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新加坡基督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新加坡基督教新加坡基督教各派的统称。新加坡总人口约356.7万(2000年),基督徒约52.1万,约占总人口14.6%。其中新教有宗派23个,约17.9万人,独立宗派有29个,约8.9万人,圣公会有宗派1个,约4.2万人,天主教有宗派1个,约15万人,东正教有宗派2个,约2000人,新兴宗派有6个,约7000人。新教教会有:神召会、卫理公会、圣经长老会、浸信会联会、基督徒弟兄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中华传道会、播道会、长老会、信义会等;独立宗派教会有:圣三一基督徒中心、城市丰收教会、信心社区浸信会等。

天主教

1511年,罗马天主教随葡萄牙人传入,1557年建有马六甲教区,至1831年已有300多名天主教徒。19世纪,法国葡萄牙传教士传入罗马天主教,1888年新加坡成为天主教马六甲教区的中心。1914年9月,第一个天主教主教就职,有信徒600名;1932年,在伯拉斯巴沙赫路8街成立第一个天主教会;20世纪中叶后,天主教徒人数增加;1953年成为大主教管区,1972年12月22日,教宗保罗六世发布赦令,宣布新加坡为独立的大主教管区,明确脱离原马六甲约翰天主教管区,目前新加坡天主教会直接接受罗马圣座管辖;1986年11月20日,教宗约翰-保罗二世首次以罗马教宗身份前往新加坡访问。

新教

1822年,英国传教士莱弗士至新加坡,建立英国国教会圣安德烈教堂,新教开始传入。1866年,该堂重修为英国国教会在新加坡的总教堂。20世纪50年代,路德宗、浸礼宗、基督教全国福音传教会和圣经长老会在新加坡传教;1950—1964年,较大的4个新教派别即圣公会、卫理公会、兄弟会和长老会创设20个新教会。1965年新加坡独立,实行宗教自由政策。1966年,圣公会任命了第一个新加坡籍主教。1970年,新加坡圣公会成为独立教区。其教会的“亚洲”自我意识得以加强。1968年,南亚太平洋福音代表大会在新加坡召开,约25个国家和地区的1100人与会,提出“基督靠亚洲人赢得亚洲”的口号,成立总部设在新加坡的“亚洲福音协作办事处”。有16所神学院,其中着名的有:新加坡神学院、三一神学院、亚洲神学中心、金炼灵修神学院、门徒训练中心、伯大尼宣教学院等。在此设立总部的宣教机构有:世界福音团契、亚洲福音团契、青年归主协会、海外基督使团等。

路德宗(Lutheranism)是以马丁·路德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团体统称,因其教义核心为“因信称义”,故又称信义宗,它是德国宗教改革运动[1]的产物,由马丁·路德[2]于1529年创立于德国,这一新宗派的建立,标志着基督新教的诞生。目前信徒主要分布在北欧五国(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德国和美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世界共有427个独立的教会团体,信徒约6840万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