鸣唱、求偶、警戒的主要栖草。繁殖季节,多栖于芦苇丛或草丛顶端,不时地飞向空中,且边飞边鸣唱,然后又落入到原来栖枝上。

炫耀飞行或栖于芦苇地时发出低音的"djuk-djuk-djuk"鸣声。叫声为"chuck"。主要以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蒙古、俄罗斯联邦(俄罗斯东亚区)。

中国辽宁朝阳(6月,可能是繁殖鸟)、河北秦皇岛(旅鸟)、湖北汉口(冬候鸟)、黑龙江扎龙和江西鄱阳湖(繁殖鸟)。

繁殖方式

该物种为一夫一妻制,雌鸟担任筑巢、孵卵、育雏任务,雄鸟主要担任保卫领域及警戒任务。雄鸟对入侵其领域的他种鸟无反应,对同种鸟驱赶。繁殖期6-8月。营巢于海岸沼泽芦苇丛或高草丛中,巢址选择在干枯芦苇呈斑块状分布的河漫滩芦苇沼泽中。巢距水面距离20厘米。多用弯曲芦苇或草茎作巢基,再用枯草茎或草叶编织而成,内垫有细草茎和羽毛。每窝产5-6枚卵。卵呈白色,钝端有细微浅黄褐色斑点或光滑无斑。卵大小为18.5毫米×14毫米。孵化期为11天,育雏期约为10天。每巢雏鸟数5只左右,孵化成功率为71.21%;每巢出飞雏鸟数2.5只,出飞率为57.45%;繁殖成功率为40.91%。

保护现状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7年 ver 3.1——近危(NT)。

  •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参考文献

  1. 斑背大尾莺. 每日头条. 2018-04-13. 
  2. 斑背大尾莺.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