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斑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巨齿龙属
图片来自dinoanimals.com

巨齿龙属名:Megalosaurus,在希腊文中意为“巨大的蜥蜴”)又名巨龙斑龙,是种大型肉食性恐龙,生存于侏罗纪中期巴通阶欧洲英格兰南部、法国葡萄牙),约1亿6600万年前。巨齿龙是最早以科学方式叙述、命名的恐龙

分类及命名

巨齿龙是第一种以科学方式叙述、命名的恐龙。

在1676年,英国牛津市附近的Cornwell一处石灰岩采石场,发现了一个部分骨头。这些骨头碎片被交给牛津大学化学教授罗伯特·波尔蒂(Robert Plot),他同时也是阿什莫尔博物馆的馆长,他在1676年的《Natural History of Oxfordshire》书籍发表了对于这些骨头的叙述。

他正确地将这些骨头描述为一只大型动物的股骨最下端,波尔蒂认为这些骨头过大,所以并不属于当时任何已知物种;他认为这骨头来自于某种巨大动物的大腿。这些骨头之后就遗失了,但已留下详细的叙述,得以确认它们属于斑龙的股骨。

在1763年,{理查德·布鲁克斯(Richard Brookes)再度研究这个Cornwell骨头。他将这些骨头命名为Scrotum humanum,因为它们看起来类似人类的一对睾丸。在当时,这名称被认为并不适合用在仍有争论的动物上,而且并未在后来的科学文献中使用。

Scrotum humanum是在双名法开始采用后公布的,根据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的规定,理论上应该比巨齿龙(Megalosaurus)还具有优先权。但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的新规定宣称,如果一个分类名词在公布后有50年不被科学文献使用,这名词将不再拥有优先权。所以,Scrotum humanum成为一个遗失名(Nomen oblitum);而Megalosaurus bucklandii则成为保护名(Nomen protectum)。


在1900年代,W.A.S. Sarjean曾对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提出要求,要求将Scrotum列为正式的学名,而不使用Megalosaurus

国际动物命名委员会的高层否决这个提议,认为Scrotum几乎只出现在早期想像图的标名,很少出现在正式的科学文献。此外,化石只有部分股骨,难以确定地归类于巨齿龙,或是相同时期的任何兽脚类恐龙。

从1815年开始,在Stonesfield的采石场发现了许多化石。牛津大学地理教授威廉·布克兰取得了这些化石,他同时也是牛津大学基督教堂学院的院长。在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些骨头属于何种动物。

但在1818年,拿破仑战争结束后,法国比较解剖学专家乔治·居维叶拜访了牛津大学的布克兰,他发现这些骨头属于一种巨大、类似蜥蜴的动物。

在1824年,布克兰在《Transactions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一书公布了关于这些化石的叙述。但詹姆斯·帕金森已在稍早的1822年,在一篇文章中叙述了这些骨头。Stonesfield采石场目前属于台英顿石灰岩组,地质年代为侏㑩纪中期的巴统阶

在1824年以前,布克兰仅拥有一个部分下颌与牙齿、一些脊椎骨骨盆肩胛骨的碎片、以及后肢,这些化石可能来自于不同的个体。

布克兰认为这些骨头属于一只与蜥类(Sauia)有关的巨大动物,他建立一个新属巨齿龙属Megalosaurus),并估计这动物的身长为12公尺。

在1826年,Ferdinand Ritgen将巨齿龙命名了完整的学名,M. conybeari,但这名称并不被后来的学者所使用,现在则被认为是个遗失名

在1827年,吉迪恩·曼特尔(Gideon Mantell)将斑龙列于他的英国东南部地理测量当中,并将这个动物命名为巴氏巨齿龙M. bucklandii),也是目前所使用的学名。

直到1842年,理查·欧文才建立恐龙这个分类单元

在1997年,英国牛津市东北20公里处的阿德利石灰岩采石场发现了一个著名的足迹化石。这些化石被认为属于巨齿龙,而其中某些属于鲸龙。这些足迹化石部分被复制下来,并送到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展示中。

外型特征

自从首次被发现之后,到目前已挖掘出许多巨齿龙化石,但没有发现完整的骨骸。所以,斑龙的外表细节仍未确定。近年有古生物学家公布斑龙所有化石的详细研究。

早期重建

在1852年,班杰明·瓦特豪斯·郝金斯(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受到水晶宫委托,为了恐龙展览而建立一个巨齿龙模型,这个模型现在仍位在水晶宫。

早期古生物学家因为从未看过这些生物,因此将它们以传说生物中的做为重建参考对象,使它们拥有巨大头部,以四足行走。水晶宫的恐龙雕塑、以及同时代的早期重建图,多将巨齿龙与其他恐龙剑力呈背部有隆肉,这是参考比克尔斯棘龙化石而建立的[1]

直到19世纪中期,在北美洲发现了其他兽脚亚目恐龙,才更准确地描绘出它们的外表。那个时期的恐龙分类较不严谨,因此在欧洲发现的所有兽脚类恐龙都被分类于巨齿龙。这些物种后来都被重新分类,但仍列在古老的科学文献上,造成许多混淆。

巨齿龙的大部分重建图,都是在脊椎发现前建立的,这也造成许多混淆。德国杜宾根大学的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在描绘斑龙时,改而采用比克尔斯棘龙的骨干;比克尔斯棘龙是种神秘的大型兽脚类恐龙,背部有高的神经棘,曾被分类于棘龙科。因此,许多较晚的绘画都根据休尼的版本,将巨齿龙画成有背脊或小型帆状物,类似棘龙

现代重建

事实上,巨齿龙的确拥有相当大的头部,而牙齿明显属于肉食性动物。巨齿龙身长约为9公尺,它们的长尾巴可平衡身体与头部,因此它们现在被重建为二足恐龙,如同其他的兽脚亚目恐龙。

巨齿龙的颈椎显示它们有非常灵活的颈部。斑龙的体重约为1公吨,它们的后肢大且充满肌肉,以支称它们的重量。如同所有的兽脚亚目恐龙,斑龙的脚掌有3个往前的脚趾,以及1个往后的脚趾。虽然巨齿龙的体型没有与较后期的大型兽脚类恐龙一样大,例如暴龙,它们的前肢小,可能拥有3或4个手指。

巨齿龙生存于侏㑩纪欧洲,约1亿8100万年前到1亿6900万年前。巨齿龙可能猎食剑龙类蜥脚类恐龙为食。过去曾有叙述认为巨齿龙在森林中猎食禽龙(另一种早期命名的恐龙),但因为禽龙的化石发现于早白垩纪地层,而斑龙生存于中侏㑩纪,所以巨齿龙不可能以禽龙为食。非洲没有发现任何巨齿龙化石,与某些过时的恐龙书籍状况相反。

虽然巨齿龙是种强壮的肉食性恐龙,它们也许可以攻击最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但它们也有可能如清道夫般以腐肉为食;但这无损于巨齿龙的猎食动物形象,暴龙可能也会以腐肉为食。要维持如此大型的体型,进食时的效率是必要的。

牛津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中展示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巨齿龙骨骸。

分类历史

自从被发现、命名以来,许多科学家认为巨齿龙是种典型的大型肉食性恐龙。巨齿龙属曾经被当作“未分类物种集中地”,曾有许多不同的大型欧洲兽脚亚目恐龙被分类到此属。双脊龙 [2]美扭椎龙[3]、以及中棘龙 [4]多里亚猎龙Duriavenator),都曾被分类为巨齿龙属的种。

在20世纪初期,弗雷德里克·冯·休尼(Friedrich von Huene)建议巨齿龙属应该限制于Stonesfield出土的最初化石,之后许多古生物学家接受这个建议。在最近几年,巨齿龙属已成为重新审视的议题之一,而且有许多种被移到到其他属。

在20世纪晚期到21世纪早期,一些科学家提出Stonesfield的斑龙化石可能来自于数种不同的兽脚类恐龙,甚至可能彼此无接近亲缘关系。近年研究支持这个理论,巨齿龙、巴氏巨齿龙的有效化石仅限于模式标本,尤其是下颌化石。此外,这个下颌化石难以找到足够鉴定特征,以分辨斑龙属、与其近亲,某些科学家开始主张巨齿龙是个疑名 >。

在2008年,R.B.J. Benson等人的数个研究尝试鉴定出下颌化石的数个自衍征或可鉴定特征,以将巨齿龙属、其他巨齿龙科区别开来。

病理现象

在19世纪中晚期,理查·欧文曾提到他在一个巨齿龙肋骨的小头突(Capitular process)基部发现浅穴,应该是种病理的迹象。

参考书目

  • 《The Complete Dinosaur》、author= Sarjeant William A.S.、publisher=Indiana University Press、ISBN=0-253-33349-0、1997
  • 《An assessment of variability in theropod dinosaur remains from the Bathonian (Middle Jurassic) of Stonesfield and New Park Quarry, UK and taxonomic implications for Megalosaurus bucklandii and Iliosuchus incognitus》、author= Benson R.B.J.、journal=Palaeontology、2009
  • 《A description of Megalosaurus bucklandii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the Bathonian of the UK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Middle Jurassic theropods》、author= Benson R.B.J.、journal=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2010


参考文献

  1. Megalosaurus dml.cmnh.org
  2. Dilophosaurus ucmp.berkeley.edu
  3. Eustreptospondylus thescelosaurus.com
  4. Metriacanthosaurus enchantedlearn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