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方智远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方智远
中国工程院院士
出生 1939年9月3日
湖南衡阳
国籍 中国
职业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方智远  1939年9月3日生,湖南省衡阳县人,蔬菜遗传育种专家[1]中共党员。1964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原所长兼党委书记[2],现为该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园艺学会名誉理事长。曾任第一至第五届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园艺学会理事长,中国农学会第八、第九届副会长,北京市科协第六、第七届副主席,第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组成员。

长期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1973年与课题组成员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选育技术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3]

人物生平

方智远(1995.2-2000.11任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所所长)

蔬菜遗传育种专家。1939年9月3日生于湖南衡阳,中国共产党党员。1964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同年8月份配到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88.5~2000.11先后任蔬菜花卉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兼所党委书记。

现任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农业轻纺环境学部副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国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国家农业转基因安全委员会委员,科技部"十五""863"计划"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园艺学会副理事长,园艺学报主编,北京市科协副主席,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副主任,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等。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北京农学院等学校的兼职教授。

从1970年开始从事甘蓝遗传育种研究,1970-1971、1978年至 今任甘蓝育种课题组组长,与课题组同志一起,70年代初在国内首先突破甘蓝自交不亲和系。1973年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后又相继育成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20余个,并在全国30余个省(市、区)广泛推广,种植面积占全国甘蓝总栽培面积的60~70%。1979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 90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与利用技术,选育出一批不育株率及不育度达到100%、经济性状及配合力优良的甘蓝显性核基因雄性不育系和孢子雄性不育系。并利用雄性不育系配制出5个通过国家审定的甘蓝新品种,并开始大规模进行制种利用。

80年代以来,先后主持或参加科技部、农业部、北京市科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多项科研课题。包括国家科技攻关专题、课题,"863"计划子课题,农业部科技重点项目、"948"项目,北京市科技重点项目等。参与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立项、咨询、评估。

主编或参编科技著作10余部,主要有《甘蓝栽培技术》(1991年)第一作者;《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1996年)副主编;《蔬菜优质高产栽培的理论基础》(1999年) 副主编;《蔬菜学》(2004年)主编。先后在《Euphytica》、《中国农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蔬菜》等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生10余人。

方智远

工作经历

20世纪 70 年代开始主持甘蓝遗传育种研究。与课题组成员一起于 1973 年利用自交不亲和系途径育成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 " 京丰一号 " ,使这一先进技术在国内首先获得突破并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后又相继育成不同类型的甘蓝新品种 20 余个在全国 30 余个省(市、区)广泛推广, 1979 年发现甘蓝显性雄性不育材料,带领课题组在 90 年代突破甘蓝雄性不育系选育技术并实现产业化开发,现已获国家发明专利。

主编或参编"蔬菜学"、"甘蓝栽培技术"、"中国蔬菜抗病育种进展"等科技著作 10 余部,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 10 余名。

获奖情况

获国家级或省部级科技奖励 11 次。其中国家发明一等奖 1 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发明专利 2 项。 1988 年和 2001 年两次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95 年 10 月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9 年获人事部杰出人才一等功奖励, 2000 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视频

院士专访丨方智远:我是做蔬菜科技的,一辈子都做蔬菜科技

参考来源